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七條例
『壹』 佛七儀規
蓮池海會彌陀如來 觀音勢至坐蓮台 接引上金階 大誓弘開 普願離塵埃 南無蓮池海會 菩薩摩訶薩 南無蓮池海會菩薩摩訶薩 南無蓮池海會 菩薩摩訶薩
各位同修 可參閱浄宗共修課本
『貳』 七佛滅罪真言的真言原文
七佛滅罪真言:離婆離婆帝,求訶求訶帝,陀羅尼帝,尼訶啰帝,毘離尼帝,摩訶伽帝,真陵乾帝,娑婆訶(lí pó lí pó dì,qiú hē qiú hē dì,tuó luó ní dì,ní hē là dì,pí lí nǐ dì,mó hē qié dì,zhēn líng qián dì。suō pó hē。)
《七佛滅罪真言》是《早晚課誦集》中十小咒之一: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出自《如意輪陀羅尼經》,也是觀世音菩薩的法門之一。
2、《消災吉祥神咒》,出自《佛說熾盛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
3、《功德寶山神咒》,或雲出自《大集經》。
4、《准提神咒》,出自《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
5、《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是元代人所譯,無有經本,是阿彌陀佛法門之一。
6、《葯師灌頂真言》,出自《葯師如來本願功德經》。
7、《觀音靈感真言》,元代人所譯,沒有經本,也是觀音法門之一。首句即為六字大明咒。
8、《七佛滅罪真言》,出自《陀羅尼雜集》。
9、《往生凈土神咒》,即《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凈土陀羅尼》。
10、《大吉祥天女咒》,出自《金光明經》。
(2)七佛七條例擴展閱讀
七佛滅罪真言出自《大方等陀羅尼經》,世尊因文殊師利法王子的請求,而說過去七佛曾誦過的咒。一個人若造了四重五逆罪,不僅後世受極大苦報,現世也不得平安,為了消滅罪障,最宜持誦七佛滅罪真言。
佛經記載娑婆世界過去曾有七佛,而釋迦牟尼是最後一位,俗名悉達多,在他之前還有先出世的六佛──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婆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前三佛為過去庄嚴劫千佛的三佛,後四佛為現在賢劫千佛的四佛。過去七佛,是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前的過去六位佛,加上釋迦牟尼佛是過去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度眾的七位佛陀。
七佛滅罪真言梵音:DEVA DEVATE ,GUHA, GUHATE,DHARA DHRTE,NIR-HRTE VIMALATE, SVAHA.
『叄』 地藏佛七 2017
No again, concentrate on examination.
『肆』 佛七法會
佛七法會紀念阿彌陀佛聖誕
『伍』 佛七是什麼
設立道場來以七天為一周期源做佛事,若念阿彌陀佛,則稱念佛七,若念觀世音菩薩,則稱觀音七,若禪坐,則稱禪七,此外還有楞嚴七、大悲七等等說法,可以統稱佛七。
佛七的意義是放下萬緣,希望在這七日當中,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得『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之結果。一心不亂功夫有淺深不同,端看你放下多少;放下得多,一心功夫就深;放下得淺,一心功夫也淺。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和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淺的事一心,但決定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在佛教之內,除了『附佛法外道』以外,則都是真正信仰佛教的了,然而不一定都信仰念佛法門,因為他們學的是其他宗派。其他宗派的人,既不學凈土宗,因此起了門戶之見,心生執著;不但不信凈土宗,而且常對凈土宗加以毀謗,這真是不應該的。
『陸』 佛七的念佛須知
今天得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誠屬殊勝因緣。台中佛法興隆,『打七』乃是常事;道源來此參加『打七』卻是第一次。貴寺德真住持,過去因感覺念佛人多,佛殿太狹,同德欽監院,發起建築講堂;又承諸位檀越協助,巍峨庄嚴的講堂,得以大功告成,真是功德無量!道源能夠和諸上善人在這台灣佛教最大的講堂中打七用功,感覺非常榮幸!
