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事故處理條例
① 鐵路旅客人身傷害及自帶行李損失事故處理辦法的第八章
第三十一條鐵路旅客人身傷害事故責任分為旅客自身責任、第三人責任、鐵路運輸企業責任及其他責任。
旅客違反鐵路安全規定,不聽從鐵路工作人員引導、勸阻等違法違章行為或其他自身原因造成的傷害,屬於旅客自身責任。
由於鐵路運輸企業人員的職務行為和設施設備的原因給旅客造成的傷害,屬於鐵路運輸企業責任。
由於旅客和鐵路運輸企業合同雙方以外的人給旅客造成的傷害,屬第三人責任。
非上述三種責任造成的傷害,屬於其他責任。
第三十二條鐵路運輸企業責任分為客運部門責任和行車等其他部門責任。客運部門責任分為車站責任和列車責任。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車站責任:
(一)旅客持票進站或下車後在檢票口以內因組織不當造成傷害的;
(二)缺乏引導標志或有關引導標志不準確而誤導旅客發生傷害的;
(三)車站設備、設施不良造成旅客傷害的;
(四)車站銷售的食物造成旅客食物中毒的;
(五)因誤售、誤剪不停車站車票造成旅客跳車的;
(六)在規定停止檢票後繼續檢票放行或檢票放行時間不足,致使旅客搶上列車造成傷害的;
(七)因違章操作、管理不善造成火災、爆炸,發生旅客傷害的;
(八)事故處理工作組有理由認為屬於車站責任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列車責任:
(一)由於車門未鎖造成旅客跳車、墜車或站內背門下車造成旅客傷害的;
(二)因列車工作人員的過失,致使旅客在不辦理乘降的車站(包括區間停車)下車造成人身傷害的;
(三)由於組織不力,旅客下車擠、摔造成傷害的;
(四)車站誤售、誤剪車票,列車未能妥善處理造成旅客跳車傷害的;
(五)因列車報錯站名致使旅客誤下車造成傷害的;
(六)因列車工作人員的過失造成旅客擠傷、燙傷的;
(七)因餐車、售貨銷售的食物造成旅客食物中毒的;
(八)因違章操作、管理不善造成火災、爆炸,發生旅客傷害的;
(九)因列車設備不良造成旅客人身傷害的;
(十)事故處理工作組有理由認為屬於列車責任的。
事故處理工作組認為兩個以上單位都負有責任時,可列兩個以上的責任單位。
其他部門責任:
鐵路運輸企業的其他部門責任造成旅客傷害的。
第三十三條對事故責任劃分有爭議時,事故處理工作組應將調查報告、事故案卷、處理意見等有關資料報事故發生和事故處理單位共同的上級客運主管部門或其授權的客運主管部門裁決。
第三十四條發現對事故定性不準確、處理不符合規定時,上級客運主管部門可以責令重新審查或糾正。
第三十五條事故處理完畢後,事故處理工作組應當出具「鐵路旅客人身傷害事故定責通知書」寄送事故責任單位並抄知其上級客運主管部門。
② 關於火車與其他車輛碰撞和鐵路路外人員傷亡事故處理暫行規定的實施辦法的內容
第一條 為了妥善處理火車與其他車輛碰撞和鐵路路外人員傷亡事故,根據國務院轉發的《火車與其他車輛碰撞和鐵路路外人員傷亡事故處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結合本市的具體情況,特製訂本實施辦法。
第二條 發生路外傷亡事故,應由鐵路部門按《暫行規定》成立事故調查處理委員會,在事故所在地的區、縣人民政府領導下進行工作。
事故調查處理委員會的任務是:查明事故原因,分析確定事故責任,吸取教訓,研究防止事故措施,按《暫行規定》和本實施辦法做出處理決定,交有關方面監督執行。
第三條 鐵路火車司機、乘務員、巡道工、道口看守員和車站工作人員,要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和有關安全規定,堅守崗位,認真維護好鐵路沿線、道口和車站秩序,防止事故發生。因鐵路職工失職造成的事故,由鐵路部門負責。
第四條 鐵路無人看守的道口,必須做到護樁、警告標志齊備,清晰醒目。凡因上述防護設施不全造成的事故,由鐵路部門負責。
第五條 未經鐵路部門批准,嚴禁任何單位擅自在鐵路沿線鋪設道口。凡未經批准而鋪設的道口,鐵路部門應會同當地政府責令有關單位限期拆除。到期不拆除的,鐵路部門應予強行拆除,所需費用由鋪設單位承擔。拆除前在本道口發生的一切事故,由擅自鋪設道口的單位負責。
第六條 各種車輛和行人通過鐵路道口時,應做到「一慢、二看、三通過」,行車時速不得超過十五公里,並聽從道口看守人員的指揮。嚴禁鑽桿、跳欄或與火車搶道。通過車站、貨場內的平過道,要認真執行站、場有關規定。遇危險道口時,必須停車瞭望。嚴禁在站台上騎自行車。違反上述規定造成事故的,由駕車人或行人負責。
第七條 嚴禁在車站內和鐵路路基兩側五十公尺以內放牧和打曬農作物。違反上述規定造成人畜傷亡事故的,由放牧者或打曬農作物者自行負責;損壞的鐵路設備,由放牧者或打曬農作物者負責賠償。
第八條 鐵路沿線各鄉村社隊、學校要教育兒童、學生,不得在鋼軌上放置障礙物。因兒童、學生放置障礙物造成的事故,應視鐵路損失情況,由其家長負責賠償。造成嚴重事故的,應對肇事者追究法律責任。
第九條 凡發生路外傷亡事故,鐵路工作人員應會同有關部門立即查明情況,採取緊急措施,盡速恢復正常行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借口乾擾鐵路工作人員的正常工作,妨礙開通線路和鐵路安全行車。
第十條 因事故受傷者,在場人員應立即將其送就近醫院搶救,不論鐵路醫院或地方醫院不得拒收或拒醫。
