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法律責任
① 如何認定擅自使用他人企業名稱或姓名不正當競爭行為
關於認定「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認定:
1、行為要件是:擅自使用即未經許可使用企業名稱或者姓名;
2、結果要件是: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即造成消費者的混淆和誤認,從而損害競爭對手。
一般要考慮在先企業名稱或者姓名知名度,需要大量證據證明。
國家工商總局《關於開展打擊「傍名牌」不正當競爭行為專項執法行動的通知》規定:對企業名稱(包括在中國境內進行商業使用的外國或者地區企業名稱)中使用他人具有一定的市場知名度、為相關公眾所知悉的企業名稱中的字型大小,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的,可以依照《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三)項的規定認定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1993年12月1日)第五條經營者不得採用下列不正當手段從事市場交易,損害競爭對手:(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企業登記主管機關依法登記注冊的企業名稱,以及在中國境內進行商業使用的外國(地區)企業名稱,應當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三)項規定的「企業名稱」。具有一定的市場知名度、為相關公眾所知悉的企業名稱中的字型大小,可以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三)項規定的「企業名稱」。
在商品經營中使用的自然人的姓名,應當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三)項規定的「姓名」。具有一定的市場知名度、為相關公眾所知悉的自然人的筆名、藝名等,可以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三)項規定的「姓名」。
② 如何認定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姓名不正當的競爭行為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三)項禁止經營者從事市場交易的行為是採用「擅自使用他人的企回業名稱或者姓名,引答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的不正當競爭。
知名字型大小、境內依法登記的企業名稱、在中國境內進行商業使用的外國(地區)企業名稱,屬《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的企業名稱范疇。被控侵權的企業名稱包括在中國境內進行商業使用的外國(地區)企業名稱。
名的企業簡稱或企業名稱的簡稱,視為企業名稱予以保護。受《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的姓名應與市場有關。一些地方性法規將代表企業名稱、姓名的標志、圖形、文字、代號,視為企業名稱或姓名予以保護。
③ 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名稱是否侵權
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屬不正當競爭行為,構成侵權。
一、構成侵權: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經營者不得採用下列不正當手段從事市場交易,損害競爭對手:
(一)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
(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
(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
(四)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
二、法律責任: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一條經營者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的規定處罰。
經營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吊銷營業執照;銷售偽劣商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④ 如何認定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姓名不正當競爭行為
如何認定擅自使用他人企業名稱或姓名不正當競爭行為
黃璞琳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三)項禁止經營者從事市場交易時,採用「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的不正當手段。執法實務中,企業名稱的簡稱或字型大小,以及外國(地區)企業名稱是否列入規制、保護范圍?根據相關司法解釋以及工商總局相關答復,對擅自使用他人企業名稱或姓名行為,可從以下方面進行認定:
一、《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制或保護的企業名稱和姓名范圍
1、知名字型大小、境內依法登記的企業名稱、在中國境內進行商業使用的外國(地區)企業名稱,屬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的企業名稱。《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7〕2號)第六條第一款明確規定:企業登記主管機關依法登記注冊的企業名稱,以及在中國境內進行商業使用的外國(地區)企業名稱,應當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三)項規定的「企業名稱」。具有一定的市場知名度、為相關公眾所知悉的企業名稱中的字型大小,可以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三)項規定的「企業名稱」。
2、被控侵權的企業名稱包括在中國境內進行商業使用的外國(地區)企業名稱。國家工商總局《關於開展打擊「傍名牌」不正當競爭行為專項執法行動的通知》(工商公字〔2007〕172號)規定:對企業名稱(包括在中國境內進行商業使用的外國或者地區企業名稱)中使用他人具有一定的市場知名度、為相關公眾所知悉的企業名稱中的字型大小,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的,可以依照《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三)項的規定認定處理。該文件既明確將相關公眾知悉的字型大小作為企業名稱予以保護,也明確被控侵權的企業名稱包括在中國境內進行商業使用的外國(地區)企業名稱。
3、知名的企業簡稱或企業名稱的簡稱,視為企業名稱予以保護。《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前經濟形勢下知識產權審判服務大局若干問題的意見》(法發〔2009〕23號)第10條還明確提出:對於具有一定市場知名度、為相關公眾所熟知、已實際具有商號作用的企業名稱中的字型大小、企業或者企業名稱的簡稱,視為企業名稱並給予制止不正當競爭的保護。最高人民法院在申請再審人山東山起重工有限公司與被申請人山東起重機廠有限公司侵犯企業名稱權糾紛案民事裁定書(〔2008〕民申字第758號)中,就認可對被申請人的「山起」簡稱按企業名稱予以反不正當競爭保護。