打佛七,只須一心念佛,不須講話,所謂『行起解絕』。若是在念佛堂中講話,那是『打閑岔』。既是打閑岔,為什麼還要講話呢?因為我們眾生和諸佛不同,『眾生以差別為性』,其根機不是一樣的。在座諸位出家師傅,及各位老居士,不但自己會用功,而且能夠領導別人用功,自然不須要講話。但有一般人,須要聽講以後,才能提起精神,精進辦道,那就必須講講說說,以作助道之緣了。尤其是道場中,有初發心的人,他們對於打七的意義,尚不甚明白,是則更須要講話了。
打七的目的在甚麼地方?在『了生死』!若對此目的不明,則念佛就沒有甚麼意思了。普通人到寺里來念佛,為的是向佛禱告,希望能夠消災免難。求消災免難固然是好,但這不是佛的本意。還有一種人,因為現生常常遇到不如意的事;到這里念佛,求佛保佑,希望來世能夠事事如意。求來世如意固然也好,但仍非佛的本意。另有一種人,覺得人生沒有意思,即使大富大貴也沒有多大快樂;希望以念佛的功德,能夠升天。來生得能升天,這固然也是好,但亦非佛的本意。
佛的本意在那裡?在令眾生『了生死』!為什麼要了生死?因為生死輪回是大苦! 諸上善人:昨天講的是『念佛須知了生死』;今天要講的是『念佛當發菩提心』。
若以念佛法門祈求人天福報,這固然與佛的本懷不相應。但若專為自己了生死而念佛,亦只能與佛的本懷少分相應。佛的本懷究竟如何呢?昨天講過『為令眾生了生死』就是佛的本懷。我們應當注意:所謂為令『眾生』了生死者,並不是令你舍棄眾生單為自己了生死呀!
佛法分大乘小乘:小乘佛法只為自己了生死,大乘佛法是要普度眾生的。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不但要自己了生死,亦要使一切眾生了生死!
佛教傳入我們中國,經過諸大祖師的努力宏揚,結果成立了大小十宗。小乘有兩宗:即是『成實宗』與『俱舍宗』。但以我國人的根性,不喜小乘,所以不久也就失傳了。大乘共有八宗:即是『天台宗』『賢首宗』『三論宗』『法相宗』『律宗』『禪宗』『密宗』『凈土宗』。凈土宗所宏揚的就是念佛法門。倘念佛法門講的是『只為自己了生死』,恐怕與成實宗俱合宗成了同一命運,早已失傳了;我們現在的人,既不得聞到念佛之法,那裡還能夠在這里打念佛七呢?所幸,念佛法門是大乘法門,才能以傳遍到全國,傳流到現在。
但是念佛能否和大乘佛法相應,還要看你發心如何?若發大乘心念佛,則念佛就是大乘法。若發小乘心念佛,則念佛就是小乘法。若發人天乘心念佛,則念佛就是人天法。像昨天所講:有些人念佛,是為求來生來世轉為一個大富大貴之人,好享受五欲之樂,紅塵之福。或者有人念佛,是為求升天,好享受天福。倘若那樣發心念佛,則念佛法門便成為『人天法』了。若是專為自己了生死而念佛,則念佛法門便成為『小乘法』了。若能發大乘心念佛,則念佛法門方能成為『大乘法』!念佛法門是一,因為發心不同,其結果不但有大乘小乘之分,而且有世間出世間之別,真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了!我們既願念佛修行,對於『發心』之正確與否,豈可不加以注意嗎?
發菩提心就是發大乘心。梵語『菩提』,此譯為『道』,或譯為『覺』。發菩提心,就是發覺道之心。換句話說:就是發『度一切眾生皆成佛』的心。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今天再向各位打打閑岔,題目是『念佛切勿起疑念』。念佛全憑信心,若起疑念,則念佛就念不成功了。我們是佛的弟子,一定要相信佛說的話。
本師釋迦牟尼佛,因為他自己已經成了佛,他是『過來人』,所以知道成佛的經過;那一條路難走,那一條路易行,都清清楚楚的告訴我們了。我們要想成佛,必須先斷煩惱;煩惱斷盡,方能成佛。可是娑婆世界的眾生,因為處於五濁惡世,煩惱特別多;由於環境惡劣,斷煩惱的工夫亦不易進步;所以成佛很難!我們的本師,真是大慈大悲,特為我們指出一條特別容易走的路,即是念佛法門。可以不斷煩惱,而先求生極樂世界,是即所謂『帶業往生』的。迨至生到西方,環境變好了,用起工夫來,但進不退,很容易就達到成佛的目的了。
釋迦如來,既然由大悲心中,流出這特別容易修行的念佛法門,眾生即應普皆往生西方;而現見眾生得度的很少,是什麼緣故呢?這是因為眾生業障深重,不肯信佛之故。他們既然不肯信佛,當然不信念佛法門;連信仰心都生不起來,那還能夠修行得度呢?
