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地震行政法規規定

地震行政法規規定

發布時間: 2021-01-20 21:07:47

㈠ 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的第五章是什麼

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的第五章是:震後應急

㈡ 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條例的第五章 附 則

第二十條 本條例由國務院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負責解釋。
第二十一條 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一九七九年經國務院批准、由國家地震局發布的《國家地震局關於保護地震台站觀測環境的暫行規定》同時廢止。

㈢ 地震行政執法規定的地震行政執法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地震行政執法工作,規范地震行政執法行為,保障回公民、法人和其他答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地震行政執法,是指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以下統稱地震行政執法機關),以及受委託進行地震行政執法的機構或者組織依據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
第三條地震行政執法機關和受委託進行地震行政執法的機構或者組織及其執法工作人員進行地震行政執法活動,必須遵守本規定。
第四條地震行政執法必須遵循合法、公正、公開、及時的原則。
第五條地震行政執法機關及其執法工作人員依法進行地震行政執法活動,受國家法律保護。
第六條各級地震行政執法機關應當接受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地震行政執法機關的行政監督。

㈣ 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有哪些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破壞性地震應急活動的管理,減輕地震災害損失,保障國家財產和公民人身、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秩序,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破壞性地震應急活動,必須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地震應急工作實行政府領導、統一管理和分級、分部門負責的原則。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地震應急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社會防震減災意識。
第五條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參加地震應急活動的義務。
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是地震應急工作的重要力量。
第二章應急機構
第六條國務院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指導和監督全國地震應急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具體負責本部門的地震應急工作。
第七條造成特大損失的嚴重破壞性地震發生後,國務院設立抗震救災指揮部,國務院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為其辦事機構;國務院有關部門設立本部門的地震應急機構。
第八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指導和監督本行政區域內地震應急工作。
破壞性地震發生後,有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設立抗震救災指揮部,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地震應急工作實行集中領導,其辦事機構設在本級人民政府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部門;國務院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章應急預案
第九條國家的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由國務院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
第十條國務院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國家的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制定本部門的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並報國務院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一條根據地震災害預測,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地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有關部門以及有關單位,參照國家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城市的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還應當報國務院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二條部門和地方制定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應當從本部門或者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做到切實可行。
第十三條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一)應急機構的組成和職責;(二)應急通信保障;(三)搶險救援的人員、資金、物資准備;(四)災害評估准備;(五)應急行動方案。
第十四條制定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的部門和地方,應當根據震情的變化以及實施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對其制定的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進行修訂、補充;涉及重大事項調整的,應當報經原批准機關同意。
第四章臨震應急
第十五條地震臨震預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依照國務院有關發布地震預報的規定統一發布,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發布地震預報。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傳播有關地震的謠言。發生地震謠傳時,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應當協助人民政府迅速予以平息和澄清。
第十六條破壞性地震臨震預報發布後,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宣布預報區進入臨震應急期,並指明臨震應急期的起止時間。
臨震應急期一般為10日;必要時,可以延長10日。
第十七條在臨震應急期,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震情,統一部署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的實施工作,並對臨震應急活動中發生的爭議採取緊急處置措施。
