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律效力源自於
⑴ 在什麼情況下默認能產生合同法律效力
合同生效是指已經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約束力,合同是否生效,取決於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有效條件。
合同生效與合同成立中《合同法》第44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
《民法通則》第55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2)意思表示真實;(3)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
⑵ 合同解釋怎樣產生法律效力
這被稱之為「有權解釋」。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主體對合同所作的解釋均為無權解釋,「即使可能有相當的精確度或合理性,或者具有一定的學理價值,但在司法實踐上僅具有參考價值」。由此可見,合同解釋能否產生法律效力是由作出解釋的主體的特定身份所決定的。那麼,法院或仲裁機構所作的合同解釋真的具有法律效力嗎? 一、什麼是法律效力?如何產生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是法理學與法哲學的基本命題,大家都把它作為一種作用力或約束力來進行研究。張文顯認為,法律效力是指規范性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對人的行為具有一種普遍性的法律上的約束力和強制力」。規范性法律文件就是指法律,它具有普遍的約束力;非規范性法律文件是指由有權機關依據法律所製作的僅對文件所涉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文書,比如生效的判決、裁定、裁決,公證債權文書以及行政處罰決定書等等。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是由法律賦予的,比如《民事訴訟法》《行政處罰法》等。 董安生在講到民事法律行為時指出:「法律行為有效與否則是一法律價值判斷問題,其著眼點在於:行為人從事的某一法律行為(或表意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精神和規定,因而能否取得法律所認許的效力。」可見民事法律行為如果符合生效要件,能夠取得法律認許的效力。 張根大從法律效力的詞義出發,認為「法律效力一詞具有三種省略機構:(1)法律的效力;(2)法律上的效力;(3)法律認可的效力」。法律的效力即法律規范的普遍約束力,法律上的效力即生效的法律文書對特定當事人的法律約束力,法律認可的效力即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效力。因此,「法理學上的法律效力應是指法律規范的法律效力,這是法律效力一詞的主概念」,「裁判文書的法律效力是適用法律規范(指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規范)的結果,民事行為的法律效力是遵守法律規范(指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規范)的結果」。這種分析比較全面地揭示了法律效力概念的全貌,對我們正確認識法律效力有很大的幫助。 如何產生法律效力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法律效力的本原問題,也就是法律為什麼會有效力;二是法律效力的載體問題,也就是什麼能產生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的本原是法律產生效力的根本基礎。凱爾森的法律效力本原論認為,法律效力的本原是由於存在一種假定的最終的基礎規范①。哈特認為,法律效力的根本基礎是人們承認它有效力②。張根大提出一個新的主張,認為「知識和經驗是法律效力的實質本原」,「國家權力是法律效力的形式本原」。因此,法律為什麼能夠產生效力是法律產生之前已經解決了的問題。部門法學要分析的關鍵是什麼樣的規范能夠產生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的載體是法律,只有法律才能產生法律效力。凱爾森指出:「法律的效力是指法律規范的特殊存在,是指法律規范對其行為由它所調整的人具有約束力。」 法律效力的載體在法律實踐中表現為:(1)規范性法律文件。從廣義的角度來講,構成法的淵源的所有規范都屬於規范性法律文件,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還有習慣、判例等。當然對於這些規范效力的審查必須注意「屬時、屬地、屬人、屬事四維度」范圍。(2)非規范性法律文件。