傷者經醫院搶救治療,院方認為可以出院時,傷者應立即出院,不得拖延。否則,由傷者單位或社隊、街道會同傷者家屬負責領回。一時未查清戶籍的,由當地鐵路部門會同有關車站移交民政部門暫時收容。戶籍查明後仍由鐵路部門按本實施辦法處理。
第十一條 因事故死亡者,鐵路部門首先應設法查明死者姓名、身份及單位、住址,並迅速通知單位和家屬。死者屍體應及時火化,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處理,必要時由公安部門按有關規定強行火化。無法查明身份,且無人認領的屍體,由鐵路公安部門處理,當地公安、司法機關予以配合,費用由鐵路部門負擔。
第十二條 屬於鐵路部門責任造成事故的,傷者的醫療費、住院期間伙食費,死者的火葬費或埋葬費,按規定給予傷亡者家屬的一次性撫恤費,以及因事故而造成的直接損失費用,由鐵路部門負擔。屬於傷亡者本人或所屬單位責任造成事故的,各種費用由傷亡者本人或所屬單位負擔。在事故責任尚未判明前,各種費用暫由鐵路部門墊付。
第十三條 凡屬本人或所屬單位責任造成死亡或傷殘,經濟確有困難的,鐵路部門可按《暫行規定》酌情給予一次性救濟費。如生活仍有困難的,可由傷亡者所屬單位酌情給予一次性補助。對全家無人在業的,可由民政部門按有關規定給予社會救濟。
特殊情況的路外傷亡事故,可酌情增加一次性救濟費金額,但須經事故調查處理委員會提出意見,報事故所在地的區、縣人民政府審核,由鐵路分局批准後支付。增加的一次性救濟費金額不得超過一百五十元。
第十四條 凡利用鐵路自殺、他殺者,鐵路部門不承擔任何費用。
凡利用鐵路進行各種違法犯罪活動造成傷亡者,一切費用自理,鐵路部門不給予任何救濟或補助,並根據情節輕重,追究法律責任。
第十五條 火車與機動車發生碰撞事故,當地公安部門或交通監理部門應參加調查處理。經事故調查處理委員會判明需要賠償因碰撞造成的車、貨等損失的,應按國家規定價格和實際損失程度賠償現金,一律不賠償實物。
第十六條 廠、礦、企業、部隊專用線內發生的傷亡事故,由廠、礦、企業、部隊會同有關單位調查處理,對事故責任的判明和各項費用的賠償標准,可參照《暫行規定》及本實施辦法辦理。
第十七條 對玩忽職守,違反勞動紀律造成事故的職工,應視情節輕重,嚴肅處理;對無理取鬧,影響鐵路正常運輸和鐵路執勤人員正常工作的人員,由鐵路公安部門依法處理;對蓄意製造事故、破壞鐵路設施、擾亂鐵路秩序的犯罪分子,由公安、司法部門依法嚴懲。
第十八條 本實施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凡以前發生,至今尚未處理或正在處理的傷亡事故,均按《暫行規定》和本實施辦法處理。
③ 鐵路交通事故調查處理規則的第四章 事故調查
第二十七條特別重大事故按《條例》規定由國務院或國務院授權的部門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第二十八條重大事故由鐵道部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調查組組長由鐵道部負責人或指定人員擔任,安全監察司、運輸局、公安局等部門和鐵道部派出機構、相關安全監管辦等部門(單位)派員參加。
第二十九條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由事故發生地安全監管辦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調查組組長由安全監管辦負責人或指定人員擔任,安全監管辦安全監察部門、有關業務處室、公安機關等部門派員參加。
鐵道部認為必要時,可以參與或直接組織對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進行調查。
第三十條根據事故的具體情況,事故調查組還可由工會、監察機關有關人員以及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機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等單位派人組成,並應當邀請人民檢察院派人參加。事故調查組認為必要時,可以聘請有關專家參與事故調查。
第三十一條發生一般B類以上、重大以下事故(不含相撞的事故),涉及其他安全監管辦轄區時,事故發生地安全監管辦應當在事故發生後12小時內發出電報通知相關安全監管辦。相關安全監管辦接到電報後,應當立即派員參加事故調查組。
第三十二條自事故發生之日起7日內,因事故傷亡人數變化導致事故等級發生變化,依照《條例》規定由上級機關調查的,原事故調查組應當及時報告上級機關。
第三十三條事故調查組履行下列職責:
(一)查明事故發生的經過、原因、人員傷亡情況及直接經濟損失。
(二)認定事故的性質和事故責任。
(三)提出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
(四)總結事故教訓,提出防範和整改措施建議。
(五)提交事故調查報告。
第三十四條事故調查組在事故發生後應當及時通知相關單位和人員;一般B類以上、重大以下的事故(不含相撞的事故)發生後,應當在12小時內通知相關單位,接受調查。
第三十五條事故調查組到達現場前,組織事故調查組的機關可指定臨時調查組組長,組成臨時調查組,勘察現場,掌握人員傷亡、機車車輛脫軌、設備損壞等情況,保存痕跡和物證,查找事故線索及原因,做好調查記錄,及時向事故調查組報告。
第三十六條事故調查組到達後,發生事故的有關單位必須主動匯報事故現場真實情況,並為事故調查提供便利條件。事故發生單位的負責人和有關人員在事故調查期間應當隨時接受事故調查組的詢問,如實提供有關資料和物證。
