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逃犯條例細則
⑴ 中國警察以什麼法律依據把香港犯罪嫌疑人引渡回港受審
所謂引渡,就是指一國把在該國境內被其他國家指控為犯罪或判罪的人,依照他國請求移交其進行審判或處罰的法律制度。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對其他國家司法請求的一種配合,但實際上,引渡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項關繫到本國主權、司法權和人權的大事。各國因司法理念和利益訴求的不同,一直存在著分歧。因此,在引渡問題上,各國一般都依照本國需要和通行規則設置了種種限制。很多國家都在憲法或引渡法裏設定了諸如本國國民不引渡、死刑不引渡、政治犯罪不引渡等一系列法律門檻,以維護司法管轄權的完整和確定對人權的保護。由於引渡程式的復雜性,很多國家都把簽定引渡條約當作司法協助的一項大事,但是由於司法體制和理念的不同,簽定引渡條約的過程比進行引渡本身還要艱難。
在1997年7月1日移交前,香港政府的引渡法主要包括英國《國會法》(Acts of Parliament)和適用於香港的《樞密院令》(Order in Council),引渡主要在香港與其他英聯邦司法管轄區之間進行;香港與中國內地、澳門和台灣之間沒有引渡。在回歸前不久,為了本地化適用於香港的英國法例,逃犯條例被制定,且於1997年4月生效,本條例允許香港與跟香港特區簽訂了引渡條約的國家進行引渡——這是基本法賦予香港特區的權力。逃犯條例的規定,主要遵循英國的引渡法,並納入了許多聯合國《引渡示範條約》及《英聯邦引渡倫敦計畫》(London Scheme on Extradition Within the Commonwealth)的原則。例如,針對政治犯罪,因其政治見解、宗教、種族或國籍而被起訴的人,或因其中任何一個原因而對其公平審判有偏見的人,以及有遭受酷刑風險的人,不會被引渡。從1997年起,香港特區與20個國家簽訂了引渡條約;超過100人——主要是外國人——已根據這些條約被香港移交,而美國則是被移交人數最多的目的地。
香港特別行政區與內地政府簽署的法律是《刑事區際司法協助協議》,逃犯條例及相關的《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刑事互助條例)的一個重要特徵,是這些條例均不適用於中國其他地區(包括中國大陸、台灣和澳門)。顯然,在制定這些法例時,考慮到香港基於普通法的法律制度與中國內地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存在巨大差異,香港尚未准備好與大陸訂立引渡安排。而這問題,本來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處理的。中港移交逃犯協議談判了近20年也沒有結果,情況並不理想,談判陷僵局的一個主因是香港無死刑、內地卻有死刑。香港和內地並無引渡安排,特區政府所有執法,必需根據法律辦事。內地所實施的刑事強制措施在香港並沒有法律效力。
如果綁架案在香港發生,本來香港理應有司法管轄權,但內地亦可能以疑犯涉嫌在中國境內策劃綁架,又或涉藏械、接贓等而作出刑事檢控。但若疑犯在香港受審,罪成最高只會判終身監禁;但同一罪名若在內地罪成則可判死刑。中港移交逃犯問題惹關注,源於1996年的李澤鉅被綁架案及1998年德福五屍命案,綁架案主犯「大富豪」張子強及五屍命案主犯李育輝,犯案後逃往內地後均被公安拘捕。雖然犯案地在香港,但兩罪犯最終均在內地法院受審及被判死刑,引起公眾對司法管轄權的關注。
港人對中國內地法律制度不足(inadequacies )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很少西方國家與中國簽訂引渡條約(其中包括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和義大利)。澳洲於2007年簽署了這樣的條約,但由於內部基於對中國法律制度的憂慮而反對,澳洲沒有正式批准該條約。紐西蘭法院拒絕將一名涉嫌殺人犯引渡到中國,主要因為對中國司法制度的擔憂。
內地警方配合香港警方執法,而香港方面反過來的配合則很難實現。最大的原因有二,一是香港與內地屬於不同法系,兩地做有關通報容易,而要香港警方配合內地警方,港方覺得有障礙。二是輿論壓力,香港與內地施行不同政治制度,一些港人對保護「言論自由」和嫌疑人權利很敏感,對內地的政治質疑和不信任常常擴大化,束縛了警方的手腳。香港方面向內地移交的嫌犯人數是0,香港嫌犯在內地涉案後一旦逃回香港,比逃到有些西方國家更難被帶回歸案,如果在香港宣稱他(她)受到「政治迫害」,當地輿論就很可能向警方和法院施加壓力。即使輿論還沒動起來,對潛在壓力的預期已經存在,會讓相關機關和公務人員發怵。
⑵ 中華人民共和國看守所條例實施辦法的介紹
《看守所條例實施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收押人犯