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產生法律上的效力,表現為各種生效的法律文書,如判決書、裁定書、裁決書、支付令、行政處罰決定書等。(3)民事法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符合生效要件後,產生法律認許的效力。這種效力是生效法律行為本身所固有的,不需要經過特別程序宣告。 合同解釋包括不包括在上述載體中呢? 二、什麼是合同解懌?合同解釋要干什麼? 合同解釋就是意思表示的解釋。意思表示解釋是民法的基本理論,合同解釋屬於意思表示解釋中的「需受領的意思表示的解釋」或「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解釋」。圍繞有權解釋論的立論邏輯,合同解釋的概念分析首先應當從合同解釋的主體和解釋的對象兩個方面人手。誰有權解釋合同是由合同解釋的目的所決定的。 合同解釋是依照法定的原則和方式闡明並確定合同內容的活動。「意思表示解釋的一般目的在於使具體的意思表示符合內容明確、完整和統一的典型特徵要求。」合同解釋的目的可以概括為「明確」、「補足」和「統一」。 史尚寬指出:「為表示行為所用之言語、舉動,為惟有曖昧不明的表示力者,此時明確其表示行為之意義,為解釋之第一任務。」因此,「意思表示解釋的首要目的在於使某些內容曖昧或不明確的意思表示內容得到合理的確定,使之明確化、准確化」。在意思主義原則之下,無論是表意人的「真實意思」,還是受領人的「真實意思」,對不明確、不具體的意思表示的具體確定都具有決定性作用。因而,合同解釋中的「確定」工作最終是由合同關系的當事人去完成的,而不是法官,法官在合同中沒有「真意」。 「補足」也叫「漏洞的填補」。法律對於「補足」解釋的規則有兩個方面:一是合同關系當事人的「補足」解釋具有優先適用的效力,或者叫當事人享有優先解釋權。二是法律對於某些重要的法律行為規定了法定的補足規則,比如《合同法》第62條立法。因此,有學者指出:「在一定情形針對某些領域的意思表示的特點,直接規定了一些法定內容,以排除或限制解釋的適用……在這種情況下,立法限制了法官的解釋,即只有當事人的明確約定時,才不適用法律規定,而適用解釋。」這里的解釋顯然是指當事人的解釋。在法律規定有補足規則的情形下,法官是沒有解釋權的。由此可見,在「補足」解釋時,只有當當事人放棄了優先解釋權,並且法律沒有規定「補足」規則時,法官才有權對合同進行解釋。 合同解釋要將合同內容中的矛盾之處予以變更,使其統一、調和。法官有權利作統一的解釋。
⑶ 合同的效力有哪些
一、合同的效力有哪些種類?
合同效力是法律賦予依法成立的合同所產生的約束力。合同的效力可分為四大類,即有效合同,無效合同,待定合同,可撤銷合同。
合同效力,指依法成立受法律保護的合同,對合同當事人產生的必須履行其合同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的法律拘束力,即法律效力。
二、合同效力的種類
(一)、有效合同
所謂有效合同,是指依照法律的規定成立並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法律約束力的合同。主要應具有以下條件: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二)、無效合同
無效合同是相對有效合同而言的,它是指合同雖然成立,但因其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公共利益,因此被確認無效。並由此而推斷其主要特徵有:
1、違法性;
2、無效合同的不得履行性;
3、無效合同自始無效;
4、無效合同自然無效,無須當事人主張而可由法院或仲裁機構主動審查。
並據此認為其存在以下三個特徵或要件:
1、不具備合同的有效要件且不能補救。
2、對當事人自始不應發生法律效力。
3、國家予以取締。
(三)、待定合同
所謂效力待定的合同,是指合同雖然已經成立,但因其不完全符合法律有關生效要件的規定,因此其發生效力與否尚未確定,一般須經有權人表示承認或追認才能生效。主要包括三種情況:
一是無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和限制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訂立的合同,必須經其法定代理人的承認才能生效;
二是無權代理人以本人名義訂立的合同,必須經過本人追認,才能對本人產生法律拘束力;
三是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權利而訂立的合同,未經權利人追認,合同無效。
(四)、可撤銷合同
可撤銷合同,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由於意思表示不真實,或者是出於重大誤解從而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依照法律的規定可予以撤銷的合同。一般認為,可撤銷合同的主要原因是:
1、締約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
2、合同是否撤銷必須由享有撤銷權的一方當事人提出主張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才能予以撤銷,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一般是不能依職權主動來予以撤銷的。
3、合同在撤銷前應為有效。
⑷ 合同有什麼約束力,合同有什麼法律效力
一、合同有什麼約束力合同的法律約束力,應是法律賦予合同對當事人的強制力,即當事人如違反合同約定的內容,即產生相應的法律後果,包括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約束力是當事人必須為之或不得為之的強制狀態,約束力或來源於法律,或來源於道德規范,或來源於人們的自覺意識,當然,源於法律的法律約束力,對人們的行為具有最強迫約束力。合同的約束力主要表現為:①當事人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②當事人應按合同約定履行其合同義務;③當事人應按誠實信用原則履行一定的合同外義務,如完成合同的報批、登記手續以使合同生效。不得惡意影響附條件法律行為的條件的成就或不成就,不得損害附期限法律行為的期限利益等。合同從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是無可懷疑的法律判斷。合同是當事人之間關於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無論民事權利,還是民事義務,都是法律強制力保護之下人們為某種行為或不為某種行為的可能性或必然性,因而,以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內容的合同當然應具有法律的約束力,否則合同就成了兒戲或與「君子協議」無別。同時,合同也只能從其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成立之前合同尚不存在,當然不存在合同的約束力問題,雖然在合同成立前,可能會有復雜的訂約過程,在此過程中,亦存在著當事人的先契約義務或產生締約過失責任,但它們都不屬合同本身的約束力,而是訂約過程中的要約、承諾行為的約束力以及先契約義務的法律後果。這里應予特別指出,合同從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並不意味著在合同成立之前,沒有任何法律約束力的現象發生或存在。其實,要約、承諾行為同樣是具有一定法律約束力的行為,如要約一經發出即不得隨意撤回。在要約有效期內,要約人受其要約的約束。此外新合同法第42、43條所規定的先合同義務同樣也構成了對訂約人的法律約束力。只是,這種約束力屬要約、承諾行為的約束力,它與合同本身的約束力不同。合同從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當然是附有前提條件的,只有依法成立的合同,才能取得法律約束力,這也是法律概念和法理的邏輯結論。如同法律只承認合法的民事行為才為民事法律行為一樣,法律也只能賦予合法的合同以法律約束力。非法成立的合同不應該受到法律的承認和保護,因而也不可能取得法律的約束力。二、合同有什麼法律效力合同的效力是一個看起來簡單,實際上異常復雜的法律概念。在對它的內涵進行界定之前,有必要首先對附條件或附期限的合同以及合同的有效與無效問題作一分析。所謂附條件或附期限的合同,系指當事人對合同的生效約定條件或期限,合同雖已簽訂成立,但並不立即發生效力,而待條件成就或期限到來時合同才生效。在此,所謂合同的效力顯然已不是指合同的約束力,因為合同的約束力此前已在合同成立時發生。這里的合同效力實指當事人約定的權利和義務的發生,在合同生效前,這種權利和義務雖由合同約定,但卻只是一種可能性(附條件的合同)或是將來發生的必然性(附期限的合同),只有在條件成就、期限到來,即合同生效後,它們才變成為一種現實性。民法通則也好,合同法也好,在規定附條件或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或合同時,所稱「效力」、「生效」和「失效」顯然是指此種意義上的效力。陳麗萍、黃川在《論先契約義務》①一文中,稱此種效力為「履行合同之效力」。合同生效發生的正是此效。所謂合同的有效與無效,是指合同因符合或不符合法定條件而發生的法律後果,有效者,即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亦即具有法律的強制力,能夠實現當事人預期的合同目的。無效者即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亦即不具有法律的強制力,不能實現當事人預期的合同目的。在此,有效與無效中的「效力」顯然非指當事人對合同權利與義務的實際享有與承擔,而是指合同的法律約束力。對於附條件或附期限的合同而言,如果這種合同因違法或意思表示不真實而無效,應是指合同從成立時起不具有法律約束力,而不只是合同權利義務的不發生。