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統一汽車技術法規
Ⅰ ECE認證是什麼
ECE認證為歐盟國家對汽車安全玻璃實施的產品認證。進入歐洲市場的汽車玻璃必須獲得版ECE認證權。
ECE 認證機構及檢驗機構很多,較知名的檢驗機構為德國的MPA實驗室。我國沒有可以承擔ECE認證檢驗的認可實驗室,我中心一直承擔著與MPA實驗室就國內企業申請ECE認證的有關事宜的聯絡工作。
初次ECE 認證包括產品檢驗及生產現場巡視兩部分。MPA實驗室將派人來華在企業現場進行檢驗,檢驗標准為ECE R43。現場巡視是對企業生產設備、管理現場的簡單調查。
ECE擴大認證只需進行產品檢驗。企業可將檢驗樣品直接送至MPA實驗室進行檢驗,也可申請現場檢驗。ECE 認證證書無有效期限制。
需申請ECE認證現場檢驗的企業,需將現場檢驗的時間安排(大致的日期安排、所需的工作日)、被檢產品的產品種類及每個單元的公稱厚度通知中心,中心將根據已收到的國內其它企業申請與MPA進行協商,統一安排德專家來華日程。如企業急需盡快獲得證書,也可單獨邀請德專家來華檢驗,但該企業需獨自承擔全部費用。
Ⅱ 汽車玻璃商標上有ECE標志,是否一定需要做相應的ECE認證
如果不出口歐盟只在中國大陸市場進行銷售,不需要做ECE認證,做了這個認證會讓消費者感覺更有保障些。
歐洲經濟委員會(ECE)的技術質量標准,由被授予的檢測機構對車輛及相關產品進行檢測和測試,對合格的產品由歐洲國家政府有關部門頒發證書,製造商可在其產品上標注E/e標識,然後才能在歐洲有關市場獲准銷售的一種法定程序。
50年代,歐洲就出現了統一的ECE法規,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制定全球統一技術法規的重要性,從80年代由美、歐、日三方共同提出,到90年代在國際論壇上正式提出要制定全球統一的技術法規,將歐洲1958年的協定書修改成為全球通用的法規。
ECE法規由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發布,推薦給成員國採納,不具強制力。一旦某成員國採納了某項法規,在該國范圍內就具有強制力了。
2000年10月10日,中國簽署採用全球機動車技術法規UN/ECE協定書。成為該協定書的第9個簽字方。2000年12月9日,簽字正式生效,標志著中國正式成為關於制定全球機動車技術法規協定書的簽字國。
歐洲經濟委員會就有關機動車上兒童乘客的安全防範系統(「兒童安全防範系統」)的認證而頒發了第44號法令,這就是ECE R44標准。
最新ECE R44標准於1995年9月通過生效,該標準的設定經過更為逼真的碰撞測試,對頭部保護,安全帶系統等方面作出嚴格的規定,堪稱世界上最嚴格的標准。
ECE認證流程:
Ⅲ 「RCEP」對中國、世界有什麼影響
RCEP正式簽署產生的影響,主要是會使中國和世界的經濟貿易連接更加緊密。
第二方面,雖然RCEP的成員國都是東亞國家,但東亞地區卻是全球的主要實體商品生產地,而實體經濟是一切虛擬經濟的基礎,所以RCEP加固中國和其他14個東亞國家的經濟聯系,其實就是加固中國和世界的經濟聯系。
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今天,東亞15國共同關稅RCEP互相減免關稅,無疑是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一次積極的、正面的回應,是對多邊主義的一次有效捍衛。
RCEP對於我們個人的影響其實也很明顯,那就是未來一段時間,我們身邊的許多商品,都會因為關稅得到減免而變得越來越價廉物美。
Ⅳ 歐洲ece認證的好處是什麼與整車型式認證有何關聯
ECE認證分:整車型式認證(WVTA Whole Vehicle Type Approval)和零部件的認證(包括輪胎/後視鏡/玻璃版/喇叭/安全帶/燈具)。ECE認證是在歐洲被廣泛認可的車輛產權品認可體系。通過認證後,廠家可以證明自己的產品有一定質量保障,並進軍歐洲市場。類似中國的3C認證,不過3C是強制性的。這個ECE非強制性,但是歐盟國家(還有日本)都認可這個統一法規。
Ⅳ 中國汽車也能像手機一樣實現全球領先嗎
今年以來,中國市場整體趨勢持續下行,這也進一步壓縮了中國品牌的生存空間。而不少品牌選擇向上沖擊,試圖搶奪一些合資品牌固有的市場;此外向外走出去,尋找更為廣闊的市場,也不失為一個重要的策略。而長城汽車如今也在進一步貫徹這「兩大策略」,並迎來不錯的收獲。
在此次法蘭克福車展上,我們看到了WEY品牌更多全新的設計理念和高科技配置。其中兩款概念車WEY-X和WEY-S的到來,代表了面向未來的技術和設計方向。最受人關注的WEY-S概念車代表了第二代VV5的造型方向,它採用「先鋒張力美學」的全新設計語言,通過鋒利的倒角和多維的形態變化,打造年輕人喜愛的動感、時尚造型風格。
Ⅵ 國外最早提出行人安全保護是在什麼時候