第十八條在臨震應急期,各級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應當協助本級人民政府對實施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工作進行檢查。
第十九條在臨震應急期,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向預報區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員提出避震撤離的勸告;情況緊急時,應當有組織地進行避震疏散。
第二十條在臨震應急期,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有權在本行政區域內緊急調用物資、設備、人員和佔用場地,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阻攔;調用物資、設備或者佔用場地的,事後應及時歸還或者給予補償。
第二十一條在臨震應急期,有關部門應當對生命線工程和次生災害源採取緊急防護措施。
第五章震後應急
第二十二條破壞性地震發生後,有關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宣布災區進入震後應急期,並指明震後應急期的起止時間。
震後應急期一般為10日;必要時,可以延長20日。
第二十三條破壞性地震發生後,抗震救災指揮部應當及時組織實施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及時將震情、災情及其發展趨勢等信息報告上一級人民政府。
第二十四條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現場地震監測預報工作,並及時會同有關部門評估地震災害損失;災情調查結果,應當及時報告本級人民政府抗震救災指揮部和上一級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
第二十五條交通、鐵路、民航等部門應當盡快恢復被損毀的道路、鐵路、水港、空港及有關設施,並優先保證搶險救援人員、物資的運輸和災民的疏散。其他部門有交通運輸工具的應當無條件服從抗震救災指揮部的徵用或者調用。
第二十六條通信部門應當盡快恢復被破壞的通信設施,保證抗震救災通信暢通。其他部門有通信設施的,應當優先為破壞性地震應急工作服務。
第二十七條供水、供電部門應當盡快恢復被破壞的供水、供電設施,保證災區用水、用電。
第二十八條衛生部門應當立即組織急救隊伍,利用各種醫療設施或者建立臨時治療點,搶救傷員,及時檢查、監測災區的飲用水源、食品等,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傳染病的暴發流行,並向受災人員提供精神、心理衛生方面的幫助。醫葯部門應當及時提供救災所需葯品。其他部門應當配合衛生、醫葯部門,做好衛生防疫以及傷亡人員的搶救、處理工作。
第二十九條民政部門應當迅速設置避難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點,提供救濟物品等,保障災民的基本生活,做好災民的轉移和安置工作。其他部門應當支持、配合民政部門妥善安置災民。
第三十條公安部門應當加強災區的治安管理和安全保衛工作,預防和制止各種破壞活動,維護社會治安,保證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進行,盡快恢復社會秩序。
第三十一條石油、化工、水利、電力、建設等部門和單位以及危險品生產、儲運等單位,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對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次生災害的地點和設施採取緊急處置措施,並加強監視、控制,防止災害擴展。
公安消防機構應當嚴密監視災區火災的發生;出現火災時,應當組織力量搶救人員和物資,並採取有效防範措施,防止火勢擴大、蔓延。
第三十二條廣播電台、電視台等新聞單位應當根據抗震救災指揮部提供的情況,按照規定及時向公眾發布震情、災情等有關信息,並做好宣傳、報道工作。
第三十三條抗震救災指揮部可以請求非災區的人民政府接受並妥善安置災民和提供其他救援。
第三十四條破壞性地震發生後,國內非災區提供的緊急救援,由抗震救災指揮部負責接受和安排;國際社會提供的緊急救援,由國務院民政部門負責接受和安排;國外紅十字會和國際社會通過中國紅十字會提供的緊急救援,由中國紅十字會負責接受和安排。
第三十五條因嚴重破壞性地震應急的需要,可以在災區實行特別管制措施。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的特別管制措施,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決定;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特別管制措施,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共同決定或者由國務院決定;中斷干線交通或者封鎖國境的特別管制措施,由國務院決定。
特別管制措施的解除,由原決定機關宣布。
第六章獎勵和處罰
第三十六條在破壞性地震應急活動中有下列事跡之一的,由其所在單位、上級機關或者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給予表彰或者獎勵:(一)出色完成破壞性地震應急任務的;(二)保護國家、集體和公民的財產或者搶救人員有功的;(三)及時排除險情,防止災害擴大,成績顯著的;(四)對地震應急工作提出重大建議,實施效果顯著的;(五)因震情、災情測報准確和信息傳遞及時而減輕災害損失的;(六)及時供應用於應急救災的物資和工具或者節約經費開支,成績顯著的;(七)有其他特殊貢獻的。
第三十七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負有直接責任者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屬於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不按照本條例規定製定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的;(二)不按照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的規定和抗震救災指揮部的要求實施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的;(三)違抗抗震救災指揮部命令,拒不承擔地震應急任務的;(四)阻撓抗震救災指揮部緊急調用物資、人員或者佔用場地的;(五)貪污、挪用、盜竊地震應急工作經費或者物資的;(六)有特定責任的國家工作人員在臨震應急期或震後應急期不堅守崗位,不及時掌握震情、災情,臨陣脫逃或者玩忽職守的;(七)在臨震應急期或者震後應急期哄搶國家、集體或者公民的財產的;(八)阻礙抗震救災人員執行職務或者進行破壞活動的;(九)不按照規定和實際情況報告災情的;(十)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影響破壞性地震應急工作的;(十一)有對破壞性地震應急工作造成危害的其他行為的。
第七章附則
第三十八條本條例下列用語的含義:(一)「地震應急」,是指為了減輕地震災害而採取的不同於正常工作程序的緊急防災和搶險行動。
(二)「破壞性地震」,是指造成一定數量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地震事件。
(三)「嚴重破壞性地震」,是指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使災區喪失或部分喪失自我恢復能力,需要國家採取對抗行動的地震事件。
(四)「生命線工程」,是指對社會生活、生產有重大影響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電、供氣、輸油等工程系統。
(五)「次生災害源」,是指因地震可能引發水災、火災、爆炸等災害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質貯存設施、水壩、堤岸等。
第三十九條本條例自1995年4月1日起施行。