其他世界,其他眾生,且置勿論。單說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人類吧:地球上的人們,大多數不信因果的道理;不信做善事得善報做惡事得惡報。這類撥無因果的人,佛教中稱之為『一闡提』。他們連因果報應都不相信,那裡還能相信念佛法門呢?
又有多數的人,雖然信仰『作善上升,作惡下墮』的道理,但是他們信仰的是其他的宗教,而不信仰佛教;這種人,佛教中稱之為『外道』。這些外道,連佛教都不相信,那裡還能相信念佛法門呢?
我們再看看我們佛教以內的人吧:有一般人,類似僧尼,雖然住在佛教廟里,但是他們卻不學佛法;掛的是佛教的『招牌』,賣的是外道的『雜貨』;又有一般人,類似居士,秘密傳道,勸人『吃雞蛋菜』,說是『釋迦已經退了位,彌勒佛現在正掌盤』;這般類似佛教的人,佛教中稱之為『附佛法外道』。他們連佛法僧三寶都不相信,那裡還能相信念佛法門呢?
在佛教之內,除了『附佛法外道』以外,則都是真正信仰佛教的了,然而不一定都信仰念佛法門,因為他們學的是其他宗派。其他宗派的人,既不學凈土宗,因此起了門戶之見,心生執著;不但不信凈土宗,而且常對凈土宗加以毀謗,這真是不應該的。
例如學禪宗的人,剛剛學了幾天禪,就反對念佛,殊不知歷代大禪師,修念佛行的多得很!許多參禪的高僧大德,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以後,率多歸向凈土。如過去的永明禪師,徹悟禪師等,都是凈土宗的祖師。然而既是凈土宗的祖師,為甚麼還要稱他們為『禪師』呢?因為他們起先學禪,開悟見性之後,能以興隆禪宗,是禪宗的大善知識,『禪師』的大名,已傳揚於諸方;雖然後來歸向凈土宗,專修念佛法門;但是稱他『禪師』已成習慣了,所以仍然稱他們為『禪師』。由此可以證明凈土宗與禪宗並無障礙,何必加以毀謗呢?又如現在的禪宗大德虛雲禪師,今年已一百一十九歲了,大家公認他是大徹大悟的禪師。他老人家若在禪堂開示時,就講參禪的道理;若在念佛堂開示時,就教人念佛;不但不反對凈土,而且贊揚凈土哩。現在剛剛學了幾天禪的人,就反對凈土,不知他們的學識與工夫,是否已超過前面所舉的永明、徹悟、虛雲諸大禪師?相信不會超過吧!
又如學唯識宗的人,剛剛學了幾天唯識,就反對念佛!殊不知唯識宗的開宗第一代祖師玄奘大師,並不反對念佛;他老人家由印度求取佛經回來,親自翻譯『稱贊凈土攝授經』。(阿彌陀經之新譯)如果玄奘大師反對念佛,一定不會把阿彌陀經之梵文本帶到中國來;亦一定不翻譯此經。可見玄奘大師不但不反對念佛,而且是提倡念佛的。再看唯識宗的第二代祖師窺基大師,著有『阿彌陀經通贊疏』三卷,『阿彌陀經疏』一卷。可見窺基大師不但不反對念佛,而且是盡力弘揚念佛的。又如民國以來,大家公認為中興唯識宗的太虛大師,若有念佛的人請他老人家開示時,他老亦講念佛的道理;在他的講演集里,關於講凈土的有七篇之多!(台北市善導寺曾印單行本流通)故知太虛大師亦是不反對念佛,而且是兼弘凈土的。現在剛剛學了幾天唯識的人,就反對凈土宗,他們的學問修持,能超過玄奘、窺基、太虛三大師嗎?相信不會超過吧! 諸上善人:光陰真是快的很呀!我們的念佛七已經打了四天了,在這定期七天之中,已經過去了一大半了!諸位的功夫,究竟用的如何?是需要各人自己反省一下的。若是上根利智的人,念佛一日,即能得到『一心不亂』。但上根利智的人,大概很少,中下根機的人,總是佔多數。我們既然尚未證得『一心不亂』,即可自知根機不太深厚。然而正因為我們的根機淺薄,才需要急起直追,努力精進!才需要時時反省,見賢思齊!果能如是,方克有濟。否則,時光不住,再過三天,佛七就圓滿了;結果一無所得,豈不太可惜這七天的寶貴光陰嗎?切不可把光陰看得太輕;古德雲:『一寸時光,一寸命光』!真是警策人的忠言實語。光陰即是我們的生命,過了一天光陰,即減少了一天生命!若是悠悠泛泛,不肯真實用功,須知空過了七天光陰,即是犧牲了七天生命!那真是太對不起自己了!明乎此義,才能不放過時光,念一點鍾有一點鍾的進益,念一日有一日的功夫。我們雖然不是上根人,但只肯用功,一定功不唐捐,終會證得『一心不亂』的。
