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與勞務派遣相關的法律法規

與勞務派遣相關的法律法規

發布時間: 2021-01-30 05:06:20

❶ 與勞務派遣有關的法律文件除了《勞動合同法》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還有沒有其他法律文件

你是哪個省的,去自己省的12333網上或者電話12333查下,有些省有自己的補充或者解釋我這里不一定全的。

1.《勞動法》第三章
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3.《關於管理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的暫行規定》(國發[1980]272號)
4.《關於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登記管理辦法》(1983年3月15日)
5.《關於審批和管理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的實施細則》(外經貿部第3號令)
6.《關於加強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聘用中國雇員保密管理的意見》(中辦廳字[1995]40號)
7.《關於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勞部發[1995]309號)
8.《關於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勞部發[1996]354號)
9.《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勞部發[1994]481號)
10.《關於企業職工流動若干問題的通知》(勞部發[1996]355號)
11.《關於〈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暫行規定〉廢止後有關終止勞動合同支付生活補助費問題的復函》(勞社廳函[2001]280號)
12.《在於非全日制用工若干問題的意見》(2003年5月30日 勞社部發[2003]12號)
13.《關於進一步做好對派往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中國雇員勞動管理工作的通知》(京勞辦發[1996]133號)
14.《北京市勞務派遣組織管理暫行辦法》(京勞社就發[1999]39號)
15.《關於建立勞務型企業促進失業、下崗人員再就業的意見》(蘇勞社[2000]72號)
16.《關於建立勞務型企業有關問題的通知》(青勞社廳發[2001]136號)

❷ 派遣單位的法律規定

第二節勞務派遣
第五十七條勞務派遣單位應當依照公司法的有關規定設立,注冊資本不得少於五十萬元。
第五十八條勞務派遣單位是本法所稱用人單位,應當履行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義務。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除應當載明本法第十七條規定的事項外,還應當載明被派遣勞動者的用工單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崗位等情況。
勞務派遣單位應當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按月支付勞動報酬;被派遣勞動者在無工作期間,勞務派遣單位應當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向其按月支付報酬。
第五十九條勞務派遣單位派遣勞動者應當與接受以勞務派遣形式用工的單位(以下稱用工單位)訂立勞務派遣協議。勞務派遣協議應當約定派遣崗位和人員數量、派遣期限、勞動報酬和社會保險費的數額與支付方式以及違反協議的責任。
用工單位應當根據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與勞務派遣單位確定派遣期限,不得將連續用工期限分割訂立數個短期勞務派遣協議。
第六十條勞務派遣單位應當將勞務派遣協議的內容告知被派遣勞動者。
勞務派遣單位不得剋扣用工單位按照勞務派遣協議支付給被派遣勞動者的勞動報酬。
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不得向被派遣勞動者收取費用。
第六十一條勞務派遣單位跨地區派遣勞動者的,被派遣勞動者享有的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按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的標准執行。
第六十二條用工單位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執行國家勞動標准,提供相應的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
(二)告知被派遣勞動者的工作要求和勞動報酬;
(三)支付加班費、績效獎金,提供與工作崗位相關的福利待遇;
(四)對在崗被派遣勞動者進行工作崗位所必需的培訓;
(五)連續用工的,實行正常的工資調整機制。
用工單位不得將被派遣勞動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單位。
第六十三條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用工單位無同類崗位勞動者的,參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
第六十四條被派遣勞動者有權在勞務派遣單位或者用工單位依法參加或者組織工會,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第六十五條被派遣勞動者可以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第三十八條的規定與勞務派遣單位解除勞動合同。
被派遣勞動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情形的,用工單位可以將勞動者退回勞務派遣單位,勞務派遣單位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可以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
第六十六條勞務派遣一般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
第六十七條用人單位不得設立勞務派遣單位向本單位或者所屬單位派