事故調查組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了解與事故有關的情況,並要求其提供相關文件、資料,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
第三十七條事故調查組根據需要,可組建若干專業小組,進行調查取證。
(一)搜集事故現場物證、痕跡,測量並按專業繪制事故現場示意圖,標注現場設備、設施、遺留物的名稱、尺寸、位置、特徵等。
需要搬動傷亡者、移動現場物體的,應做出標記,妥善保存現場的重要痕跡、物證;暫時無法移動的,應予守護,並設明顯標志。
(二)詢問事故當事人及相關人員,收取口述、筆述、筆錄、證照、檔案,並復制、拍照。不能書寫書面材料的,由事故調查組指定人員代筆記錄並經本人簽認。無見證人或者當事人、相關人員拒絕簽字的,應當記錄在案。
(三)對事故現場全貌、方位、有關建築物、相關設備設施、配件、機動車、遺留物、致害物、痕跡、屍體、傷害部位等進行拍照、攝像。及時轉儲、收存安全監控、監測、錄音、錄像等設備的記錄。
(四)收取傷亡人員傷害程度診斷報告、病理分析、病程救治記錄、死亡證明、既往病歷和健康檔案資料等。
(五)對有塗改、滅失可能或以後難以取得的相關證據進行登記封存。
(六)查閱有關規章制度、技術文件、操作規程、調度命令、作業記錄、台賬、會議記錄、安全教育培訓記錄、上崗證書、資質證書、承(發)包合同、營業執照、安全技術交底資料等,必要時將原件或復印件附在調查記錄內。
(七)對有關設備、設施、配件、機動車、器具、起因物、致害物、痕跡、現場遺留物等進行技術分析、檢測和試驗,組織筆跡鑒定,必要時組織法醫進行屍表檢驗或屍體解剖,並寫出專題報告。
(八)脫軌事故發生後,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必要時應對事故地點前後一定長度范圍內的線路設備進行檢查測量,並調閱近期內該段線路質量檢測情況;對事故地點前方(列車運行相反方向)一定長度的線路范圍內,有無機車車輛配件脫落、刮碰行車設備的痕跡等進行檢查,對脫軌列車中有關的機車車輛進行檢查測量,並調閱脫軌機車車輛近期內運行情況監測記錄。
第三十八條事故調查中需要對相關的鐵路設備、設施進行技術鑒定或者對財產損失狀況以及中斷鐵路行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進行評估的,事故調查組應當委託具有國家規定資質的機構進行技術鑒定或者評估。技術鑒定或者評估所需時間不計入事故調查期限。
第三十九條 各專業小組應按調查組組長的要求,及時提交專業小組調查報告。調查組組長應組織審議專業小組調查報告,並研究形成《鐵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由調查組所有成員簽認。調查組成員意見不一致時,應在事故報告中分別進行表述,報組織調查的機關審議、裁定。
第四十條 事故調查中發現涉嫌犯罪的,事故調查組應當及時將有關證據、材料移交司法機關。
第四十一條 《鐵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應包括下列內容:
(一)事故概況。
(二)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
(三)事故發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質。
(四)事故責任的認定以及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
(五)事故防範和整改措施建議。
(六)與事故有關的證明材料。
第四十二條 事故調查組應在下列期限內向組織事故調查組的機關提交《鐵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
(一)特別重大事故的調查期限為60日。
(二)重大事故的調查期限為30日。
(三)較大事故的調查期限為20日。
(四)一般事故的調查期限為10日。
事故調查期限自事故發生之日起計算。
第四十三條事故調查組形成《鐵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報組織事故調查的機關同意後,事故調查組的工作即告結束。鐵道部、安全監管辦的安全監察部門應在事故調查組工作結束後15日之內,根據事故報告,製作《鐵路交通事故認定書》,經批准後,送達相關單位。
一般B類以上、重大以下事故(相撞事故為較大事故)的檔案材料,應報鐵道部備案(3份)。
第四十四條鐵道部發現安全監管辦對事故認定不準確時,應予以糾正。必要時,可另行組織調查。
第四十五條事故調查組成員在事故調查工作中應誠信公正、恪盡職守,遵守事故調查組的紀律,保守事故調查的秘密。未經事故調查組組長允許,調查組成員不得擅自發布有關事故的調查信息。
第四十六條調查事故應配備必要的調查設備和裝備,保證調查工作順利進行。調查設備和裝備包括通信設備、攝影攝像設備、錄音設備、繪圖制圖設備、便攜電腦以及其他必要的裝備。
第四十七條《鐵路交通事故認定書》是事故賠償、事故處理以及事故責任追究的依據。
《鐵路交通事故認定書》應按照鐵道部規定的統一格式製作,內容包括:
(一)事故發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質。
(二)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