第三章 警戒、看守
第四章 提訊、押解
第五章 生活、衛生
第六章 會見、通信
第七章 教育人犯
第八章 獎懲
第九章 財物保管
第十章 出所
第十一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看守所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五十條的規定,制定本實施辦法。
第二條縣級以上行政區域的公安機關未設置看守所需要設置時,應報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備案;鐵道、交通、林業、民航系統相當於縣級以上的公安機關未設置看守所需要設置時,應報各部(局)公安局備案。
第三條看守所幹警配備:縣(旗、市)一般不得少於十二人,月平均人犯數超過一百人的,一般按百分之十五配備;大中城市看守所,一般按月平均人犯數的百分之二十配備。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逐步配齊。
看守所應當配備醫務人員。根據實際需要,設立醫務室或衛生所。
看守所的炊事員,按月平均人犯數的百分之三的比例配備,但最少不得少於二人。看守所可根據需要,適當配備其他工勤人員。
第二章 收押人犯
第四條看守所必須按照《條例》第九條規定的法律文書和證明文書收押人犯。對再審案件的在押被告人可憑人民法院《決定再審裁定書》(副本)或人民檢察院的抗訴書及人民法院的押票收押。
第五條看守所對人犯收押前,應當由醫生對人犯進行健康檢查,填寫《人犯健康檢查表》,凡具有《條例》第十條規定情形之一的,不予收押,由送押機關依法作其他處置。對於收押後發現不應當收押的,提請辦案機關依法變更強制措施;對可能患有精神病的人犯,由辦案機關負責鑒定。
第六條看守所收押人犯時,看守幹警必須對其人身和攜帶的物品進行嚴格檢查,嚴防不利於看守所安全的物品帶入監室。
收押人犯時應當進行訊問,填寫《收押人犯登記表》。
收押人犯必須由二名以上工作人員執行。對女性人犯的人身檢查,由女工作人員進行。
第七條對被收押的人犯,應當告知他依法享有辯護、申訴、檢舉、控告等權利;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沒有決定停止行使選舉權利的,可以行使選舉權。同時,還應當告知他在看守所羈押期間必須遵守的監規。
第八條對於男性人犯與女性人犯、成年人犯與未成年人犯以及同案犯,應當分別關押。對初犯與累犯,有條件的也應當分別關押。
需要單獨關押的人犯,由辦案機關提出,並報告主管領導機關批准後實行。
第九條人犯入所後應當拍攝半身免冠一寸照片,照片連同底片歸入人犯檔案。
第十條看守所人犯檔案的內容應當包括:收押憑證、《收押人犯登記表》、照片及底片、《人犯健康檢查表》、《財物保管登記表》、《換押證》、羈押期間的表現和疾病治療情況記錄、出所憑證等。
看守所依照有關法律和規定保管人犯檔案。
查閱人犯檔案須經看守所所長批准。
第十一條辦案機關需要將羈押人犯移送另一機關管轄時,應當填寫《換押證》並加蓋公章隨案移送。接收機關在《換押證》上加蓋公章,註明承接時間後,及時送交看守所。看守所憑該《換押證》辦理被羈押人犯的換押手續,並立即開具回執退回移送機關。
第十二條看守所在被逮捕人犯的法定羈押期限到期的前七天,應當向辦案機關發出《案件即將到期通知書》;對超過法定羈押期限的,應當向人民檢察院報送《人犯超過法定羈押期限報告書》,同時抄送辦案機關和上級公安機關。
人犯延長審理期限的,辦案機關應當於批准之後及時書面通知看守所。
第三章 警戒、看守
第十三條駐看守所的武裝警察部隊(以下簡稱武警)根據看守工作的需要和武警《內衛勤務條例》部署警力。
武警應當在監區大門、監房上的巡邏道、崗樓設置哨位。
武裝警戒的任務是防範和制止人犯自殺、脫逃、行凶、破壞、騷亂,鎮壓人犯暴動,防範和制止敵對分子、違法犯罪分子襲擊看守所、劫持人犯及其他危害看守所安全的破壞活動。
鐵道、交通、林業、民航等系統設置的看守所,由看守幹警擔負對人犯的武裝警戒和押解任務。
第十四條人犯因出庭受審、看病等情形出所時,值班看守幹警應當填寫《人犯臨時出入單》,由押解幹警交監區大門執勤武警查驗放行。人犯返所時,押解幹警將《人犯臨時出入單》交執勤武警查驗無誤後准予入所。人犯入所關押後,押解幹警應當將《人犯臨時出入單》交值班看守幹警保存。
第十五條看守所對因公來所的人員,應當認真查驗身份證件和有關來所事由的證明函件。訊問室設在監區里的,看守所應當發給辦案人員出入證,供監區大門執勤武警查驗。出入證在辦案人員離所時收回。
除看守幹警、執勤武警、工勤、炊事人員和同級人民檢察院駐所檢察幹部以及持有出入證的辦案人員可以進入監區以外,其他人員未經看守所所長批准和未在本所幹警帶領下,一律不得進入監區。
第十六條看守所根據監所布局和實際情況確定值班區域。每個區域必須有二名以上幹警值班。值班幹警必須堅守崗位,加強巡查,不準擅離職守,不準睡覺,不準飲酒,不準從其其他有礙值班的一切活動。值班幹警發現問題,要果斷採取有效措施,及時處置,並按規定向上級報告。值班幹警應當認真做好值班記錄,交接班