諸位的信心,已很堅固;諸位的行門,已很精進。但是在凈土法門之中,還有一個最要緊的條件,這就是必須『願力懇切』!所以今天講話的題目是:『念佛決定願往生』。 諸上善人:昨天講的『發願』的道理,一定要特別記憶在心中,不可忽略;因為發願是一步最要緊的功夫!設若我們只知念佛,不知發願,是則有行無願,終不能生到西方去的。蕅益大師說:『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大師又說:『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當然不是說,有願無行亦得往生。假若有願無行,則成『空願』,如何可以往生?這里只是強調發願之重要而已,並不是說不需要念佛,不念佛仍然生不到西方去的。
比方說:諸位聽說靈山寺在打念佛七,不但相信念佛好,而且願意來參加;可是並沒有開步走,始終也不能到靈山寺呀。有信願而無行,亦復如是。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講幾句話打打閑岔,古德雲:『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光陰快的很,轉眼之際,念佛七已經過了六天了,真是『無常迅速』啊!『生死事大』這道理,只有佛教在講,也只有佛教講的最究竟。世間的學問,所講的只是有生以後,未死以前的道理,亦即所謂七、念佛平時須相續
諸上善人:我們的念佛七,今天已竟圓滿了。諸位用功,都是勇猛精進,雖不敢說人人皆得證道,但總有些人證得的;或者證得理一心不亂,或者證得事一心不亂;或者親見西方三聖尊相,或者親聞三聖演說妙法;或者得見極樂世界四色蓮花,七寶行樹,種種庄嚴妙相;或者得一支香的凈境,或者乍睹聖相,乍見光明。總之,凡真實用功者,必有所證,必有所得;決定功不唐捐的。
佛七的意義是放下萬緣,希望在這七日當中,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得『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之結果。一心不亂功夫有淺深不同,端看你放下多少;放下得多,一心功夫就深;放下得淺,一心功夫也淺。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和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淺的事一心,但決定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石室禪院舉行地藏聖誕
暨地藏菩薩晝夜精進佛七圓滿迴向法會
8月28日上午9時,時值地藏王菩薩聖誕日,同時也是石室禪院舉行地藏菩薩晝
夜精進佛七圓滿日。上午9時,禮請石室禪院住持忠明法師為地藏王菩薩聖誕法會主法,並先後率眾至琉璃寶塔和地藏殿內敬香上供。
晚6時,石室禪院內鍾鼓齊鳴,寺院常住四眾及諸善士信眾們整齊列隊,在地藏菩薩聖號聲中緩步向弘法講堂行進,一起恭請忠明法師至大雄寶殿主持地藏菩薩晝夜精進佛七圓滿迴向法會,將此七晝夜不間斷念誦地藏菩薩聖號的功德迴向與各自現世親屬及歷代祖先怨親債主,同時祈願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柒』 到寺廟里打佛七應當要注意什麼
一、要講究威儀,講究威儀有利於對治懈怠。
二、要老實念佛,也就是無論行住坐卧,只知內六容字名號,念得名號和自己分不開,念的「名號」和自己合而為一。
三、要和合念佛,念佛時要注意和合隨眾,唱念要合拍,不搶拍、不拖腔,起落同步,步履和諧,步調一致。
四、要放下萬緣,在打佛七期間要放下一切,切斷外緣,降伏其心。要把心交給道場,交給阿彌陀佛,不要交給別人。