(三)事故責任的認定。
(四)對有關責任單位及人員的處理決定或建議。
第四十八條 事故責任單位接到《鐵路交通事故認定書》後,於7日內,填寫《鐵路交通事故處理報告表》(安監報2),按規定報送《鐵路交通事故認定書》製作機關,並存檔。
④ 高速鐵路突發事件應急響應標准有幾級分別如何處置
按照安全生產事故災難的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應急響應級別原則內上分為Ⅰ、Ⅱ、Ⅲ、Ⅳ級響應。容
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啟動Ⅰ級響應:
(1)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蹤),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者100人以上中毒(重傷),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億元以上的特別重大安全生產事故。
(2)需要緊急轉移安置10萬人以上的安全生產事故。
(3)超出省(區、市)人民政府應急處置能力的安全生產事故。
(4)跨省級行政區、跨領域(行業和部門)的安全生產事故災難。
(5)國務院領導同志認為需要國務院安委會響應的安全生產事故。
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啟動Ⅱ級響應:
(1)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蹤),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傷),或者直接經濟損失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的安全生產事故。
(2)超出市(地、州)人民政府應急處置能力的安全生產事故。
(3)跨市、地級行政區的安全生產事故。
(4)省(區、市)人民政府認為有必要響應的安全生產事故。
⑤ 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的介紹
《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是經2007年6月27日國務院第182次常務會議通過,2007年7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01號公布的文件;根據2012年11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28號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國務院關於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正。該《條例》分總則、事故等級、事故報告、事故應急救援、事故調查處理、事故賠償、法律責任、附則8章40條,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⑥ 「婦產科醫生火車上救人卻反成被告」謠言參照《刑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有哪幾處與國家法律法規不符合
根據《刑法》第336條的規定,非法行醫罪指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的人非法行醫,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單處罰金;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造成就診人死亡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 一)情節嚴重是指:
(1)造成就診人輕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的
(2)造成甲類傳染病傳播、流行或者有傳播、流行危險的;
(3)使用假葯、劣葯或不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衛生材料、醫療器械,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
(4)非法行醫被衛生行政部門行政處罰兩次以後,再次非法行醫的;
(5)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造成就診人死亡是適用較重法定刑的情節。
這個罪名的主體要件
(1)未取得或者以非法手段取得醫師資格從事醫療活動的;
(2)個人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開辦醫療機構的;
(3)被依法吊銷醫師執業證書期間從事醫療活動的;
(4)未取得鄉村醫生執業證書,從事鄉村醫療活動的;
(5)家庭接生員實施家庭接生以外的醫療行為的。
本罪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行為人對病人傷亡結果存在間接故意的罪過而不是業務過失的罪過。因為,在認識因素上,行為人既對自己缺乏行醫技能和控制病情發展的能力是明知的,又對病人在得不到有效及時治療時會傷殘直至死亡是明知的,所以不是疏忽大意的過失;在意志因素上,對病人的傷殘、死亡採取了漠然視之,聽之任之的放縱態度。