換言之,對此種無效合同,在約定的條件發生或期限到來前,當事人完全可以有意地阻礙條件的成就或處分期限利益,而此種行為並不為法律所禁止,因為此種合同原本無效。由此可見,民法通則也好,合同法也好,在規定有效合同與無效合同時,所稱的「效」或「效力」,其實就是合同的法律約束力,這正是合同法第56條「無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的立法根據。問題和矛盾已經顯現,同一個合同效力的概念,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法律條文中已經被賦予了不同的涵義。一種涵義是指履行合同之效力,即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之發生或消滅。另一種涵義是指合同的一般法律約束力,二者究竟何為合同的效力?無論從傳統民法學理探討,還是根據現行民事立法,看來都很難對其中任何一種涵義予以全面否定。合同的有效與無效問題,是民法及合同法上最基本的民事制度和理論,恐怕誰也不能懷疑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時,我們也不可能將合同的有效與無效作狹義的理解,即不可能把它拖後解釋為權利義務的是否發生,否則將會出現違法的附條件或附期限合同以及違法的待批准或待登記合同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荒唐結果。同時,因為附條件或附期限合同的存在,因為法律、法規對某些合同需經批准或登記方能生效的強制規定,使合同的成立及其法律約束力與合同權利義務之存在肯定會出現過程上的分離和時間上的先後,在此種意義上對合同效力的理解和使用同樣既有深遠的法理傳統,又有著現實的立法根據,要完全摒棄合同效力的此種涵義同樣也是不可能的。由此看來,我們在此問題上的作為十分有限,但仍可有所作為,即在發現對合同效力理解和使用上的矛盾的基礎上,能否建立這樣的理論判斷:合同的效力,包括廣義和狹義的兩種涵義,廣義的合同效力,指合同的約束力,它存在於合同自成立至終止的全過程,合同的有效與無效系指此意。狹義的合同效力,指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之發生或消滅,它存在於合同自生效至失效的全過程。附條件或附期限生效或失效的合同、需辦理批准、登記等特別手續才生效的合同中的效力系指此意。至於合同的效力與合同的法律效力,二者之間不存差異,應是涵義完全相同的概念。合同的效力,無論是廣義上的法律約束力,還是狹義上的權利義務的發生與消滅,都是指在法律上所具有的強制力和效果,此與法律效力的涵義並無區別。因此合同的法律效力與法律約束力之間的關系,在廣義上說,二者涵義相同,並無實質差異,有的學者對此加以區別和分析,不僅過於勉強和論證無力,反過來倒證明了二者的同一。有文章①認為:合同的法律約束力根源於法律效力,合同約束力發揮作用,必須以法律效力為基礎;法律效力是法律自身規定性的集中表現,是國家強制力通常採取的較文明的狀態,合同的約束力是法律賦予的,是法律效力較高級的形態;合同效力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具有較大伸縮性,可由當事人逐步加以改變,法律效力一般不具有此種屬性;合同約束力既要依賴於國家的強制力,又要盡量避免或減少它的直接介入,而法律效力則不具備此特點。
⑸ 合同怎麼樣才有法律效力
有效合同所不可缺少的條件。合同生效即合同發生了法律約束力。只有符合法律規定的一定條件的合同才具有法律效力,這些條件常常被稱為合同的有效要件。各國法律一般都規定以下條件為合同的有效要件:
1、 主體合格,即訂立合同的當事人雙方都必須具有訂立合同的資格。作為公民個人,必須達到法律規定的年齡,且智力發育健全;作為法人,必須經過合法的登記注冊,並且在自己的經營活動范圍內,才能作為合格的當事人訂立合同;一些非法人的組織、團體在一定范圍內也可以成為合同當事人。
2、 意思表示真實,即合同當事人在訂立合同的整個過程中所提出的要約或承諾的內容,都是自己獨立意志的表現,是其真實的意思表示。在正常的情況下,行為人的意志總是與其外在表現相符的。但是,由於某些主觀上或客觀上的原因,也可能發生兩者不相符的情形。例如,當事人一方故意捏造假情況或隱瞞、掩蓋真相,這就會使另一方當事人形成錯誤認識而訂立合同;又如,一方當事人利用另一方的某種急迫要求而進行要挾或採用其他方法強迫其接受某些極不合理的條件而訂立的合同,等等。上述情況下所訂立的合同,都是意思表示不真實,因而不受法律保護。
3、 內容合法,形式合乎要求。內容合法,主要是指標的合法,即合同標的不屬國家明令禁止買賣的物或法律、政策所不允許的行為,或者須特價但未經許可要經營的物或行為。在社會主義國家裡,合同內容合法,還包括合同標的數量、質量合法、價格合法以及當事人的目的無規避法律之意,沒有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等。形式並非所有合同的有效要件,但也有例外。例如,關於不動產的買賣,各國法律一般都規定須採取要式合同進行。這類合同,要式形式即其生效的法定條件。