(7)七佛七條例擴展閱讀:
打佛七,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號,至心一處,以求剋期取證。念佛法門的「打佛七」來源於《阿彌陀經》上講的:『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捌』 七佛都包括哪些
何謂七佛?即過去世的七尊佛陀:(一)毗婆屍佛,為梵文音譯,又譯成「毗缽屍」、「微缽屍」、「毗婆沙」等,意思為「勝觀」、「種種觀」、「種種見」等,是過去七佛的第一佛。佛教《長阿含經》卷一謂「過去九十一劫」時出世,舉行過三次說法,第一次有十六萬弟子參加,第二次為十萬,第三次為八萬。(二)屍棄佛,又譯成「式棄」、「試詰」等,意思為「頂髻」,是過去三十一劫時出世,也舉行過三次說法,第一次十萬弟子,第二次八萬,第三次七萬。(三)毗舍婆佛,又譯成「毗舍浮」、「毗濕婆」等,是過去七佛的第三佛。《長阿含經》說「過去三十一劫」時出世,舉行過兩次說法,第一次七萬弟子,第二次六萬。(四)拘樓孫佛,又譯成「拘留孫」、「鳩樓孫」等,是過去七佛的第四佛,經中說「此賢劫」時出世,舉行過一次說法,有四萬弟子參加。(五)拘那含牟尼佛,又譯成「迦那伽牟尼」、「羯諾伽牟尼」等,是過去七佛的第五佛,經中說「此賢劫」時出世,舉行過一次說法,有三萬弟子參加。(六)迦葉佛,意為「飲光」,是過去七佛的第六佛,經中說「此賢劫」時出世,舉行過一次說法,有二萬弟子參加。傳說釋迦牟尼前世之師曾預言釋迦將來必成佛,其塑像往往騎獅。(七)釋迦牟尼佛,為過去七佛的第七佛。
大雄殿建在一個較高的月台上,十分雄偉。大雄殿後本來還有一座建築,即法堂,但後來毀掉了,只是通向此殿的路尚在,即大雄殿後的中間一條路。
從遼代到元代,奉國寺一直比較發達,據碑記上說,它「潭潭大廈,楹以千記」。元大德碑上說它「寶殿崔嵬,儼居七佛。法堂高敞,可納千僧。飛樓耀日以高撐,危閣依雲而對峙」。明清以來,只有大雄殿有原物保存下來。大雄殿前現存山門、牌樓、無量殿等均為清代之物。大雄殿西跨院原為禪堂僧舍,舊稱西宮,也為清代所造。
『玖』 佛七法會 是什麼意思
凈土法門的「打佛七」,應該是依據《阿彌陀經》的「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回、答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的經文而設。《觀無量壽佛經》中也有「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的經文。
能有七天來精進念佛,稱為「打佛七」,隨喜的則可來一天、兩天,甚至只參加一支香或幾支香,但都比自己在家修行的好。因為佛法說:「人生即是苦報。」所謂「業不重不生娑婆,障不重不為凡夫」。平常我們很少感到自己的業重,只有在修行的時候,才會生出「切膚之痛」,而深刻地感到生命就是「苦果」。但唯有「知苦」,才會發出真正的道心。我們「知苦」,所以要好好地念佛修行,以求「離苦得樂」,因為能知道「苦」,才會同情其他更苦的眾生。因此想要產生慈悲心,一定要先吃苦。吃苦、知苦並且切實修行,才會發出真正的慈悲心。
成就一個佛七的共修因緣是很不容易的事,也是很殊勝的事,短短七天,稍縱即逝,有機會打七,就應該珍惜這七天裏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不要讓它白白的溜走。
『拾』 佛教中的「七佛」
七佛者,謂過去庄嚴劫中三佛,現在賢劫中四佛。(劫,梵語 kalpa,具雲劫波,華言分別時節。庄嚴劫者,謂此劫中,多所庄嚴。賢劫者,謂此劫中,皆為賢人。只是名稱而已,不必執著。)
〔一〕、毗婆屍佛,巴利語 Vipassi, 梵語 Vipaśyin,漢語音譯毗婆屍,意譯為觀,以其如月圓智滿,則雲遍見。魄盡惑亡,則雲凈觀。既圓且凈,則雲勝觀、勝見,是為七佛之首也。