⑦ 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的文件全文
為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統一,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國務院對現行行政法規進行了清理。經過清理,國務院決定:一、修改5件行政法規的部分條款…………。
(五)刪去《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第三十三條。…………。
本決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條為了加強鐵路交通事故的應急救援工作,規范鐵路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保障鐵路運輸安全和暢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和其他有關法律的規定,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鐵路機車車輛在運行過程中與行人、機動車、非機動車、牲畜及其他障礙物相撞,或者鐵路機車車輛發生沖突、脫軌、火災、爆炸等影響鐵路正常行車的鐵路交通事故(以下簡稱事故)的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應當加強鐵路運輸安全監督管理,建立健全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的各項制度,按照國家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負責組織、指揮、協調事故的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工作。
第四條鐵路管理機構應當加強日常的鐵路運輸安全監督檢查,指導、督促鐵路運輸企業落實事故應急救援的各項規定,按照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組織、參與、協調本轄區內事故的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工作。
第五條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和分工,組織、參與事故的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工作。
第六條鐵路運輸企業和其他有關單位、個人應當遵守鐵路運輸安全管理的各項規定,防止和避免事故的發生。
事故發生後,鐵路運輸企業和其他有關單位應當及時、准確地報告事故情況,積極開展應急救援工作,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盡快恢復鐵路正常行車。
第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擾、阻礙事故應急救援、鐵路線路開通、列車運行和事故調查處理。 第八條根據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列車脫軌輛數、中斷鐵路行車時間等情形,事故等級分為特別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
第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特別重大事故:
(一)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下同),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
(二)繁忙干線客運列車脫軌18輛以上並中斷鐵路行車48小時以上的;
(三)繁忙干線貨運列車脫軌60輛以上並中斷鐵路行車48小時以上的。
第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重大事故:
(一)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或者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
(二)客運列車脫軌18輛以上的;
(三)貨運列車脫軌60輛以上的;
(四)客運列車脫軌2輛以上18輛以下,並中斷繁忙干線鐵路行車24小時以上或者中斷其他線路鐵路行車48小時以上的;
(五)貨運列車脫軌6輛以上60輛以下,並中斷繁忙干線鐵路行車24小時以上或者中斷其他線路鐵路行車48小時以上的。
第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較大事故:
(一)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
(二)客運列車脫軌2輛以上18輛以下的;
(三)貨運列車脫軌6輛以上60輛以下的;
(四)中斷繁忙干線鐵路行車6小時以上的;