時,必須清點人犯人數,有需要注意的事項,要向接班幹警交待清楚。
幹警進入監室,非特殊情況不得攜帶槍支。
第十七條看守幹警應當熟知所分管人犯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性別、民族、相貌主要特徵,家庭情況和住址,主要案情,逮捕拘留前的工作單位、職業,有無前科等。通過觀察、交談、向辦案人員了解情況等方法,隨時掌握人犯的思想動態。
第十八條對監室、人犯的人身及其活動場所,應當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進行檢查,清除可供人犯行凶、脫逃、自殺和進行破壞活動的物品,發現可疑或者破壞跡象必須立即調查,依法處理。
第十九條嚴禁使用人犯管理其他人犯。
不準讓人犯自由出入監室、掌管鑰匙、管理財物和勞動工具,不準用人犯當飲事員。
第二十條看守所使用的械具為手銬、腳鐐、警繩。
警繩只能在追捕人犯或者對死刑犯執行死刑的時候使用。
使用手銬、腳鐐的時間,除死刑犯外,一般不得超過十五天。特殊情況下需要延長使用時間的,須經主管公安局、處長批准。
人犯在戴手銬、腳鐐期間,看守幹警應當加強教育,在危險行為清除時,應當立即解除。
手銬、腳鐐的制式規格和使用程序必須嚴格遵守規定。
第二十一條看守所遇有人犯騷亂或者外部人員包圍看守所等情形,應當立即採取緊急措施,妥善處置,並及時向公安機關領導人報告。
第四章 提訊、押解
第二十二條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到看守所提訊人犯,必須持有加蓋看守所公章的《提訊證》或者《提票》。看守幹警憑《提訊證》或者《提票》提交人犯。
看守所應當建立提訊登記制度。對每次提訊的單位、人員和被提訊人犯的姓名以及提訊的起止時間進行登記。
第二十三條提訊人犯,除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或者宣判外,一般應當在看守所訊問室。提訊人員不得少於二人。
因偵查工作需要,提人犯出所辨認罪犯、罪證或者起贓的,必須持有縣級以上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領導的批示,憑加蓋看守所公章的《提訊證》或者《提票》,由二名以上辦案人員提解。
不符合上述兩款規定的,看守所應當拒絕提出人犯。
第二十四條對於轉送外地或者出所就醫的人犯以及捕獲的看守所逃犯,必須實行武裝押解。
押解任務由看守幹警帶領武警執行。押解工作應當根據被押解的人數保證安全的需要,配備足夠的押解力量。押解途中,必須提高警惕,嚴加看管,防止發生脫逃、行凶、自殺等意外情況。需要中途寄宿的,憑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證明文書,由當地看守所協助羈押,不準被押解人犯住旅店。如果距離看守所太遠,應當商請當地公安派出所、鄉(鎮)人民政府或者民兵組織協助並安排適當住處,確保安全。
第五章 生活、衛生
第二十五條人犯給養費主要包括伙食、炊餐具、被服、衛生醫療、日用品、取暖、降溫、押解、學習以及其他必需開支的項目的費用。
人犯給養費的標准,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和財政廳、局根據物價等情況商定。
第二十六條人犯伙食要與幹警食堂分開,單獨設灶。應當在規定的標准內,力求調劑改善。食品要清潔衛生,開水要充分供給。伙食帳目每月結算一次。
患病的人犯、外國籍人犯,可視情適當提高伙食費標准。
第二十七條人犯居住的監室面積平均每人不得少於二平方米。
第二十八條看守所的人犯給養費和修繕費,必須全部轉入看守所帳戶,由看守所直接管理,嚴禁截留、挪用。使用經費要嚴格按照規定的范圍、標准開支,嚴格審批手續。除人犯伙食費以外,一次使用經費二百元以內的,由看守所所長批准;超過二百元的,由主管局、處長批准。
看守所的行政和業務經費,按正常渠道列支。
第二十九條看守所對於人犯的日常生活要建立管理制度。
第三十條看守所應當有供人犯沐浴的設施、設備。
看守所應當依據季節變化和實際需要,規定人犯洗澡、理發、洗曬被服的次數和時間。
經常保持監室內外的清潔衛生,注意美化環境。每天打掃監室,定期消毒,並要做好人犯的夏季防署降溫、冬季防寒保暖工作。
第三十一條對患病的人犯要及時治療。人犯服葯,看守幹警要在場監視。發現人犯患有傳染病要立即隔離治療。病情嚴重的,可以住院治療;如辦案機關決定變更強制措施時,依照規定辦理。
人犯患病出現死亡危險時,要邊積極搶救邊告知辦案機關。
人犯需要住院治療的,須經看守所所長批准,並派看守幹警值班看管,嚴防發生人犯脫逃、自殺等意外情況。不準使用人犯或者僱人看護住院的病犯。
第三十二條人犯自傷、自殘的,不準辦理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其後果由人犯自己負責。