㈤ 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的第五章

震後應急
第二十二條破壞性地震發生後,有關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宣布災區進入震後應急期,並指明震後應急期的起止時間。震後應急期一般為10日;必要時,可以延長20日。第二十三條破壞性地震發生後,抗震救災指揮部應當及時組織實施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及時將震情、災情及其發展趨勢等信息報告上一級人民政府。第二十四條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現場地震監測預報工作,並及時會同有關部門評估地震災害損失;災情調查結果,應當及時報告本級人民政府抗震救災指揮部和上一級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第二十五條交通、鐵路、民航等部門應當盡快恢復被損毀的道路、鐵路、水港、空港和有關設施,並優先保證搶險救援人員、物資的運輸和災民的疏散。其他部門有交通運輸工具的,應當無條件服從抗震救災指揮部的徵用或者調用。第二十六條通信部門應當盡快恢復被破壞的通信設施,保證抗震救災通信暢通。其他部門有通信設施的,應當優先為破壞性地震應急工作服務。第二十七條供水、供電部門應當盡快恢復被破壞的供水、供電設施,保證災區用水、用電。第二十八條衛生部門應當立即組織急救隊伍,利用各種醫療設施或者建立臨時治療點,搶救傷員,及時檢查、監測災區的飲用水源、食品等,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傳染病的暴發流行,並向受災人員提供精神、心理衛生方面的幫助。醫葯部門應當及時提供救災所需葯品。其他部門應當配合衛生、醫葯部門,做好衛生防疫以及傷亡人員的搶救、處理工作。第二十九條民政部門應當迅速設置避難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點,提供救濟物品等,保障災民的基本生活,做好災民的轉移和安置工作。其他部門應當支持、配合民政部門妥善安置災民。第三十條公安部門應當加強災區的治安管理和安全保衛工作,預防和制止各種破壞活動,維護社會治安,保證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進行,盡快恢復社會秩序。第三十一條石油、化工、水利、電力、建設等部門和單位以及危險品生產、儲運等單位,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對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次生災害的地點和設施採取緊急處置措施,並加強監視、控制,防止災害擴展。公安消防機構應當嚴密監視災區火災的發生;出現火災時,應當組織力量搶救人員和物資,並採取有效防範措施,防止火勢擴大、蔓延。第三十二條廣播電台、電視台等新聞單位應當根據抗震救災指揮部提供的情況,按照規定及時向公眾發布震情、災情等有關信息,並做好宣傳、報道工作。第三十三條抗震救災指揮部可以請求非災區的人民政府接受並妥善安置災民和提供其他救援。第三十四條破壞性地震發生後,國內非災區提供的緊急救援,由抗震救災指揮部負責接受和安排;國際社會提供的緊急救援,由國務院民政部門負責接受和安排;國外紅十字會和國際社會通過中國紅十字會提供的緊急救援,由中國紅十字會負責接受和安排。第三十五條因嚴重破壞性地震應急的需要,可以在災區實行特別管制措施。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的特別管制措施,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決定;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特別管制措施,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共同決定或者由國務院決定;中斷干線交通或者封鎖國境的特別管制措施,由國務院決定。特別管制措施的解除,由原決定機關宣布。