4、受競爭法保護的姓名應與市場有關。法釋〔2007〕2號司法解釋第六條第二款規定:在商品經營中使用的自然人的姓名,應當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三)項規定的「姓名」。具有一定的市場知名度、為相關公眾所知悉的自然人的筆名、藝名等,可以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三)項規定的「姓名」。在作家王躍文訴王躍文(原名王立山)等侵犯著作權、不正當競爭糾紛一案(〔2004〕長中民三初字221號)中,法院認為「作為文化市場的商品經營者,作家符合《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競爭主體的要求……原告由於其先前的創作行為而享有聲譽……(其)姓名的商業標識作用,應予認可。」
5、一些地方性法規將代表企業名稱、姓名的標志、圖形、文字、代號,視為企業名稱或姓名予以保護。如,《江西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第八條、《上海市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第九條。
二、擅自使用的認定
首先,是指用於商業活動中。根據法釋〔2007〕2號司法解釋第七條,在中國境內進行商業使用,包括將企業名稱、姓名用於商品、商品包裝以及商品交易文書上,或者用於廣告宣傳、展覽以及其他商業活動中,應當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三)項規定的「使用」。
其次,是指在商業活動中,未經權利人許可擅自使用他人企業名稱或姓名,或違反規定使用他人企業名稱,足以誤導公眾,讓人誤認為是他人提供的商品或者與他人相關。我國《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第二十六條第(三)項禁止「出租自己的企業名稱」。工商總局《關於對企業名稱許可使用有關問題的答復》(工商企字〔2002〕33號)明確:企業不得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企業名稱,更不得許可他人使用第三方的企業名稱或未經核准登記的企業名稱。企業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企業名稱從事經營活動的屬於「出租自己的企業名稱」。不過,原國家工商局國內貿易部《關於連鎖店登記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工商企字〔1997〕第147號)第五條規定:「配送中心以及由總部全部或控股、參股設立的門店,其名稱可以使用總部名稱中的字型大小。與總部沒有資產關系的門店,經總部同意,也可以使用總部名稱中的字型大小。」也就是說,企業名稱權利人不得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企業名稱,但可以將其字型大小依法許可他人使用。因此,在商業活動中將違反規定承租的他人企業名稱作為自己企業名稱使用,足以誤導公眾的,也構成擅自使用他人企業名稱不正當競爭行為。
再次,誠實信用、維護公平競爭和保護在先權利,是解決企業名稱之間沖突的原則。我國企業名稱實行分級登記管理,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企業名稱之間之間的沖突。《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第九條第(二)項禁止企業名稱中含有可能對公眾造成欺騙或者誤解的內容和文字,第二十五條第一款明確登記主管機關依照注冊在先原則處理企業名稱爭議。工商總局《企業名稱登記管理實施辦法》第三十九條、第四十一條,則進一步明確企業使用名稱,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已經登記注冊的企業名稱,在使用中對公眾造成欺騙或者誤解的,或者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應當認定為不適宜的企業名稱予以糾正。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前經濟形勢下知識產權審判服務大局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0條也提出:按照誠實信用、維護公平競爭和保護在先權利等原則,妥善處理注冊商標、企業名稱與在先權利的沖突,依法制止「傍名牌」等不正當競爭行為。「有工商登記等的合法形式,但實體上構成商標侵權或者不正當競爭的,依法認定構成商標侵權或者不正當競爭……在中國境外取得的企業名稱等商業標識,即便其取得程序符合境外的法律規定,但在中國境內的使用行為違反我國法律和擾亂我國市場經濟秩序的,按照知識產權的獨立性和地域性原則,依照我國法律認定其使用行為構成商標侵權或者不正當競爭。」
因此,對已由工商機關核准登記的企業名稱、已在境外依法取得的企業名稱,在中國境內商業活動中使用時違背誠實信用原則,侵犯他人合法在先的企業名稱權,足以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的,也應當認定為擅自使用他人企業名稱不正當競爭行為。
請採納,謝謝
⑤ 冒用別人公司的名字,違反了什麼法律
這個看造成的後果,嚴重就構成犯罪。如果情況一般屬於欺詐或者不誠信的行為。
⑥ 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怎麼界定
首先,是指用於商業活動中。根據法釋〔〕2號司法解釋第七條,在中國境內進行商業使用,包括將企業名稱、姓名用於商品、商品包裝以及商品交易文書上,或者用於廣告宣傳、展覽以及其他商業活動中,應當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三)項規定的「使用」。
其次,是指在商業活動中,未經權利人許可擅自使用他人企業名稱或姓名,或違反規定使用他人企業名稱,足以誤導公眾,讓人誤認為是他人提供的商品或者與他人相關。我國《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第二十六條第(三)項禁止「出租自己的企業名稱」。工商總局《關於對企業名稱許可使用有關問題的答復》(工商企字〔2002〕33號)明確:企業不得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企業名稱,更不得許可他人使用第三方的企業名稱或未經核准登記的企業名稱。企業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企業名稱從事經營活動的屬於「出租自己的企業名稱」。不過,原國家工商局國內貿易部《關於連鎖店登記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工商企字〔1997〕第147號)第五條規定:「配送中心以及由總部全部或控股、參股設立的門店,其名稱可以使用總部名稱中的字型大小。與總部沒有資產關系的門店,經總部同意,也可以使用總部名稱中的字型大小。」也就是說,企業名稱權利人不得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企業名稱,但可以將其字型大小依法許可他人使用。因此,在商業活動中將違反規定承租的他人企業名稱作為自己企業名稱使用,足以誤導公眾的,也構成擅自使用他人企業名稱不正當競爭行為。