第三十三條人犯死亡,應當由法醫或者醫生作出醫療鑒定。對於非正常死亡的,還應經過當地人民檢察院檢驗,並通報辦案機關。
人犯死亡後,由看守所通知人犯的近親屬領回屍體火化;沒有近親屬或者近親屬拒絕領回的,由看守所予以火化。
第六章 會見、通信
第三十四條人犯與其居住在境內的近親屬通信,須經辦案機關同意,要求會見的須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或者國家安全機關的主管局、處長批准。
人犯與其居住在香港、澳門、台灣的近親屬以及外國近親屬會見、通信,或者外國籍人犯與其近親屬、監護人及其所屬國駐華使、領館人員會見、與外國通信,均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或者國家安全廳、局批准。
第三十五條會見人犯,每月不許超過一次,每次不得超過半小時,每次會見的近親屬不得超過三人。會見時,應當有辦案人員和看守幹警在場監視。對外國籍人犯,少數民族人犯和聾啞人犯,還必須由辦案機關聘請翻譯人員在場。會見中,嚴禁談論案情,不準使用暗語交談,不準私下傳遞物品。違反規定不聽制止的,應即責令停止會見。
第三十六條經辦案機關同意和縣級以上公安機關主管局、處長批准,人犯可以臨時離所探視病危的配偶、父母或者子女。案情重大和當日無法返所的人犯不準探視。
探視的應當由二名以上辦案人員押解和監視,並不得在所外過夜。
第三十七條人犯近親屬送給或者寄給人犯的日用品和學習書刊,經檢查,看守所同意收留的要詳細登記,辦好手續後交給人犯;現金由看守所代為保管,人犯有正當用途時可以支付;對於不許收留的物品,當場或登記後予以退回。
第三十八條看守所對人犯發收的信件,未受辦案機關委託檢查的,一律交辦案機關處理。
第三十九條受人犯委託的辯護人或者由人民法院指定辯護人,在人犯接到起訴書副本後,可以與人犯會見、通信。
律師會見被羈押的人犯,須持有律師事務所(或法律顧問處)的工作證和有固定格式的專用介紹信;其他辯護人請求會見被羈押的人犯需持有人民法院專用介紹信。
律師和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辯護人,必須在看守所里會見人犯。看守所應當給予方便,並進行戒護,保證安全。會見結束後,應當將人犯交由值班看守幹警收監。
第七章 教育人犯
第四十條看守所應當建立教育人犯的制度,做好人犯的教育轉化工作。
對人犯的教育,應當因人施教,以理服人,體現政策。
對女性人犯的談話教育,由女幹警或者二名以上幹警進行。
第四十一條看守所應當根據人犯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重點開展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遵守監規的教育,促使人犯遵守監規,如實講清問題,積極檢舉揭發監內外的違法犯罪活動。
第四十二條對人犯教育,可以採取集體訓話、個別談話、配合辦案機關召開從寬從嚴處理犯罪分子的大會、動員人犯親友規勸、選擇人犯或者被釋放的人員現身說法等形式進行。
看守所應當組織人犯收聽廣播,收看電視,閱讀書報,進行時事、政策、法制教育,活躍生活。
第四十三條為了促進人犯的思想改造,增強人犯體質,在保證安全和不影響偵查、起訴、審判的前提下,看守所可以在所內組織人犯進行適當的勞動。
第四十四條組織人犯勞動,必須量力而行,患病的人犯、死刑犯不得參加。嚴禁私自使用人犯為任何單位和個人幹活。
第八章 獎懲
第四十五條人犯在羈押期間有下列表現之一的,應當分別給予表揚、物質獎勵:
(一)一貫遵守監規紀律,努力學習,積極勞動的;
(二)自覺維持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的;
(三)愛護公物表現突出的。
對人犯的表揚,由看守幹警決定;對人犯的物質獎勵,由看守所所長批准。物質獎勵只限於生活日用品、書籍和筆記本。
第四十六條人犯在羈押期間有下列表現之一的,看守所應當書面報請辦案機關依法從寬處理:
(一)檢舉揭發監內外犯罪分子,經查證屬實的;
(二)勸阻人犯行凶、逃跑和其他違法犯罪活動的;
(三)有其他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行為的。
第四十七條人犯在羈押期間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應當根據不同情節分別給予警告、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或者禁閉的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犯監規紀律、經教育不改正的;
(二)散布腐化墮落思想,妨礙他人悔改的;
(三)不服監管,經查確屬無理取鬧的;
(四)故意損壞公物的;
(五)欺侮、凌辱其他人犯,侵犯他人人身權利的;
(六)拉幫結伙打架斗毆,經常擾亂管理秩序的;
(七)傳授犯罪方法或者教唆他人進行違法犯罪的;
(八)逃跑或者組織逃跑的;