(五)中斷其他線路鐵路行車10小時以上的。
第十二條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為一般事故。
除前款規定外,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可以對一般事故的其他情形作出補充規定。
第十三條本章所稱的「以上」包括本數,所稱的「以下」不包括本數。 第十四條事故發生後,事故現場的鐵路運輸企業工作人員或者其他人員應當立即報告鄰近鐵路車站、列車調度員或者公安機關。有關單位和人員接到報告後,應當立即將事故情況報告事故發生地鐵路管理機構。
第十五條鐵路管理機構接到事故報告,應當盡快核實有關情況,並立即報告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對特別重大事故、重大事故,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應當立即報告國務院並通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有關部門。
發生特別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較大事故或者有人員傷亡的一般事故,鐵路管理機構還應當通報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第十六條事故報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區間(線名、公里、米)、事故相關單位和人員;
(二)發生事故的列車種類、車次、部位、計長、機車型號、牽引輛數、噸數;
(三)承運旅客人數或者貨物品名、裝載情況;
(四)人員傷亡情況,機車車輛、線路設施、道路車輛的損壞情況,對鐵路行車的影響情況;
(五)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斷;
(六)事故發生後採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況;
(七)具體救援請求。
事故報告後出現新情況的,應當及時補報。
第十七條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鐵路管理機構和鐵路運輸企業應當向社會公布事故報告值班電話,受理事故報告和舉報。 第十八條事故發生後,列車司機或者運轉車長應當立即停車,採取緊急處置措施;對無法處置的,應當立即報告鄰近鐵路車站、列車調度員進行處置。
為保障鐵路旅客安全或者因特殊運輸需要不宜停車的,可以不停車;但是,列車司機或者運轉車長應當立即將事故情況報告鄰近鐵路車站、列車調度員,接到報告的鄰近鐵路車站、列車調度員應當立即進行處置。
第十九條事故造成中斷鐵路行車的,鐵路運輸企業應當立即組織搶修,盡快恢復鐵路正常行車;必要時,鐵路運輸調度指揮部門應當調整運輸徑路,減少事故影響。
第二十條事故發生後,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鐵路管理機構、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鐵路運輸企業應當根據事故等級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必要時,成立現場應急救援機構。
第二十一條現場應急救援機構根據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的實際需要,可以借用有關單位和個人的設施、設備和其他物資。借用單位使用完畢應當及時歸還,並支付適當費用;造成損失的,應當賠償。
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積極支持、配合救援工作。
第二十二條事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或者需要緊急轉移、安置鐵路旅客和沿線居民的,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組織開展救治和轉移、安置工作。
第二十三條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鐵路管理機構或者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事故救援的實際需要,可以請求當地駐軍、武裝警察部隊參與事故救援。
第二十四條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妥善保護事故現場以及相關證據,並在事故調查組成立後將相關證據移交事故調查組。因事故救援、盡快恢復鐵路正常行車需要改變事故現場的,應當做出標記、繪制現場示意圖、製作現場視聽資料,並做出書面記錄。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事故現場,不得偽造、隱匿或者毀滅相關證據。