❸ 關於勞務派遣的相關法律

你好,涉嫌違法,是否簽訂過勞動合同或者有能證明勞動關系存在的證據(比如工資單),屆時可以提起勞動仲裁。

❹ 有沒有關於勞務派遣的法律規定

關於勞務派遣相關法律規定

1、 勞務派遣的法律定義及優點
勞務派遣,又稱「勞動派遣、人才派遣、人才租賃」,名稱雖有所不同,但性質基本一樣,通常表現為勞動者「僱傭」與「使用」的分離。勞務在當前被廣泛使用,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將原來的標准工方式改為勞務,主要是由於勞務存在幾個優勢,一是降低用工成本;二是可規避用工風險;三是便於用工管理。 勞務派遣作為一種就業形式在市場經濟國家早已存在,是企業為適應市場變化、降低用工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要求的必然結果。
2、勞務派遣的法定操作方式:
實際用工單位與勞務派遣機構簽訂《勞務派遣合同》, 勞務派遣機構與勞務人員簽訂《勞動合同》, 實際用工單位與勞務人員簽訂《勞務協議》。勞務人員與實際用工單位只有使用關系, 沒有勞動合同關系。
3、勞務派遣單位的法律性質
勞務派遣單位的組織形式多種多樣,從正規的有限公司到個體組織,參差不齊,但自《勞動合同法》施行後,這種混亂的狀況將得到規范。《勞動合同法》第五十七條規定:「勞務派遣單位應當依照公司法的有關規定設立,注冊資本不得少於五十萬元。」按照規定可以明確,勞務派遣單位今後的組織形式可以是有限公司或者股份公司,其他的組織形式將不再允許,個體中介性質的勞務派遣單位將不復存在。但對於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前已經設立的非公司組織形式的勞務派遣單位,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後是否允許其繼續存在,還是按照新的規定進行重組,還是有一定的過渡期,尚無規定。
4、 勞務派遣中的三方法律關系
在勞務派遣情形下,存在三個法律關系,即勞動者與勞務派遣機構的勞動法律,勞動者與接受單位的勞務關系,勞務派遣機構與接受單位之間的派遣法律關系,前者受勞動法調整,發生爭議向勞動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後二者受一般的民事法律調整,發生爭議時可能會根據爭議產生的具體內容來確定向相關部門解決。
5、勞務派遣中的勞動合同期限的規定
在普通的用工方式中,勞動合同的期限除了特別規定外,沒有強制性的期限限制,主要由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協商確定。但勞務派遣則不同,《勞動合同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勞務派遣單位是本法所稱用人單位,應當履行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義務。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除應當載明本法第十七條規定的事項外,還應當載明被派遣勞動者的用工單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崗位等情況。勞務派遣單位應當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按月支付勞動報酬……」按照勞動合同法規定可知,勞動合同期限不少於兩年;且該勞動合同除應當載明一般勞動合同的必備條款外,還應當載明被派遣勞動者的用工單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崗位等情況。
6、勞務派遣中的工資及待遇支付
在如今很多勞務派遣用工方式中,勞動者的工資、獎金、加班費等等都是由用工單位出於績效考核管理的需要而直接支付給勞動者;勞務派遣單位則為了減輕工作責任而免除了相應的責任。《勞動合同法》第六十條第二款的規定:「勞務派遣單位不得剋扣用工單位按照勞務派遣協議支付給被派遣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第六十二條第三款的規定:「用工單位應當履行下列義務:支付加班費、績效獎金,提供與工作崗位相關的福利待遇。」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勞動報酬不是由用工單位直接支付給勞動者,而是支付給勞務派遣單位後,再由勞務派遣單位支付給勞動者。此處的勞動報酬應理解為工資,對於非工資的收入部分,比如加班費、績效獎金,與工作崗位相關的其他福利待遇等,按照勞動合同法第62條第三款可知,則由用工單位直接支付。
7、勞務派遣中禁止向被派遣勞動者收取費用
《勞動合同法》第六十條第三款的規定:「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不得向被派遣勞動者收取費用。」如今很多勞務派遣單位存在向勞動者收取管理費或者服務費等現象,這種情況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後將稱為違法行為,按照勞動合同法第60條的規定可知,無論是勞務派遣單位還是用工單位,都不得向被派遣勞動者收取費用。
8、 勞務派遣適用的用工領域
按照勞動合同法第66條的規定可知,勞務派遣一般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
勞務派遣立法與相關司法解釋的關系
2006年8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其中第十條規定:「勞動者因履行勞動力派遣合同產生勞動爭議而起訴,以派遣單位為被告;爭議內容涉及接受單位的,以派遣單位和接受單位為共同被告。」這里的「勞動力派遣」即「勞務派遣」,「接受單位」即「用工單位」。本條解釋是為貫徹勞動法,解決司法實踐中出現的相關勞動爭議而作出的程序性規定,勞動合同法關於勞務派遣的規定屬於實體性規定,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在審判實踐中應綜合適用。尤其是在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依法承擔連帶責任的情形下,將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列為共同被告是必要的。勞務派遣的法律用語應與勞動合同法的表述相一致。