(九)有其他違法犯罪行為的。
對人犯的警告、訓誡和責令具結悔過,由看守幹警決定並報告看守所所長後執行。給予禁閉處分的,由看守幹警提出,看守所所長決定。
人犯在羈押期間重新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看守所應當將情況及時通知辦案機關,並配合辦案機關調查取證的,依法處理。
第四十八條對禁閉的人犯,應當關在專設監房反省。禁閉期限一般為一至十天,最長不得超過十五天。
第九章 財物保管
第四十九條看守所對人犯帶入所內以及後來寄送的財物,需要代為保管的,應當當面點清,詳細登記。填寫《財物保管登記表》時,應當把財物的名稱、數量、質量、規格、特徵和牌號寫清楚,並由人犯簽名捺印。登記表一式三份,一份存根,一份交人犯收執,一份連同財物一起保存。
人犯在羈押期間確實需要使用其被保管的財物的,應當經過看守所所長批准。人犯領取財物時,應當出具字據。
第五十條對人犯的財物要指定專人妥為保管,存放專用庫房。除不可抗力外,代管的財物如有損壞、丟失,應當照價賠償。不易保存的物品,應當交由人犯家屬領回或者由辦案機關酌情處置。
第五十一條對脫逃人犯的財物,應當暫時保管。一年後人犯未捕獲歸案的,上繳財政部門處理。
對死亡人犯或者已執行死刑的罪犯的財物,應當按規定通知其家屬領取,路遠無法領取的也可代為寄去。如無家屬,或者在一年內無法通知和寄送以及通知後逾期一年不來領取的,上繳財政部門處理。
上繳財物的收據,要歸入人犯檔案保存備查。
第十章 出所
第五十二條看守所對於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在出所時應當發給釋放證明書:
(一)拘留後,辦案機關發現不應當拘留或者人民檢察院不批准逮捕,通知立即釋放的;
(二)逮捕後,辦案機關發現不應當逮捕,通知釋放的;
(三)人民檢察院作出免予起訴、不起訴決定,辦案機關通知釋放的;
(四)經人民法院審判後宣告無罪或者免於刑事處罰,通知釋放的;
(五)看守所監管的已決犯服刑期滿的。
第五十三條對於判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應當移送勞動改造場所執行的、人民法院裁定暫予監外執行,或者執行緩刑的、判處管制的、轉送外地審查的、臨時寄押解走以及依照規定實行勞動教養等原因而出所的,要分別依照規定,辦理出所手續,並應將人犯在羈押期間的表現形成書面材料隨案移交。
第五十四條看守所在被羈押人出所的時候,要進行出所登記,在《收押人犯登記表》里寫明出所憑證、時間和所去地點。
被羈押人出所時,當面點清發還代為保存的財物,由本人在《財物保管登記表》(存根)上簽字捺印,並收回其存留的《財物保管登記表》。
第五十五條對出所的人,應當對其人身和攜帶的物品進行檢查,防止給其他在押人犯帶出信件和物品。
第十一章 附則
第五十六條看守所因工作特殊需要,經主管公安局、處長批准,並經人民檢察院同意,對個別余刑在一年以上的已決犯,可以留在看守所執行。
第五十七條看守所對監管的已決犯,有關警戒、生活、衛生、會見、通信、教育、勞動、獎懲、減刑、假釋、刑滿釋放等事宜,參照勞動改造機關的制度和規定執行。
看守所的已決犯需要出所勞動或者就醫的,由看守幹警管理、武警擔負押解和警戒。已決犯因病需要保外就醫的,由縣級以上公安機關主管局、處長批准。
第五十八條人犯和已決犯勞動生產的收入由看守所掌握,主要用於購置已決犯和未決犯勞動生產用品、生活補助和獎勵。
第五十九條看守所的新建、遷建,列入地方基本建設項目,由各級計委投資。新建和遷建看守所的所址,由主管公安機關和當地城市規劃部門共同商定,但不應遠於城鎮、郊區結合部。
看守所的翻建和擴建等的修繕經費,應當編報預算,由各級財政專項撥付。
看守所外圍牆外五米以內為警式,禁止建築房屋和種植樹木。
新建、遷建、翻建和擴建的看守所,應當將建築總體設計方案和標准,報送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批准;鐵道、交通、林業、民航系統報送本部(局)公安局批准。
第六十條看守所的裝備,包括車輛、通訊器材、武器、報警裝置、械具、照相器材、監控設施等,列入公安機關裝備系列。
第六十一條本實施辦法所稱的「看守幹警」,是指看守所全體幹部。
第六十二條看守所的監規和管理文書表格,由公安部統一制定。
第六十三條國家安全機關設置的看守所參照本實施辦法執行。
發布部門:公安部發布日期:1991年10月05日實施日期:1991年10月05日
⑶ 《逃犯引渡條例》為何在香港引起如此大的爭議
《逃犯引渡條例》在香港引起如此大的爭議的原因是:
一是阻礙香港與內地及港澳開展刑事司法協助,使得香港某種意義上成為「逃犯天堂」。
該條例的導言部分,明確了移交逃犯安排「適用於香港政府及香港以外地方的政府(中央人民政府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任何其他部分的政府除外);或香港及香港以外地方(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任何其他部分除外)。