第二十五條事故中死亡人員的屍體經法定機構鑒定後,應當及時通知死者家屬認領;無法查找死者家屬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第二十六條特別重大事故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重大事故由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由事故發生地鐵路管理機構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認為必要時,可以組織事故調查組對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進行調查。
根據事故的具體情況,事故調查組由有關人民政府、公安機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監察機關等單位派人組成,並應當邀請人民檢察院派人參加。事故調查組認為必要時,可以聘請有關專家參與事故調查。
第二十七條事故調查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開展事故調查,並在下列調查期限內向組織事故調查組的機關或者鐵路管理機構提交事故調查報告:
(一)特別重大事故的調查期限為60日;
(二)重大事故的調查期限為30日;
(三)較大事故的調查期限為20日;
(四)一般事故的調查期限為10日。
事故調查期限自事故發生之日起計算。
第二十八條事故調查處理,需要委託有關機構進行技術鑒定或者對鐵路設備、設施及其他財產損失狀況以及中斷鐵路行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進行評估的,事故調查組應當委託具有國家規定資質的機構進行技術鑒定或者評估。技術鑒定或者評估所需時間不計入事故調查期限。
第二十九條事故調查報告形成後,報經組織事故調查組的機關或者鐵路管理機構同意,事故調查組工作即告結束。組織事故調查組的機關或者鐵路管理機構應當自事故調查組工作結束之日起15日內,根據事故調查報告,製作事故認定書。
事故認定書是事故賠償、事故處理以及事故責任追究的依據。
第三十條事故責任單位和有關人員應當認真吸取事故教訓,落實防範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發生。
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鐵路管理機構以及其他有關行政機關應當對事故責任單位和有關人員落實防範和整改措施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三十一條事故的處理情況,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應當由組織事故調查組的機關或者鐵路管理機構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二條事故造成人身傷亡的,鐵路運輸企業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是人身傷亡是不可抗力或者受害人自身原因造成的,鐵路運輸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
違章通過平交道口或者人行過道,或者在鐵路線路上行走、坐卧造成的人身傷亡,屬於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人身傷亡。
第三十三條事故造成鐵路運輸企業承運的貨物、包裹、行李損失的,鐵路運輸企業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第三十四條除本條例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外,事故造成其他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依照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賠償。
第三十五條事故當事人對事故損害賠償有爭議的,可以通過協商解決,或者請求組織事故調查組的機關或者鐵路管理機構組織調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六條鐵路運輸企業及其職工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造成事故的,由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或者鐵路管理機構依法追究行政責任。
第三十七條違反本條例的規定,鐵路運輸企業及其職工不立即組織救援,或者遲報、漏報、瞞報、謊報事故的,對單位,由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或者鐵路管理機構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由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或者鐵路管理機構處4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鐵路管理機構以及其他行政機關未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或者遲報、漏報、瞞報、謊報事故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九條