再次,誠實信用、維護公平競爭和保護在先權利,是解決企業名稱之間沖突的原則。我國企業名稱實行分級登記管理,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企業名稱之間之間的沖突。《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第九條第(二)項禁止企業名稱中含有可能對公眾造成欺騙或者誤解的內容和文字,第二十五條第一款明確登記主管機關依照注冊在先原則處理企業名稱爭議。工商總局《企業名稱登記管理實施辦法》第三十九條、第四十一條,則進一步明確企業使用名稱,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已經登記注冊的企業名稱,在使用中對公眾造成欺騙或者誤解的,或者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應當認定為不適宜的企業名稱予以糾正。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前經濟形勢下知識產權審判服務大局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0條也提出:按照誠實信用、維護公平競爭和保護在先權利等原則,妥善處理注冊商標、企業名稱與在先權利的沖突,依法制止「傍名牌」等不正當競爭行為。「有工商登記等的合法形式,但實體上構成商標侵權或者不正當競爭的,依法認定構成商標侵權或者不正當競爭……在中國境外取得的企業名稱等商業標識,即便其取得程序符合境外的法律規定,但在中國境內的使用行為違反我國法律和擾亂我國市場經濟秩序的,按照知識產權的獨立性和地域性原則,依照我國法律認定其使用行為構成商標侵權或者不正當競爭。」
因此,對已由工商機關核准登記的企業名稱、已在境外依法取得的企業名稱,在中國境內商業活動中使用時違背誠實信用原則,侵犯他人合法在先的企業名稱權,足以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的,也應當認定為擅自使用他人企業名稱不正當競爭行為。
⑦ 根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經營者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姓名,偽造或者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主席令第10號1993.12.1)第21條 經營者專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擅自使屬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的規定處罰。經營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轉、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吊銷營業執照;銷售偽劣商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⑧ 我發現別人在擅自使用他人企業名稱的違法行為,我能舉報嗎
遇見違法的事情,舉報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和責任,你發現別人擅自使用他人企業名稱的違法行為,你完全可以舉報啊!你的做法是值得稱贊的
⑨ 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的行為是什麼行為
你好
涉嫌侵犯他人的名稱權和姓名權,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的。
主要是賠償損失,停止侵害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⑩ 違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法律責任
就是《不正當競爭法》的第二十條到底三十二條:
第二十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被侵害的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二十一條
經營者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然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的規定處罰。
經營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吊銷營業執照;銷售偽劣商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二條
經營者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
第二十三條
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的,省級或者設區的市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被指定的經營者藉此銷售質次價高商品或者濫收費用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四條
經營者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廣告的經營者,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依法處以罰款。
第二十五條
違反本法第十條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六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第十三條規定進行有獎銷售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七條
投標者串通投標,抬高標價或者壓低標價;投標者和招標者相互勾結,以排擠競爭對手的公平競爭的,其中標無效。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八條
經營者有違反被責令暫停銷售,不得轉移、隱匿、銷毀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財物的行為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被銷售、轉移、隱匿、銷毀財物的價款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九條
當事人對監督檢查部門作出的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處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主管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十條
政府及其所屬部門違反本法第七條規定,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或者限制商品在地區之間正常流通的,由上級機關責令其改正;情節嚴重的,由同級或者上級機關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被指定的經營者藉此銷售質次價高商品或者濫收費用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一條
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二條
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對明知有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經營者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