前不久進行的國內首例汽車行人保護碰撞試驗,引起了業界對汽車行人保護技術的廣泛關注。目前,我國正加速出台汽車行人保護標准,國內外汽車企業也已加緊行人保護技術的專利部署。「汽車保護安全技術不僅要保護駕車人、乘車人,還要保護行人,這進一步凸顯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對我國汽車安全技術發展的一次挑戰和升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付於武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汽車行人保護標准即將出台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駕、乘人員的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但卻忽視了行人保護技術的研究。最新公布的《道路交通事故統計年報》顯示:近年來,我國行人因交通意外死亡的人數佔26%左右,北京、廣州、杭州等城市這一比例高達40%。
據了解,目前,歐洲、日本等發達地區和國家已出台了與「行人安全」相關的強製法規。「我國汽車行人保護技術相對落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正加緊出台推薦性國家標准《汽車碰撞時對行人的保護》,目前已完成標準的制訂,進入審批階段,很快將正式頒布。」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標准所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
該負責人介紹,將頒布的標準是基於全球法規《全球技術法規關於機動車碰撞時對行人及弱勢道路使用者加強保護和減輕嚴重傷害的認證統一規定》制定。因為我國交通事故中受傷的相關數據還沒有足夠詳細的統計,因此基本採用了全球法規。標准主要對成人和兒童的頭部及腿部碰撞受傷情況進行試驗,並提出要求。
國內外企業加快專利部署
「國外企業在行人保護技術上研發較早,2004年已在外部安全氣囊,發動機罩彈起裝置、電子智能等安全技術上具有明顯優勢。近年來,奇瑞等國內汽車企業也開始把行人保護作為安全技術研發的一個重要方向。」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上述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在檢索了相關專利後,國家知識產權局機械發明審查部交通運輸處副處長張軍也證實了這一說法。
張軍分析,目前國內已公開的在分類號B60R21/34(「在發生事故或者其他交通危險時保護或防止行人<非乘車人>受傷的車上裝置或配件」)下的專利文件共230件,其中發明專利168件。加上其他分類號下的專利申請文件,該類技術在國內的專利申請量大約為260件左右。2004年之前,公開的該類專利申請文件多為國內個人發明和少數企業的發明,專利質量相對較低。此後,該類專利申請逐漸增長。到2007年,國內汽車企業的相關專利申請出現大幅增長。
這些專利申請中,日、韓、美企業占絕大多數。其中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22件,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7件。記者檢索發現,豐田公司申請的發明專利包括「用於保護行人的氣囊裝置」、「步行者用氣囊裝置」等。日產則申請了「車輛事故通知系統和方法」、「具有彈起式發動機蓋的車輛及發動機蓋彈起方法」等專利。
公開的專利文件顯示,目前,奇瑞在行人保護技術上申請了3件發明專利和1件實用新型專利。吉利汽車有限公司技術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吉利也已將「行人保護」納入重要研發項目,即將上市的新車EC718已在前後保險杠內放置了復合泡沫棉材料和防撞鋼梁,設計了行人保護支撐,採用人車友好型保險杠系統,能有效保護行人和駕、乘人員的安全。
「可以料想,《汽車碰撞時對行人的保護》的出台將進一步加速國內汽車行人保護技術的發展。」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負責人表示。
發展國內汽車電子技術是關鍵
但是,「國內行人保護技術研發起步相對較晚,一般側重於更改汽車設計,以此降低保險杠高度,減低保險杠硬度,減緩發動機蓋前沿坡度,降低發動機罩強度,減少行人與翼子板區域接觸等,還有待在材料技術、汽車電子技術等方面加大研發。」付於武表示。
目前,盡管防抱死剎車系統、電子制動力分配系統、電子穩定程序等汽車電子安全技術逐漸成為國內汽車的主流,但日前發布的《中國汽車電子專利態勢報告》顯示,汽車電子關鍵技術的專利申請多數來自外企,我國還沒有一家企業能提供全車電子產品,本土企業申請的專利多為汽車空調電子控制、汽車電子娛樂系統等。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榮惠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汽車安全技術尤其是行人保護技術,最重要的是電子控制。國內企業要大力發展汽車電子技術,通過速動感測器在不同情況下靈活控制車輛運行,盡量避免碰撞或是減少碰撞中對乘車人、行人甚至車輛的危害。」據了解,目前,有國外公司研發出新一代智能安全系統,涵蓋了自動預警、自動緊急剎車、盲點信息系統等,這將是發展電子技術、保護行人安全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