㈥ 國家應急管理的法律、法規

省級總體應急預案 1.北京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 天津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3. 河北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4.山西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5. 內蒙古自治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6. 遼寧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7. 吉林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8.黑龍江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9. 上海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0. 江蘇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1. 浙江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2. 安徽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試行) 13. 福建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4. 江西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5.山東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6.河南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7. 湖北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8. 湖南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9.廣東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0. 廣西壯族自治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簡本) 21. 海南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2. 重慶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3. 四川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4.貴州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5.雲南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6.西藏自治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7. 陝西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8. 甘肅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9. 青海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30.寧夏回族自治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3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國家專項應急預案 1. 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2.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 3. 國家地震應急預案 4.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5. 國家處置重、特大森林火災應急預案 6. 國家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 7. 國家處置鐵路行車事故應急預案 8. 國家處置民用航空器飛行事故應急預案 9. 國家海上搜救應急預案 10. 國家處置城市地鐵事故災難應急預案 11. 國家處置電網大面積停電事件應急預案 12.國家核應急預案 13. 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14.國家通信保障應急預案 15. 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16.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 17. 國家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 18. 國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19.國家糧食應急預案(待發布) 20.國家金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待發布) 21.國家涉外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待發布)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於2007年8月30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自然災害類 ·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 水法 · 防汛條例 · 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 · 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 · 防沙治沙法 · 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 · 軍隊參加搶險救災條例 · 防震減災法 · 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 · 森林法 · 森林防火條例 · 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 · 森林法實施條例 · 草原防火條例 · 自然保護區條例 ·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 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 事故災難類 ·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 · 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 · 建築法 · 消防法 · 礦山安全法實施條例 · 國務院關於預防煤礦生產安全事故的特別規定 · 煤礦安全監察條例 · 國務院關於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 · 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 · 工傷保險條例 ·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 · 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 · 道路運輸條例 · 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 · 漁業船舶檢驗條例 · 河道管理條例 · 海上交通安全法 · 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 · 鐵路運輸安全保護條例 · 電力監管條例 · 電信條例 · 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 ·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 · 環境保護法 · 民用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條例 · 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 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 大氣污染防治法 · 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 水污染防治法 · 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 海洋環境保護法 · 防止拆船污染環境管理條例 ·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 · 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 ·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 ·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 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 ·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 公共衛生事件類 · 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 · 傳染病防治法 · 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 ·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 食品衛生法 · 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 · 動物防疫法 · 國境衛生檢疫法 · 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 · 植物檢疫條例 · 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 社會安全事件類 · 民族區域自治法 · 戒嚴法 · 人民警察法 · 集會遊行示威法 · 監獄法 · 信訪條例 · 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 · 行政區域邊界爭議處理條例 · 殯葬管理條例 · 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 · 中國人民銀行法 · 商業銀行法 · 保險法 · 證券法 · 銀行業監督管理法 · 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 · 預備役軍官法 · 領海及毗連區法 · 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 · 國防交通條例 · 民兵工作條例 · 民用運力國防動員條例 · 退伍義務兵安置條例 · 軍人撫恤優待條例 · 價格法 · 農業法 · 糧食流通管理條例 · 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 · 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條例 · 種子法 · 野生動物保護法 · 民用航空安全保衛條例 · 農葯管理條例 · 獸葯管理條例 · 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 · 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 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採納哦

㈦ 地震預報管理條例的規定以什麼為准

以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發布的地震預報為准。

依據《地震預報管理條例》:

第十四條:國家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全國性的地震長期預報和地震中期預報,由國務院發布。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的地震長期預報、地震中期預報、地震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發布。

新聞媒體刊登或者播發地震預報消息,必須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以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發布的地震預報為准。

第十五條:已經發布地震短期預報的地區,如果發現明顯臨震異常,在緊急情況下,當地市、縣人民政府可以發布48小時之內的臨震預報,並同時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其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和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報告。