是為移交因涉及違反香港或該地方的法律的某些罪行而被追緝以作檢控、判刑或強制執行判刑的一名或多於一名人士而作出的。」今年兩會期間,原公安部副部長、現全國政協委員陳智敏,在接受香港電台訪問時表示,內地逃到香港的重犯多達300多人,全部「有名有姓」。
但受到《逃犯條例》的限制,香港並不能將這些逃犯移交內地。2016年香港特區政府曾書面答復議員,因內地-香港兩地法制差異,有關移交逃犯安排的商討工作須小心進行,各項細節要仔細審視。由於沒相關法例授權,故在相關安排正式立法及生效前,不會將逃犯移交到大陸。
二是港人在未簽訂雙邊協議的國家及地區發生刑事案件,追究刑事責任面臨極大困難。
根據《逃犯條例》規定,香港只能向簽定雙邊協議的國家及地區移交逃犯。經筆者查詢,目前香港只與英國、新加坡、紐西蘭、馬來西亞、法國等20個司法管轄區簽訂移交逃犯協議,仍未與其他100多個國家及地區達成雙邊協議。
三是一些在港犯案後逃往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嫌犯,也因為沒有引渡安排,港府無從引渡他們來港受審。
為阻礙修訂《逃犯條例》,香港內外反對勢力打出了一套「組合拳」,使出了很多毒辣的招數。這其中,很多都是他們在「反國教運動」「反『一地兩檢』」中反復使用過的,凸顯出反對派逢「中」必反的根本立場,也預示著修法必將面臨一場艱苦的纏斗。
極力渲染恐慌氣氛。香港多個反對派政黨宣稱,修法會成為內地要求香港引渡「政治犯」的借口。非法「佔中」黑手黃之鋒撰文,聲稱修法「將徹底破壞一國兩制對港人的法律保障……屆時若有台灣政界人士被北京政府定性為干犯中國大陸的罪行。
只要該人在香港過境、逗留或旅遊,都有被引渡(移交)至中國大陸的可能」。同時,也有香港反對派顧慮,內地會以非政治化的罪名,例如逃稅等,要求引渡逃港政治異見人士。和反對「一地兩檢」時一樣,反對派大肆渲染內地將大規模拘捕或引渡港人的場景。
試圖激發港人的恐懼心理,從而形成反對修法的輿論。一直以溫和反對派立場著稱的行政會議成員、資深大律師湯家驊,對有關「遣返政治犯」的說法感到氣憤,並斥反對派將政治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大做文章及隨意提出無理指控。
漠視社會公義等,重申香港不應發生這樣的情況。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執行主席鄧清河表示:「這些所謂憂慮純粹只是反對派的危言聳聽,他們只是試圖將有關修例建議妖魔化、政治化和陰謀化。
除此之外,他們對受害人和受害人家屬並無任何憐憫同情之心。」反對派的擔憂並沒有道理,因為現行條例已經把「政治犯」排除在外。也不會出現大規模移交「政治犯」的問題。相反,特區政府在每個具體案例上都會極為慎重,不可能出現濫用《逃犯條例》的現象。
極力阻礙「一國」進程。目前保安局修法建議其實是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取消對除香港以外中國其他區域的限制,二是與香港沒有簽訂長期移交協議的司法管轄區,開辟以「個案形式」移交逃犯的通道。但公民黨黨魁楊岳橋建議,先就對台灣的限制松綁。
3月15日,反對派在立法會會議上提出「先處理(適用於)台灣、不適用於中國內地」等3個動議,結果全遭否決。其實,反對派的這些建議,是典型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現在台灣這方面的要求比較緊迫,先對台灣松綁,但其他國家和地區就都不動,等爆發出新的問題了再繼續改正。
同時,他們心中其實是有一條底線的,那就是可以同台灣進行司法協助,澳門也可以談,但必須迴避內地地區。究其實質而言,這些反對派依然迴避「一個中國」原則,以所謂的「司法獨立」來妨礙「司法公正」。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在蓬勃開展,內地及香港、澳門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往來越來越密切,可能發生的法律問題將會變多,在刑事司法協助方面的需求自然會更加迫切。
如果在同一個國家、特別是同一個大灣區內都不能實現刑事司法協助和逃犯的順利移交,那麼三地融合的步伐和程度自然就會受到影響。正如一座不允許多向自由通行的大橋那樣,其綜合效益是很難得到充分發揮的。
⑷ 香港醫生支持反政府,對警察態度惡劣,為什麼高精尖人才更容易被洗腦
其實並沒有這么誇張,越是學歷高的人其實越是理性,越是不容易被洗腦的。
⑸ 論述:如何從香港問題看大變局中的中國與世界
表面看來,香港問題是由一起「修例」引起,而重新引起「修例」話題的則是一起殺人案。的確,由審判結果來看,現有的《逃犯條例》是存在法律漏洞的,而在被害者家屬召開記者會懇請香港特區政府盡快修訂《逃犯條例》的背景下,香港於2月13日正式啟動修常式序。
然而一項修常式序的進行,必然會牽扯各界權益,修例草案一經提出,就引起了香港商界和法律界部分人士的反對,隨後香港特區政府暫緩修例,但情況並沒有好轉,反而急劇惡化。