⑹ 合同與協議在法律上有什麼區別
合同與協議的區別:
協議是指有關國家、政黨、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者個人,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訂立的一種具有政治、經濟或其他關系的契約。協議,在其所表示的意義、作用、格式、形式等方面基本上與合同是相同的。經濟合同和以經濟為內容的協議,都可以稱為契約,兩者都是確立當事人雙方法律關系的法律文書。
合同與協議雖然有其共同之處,但兩者也有其明顯區別。合同的特點是明確、詳細、具體,並規定有違約責任;而協議的特點是沒有具體標的、簡單、概括、原則,不涉及違約責任。從其區別角度來說,協議是簽訂合同的基礎,合同又是協議的具體化。
合同與協議是兩個既有共同點又有區別的概念,不能只從名稱上來區分,而應該根據其實質內容來確定。如果協議的內容寫得比較明確、具體、詳細、齊全,並涉及到違約責任,即使其名稱寫的是協議,也是合同;如果合同的內容寫得比較概括、原則、很不具體,也不涉及違約責任,即使其名稱寫的是合同,也不能稱其為合同,而是協議。
⑺ 合同法律效力
你好,
1.兩份的法律效力相同,因為有公司的印章在上面;
2.根據司法實踐公章的效力大於簽字,經理作為授權委託人不會受到影響,除非能證明是被盜用印章。
⑻ 試述合同的效力
合同效力的含義 合同效力(Contract Effectiveness)又稱合同的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賦予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拘束當事人各方乃至第三人的強制力,即合同所具有的法律拘束力。所謂法律拘束力,是指法律的強制性而言,即法律以其強制力迫使合同當事人必須按照其相互之間的約定完成一定的行為。合同本身不是法律,而只是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因此不能具有與法律一樣的效力。換言之,合同的法律拘束力並非直接來源於當事人的約定,而是源於法律所賦予的強制力。
合同效力的內涵
(1)信守合同,不擅自毀約的約束力(本文稱之為合同的成立效力);(2)履行合同,不違約的約束力(本文稱之為合同的履行效力)。這兩層涵義相互聯系,統一於有效合同之中,同時存在於合同有效狀態之下。後者以前者為前提,當事人失去任一約束,都不利於合同目的的實現。同時,這兩方面的約束力又有區別的必要,並非同時存在於任一合同效力狀態之下。在合同無效的狀態下,二者均不存在;在合同未生效的狀態下,二者產生分離,只存在合同的成立效力,沒有合同的履行效力。合同效力涵義的這種二重性不僅是合同本身的內在要求,也符合國家法律的價值要求。一方面,合同行為過程本身就包括締結合同與履行合同兩個密切聯系又相互獨立的階段,並且各階段的信用要求不同。合同訂立過程中,要求當事人言之屬實,不欺騙對方,善意地安排雙方的權利義務;在合同成立之後履行之前,要求信守諾言,不隨意反言;在合同履行階段,要求當事人有言必行,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濫用權利及規避法律與合同約定,可見合同成立約束力內容與合同履行的約束力內容不同。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此可見,合同法明確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的約束力既有「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即信守合同、不擅自毀約的束;又有「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即履行合同、不違約的約束。我國《合同法》將合同生效制度設置於合同成立制度之後,表了法律對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區分,也反映了二者之間的關聯性。廣義上講,合同生效應包括產生成立效力和履行效力兩重含義。由於合同依法成立,即產生成立效力。因此,從邏輯上分析,不難看出,於合同成立後所說的合同生效,顯然應解釋為履行效力的產生。這樣分析不僅具有理論依據,而且可以解決附條件與附期限的合同,在條件成就前與後或期限屆滿前與後的合同效力關系,以及效力待定合同追認前與後的合同效力關系,以及未生效合同的效力關系等一系列問題。
合同效力的生效條件