第十六條:地震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在發布預報的時域、地域內有效。預報期內未發生地震的,原發布機關應當做出撤銷或者延期的決定,向社會公布,並妥善處理善後事宜。

(7)地震行政法規規定擴展閱讀

依據《地震預報管理條例》:

第十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應當組織有關專家,對下列地震預報意見進行評審,並將評審結果報國務院:

(一) 全國地震震情會商會形成的地震預報意見;

(二) 省、自治區、直轄市地震震情會商會形成的可能發生嚴重破壞性地震的地震預報意見。

第十一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應當組織有關專家,對下列地震預報意見進行評審,並將評審結果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報告:

(一) 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地震震情會商會形成的地震預報意見;

(二) 市、縣地震震情會商會形成的地震預報意見。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對可能發生嚴重破壞性地震的地震預報意見,應當先報經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評審後,再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

第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在震情跟蹤會商中,根據明顯臨震異常形成的臨震預報意見,在緊急情況下,可以不經評審,直接報本級人民政府,並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

參考資料:中國地震局-《地震預報管理條例》

㈧ 我國對地震預報發布的規定是什麼

我國對地震預報分為長期、中期、短期和臨震預報四類。

1、地震長期預報,是指對未來 10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的預報;

2、地震中期預報,是指對未來一二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和強度的預報;

3、地震短期預報,是指對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4、臨震預報,是指對10日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8)地震行政法規規定擴展閱讀:

1998年12月17日,國務院發布了《地震預報管理條例》。條例規定,一個完整的發布地震預報過程包括四個程序:地震預測意見的提出、地震預報意見的形成、地震預報意見的評審和地震預報的發布。

1、地震預測意見的提出與地震預報意見的形成。地震預測意見屬科學行為,它必須是依據真實、可靠的資料通過科學分析得到的,絕非是無根據的主觀臆測。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可以提出地震預測意見,但必須上報縣級以上地震工作部門或機構,而不得向社會散布。地震預報意見只能由縣級以上地震工作部門或機構通過召開地震會商會的形式產生。

2、地震預報意見的評審制度。由於地震預報發布屬政府行為,不僅要考慮地震預測中的科學問題,而且要考慮與其有關的社會、經濟影響。各級地震工作部門或機構作為同級政府主管地震工作的職能部門,在向政府報告地震預報意見的同時,必須提出相關的防震減災工作部署建議。

為此,有必要建立地震預報的評審制度。但緊急情況可以不經評審。地震預報的評審工作規定由國家和省級地震工作部門組織。

3、國家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地震短、臨預報只能由省級人民政府發布,但考慮到我國地震預報的現狀,特別是近幾年來對一些中強地震作出有減災實效的發布短臨預報的實例,特別授予市、縣人民政府可以發布48小時之內的臨震預報的許可權。但這個特別授權只能在已經發布地震短期預報的地區。

此外,地震發生最初時,跑得快的是強度較小的縱波,速度約每秒7公里,而破壞性更大的橫波由於傳播速度相對較慢(約每秒4公里)則會延後數十秒到達地表。

深入地下的探測儀器檢測到縱波後傳給計算機,即刻計算出震級、烈度、震源等大致信息,有關部門可以搶在橫波到達地面前10餘秒通過電視和廣播發出警報。電視廣播依靠的是電磁波,它的速度比橫波速度要快得多。預警體系的有效運轉,依託於一個強大的地震監測網路。

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地震事件事先發出通告,而地震預警則是破壞性地震已經發生、搶在嚴重災害形成之前發出警告。地震預報在全世界范圍內仍是一大難題,但地震預警是完全可行的。

㈨ 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破壞性地震應急活動的管理,減輕地震災害損失,保障國家財產和公民人身、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秩序,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破壞性地震應急活動,必須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 地震應急工作實行政府領導、統一管理和分級、分部門負責的原則。

第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地震應急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社會防震減災意識。

第五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參加地震應急活動的義務。

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是地震應急工作的重要力量。

第二章 應急機構

第六條 國務院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指導和監督全國地震應急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具體負責本部門的地震應急工作。