進入21世紀後,世界和中國都有新的變化和發展。隨著歐盟、日本、中國、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總體實力的增強,「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多強」的力量上升,「一超」的力量相對下降,國際格局呈現出多極化和均衡化的趨勢。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迅速發展,在重塑國際經濟格局中逐漸發出自己的聲音。
在這新舊交替、破立並舉的轉型過渡期,迫切需要新思維、新理念解疑破題、走出迷局,而中國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和全球發展的貢獻者,無疑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5)香港逃犯條例細則擴展閱讀:
進入20世紀後,為爭取民族獨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進行了長期斗爭和努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得中華民族從此開啟了新紀元。新中國提倡並積極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聯合國所提倡的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等理念相一致。
隨著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正常化以及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中國在國際秩序中的角色從一個被排斥者轉變為參與建設者。尤其是冷戰結束後,中國作為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建設者的作用更為明顯。
⑹ 逃犯條li 是什麼時候頒布的
2019年10月23日,香港立法會召開會議程序於下午2:57開始,3:01分完成整個程序,耗時僅五分鍾
⑺ 香港修列風波中的修列全稱是什麼
香港列波風光的修理的全稱是什麼?可以根據香港的設定
⑻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實施細則的全文內容
第一條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第十九條的規定,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居民身份證的編號使用公民身份號碼。
戶口登記機關在為公民辦理出生登記時,按照GB11643—1999《公民身份號碼》國家標准,為公民編制公民身份號碼。
第三條居民身份證式樣和制證工藝以及申領居民身份證應當填寫的《常住人口登記表》和公民身份號碼編號工作使用的《公民身份號碼順序碼登記表》,由公安部制定。
居民身份證為聚酯薄膜密封、單頁卡式,由公安機關統一負責印製、頒發和管理。
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可以根據需要設立證件製作中心或者制證點,並報公安部備案。
第四條戶口登記機關負責辦理公民申領、換領、補領居民身份證的日常工作。
第五條頒發居民身份證是戶口管理制度的一項重要工作,應當貫徹方便群眾、科學管理的原則。 第六條年滿16周歲的中國公民,應當向常住戶口所在地的戶口登記機關履行申領居民身份證的手續。
公民年滿16周歲時,在從生日起計算的30天內申領居民身份證。
第七條回國定居的華僑,回內地定居的香港、澳門同胞,回大陸定居的台灣同胞,年滿16周歲的,在辦理戶口登記手續的同時申領居民身份證。
第八條在中國境內定居的外國人和無國籍人被批准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年滿16周歲的,在辦理戶口登記手續的同時申領居民身份證。
第九條被判處拘役、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人和被勞動教養的人以及被羈押的人,沒有領取居民身份證的,在被釋放或者被解除勞動教養後,申領居民身份證。
被判處管制或者獨立適用刑罰附加刑的人,以及被判處拘役、有期徒刑宣告緩刑的人,可以申領居民身份證。
第十條公民申領居民身份證,需填寫《常住人口登記表》,交驗居民戶口簿,交近期標准相片兩張。 第十一條公民的常住戶口在本市各市轄區的行政區域之間和本縣行政區域內遷移變動的,可以不換領居民身份證。
公民的常住戶口遷出本市市轄區和本縣行政區域的,在遷入地辦理戶口登記手續的同時換領居民身份證。