一般認為,合同的效力源於合同有效,即合同符合國家法律的價值要求,其效力源於法律的賦予,法律對符合其規定要求的合同賦予約束力。法律不僅賦予依法有效合同具有約束力,也賦予依法成立但未生效的合同以約束力。只不過法律賦予了有效合同同時具有前述兩個方面的約束力,僅賦予依法成立但未生效合同具有不擅自毀約的一個方面的約束力而已。法律賦予生效合同的效力實質是在合同已具有成立效力的基礎上增賦了履行效力;由此可以推論,合同成立效力的基礎是合同依法成立;合同履行效力的基礎是合同依法生效,合同兩個方面的效力基礎,就其產生的依據來說,具有同一性,均源於法律的賦予,但就其產生的基礎來說,不具有同一性,成立效力以合同成立為基礎,履行效力以合同生效為基礎,這兩方面的效力均系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和體現。由於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分屬於兩種不同的合同事實,因此不僅合同成立效力與履行效力發生的基礎不同,而且合同成立效力與履行效力發生的具體條件也不同。合同成立效力產生的條件是合同成立。
依通說,合同成立的要件有二:一是具有雙方締約人;二是締約人對主要條款達成合意。由此可以推論,此二條件即為合同成立效力的具體條件。所謂依法成立的合同,意為同時具備此二條件。合同履行效力產生的條件是合同生效。依通說,合同生效的要件有四:一是締約人具有訂立合同的相應行為能力二是意思表示真實;三是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四是符合特定的形式要求。由此可以推論,此四條件即為合同履行效力的具體條件。所謂依法有效合同,意為具備此四條件。合同法雖然沒有直接規定合同的生效要件,不是對合同沒有生效要件要求,而是通過規定不符合生效要件合同的立法方法,同樣能夠達到明確合同生效要件的目的。同時,我國《民法通則》已規定了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合同法律行為作為民事法律行為之一,同樣應符合民事法律行為生效要件要求。上述分析表明,依法成立的合同不等同於依法有效的合同。我國《合同法》第八條「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的表述,不能清楚地表明依法成立的合同與依法有效的合同的區別,也未能明晰合同的成立效力與合同履行效力的區別,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淆。建議修訂為「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當事人不得擅自毀約。依法有效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相當於法律的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
⑼ 合同的法律效力是從簽訂日期開始還是從生效日期開始算
合同的法律效力是從簽訂日期開始算。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三十二條 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
第三十三條 當事人採用信件、數據電文等形式訂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簽訂確認書。簽訂確認書時合同成立。
第四十六條 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可以約定附期限。附生效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屆至時生效。附終止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屆滿時失效。
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五十三條 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9)合同法律效力源自於擴展閱讀:
合同違約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一百零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一百零八條 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第一百一十四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第一百一十六條 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
⑽ 關於合同法律效力的問題
該商場鋪面是否為B公司所有?
如果該商場鋪面為B公司所有,回合同有效;
如果該商場鋪答面屬於第三方所有,B公司與第三方有承租協議,合同規定B公司有轉租權,那合同有效;
如果該商場鋪面屬於第三方所有,B公司與第三方有承租協議,合同規定B公司未經第三方同意,不得轉租,那合同無效;
如果該商場鋪面屬於第三方所有,B公司與第三方未簽租賃協議,那合同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