第七條 造成特大損失的嚴重破壞性地震發生後,國務院設立抗震救災指揮部,國務院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為其辦事機構;國務院有關部門設立本部門的地震應急機構。

第八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指導和監督本行政區域內地震應急工作。

破壞性地震發生後,有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設立抗震救災指揮部,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地震應急工作實行集中領導,其辦事機構設在本級人民政府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部門;國務院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章 應急預案

第九條 國家的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由國務院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

第十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國家的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制定本部門的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並報國務院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一條 根據地震災害預測,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地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有關部門以及有關單位,參照國家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城市的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還應當報國務院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二條 部門和地方制定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應當從本部門或者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做到切實可行。

第十三條 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應急機構的組成和職責;

(二)應急通信保障;

(三)搶險救援的人員、資金、物資准備;

(四)災害評估准備;

(五)應急行動方案。

第十四條 制定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的部門和地方,應當根據震情的變化以及實施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對其制定的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進行修訂、補充;涉及重大事項調整的,應當報經原批准機關同意。

第四章 臨震應急

第十五條 地震臨震預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依照國務院有關發布地震預報的規定統一發布,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發布地震預報。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傳播有關地震的謠言。發生地震謠傳時,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應當協助人民政府迅速予以平息和澄清。

第十六條 破壞性地震臨震預報發布後,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宣布預報區進入臨震應急期,並指明臨震應急期的起止時間。

臨震應急期一般為10日;必要時,可以延長10日。

第十七條 在臨震應急期,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震情,統一部署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的實施工作,並對臨震應急活動中發生的爭議採取緊急處置措施。

第十八條 在臨震應急期,各級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應當協助本級人民政府對實施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工作進行檢查。

第十九條 在臨震應急期,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向預報區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員提出避震撤離的勸告;情況緊急時,應當有組織地進行避震疏散。

第二十條 在臨震應急期,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有權在本行政區域內緊急調用物資、設備、人員和佔用場地,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阻攔;調用物資、設備或者佔用場地的,事後應及時歸還或者給予補償。

第二十一條 在臨震應急期,有關部門應當對生命線工程和次生災害源採取緊急防護措施。

第五章 震後應急

第二十二條 破壞性地震發生後,有關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宣布災區進入震後應急期,並指明震後應急期的起止時間。

震後應急期一般為10日;必要時,可以延長20日。

第二十三條 破壞性地震發生後,抗震救災指揮部應當及時組織實施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及時將震情、災情及其發展趨勢等信息報告上一級人民政府。

第二十四條 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現場地震監測預報工作,並及時會同有關部門評估地震災害損失;災情調查結果,應當及時報告本級人民政府抗震救災指揮部和上一級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

第二十五條 交通、鐵路、民航等部門應當盡快恢復被損毀的道路、鐵路、水港、空港及有關設施,並優先保證搶險救援人員、物資的運輸和災民的疏散。其他部門有交通運輸工具的應當無條件服從抗震救災指揮部的徵用或者調用。

第二十六條 通信部門應當盡快恢復被破壞的通信設施,保證抗震救災通信暢通。其他部門有通信設施的,應當優先為破壞性地震應急工作服務。

第二十七條 供水、供電部門應當盡快恢復被破壞的供水、供電設施,保證災區用水、用電。

第二十八條 衛生部門應當立即組織急救隊伍,利用各種醫療設施或者建立臨時治療點,搶救傷員,及時檢查、監測災區的飲用水源、食品等,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傳染病的暴發流行,並向受災人員提供精神、心理衛生方面的幫助。醫葯部門應當及時提供救災所需葯品。其他部門應當配合衛生、醫葯部門,做好衛生防疫以及傷亡人員的搶救、處理工作。

第二十九條 民政部門應當迅速設置避難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點,提供救濟物品等,保障災民的基本生活,做好災民的轉移和安置工作。其他部門應當支持、配合民政部門妥善安置災民。

第三十條 公安部門應當加強災區的治安管理和安全保衛工作,預防和制止各種破壞活動,維護社會治安,保證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進行,盡快恢復社會秩序。