〔二〕、屍棄佛,巴利語 Sikhī,梵語 Shikhin,漢語音譯屍棄,意譯為火,又雲持髻。謂無分別智最為尊上,處於心頂也。過毗婆屍佛三十劫後,而成正覺。(無分別智者,即根本智,謂為眾智之本也。)
〔三〕、毗舍浮佛,巴利語 Vessabhū,梵語 Viśvabhū,漢語音譯毗舍浮,意譯遍一切自在。謂煩惱斷盡,於一切處無不自在,而為庄嚴劫中千佛之最後一佛也。(煩惱者,無明也。)
〔四〕、拘留孫佛,巴利語 Kakusandho,梵語 Krakucchanda,漢語音譯拘留孫,意譯所應斷。謂斷一切煩惱,永盡無余。於賢劫中第九減劫,人壽減至六萬歲時,出世成佛,為千佛首。
〔五〕、俱那含牟尼佛,巴利語 Konāgamano,梵語 Kanakamuni,漢語音譯俱那含牟尼,意譯金寂,謂金則明現,寂則無礙也。《大智度論》雲,又名迦那迦牟尼,華言金仙人。謂身金色故也。人壽減至四萬歲時,於閻浮提出世成佛。(梵語閻浮提,華言勝金洲。)
〔六〕、迦葉佛,巴利語 Kassapo,梵語 Kāśyapa,漢語音譯迦葉波,簡稱迦葉,意譯飲光。謂身光顯赫,能飲蔽一切光明故也。人壽減至二萬歲時,出世成佛。
〔七〕、釋迦牟尼佛,巴利語 Sakyamuni,梵語 Shākyamuni,漢語音譯釋迦牟尼,意譯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以寂默故,不住生死。以能仁故,不住涅盤。悲智雙運,利物無窮,故立此號也。人壽減至一百歲時,出世,為賢劫中第四佛。
(出翻譯名義集)
【七佛】
過去之七佛也。其七佛出世教化之相,出於《長阿含》之大本經及《增一阿含》四十四之十不善品。其他有《七佛父母姓字經》,《七佛經》之別譯,七佛名號少異,同一梵語之轉訛也。
《長阿含·大本經》曰:「過去九十一劫時,時世有佛名毗婆屍如來。復次,過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屍棄如來。復次,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如來。復次,此賢劫中有佛名拘樓孫,又名拘那含,又名迦葉,我亦今於賢劫中成最正覺。」
《增一阿含》十不善品曰:『毗婆屍如來、式詰如來、毗舍羅婆如來、拘那含牟尼如來、迦葉如來。及我也。』
《葯王經》曰:『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七佛八菩薩神咒經》一曰:『維衛佛、式佛、隨棄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大悲經》三曰:『阿難!我滅度後此賢劫中當有九百九十六佛出興於世,拘留孫如來為首,我為第四,次後彌勒當補我處,乃至最後盧遮如來,如是次第汝應當知。』
《四分律比丘戒本》曰:『毗婆屍如來,屍棄如來,毗葉羅如來,拘樓孫如來,拘那含牟尼如來,迦葉如來,釋迦牟尼如來。』
《智度論》九曰:『賢劫之前九十一劫,初有佛名鞞婆屍(秦言種種見)。第三十一劫,中有二佛,一名屍棄(秦言火),二名鞞恕婆附(秦言一切勝)。是賢劫中有四佛,一名迦羅鳩飧陀,二名迦那伽牟尼(秦言金仙人也),三名迦葉,四名釋迦牟尼。』此中前三佛為過去庄嚴劫之最後三佛,次四佛為現在賢劫之出世者。
《增一阿含·四十二》雲「阿難白佛:『言如來亦說過去恆沙諸佛取滅度者,如來亦知當來恆沙諸佛方便來者,如來何故不記爾許佛所造,今但說七佛本末?』佛告阿難:『皆有因緣本末,故如來說七佛之本末,過去恆沙諸佛亦說七佛本末。將來彌勒之徒亦當記七佛之本末。若師子膺如來出世時,亦當記七佛之本末。若柔順佛出世時,亦當記七佛之本末。若光焰佛出現世時,亦當記七佛之名號。若無垢佛出現世時,亦當記迦葉之本末。若寶光佛出世時,亦當記釋迦文之本末。由此因緣故,如來記七佛名號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