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管理條例
Ⅰ 什麼是碳交易碳交易是怎麼交易的具體如何操作
其實我也不懂,看到你的這個標題挺新奇,在網路搜了一下,我理解碳交易通俗講就是把多餘的排放配額拿出來出售,下面有一篇相關報道碳交易:要參與更要「話語」 2009-6-30 10:17:58 中國經濟導報 無 暇
因為有人願買,有人願賣,而且差價「誘人」,因此「碳交易」也就成了另類「金礦」。1997年簽訂的《京都協議書》中規定發達國家有減排責任,而發展中國家沒有,在這種情況下,碳的排放權和減排額度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從而催生了碳交易市場。尤其是2005年《京都協議書》正式生效後,碳交易市場在全球呈現了快速增長的勢頭。
6月18日,北京環境交易所首批碳交易掛牌,吸引了百餘國際買家中國買「碳」。同一天,北京環交所與紐約-泛歐證券交易集團BlueNext交易所在北京簽署協議。根據協議,在環交所掛牌的CDM項目將同時在BlueNext的渠道上發布,國內CDM項目信息服務的國際平台有望因此建立。
北京環境交易所的成立,意在打造本土交易平台,也是中國謀求國際碳交易市場定價權所邁出的重要一步。雖然中國已成為巨大的賣方市場,不過在這個市場上,中方卻沒有定價權,國內的賣出價格遠遠低於國際通行價格。碳交易價格一直是由發達國家的中間商和購買減排份額的企業所主導。據介紹,在行情最紅火的時候,每噸二氧化碳減排當量在中國和歐洲的價差達到20歐元。這就是說,如果某公司在中國開發了一個年減排20萬噸的項目,到歐洲一倒手,就能凈賺400萬歐元。價差的存在,使眾多國際炒家競相到中國來「炒碳」。
在近期召開的「第二屆中國清潔技術產業投融資峰會」上,芝加哥氣候交易所黃傑夫預計,如果美國通過了氣侯變化碳交易的法案,碳市場會從2008年的1100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5000億美元。到了2020年,碳市場、碳交易的市場會達到3萬億美元。「這么一個市場,恐怕比原油市場以及目前最大的商品市場都要大很多。」黃傑夫說。
根據統計數據,截止到2008年4月,國際碳排放交易賣出總量是2億噸左右,其中中國近1億噸,市場份額佔到50%左右。而據此前聯合國的統計數據,我國提供的碳減排量已佔到全球市場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僅次於印度。到2012年,我國將占聯合國發放的全部碳排放交易的41%,成為全球第一大供應國。也有其他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2月,我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獲得聯合國「核證減排量」達3600多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居世界第一位。
盡管不同時期、不同口徑的統計數據有所差別,但中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巨大容量和廣闊前景則是不爭的事實。也正因此,承擔排放義務的發達國家企業和碳基金、中間商紛紛把觸角伸向了中國,加快在中國的搶灘登陸。據了解,在中國的碳國際買家最多時有二三百家之多,去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大批投機性的買家撤離,目前還剩大約60家左右。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據,我國提供的碳減排量已佔到全球市場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預計到2012年,我國將占聯合國發放的全部碳排放交易的41%,成為全球第一大供應國,碳交易市場潛力巨大。
擁有碳交易巨大市場的中國,如果長期缺失話語權,肯定不利於中國未來的發展。而建立中國的碳交易市場平台,整合各種資源與信息,形成合理價格,則被認為是一個更有利參與國際市場的途徑。北京環境交易所的成立,對於擁有豐富「碳資源」的中國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同時,已經意識到自身利益受損的中國企業也已開始採取應對措施。據了解,目前,大唐集團、華電、中電投等碳減排項目出產大戶分別成立了大唐CDM辦公室、華電龍源碳資產公司、中電投碳資產公司等,把碳作為一種資源集中由專門的部門負責經營,以提高自身的議價能力。據某企業CDM辦公室負責人介紹,該公司的碳資產售價就比普通公司高出20%至40%。
6月18日,北京環交所首批碳交易掛牌當天發布的10個項目同時在BlueNext的交易系統上發布,讓歐洲買家直接購買,這意味著中國CDM項目業主在今後將可以直接面對眾多的國際買家,而無需藉手第三方。北京環境交易所董事長熊焰表示,「這將增加中國碳交易項目的議價能力,降低買賣雙方的交易成本,為碳交易市場創造更大的流動性。」
統計顯示,2008年,中國在CDM一級市場的市場佔有率達到84%。今年迄今為止,中國市場的新增CDM項目有800個。通過簽約,環交所與BlueNext交易所將建立交叉營銷合作關系:即雙方將相互推廣彼此的品牌;BlueNext可通過交互培訓和共享市場信息為北京環境交易所提供有關專家意見;雙方將共享國際環境權益交易的相關信息,在環交所掛牌的CDM項目可同時在BlueNext交易所的渠道上發布等。
北京環交所是中國首家國家級環境權益交易平台。由紐約-泛歐證券交易集團持股60%的BlueNext交易所則是目前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權現貨交易市場,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權現貨交易市場份額的93%。BlueNext首席執行官塞基?哈利對媒體表示,與北京環交所合作,是BlueNext開拓中國和亞洲其他市場過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也向為碳的統一國際定價提供參考價格邁出了重要一步。