❺ 有關勞務派遣的法律法規除了勞動合同法還有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第四章 勞務派遣特別規定
第二十八條 用人版單位權或者其所屬單位出資或者合夥設立的勞務派遣單位,向本單位或者所屬單位派遣勞動者的,屬於勞動合同法第六十七條規定的不得設立的勞務派遣單位。
第二十九條 用工單位應當履行勞動合同法第六十二條規定的義務,維護被派遣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第三十條 勞務派遣單位不得以非全日制用工形式招用被派遣勞動者。
第三十一條 勞務派遣單位或者被派遣勞動者依法解除、終止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依照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七條的規定執行。
第三十二條 勞務派遣單位違法解除或者終止被派遣勞動者的勞動合同的,依照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八條的規定執行。

❻ 人社部就關於勞務派遣出台了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什麼對勞務派遣的定義不出台相應的定義,哪條法律法規對勞

《勞務派遣暫行規定》
《勞動合同法》第66條

❼ 國家針對勞務派遣工都有那些規定

實際用工單位與勞務派遣機構簽訂《勞務派遣合同》, 勞務派遣機構與勞務人員簽訂《勞動合同》, 實際用工單位與勞務人員簽訂《勞務協議》。勞務人員與實際用工單位只有使用關系, 沒有勞動合同關系。

根據《勞動合同法》規定,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用工單位無同類崗位勞動者的,參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被派遣勞動者有權在勞務派遣單位或者用工單位依法參加或者組織工會,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被派遣勞動者可以依照《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六條、第三十八條的規定與勞務派遣單位解除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法》第六十條第三款的規定:「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不得向被派遣勞動者收取費用。」如今很多勞務派遣單位存在向勞動者收取管理費或者服務費等現象,這種情況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後將稱為違法行為,按照勞動合同法第60條的規定可知,無論是勞務派遣單位還是用工單位,都不得向被派遣勞動者收取費用。

按照勞動合同法第66條的規定可知,勞務派遣一般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
勞務派遣立法與相關司法解釋的關系
2006年8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其中第十條規定:「勞動者因履行勞動力派遣合同產生勞動爭議而起訴,以派遣單位為被告;爭議內容涉及接受單位的,以派遣單位和接受單位為共同被告。」這里的「勞動力派遣」即「勞務派遣」,「接受單位」即「用工單位」。本條解釋是為貫徹勞動法,解決司法實踐中出現的相關勞動爭議而作出的程序性規定,勞動合同法關於勞務派遣的規定屬於實體性規定,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在審判實踐中應綜合適用。尤其是在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依法承擔連帶責任的情形下,將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列為共同被告是必要的。勞務派遣的法律用語應與勞動合同法的表述相一致。

❽ 國家哪條法律對勞務派遣作出定義

一、勞來務派遣又稱人源力派遣、人才租賃、勞動派遣、勞動力租賃、雇員租賃,是指由勞務派遣機構與派遣勞工訂立勞動合同,並支付報酬,把勞動者派向其他用工單位,再由其用工單位向派遣機構支付一筆服務費用的一種用工形式。勞動力給付的事實發生於派遣勞工與要派企業(實際用工單位)之間,要派企業向勞務派遣機構支付服務費,勞務派遣機構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勞務派遣業務是近年我國人才市場運用一種新的用人方式,可跨地區、跨行業進行。
二、目前有關勞務派遣的主要法律法規有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六十五號)第五章「特別規定」當中的第二節「勞務派遣」。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35號)第四章「勞務派遣特別規定」。
3、《勞務派遣暫行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令第22號)全文。
三、從目前頒的法律法規中,還沒有明確的給予「勞務派遣」一個定義,只是對勞務派遣所牽涉到的各方,給予了權利和義務方面的規范。

熱點內容
濰坊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7-13 17:53:17 瀏覽:747
趙萬一商法學 發布:2025-07-13 17:51:47 瀏覽:937
公司剋扣工資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3 17:48:04 瀏覽:290
2015法律碩士報名人數 發布:2025-07-13 17:48:02 瀏覽:544
產品召回司法實踐經濟法 發布:2025-07-13 17:48:00 瀏覽:866
常州法院美女 發布:2025-07-13 17:46:48 瀏覽:170
黃潔洵經濟法視頻2017 發布:2025-07-13 17:46:37 瀏覽:730
我國經濟法由哪個機關制定 發布:2025-07-13 17:45:56 瀏覽:616
刑事訴訟法第28條3e 發布:2025-07-13 17:39:19 瀏覽:299
2016年中級經濟法考試試題 發布:2025-07-13 17:24:48 瀏覽: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