第十二條被徵集服現役的公民,在辦理戶口注銷手續時,應當交回居民身份證。退出現役回原戶口所在地定居的公民,如果居民身份證有效期未滿的,可以繼續使用;有效期已滿的,應當申報換領新證。退出現役不回原戶口所在地定居的公民,向現居住地戶口登記機關申報換領新證。
第十三條公民出境定居的,在辦理注銷戶口手續時,應當交回居民身份證。
第十四條公民領取居民身份證後因犯罪被拘留或者被逮捕的,其居民身份證由執行拘留、逮捕的公安機關收繳歸入本人案卷。當被判處刑罰或者被批准勞動教養時,其居民身份證由人民法院或者批准勞動教養的機關交執行刑罰或者勞動教養的機關保存。在被釋放或者被解除勞動教養時,由執行刑罰或者勞動教養的機關將居民身份證發還本人。
被釋放或者被解除勞動教養的人,回原戶口所在地定居,居民身份證有效期未滿,可以繼續使用;有效期已滿,申報換領新證。不回原戶口所在地定居的,向現居住地戶口登記機關申報換領新證。
第十五條公民應當在居民身份證有效期滿之日的3個月前申報換領新證,戶口登記機關應當在舊證有效期滿前將新證發給本人。
第十六條公民的居民身份證污損、殘缺不能辨認時,應當申報換領新證。
第十七條公民需要變更居民身份證登記的內容,在履行申請變更手續的同時申報換領新證。
第十八條公民遺失居民身份證時,應當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從報告之日起3個月仍未找到的,應當申報補領新證。
補領新證後找回原證的,應當將原證交給戶口登記機關。
第十九條凡申報換領、補領新證的,需重新填寫《常住人口登記表》,交近期標准相片兩張。申報換領新證的,戶口登記機關發給新證的同時收回舊證。申報補領新證的,原證作廢。 第二十條公民在辦理下列事務,需要證明身份時,可以出示居民身份證:
(一)選民登記;
(二)戶口登記;
(三)兵役登記;
(四)婚姻登記;
(五)入學、就業;
(六)辦理公證事務;
(七)前往邊境管理區;
(八)辦理申請出境手續;
(九)參與訴訟活動;
(十)辦理機動車、船駕駛證和行駛證,非機動車執照;
(十一)辦理個體營業執照;
(十二)辦理個人信貸事務;
(十三)參加社會保險,領取社會救濟;
(十四)辦理搭乘民航飛機手續;
(十五)投宿旅店辦理登記手續;
(十六)提取匯款、郵件;
(十七)寄賣物品;
(十八)辦理其他事務。
第二十一條辦理本細則第二十條規定的事務的機關以及執行逮捕、勞動教養、刑事處罰的機關,應當在有關的記載表冊中設公民身份號碼欄目。
第二十二條除公安機關依法對被告人採取強制措施可以扣留居民身份證外,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扣留公民的居民身份證或者作為抵押。 第二十三條居民身份證的簽發機關是縣公安局、不設區的市公安局和設區的市的公安分局。簽發居民身份證的具體手續,由戶口登記機關辦理。
第二十四條《常住人口登記表》內有關公民申報的項目,經核對無誤,由本人或者代理人簽名後,作為簽發居民身份證的憑據。
第二十五條居民身份證有效期限自簽發之日起計算。
第二十六條戶口登記機關應當在受理公民申領、換領、補領居民身份證手續後的3個月內發給證件。 第二十七條《常住人口登記表》由戶口登記機關以戶為單位管理。
第二十八條公民按照本細則第十一條第一款規定不換領居民身份證的,戶口登記機關應當將其《常住人口登記表》復制、造冊,並將原表移交遷入地戶口登記機關。
第二十九條公民按照本細則的規定換領、補領居民身份證的,戶口登記機關應當在公民原《常住人口登記表》上註明領證原因,並另行造冊保管。
第三十條《公民身份號碼順序碼登記表》由戶口登記機關按年度裝訂成冊,長期保管。
第三十一條交回存放的居民身份證,由戶口登記機關造冊並妥善保管,有效期限已滿的證件,按作廢處理。
第三十二條作廢的居民身份證,由戶口登記機關將證件簽發機關印章的一部分剪掉,並編造銷毀清冊,由簽發機關定期銷毀。 第三十三條公民應當隨身攜帶並妥善保管居民身份證。
第三十四條公安機關在下列情況下,有權查驗公民的居民身份證:
(一)追捕逃犯、偵破案件中,遇有形跡可疑或被指控有違法犯罪行為的人需要查明身份時;
(二)維護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等公共場所治安秩序以及巡邏執勤中,對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人需要查明身份時;
(三)對各種災害事故和突發性事件進行現場調查時;
(四)辦理戶口登記手續和核查戶口時。
第三十五條戶口登記機關應當結合日常管理工作定期查驗居民身份證。
第三十六條人民警察依法執行公務需要查驗公民的居民身份證時,應當首先出示自己的工作證件。 第三十七條公民第一次領取居民身份證或者換領居民身份證,應當交納證件工本費。
公民丟失居民身份證申報補領新證,交納相當於證件工本費二倍的費用。
第三十八條居民身份證工本費的標准由國務院財政、價格主管部門核定。
公民交納的證件工本費作為地方預算收入全部上繳國庫。
第三十九條本細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