更重要的是,中國向爭取碳交易的國際話語權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同時,中國在發揮碳交易市場優勢的時候,也會進一步推動中國的節能減排的計劃。
相關鏈接
關於碳交易
碳交易(即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也就是購買合同或者碳減排購買協議(ERPAs),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於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
通常來說,碳交易可以分成兩大類:其一是基於配額的交易。買家在「限量與貿易」體制下購買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賣)的減排配額,譬如《京都議定書》下的分配數量單位(AAU),或者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下的歐盟配額(EUAs)。其二是基於項目的交易。買主向可證實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購買減排額。典型的此類交易為CDM以及聯合履行機制下分別產生核證減排量和減排單位(ERUs)。
CDM規定減排的溫室氣體有:CO2(二氧化碳)、CH4(甲烷)、N2O(氧化亞氮)、HFCs(氫氟碳化物)、PFCs(全氟化碳)、SF6(六氟化硫)。
CDM分布的行業和領域:能源工業(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能源分配 、能源需求、製造業、化工行業 、建築行業 、交通運輸業 、礦產品、金屬生產、燃料的飛逸性排放(固體燃料,石油和天然氣)、碳鹵化合物和六氟化硫的生產和消費產生的逸散排放、溶劑的使用、廢物處置、造林和再造林、農業。
目前,在歐洲、美國等金融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已經形成了一些大型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如歐盟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體系、歐洲氣候交易所、芝加哥氣候交易所。
Ⅱ 如何逐步完善碳排放權交易的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
1.進一步明確碳排放權交易的法律法規,著力構建碳排放權交易的法律版體系。
在借鑒國權外經驗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碳排放權的產權性質和商品屬性,為碳排放權的順利交易創造有利條件。要對碳排放權市場的主體資格確立統一的法律標准,明確碳排放交易市場參與各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規范碳排放權市場交易的條件、程序和內容;制定碳排放交易所創建、運行和管理的統一規定等。
2.加快推進碳排放交易市場監管的法制建設。
我國應盡快完善有關環境法規和環境法律,成立相應的組織管理機構,切實履行好監管職責。建立市場參與主體法律登記、碳排放交易指標法律報告、碳排放量法律監測等一系列法律監管和保障機制,促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依法健康運行。
3.制定完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具體核算辦法。
應針對不同行業企業的特點,在組織營運邊界設定、二氧化碳排放源的識別和確認、選擇恰當的計算方法和排放系數等方面做出具體細致的規定,為企業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奠定良好的技術基礎。
4.盡早出台與碳排放權交易有關的財務會計規范。
Ⅲ 什麼是碳交易
碳交易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採用的市場機制。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通過艱難談判,於1992年5月9日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12月於日本京都通過了《公約》的第一個附加協議,即《京都議定書》(簡稱《議定書》)。《議定書》把市場機製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
2011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等七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兩年來,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指導和支持下,深圳積極推動碳交易相關研究和實踐,努力探索建立適應中國國情且具有深圳特色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先後完成了制度設計、數據核查、配額分配、機構建設等工作。
(3)碳交易管理條例擴展閱讀:
碳交易的機制
能源結構優化,新的能源技術被大量採用與發展中國家能源效率低,減排空間大,成本低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直接導致同一減排量在不同國家之間存在著不同的成本,形成了價格差。從而產生了碳交易市場。
