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保全
『壹』 行政訴訟法101條規定
法律分析: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關於期間、送達、財產保全、開庭審理、調解、中止訴訟、終結訴訟、簡易程序、執行等,以及人民檢察院對行政案件受理、審理、裁判、執行的監督,本法沒有規定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百零一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關於期間、送達、財產保全、開庭審理、調解、中止訴訟、終結訴訟、簡易程序、執行等,以及人民檢察院對行政案件受理、審理、裁判、執行的監督,本法沒有規定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貳』 求教新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三條
第九十三條 利害關系人因情況緊急,不立即申請財產保全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專受到難屬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財產保全措施。申請人應當提供擔保,不提供擔保的,駁回申請。
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財產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
申請人在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後十五日內不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解除財產保全。
『叄』 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內容
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受案范圍:
公民、法人對行政行為不滿,可依據《行政訴訟法》提起訴訟,但排除刑事授權、調解仲裁等非訴訟途徑。
受案范圍包括國家行為和特定決定,例如獎懲任免、終裁行為等。
訴訟管轄:
訴訟管轄由各級法院負責,專門法院不受理行政案件。
復議決定影響原行政行為的,法院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處理。
訴訟參與人:
訴訟參與人包括近親屬和利益相關方,例如被限制人身自由者的代理人、合夥企業等組織。
訴訟代表制度明確,可針對土地使用權處分行為等提起訴訟。
訴訟權利:
訴訟權利明確,包括委託代理、證據舉證責任、起訴期限等。
法院對起訴進行審查,決定是否受理,並在7日內作出決定。
訴訟過程規定:
在訴訟過程中,法院強調迴避申請的處理、證據保全、缺席處理、訴訟請求審查等規定。
判決撤銷違法行政行為時,法院有權採取相應措施。
上訴、二審和審判監督程序:
對上訴、二審和審判監督程序有明確的時間限制。
再審案件需在判決生效後2年內申請。
執行程序:
第九十條至九十七條詳細規定了裁決執行、申請執行、財產保全、強制執行、罰款處罰等具體操作。
執行程序也有相應的規則和申請期限。
實施時間:
自2000年03月10日起,本解釋取代原有規定,具體執行按新解釋進行。
『肆』 行政案件證據保全的法律條款
法律分析:行政訴訟法中沒有規定關於證據保全的條款,而是規定了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關於保全的規定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規定在民事訴訟法第81條當中。
法律依據:《行政訴訟法》第一百零一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關於期間、送達、財產保全、開庭審理、調解、中止訴訟、終結訴訟、簡易程序、執行等,以及人民檢察院對行政案件受理、審理、裁判、執行的監督,本法沒有規定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一條,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在訴訟過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因情況緊急,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利害關系人可以在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前向證據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對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證據保全的其他程序,參照適用本法第九章保全的有關規定。
『伍』 行政訴訟法的附則
第一百零一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關於期間、送達、財產保全、開庭審理、調解、中止訴訟、終結訴訟、簡易程序、執行等,以及人民檢察院對行政案件受理、審理、裁判、執行的監督,本法沒有規定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第一百零二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當收取訴訟費用。訴訟費用由敗訴方承擔,雙方都有責任的由雙方分擔。收取訴訟費用的具體辦法另行規定。
第一百零三條本法自一九九〇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北京在明主任律師楊在明說:「行政訴訟面臨的「三難」,最突出的是立案難。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與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產生糾紛,行政機關不願當被告,法院不願受理,導致許多應當通過訴訟解決的糾紛進入信訪渠道,在有些地方形成了「信訪不信法」的局面。為通暢行政訴訟的入口,新法從五個方面完善對當事人的訴權保護:
——明確人民法院和行政機關應當保障當事人的起訴權利。增加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擴大受案范圍。將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對徵收、徵用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或者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社會保險待遇的;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納入受案范圍。同時,按照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有關精神,以簡政放權為重點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深入推進,有些社會組織已承接了一部分原由政府部門辦理的事項,下一步還可能承擔更多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其行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也應當納入行政訴訟救濟渠道。為此,新法將依照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行政行為的侵權行為納入可訴范圍。
——明確可以口頭起訴,方便當事人行使訴權。增加規定: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實行登記立案制度。規定: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狀,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在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訴條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書應當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明確人民法院的相應責任。增加規定:對於不接收起訴狀、接收起訴狀後不出具書面憑證以及不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起訴狀內容的,當事人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投訴,上級人民法院應當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陸』 根據《行政訴訟法》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原告在一審程序中應當何時提供證據
原告或者第三人應當在開庭審理前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換證據之日提供證據。具體如下:
1、原告或第三人提供證據的時間為開庭審理前或人民法院指定的證據交換之日;
2、因正當事由申請延期提供證據的,經法院許可,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供,逾期提供證據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延期提供證據;
3、特殊情況下,因正當事由延期提供證據的,原告或第三人的舉證期限可延長至二審期間;
4、原告或者第三人在第一審程序中無正當事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審程序中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不予接納;
5、法庭指定的交換證據之日提供證據,如不能在這兩個時間提供證據,還可申請法院延期提供證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四條 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第六十六條 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應當出具收據,寫明證據名稱、頁數、份數、原件或者復印件以及收到時間等,並由經辦人員簽名或者蓋章。第八十一條 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在訴訟過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
因情況緊急,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利害關系人可以在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前向證據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對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
證據保全的其他程序,參照適用本法第九章保全的有關規定。第一百三十九條 當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證據。
當事人經法庭許可,可以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
當事人要求重新進行調查、鑒定或者勘驗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