第三十一條 石油、化工、水利、電力、建設等部門和單位以及危險品生產、儲運等單位,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對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次生災害的地點和設施採取緊急處置措施,並加強監視、控制,防止災害擴展。

公安消防機構應當嚴密監視災區火災的發生;出現火災時,應當組織力量搶救人員和物資,並採取有效防範措施,防止火勢擴大、蔓延。

第三十二條 廣播電台、電視台等新聞單位應當根據抗震救災指揮部提供的情況,按照規定及時向公眾發布震情、災情等有關信息,並做好宣傳、報道工作。

第三十三條 抗震救災指揮部可以請求非災區的人民政府接受並妥善安置災民和提供其他救援。

第三十四條 破壞性地震發生後,國內非災區提供的緊急救援,由抗震救災指揮部負責接受和安排;國際社會提供的緊急救援,由國務院民政部門負責接受和安排;國外紅十字會和國際社會通過中國紅十字會提供的緊急救援,由中國紅十字會負責接受和安排。

第三十五條 因嚴重破壞性地震應急的需要,可以在災區實行特別管制措施。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的特別管制措施,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決定;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特別管制措施,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共同決定或者由國務院決定;中斷干線交通或者封鎖國境的特別管制措施,由國務院決定。

特別管制措施的解除,由原決定機關宣布。

第六章 獎勵和處罰

第三十六條 在破壞性地震應急活動中有下列事跡之一的,由其所在單位、上級機關或者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給予表彰或者獎勵:

(一)出色完成破壞性地震應急任務的;

(二)保護國家、集體和公民的財產或者搶救人員有功的;

(三)及時排除險情,防止災害擴大,成績顯著的;

(四)對地震應急工作提出重大建議,實施效果顯著的;

(五)因震情、災情測報准確和信息傳遞及時而減輕災害損失的;

(六)及時供應用於應急救災的物資和工具或者節約經費開支,成績顯著的;

(七)有其他特殊貢獻的。

第三十七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負有直接責任者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屬於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按照本條例規定製定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的;

(二)不按照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的規定和抗震救災指揮部的要求實施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的;

(三)違抗抗震救災指揮部命令,拒不承擔地震應急任務的;

(四)阻撓抗震救災指揮部緊急調用物資、人員或者佔用場地的;

(五)貪污、挪用、盜竊地震應急工作經費或者物資的;

(六)有特定責任的國家工作人員在臨震應急期或震後應急期不堅守崗位,不及時掌握震情、災情,臨陣脫逃或者玩忽職守的;

(七)在臨震應急期或者震後應急期哄搶國家、集體或者公民的財產的;

(八)阻礙抗震救災人員執行職務或者進行破壞活動的;

(九)不按照規定和實際情況報告災情的;

(十)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影響破壞性地震應急工作的;

(十一)有對破壞性地震應急工作造成危害的其他行為的。

第七章 附則

第三十八條 本條例下列用語的含義:

(一)「地震應急」,是指為了減輕地震災害而採取的不同於正常工作程序的緊急防災和搶險行動。

(二)「破壞性地震」,是指造成一定數量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地震事件。

(三)「嚴重破壞性地震」,是指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使災區喪失或部分喪失自我恢復能力,需要國家採取對抗行動的地震事件。

(四)「生命線工程」,是指對社會生活、生產有重大影響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電、供氣、輸油等工程系統。

(五)「次生災害源」,是指因地震可能引發水災、火災、爆炸等災害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質貯存設施、水壩、堤岸等。

第三十九條 本條例自1995年4月1日起施行。

㈩ 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管理,防禦與減輕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活動,必須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 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和本條 例的規定,需要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必須嚴格執行國家地震安全性評價的技術規范,確保地震安全性評價的質量。

第四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負責全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監督管理工作。

第五條 國家鼓勵、扶持有關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科技研究,推廣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提高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科技水平。

第二章 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的資質

第六條 國家對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單位實行資質管理制度。

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單位必須取得地震安全性評價資質證書,方可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