深圳市於2013年6月18日啟動全國首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為中國碳排放權交易拉開了序幕。同時,深圳排放權交易市場對個人投資者開放,為全國人民打開了新的投資渠道。為方便全國各地關注碳排放交易的機構和個人,開設了「足不出戶,異地開戶」的服務
Ⅳ 什麼是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深圳的公司為什麼要加入碳排放交易制度之中
碳排放權交易,源於全球變暖,和兩個重要的國際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版框架公約》,《京都權議定書》。人類對化石燃料,無節制的開采使用,大規模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導致地球氣候變化。為了控制這種無節制的大規模排放,於是,有了全球100多個國家簽約的《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規定了發達國家的減排義務,同時提出了三個靈活的減排機制,碳交易是其中之一。具體說,就是每年給一個國家,一家公司,發放一個碳排放指標。(配額,限制每年只能排放多少噸二氧化碳)。如果某公司節能減排,這個指標沒用完,剩餘的部分可以拿到國際市場上交易賣錢;相反,如果某公司碳排放超過配額,超過的部分,你要用錢到國際市場購買。於是,碳排放成了一個公司的資產負債表的一部分。碳排放權交易,目前比較成熟的是,歐洲的EU-ETS交易系統,它有一全套的交易規則。
Ⅳ 什麼是碳排放權交易機制
基本定義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為一種配額交易機制,首先政府通過總量控制,向企業發放專碳排放權配額屬,規定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上限額度,要求企業對其溫室氣體排放實行總量管理和減排,並對超出配額的排放設立罰則。主要特徵多樣化的減排路徑在碳排放交易機制的促進下,企業可根據自身成本,選擇通過調整戰略、改善經營模式、低碳技術改造,優化產品開發等各種方式自主減排,或直接從市場購買配額抵消超額排放量,達到減排成本最低化。主要特徵引導轉變發展方式碳排放權交易使政府及企業形成強烈的「減碳」意識,體現碳排放空間的量化價值,引導投資趨於低碳領域,推動低碳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低碳產業的發展和向低碳經濟的轉型。
Ⅵ 碳交易機制的簡介
清潔發展機制(CDM)、排放貿易(ET)和聯合履約(JI)是《京都議定書》規定的3種碳交易機制。除此之外,全球的碳交易市場還有另外一個強制性的減排市場,也就是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這是幫助歐盟各國實現《京都議定書》所承諾減排目標的關鍵措施,並將在中長期持續發揮作用。
在這兩個強制性的減排市場之外,還有一個自願減排市場。與強制減排不同的是,自願減排更多是出於一種責任。這主要是一些比較大的公司、機構,處於自己企業形象和社會責任宣傳的考慮,購買一些自願減排指標(VER)來抵消日常經營和活動中的碳排放。這個市場的參與方,主要是一些美國的大公司,也有一些個人會購買一些自願減排指標。
美國環保協會中國項目負責人張建宇認為,對於中國企業來說,自願減排是必須經過的道路。原因是我們的企業越來越國際化,許多國家可以通過市場運作機制對我們的企業提出減排要求。這時候我們的企業怎麼達到要求呢?購買自願減排量,可能是這些企業將來降低碳足跡的一種選擇。
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Mechanism,CDM):《京都議定書》第十二條規范的「清潔發展機制」針對附件一國家(開發中國家)與非附件一國家之間在清潔發展機制登記處(CDMRegistry)的減排單位轉讓。旨為使非附件一國家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進行減排,並從中獲益;同時協助附件一國家透過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活動獲得「排放減量權證」(Certified EmmissionsRection,CERs,專用於清潔發展機制),以降低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承諾的成本。清潔發展機制詳細規定於第17/Cp.7號決定「執行《京都議定書》第十二條確定的清潔發展機制的方式和程序」。
聯合履行(JointImplementation,JI):《京都議定書》第六條規范的「聯合履行」,系附件一國家之間在「監督委員會」(SupervisoryCommittee)監督下,進行減排單位核證與轉讓或獲得,所使用的減排單位為「排放減量單位」(Emission RectionUnit,ERU)。聯合履行詳細規定於第16/Cp.7號決定「執行《京都議定書》第六條的指南」。
排放交易(EmissionsTrade,ET):《京都議定書》第十七條規范的「排放交易」,則是在附件一國家的國家登記處(NationalRegistry)之間,進行包括「排放減量單位」、「排放減量權證」、「分配數量單位」(Assigned AmountUnit,AAUs)、「清除單位」(RemovalUnit,RMUs)等減排單位核證的轉讓或獲得。「排放交易」詳細規定於第18/Cp.7號決定「《京都議定書》第十七條的排放量貿易的方式、規則和指南」。
Ⅶ 碳交易的機制
碳交易機制就是規范國際碳交易市場的一種制度。碳資產,原本並非商品,也沒有顯著的開發價值。然而,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簽訂改變了這一切。