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干擾、阻礙事故救援、鐵路線路開通、列車運行和事故調查處理的,對單位,由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或者鐵路管理機構處4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由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或者鐵路管理機構處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對單位,由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或者鐵路管理機構處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由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或者鐵路管理機構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條本條例於2007年9月1日起施行。1979年7月16日國務院批准發布的《火車與其他車輛碰撞和鐵路路外人員傷亡事故處理暫行規定》和1994年8月13日國務院批准發布的《鐵路旅客運輸損害賠償規定》同時廢止。
⑧ 鐵路交通事故調查處理規則的第六章 事故統計、分析
第七十七條鐵道部、安全監管辦、鐵路運輸企業及基層單位應按照本規則規定,建立事故統計分析制度,健全統計分析資料,並按規定及時報送。
各級安全監察部門負責事故統計分析報告的日常工作,並負責監督指導有關部門(單位)做好事故統計分析報告工作。
第七十八條事故的統計報告應當堅持及時、准確、真實、完整的原則。
第七十九條事故的統計應按照事故類別、等級、性質、原因、部門、責任等項目分別進行統計。
第八十條每日事故的統計時間,由上一日18時至當日18時止。但填報事故發生時間時,應以實際時間為准,即以零點改變日期。
第八十一條責任事故件數統計在負全部責任、主要責任的單位,非責任事故和待定責事故件數統計在發生單位,相撞事故統計在發生單位。
負同等責任或追究同等責任的,在總數中不重復統計件數。
第八十二條 一起事故同時符合兩個以上事故等級的,以最高事故等級進行統計。
第八十三條發生人員傷亡的事故應按以下規定統計:
(一)人員在事故中失蹤,至事故結案時仍未找到的,按死亡統計。
(二)事故受傷人員因正常手術治療而加重傷害程度的,按手術後的傷害程度統計。
(三)事故受傷人員經救治無效,在7日內死亡,按死亡統計;經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確認為醫療事故的,或7日後死亡的,按原傷害程度統計。
(四)事故受傷人員在7日內由輕傷發展成重傷的,按重傷統計。
(五)未經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確認為醫療事故的傷亡,按責任事故統計。
(六)相撞事故發生後,經調查確認為自殺、他殺的,不在傷亡人數中統計。
第八十四條鐵路各級安全監察部門應建立《鐵路交通事故登記簿》(安監統1)、《鐵路交通事故統計簿》(安監統2)、《鐵路運輸企業安全天數登記簿》(安監統3)、《鐵路作業人員傷亡登記簿》(安監統4)和《鐵路交通事故分析會記錄簿》。
鐵路運輸企業專業部門、各基層站段應分別填記《鐵路交通事故登記簿》(安監統1),並建立《鐵路交通事故分析會記錄簿》。
以上台賬長期保存。
第八十五條有關部門、單位應按以下規定填寫、傳送、管理各種事故表報。
(一)各級安全監察部門須建立《鐵路交通事故(設備故障)概況表》(安監報1)和《鐵路交通事故基本情況表》(安監報3)的管理制度,規范統計、分析、總結、報送及保管工作。要及時補充填記「安監報3」各項內容,事故結案後,必須准確填寫。
鐵路運輸企業調度部門應當及時、如實填寫《鐵路交通事故(設備故障)概況表》(安監報1),建立登記簿,進行統計分析,並制定管理制度。
鐵路運輸企業的專業部門應當建立「安監報1」登記簿,認真統計分析。
(二)安全監管辦須建立《鐵路交通事故處理報告表》(安監報2)管理制度。基層單位按要求做好填記上報。「安監報2」保管3年。
(三)安全監管辦於月、半年、年度後次月5日前填寫《鐵路交通事故報告表》(安監報4),報鐵道部。「安監報4」長期保存。
(四)安全監管辦於月、半年、年度後次月5日前填寫《鐵路交通事故路外傷亡統計分析表》(安監報5),報鐵道部。「安監報5」長期保存。
(五)有從業人員傷亡的事故,事故發生單位填寫《鐵路作業人員傷亡概況表》(安監報6-1),上報安全監管辦;一般B類以上事故,安全監管辦填寫《鐵路作業人員傷亡概況表》(安監報6-1),上報鐵道部。
安全監管辦於次月5日前(次年1月10日前),填寫《鐵路作業人員傷亡統計報表》(安監報6-2),報鐵道部。
第八十六條鐵道部所屬鐵路運輸企業每月27日前將本月安全分析總結報鐵道部安全監察司。企業內部各業務部門須按月、半年、年度,對本系統事故進行分析總結,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並抄送安全監管辦安全監察部門。
合資鐵路、地方鐵路、專用鐵路須按月、半年、年度,對本單位事故進行分析,並報安全監管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