第七條 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單位具備下列條件,方可向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申請領取地震安全性評價資質證書:

(一)有與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相適應的地震學、地震地質學、工程地震學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

(二)有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的技術條件。

第八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自收到地震安全性評價資質申請書之日起30日內做出審查決定。對符合條 件的,頒發地震安全性評價資質證書;對不符合條 件的,應當及時書面通知申請單位並說明理由。

第九條 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應當在其資質許可的范圍內承攬地震安全性評價業務。

禁止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超越其資質許可的范圍或者以其他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的名義承攬地震安全性評價業務。禁止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允許其他單位以本單位的名義承攬地震安全性評價業務。

第十條 地震安全性評價資質證書的式樣,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統一規定。

第三章 地震安全性評價的范圍和要求

第十一條 下列建設工程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

(一)國家重大建設工程;

(二)受地震破壞後可能引發水災、火災、爆炸、劇毒或者強腐蝕性物質大量泄漏或者其他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包括水庫大壩、堤防和貯油、貯氣,貯存易燃易爆、劇毒或者強腐蝕性物質的設施以及其他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

(三)受地震破壞後可能引發放射性污染的核電站和核設施建設工程;

(四)省、自治區、直轄市認為對本行政區域有重大價值或者有重大影響的其他建設工程。

第十二條 建設單位應當將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業務委託給具有相應資質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

第十三條 建設單位應當與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訂立書面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十四條 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對建設工程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後,應當編制該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

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工程概況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技術要求;

(二)地震活動環境評價;

(三)地震地質構造評價;

(四)設防烈度或者設計地震動參數;

(五)地震地質災害評價;

(六)其他有關技術資料。

第十五條 建設單位應當將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報送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審定。

第四章 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的審定

第十六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負責下列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的審定:

(一)國家重大建設工程;

(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的建設工程;

(三)核電站和核設施建設工程。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負責除前款規定以外的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的審定。

第十七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自收到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之日起15日內進行審定,確定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

第十八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在確定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後,應當以書面形式通知建設單位,並告知建設工程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將其確定的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備案。

第五章 監督管理

第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項目審批的部門,應當將抗震設防要求納入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查內容。對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未包含抗震設防要求的項目,不予批准。

第二十條 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鐵路、交通、民用航空、水利和其他有關專業主管部門制定的抗震設計規范,應當明確規定按照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計的方法和措施。

第二十一條 建設工程設計單位應當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抗震設計規范,進行抗震設計。

第二十二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會同有關專業主管部門,加強對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監督檢查。

第六章 罰則

第二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未取得地震安全性評價資質證書的單位承攬地震安全性評價業務的,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依據職權,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依據職權,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由頒發資質證書的部門或者機構吊銷資質證書:

(一)超越其資質許可的范圍承攬地震安全性評價業務的;

(二)以其他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的名義承攬地震安全性評價業務的;

(三)允許其他單位以本單位名義承攬地震安全性評價業務的。

第二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向不符合條件的單位頒發地震安全性評價資質證書和審定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不履行監督管理職責,或者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沒有造成嚴重後果,尚不構成犯罪的,對部門或者機構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

第七章 附則

第二十六條 本條例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什麼樣的調解書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05-05 15:03:16 瀏覽:185
贊成難民法 發布:2024-05-05 14:46:28 瀏覽:740
公司違反勞動法怎麼寫辭職書 發布:2024-05-05 13:30:10 瀏覽:550
刑法71條和69 發布:2024-05-05 11:18:48 瀏覽:650
上海財經大學在職法律碩士 發布:2024-05-05 10:11:50 瀏覽:381
代繳社保協議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05-05 05:02:59 瀏覽:523
經濟法抵押人和抵押權人是什麼 發布:2024-05-05 02:06:04 瀏覽:816
法律援助農民工存在問題 發布:2024-05-05 01:13:58 瀏覽:438
審計法治建設路徑 發布:2024-05-05 00:23:17 瀏覽:79
司法考試主觀題答案 發布:2024-05-04 23:13:15 瀏覽: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