按照《京都議定書》規定,到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排放的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在內的6種溫室氣體的數量,要比1990年減少5.2%。但由於發達國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結構優化,新的能源技術被大量採用,因此本國進一步減排的成本高,難度較大。而發展中國家能源效率低,減排空間大,成本也低。這導致了同一減排量在不同國家之間存在著不同的成本,形成了價格差。發達國家有需求,發展中國家有供應能力,碳交易市場由此產生。清潔發展機制(CDM)、排放貿易(ET)和聯合履約(JI)是《京都議定書》規定的3種碳交易機制。除此之外,全球的碳交易市場還有另外一個強制性的減排市場,也就是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這是幫助歐盟各國實現《京都議定書》所承諾減排目標的關鍵措施,並將在中長期持續發揮作用。
在這兩個強制性的減排市場之外,還有一個自願減排市場。與強制減排不同的是,自願減排更多是出於一種責任。這主要是一些比較大的公司、機構,出於自己企業形象和社會責任宣傳的考慮,購買一些自願減排指標(VER)來抵消日常經營和活動中的碳排放。這個市場的參與方,主要是一些美國的大公司,也有一些個人會購買一些自願減排指標。
美國環保協會中國項目負責人張建宇認為,對於中國企業來說,自願減排是必須經過的道路。原因是我們的企業越來越國際化,許多國家可以通過市場運作機制對我們的企業提出減排要求。這時候我們的企業怎麼達到要求呢?購買自願減排量,可能是這些企業將來降低碳足跡的一種選擇。
為達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全球溫室氣體減量的最終目的,前述的法律架構約定了三種排減機制:
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
聯合履行(Joint Implementation,JI)
排放交易(Emissions Trade,ET)
這三種都允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國與國之間,進行減排單位的轉讓或獲得,但具體的規則與作用有所不同。
《京都議定書》第十二條規范的「清潔發展機制」針對附件一國家(發展中國家)與非附件一國家之間在清潔發展機制登記處(CDM Registry)的減排單位轉讓。旨為使非附件一國家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進行減排,並從中獲益;同時協助附件一國家透過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活動獲得「排放減量權證」(Certified Emmissions Rection,CERs,專用於清潔發展機制),以降低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承諾的成本。
《京都議定書》第六條規范的「聯合履行」,系附件一國家之間在「監督委員會」(Supervisory Committee)監督下,進行減排單位核證與轉讓或獲得,所使用的減排單位為「排放減量單位」(Emission Rection Unit,ERU)。聯合履行詳細規定於第16/Cp.7號決定「執行《京都議定書》第六條的指南」。
《京都議定書》第十七條規范的「排放交易」,則是在附件一國家的國家登記處(National Registry)之間,清除單位」(Removal Unit,RMUs)等減排單位核證的轉讓或獲得。
Ⅷ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的介紹
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國務院《「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要求,推動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組織起草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於2014年12月10日發布,30日後實施。
Ⅸ 活性碳質量管理條例
活性炭原型成份是黑色顆粒,體積雖小,但表面積卻很大,加上回上面布滿細小的答孔——毛細管,這種毛細管對氣體(雜質)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從而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這正是活性炭能有效吸附甲醛等有害氣體的基礎原理。
但並不是所有的活性炭都可以真正有效改善家居環境。中國林產工業協會活性炭分會的公示文件顯示,活性炭吸附指標中的四氯化碳吸附值達到60%、碘吸附值達到822mg/g時屬於活性炭成品。只有符合這些指標的活性炭產品才可能真正幫助消除有害氣體,而市場上不少三無產品往往打著活性炭的旗號但實際上只是在銷售原料炭,並不能真正起作用。協會呼籲,廣大消費者在選擇活性炭產品時一定要慎重,盡量選擇具有一定品牌影響力並且質量合格證、檢測方法齊全的產品。
Ⅹ 國務院碳交易主管部門是碳排放權的管理什麼
目前國家還沒有出台統一的碳排放核查制度及相關工作的要求。但是試點省市,比如說北京、版上海等都已權經出台了碳排放權交易第三方核查機構管理辦法以及相關的第三方核查程序指南,具體的你可以網路。一般來說碳排放報告核查都是依照「文件評審+現場審核」這樣的模式進行的。即首先企業在接到通知後,需要自己根據情況按照溫室氣體的核查指南進行排放量的計算,出具排放報告,並將相應的支撐材料一並發送給第三方核查機構,核查機構根據相關要求進行文件評審,總之就是各種找問題,看看報告計算的方法、結果、數據來源什麼的;第二就是進行現場審核,最終中的就是看看企業排放報告中的數據來源是否真實可靠,當然類似於排放邊界之類的信息確認也十分重要。大體就是這么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