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論校園學生傷害的法律責任

論校園學生傷害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1-31 05:44:03

A. 什麼情況下學校應承擔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38條規定的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即十周歲以下的學生在學校受到人身傷害的法律責任。該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在以往的法律規定當中,學校在學生傷害事故中的歸責原則僅僅是過錯責任,即只有在受傷害的學生和家長證明學校在事故的發生當中具有過錯,學校才承擔責任。而在《侵權責任法》中,將其更改為了過錯推定責任,即在學生傷害事故發生之後,首先推定學校具有過錯,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如果希望免責的話,必須要提供相應的證據來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就要承擔賠償責任。在這里,學校因為比以前多承擔了舉證的責任,所以在學生傷害事故訴訟中勝訴的難度就相應加大了,承擔賠償責任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

《侵權責任法》第39條規定的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即十周歲以上,十八周歲以下學生在學校受到人身傷害的法律責任。該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根據該條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學生傷害事故的歸責原則為過錯責任,這與以往的法律規定是相同的。在發生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學生的傷害事故之後,受傷害的學生和監護人必須提供相應的證據來證明學校具有過錯,否則就不能要求學校承擔賠償責任,除非學校主動承認自己在學生傷害事故當中具有過錯。

《侵權責任法》第40條規定了校外第三人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該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在該條當中,歸責原則依然為過錯責任,即如果學校在第三人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當中具有過錯,也應根據自己過錯的大小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即在該造成傷害第三人無力全部賠償或者無法找到該第三人的情況下,如果學校在事故當中沒有盡到自己的管理職責,就要由學校根據自己的過錯大小繼續對受傷害的學生進行賠償。學校是否盡到管理職責,要根據傷害事故發生時具體情況判斷。例如學校門衛管理制度欠缺或者門衛管理不善,導致校外人員隨意進入學校打傷學生,學校就應根據過錯責任原則承擔補充賠償的責任。

B. 學生傷害事故中學校應承擔法律責任的情況有哪些

學生傷害事故是指在學校管理職責范圍內發生的,學生人身傷害或死亡的專各類事故。歸屬責是對法律責任的歸結。它是一個復雜的責任判斷過程,判斷、確認、追究以及免除責任時必須依照一定的標准和規則,這就是歸責原則。對學生傷害事故的歸責,目前的法律根據主要有:《民法通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和《學校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就現行法而言,對學生傷害事故的歸責,採取「過錯責任原則」為主體,無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為補充。學校、學生及其監護人、其他當事人都可能成為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主體。

C. 學校對學生傷害事故都要承擔民事責任嗎

除法律有規定或者學校依法按受委託承擔相應的監護職責外,學校對學生不承擔監護職責。

根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七條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以下稱為監護人)應當依法履行監護職責,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護工作。

學校對未成年學生不承擔監護職責,但法律有規定的或者學校依法接受委託承擔相應監護職責的情形除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六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註: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3)論校園學生傷害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第八條 發生學生傷害事故,造成學生人身損害的,學校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相應的事故責任。

第九條 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學校的校舍、場地、其他公共設施,以及學校提供給學生使用的學具、教育教學和生活設施、設備不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或者有明顯不安全因素的;

(二)學校的安全保衛、消防、設施設備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顯疏漏,或者管理混亂,存在重大安全隱患,而未及時採取措施的;

(三)學校向學生提供的葯品、食品、飲用水等不符合國家或者行業的有關標准、要求的;

(四)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或者校外活動,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並未在可預見的范圍內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五)學校知道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患有不適宜擔任教育教學工作的疾病,但未採取必要措施的;

(六)學校違反有關規定,組織或者安排未成年學生從事不宜未成年人參加的勞動、體育運動或者其他活動的;

(七)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參加某種教育教學活動,學校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

(八)學生在校期間突發疾病或者受到傷害,學校發現,但未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導致不良後果加重的。

D. 有哪些情形造成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哪些情形學校不需要承擔責任

一、學校應承擔法律責任的情形:

1、《侵權責任法》規定:

第三十八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四十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2、《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規定

第九條

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學校的校舍、場地、其他公共設施,以及學校提供給學生使用的學具、教育教學和生活設施、設備不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或者有明顯不安全因素的;

(二)學校的安全保衛、消防、設施設備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顯疏漏,或者管理混亂,存在重大安全隱患,而未及時採取措施的;

(三)學校向學生提供的葯品、食品、飲用水等不符合國家或者行業的有關標准、要求的;

(四)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或者校外活動,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並未在可預見的范圍內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五)學校知道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患有不適宜擔任教育教學工作的疾病,但未採取必要措施的;

(六)學校違反有關規定,組織或者安排未成年學生從事不宜未成年人參加的勞動、體育運動或者其他活動的;

(七)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參加某種教育教學活動,學校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

(八)學生在校期間突發疾病或者受到傷害,學校發現,但未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導致不良後果加重的;

(九)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或者在履行職責過程中違反工作要求、操作規程、職業道德或者其他有關規定的;

(十)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在負有組織、管理未成年學生的職責期間,發現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但未進行必要的管理、告誡或者制止的;

(十一)對未成年學生擅自離校等與學生人身安全直接相關的信息,學校發現或者知道,但未及時告知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導致未成年學生因脫離監護人的保護而發生傷害的;

(十二)學校有未依法履行職責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條

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監護人由於過錯,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學生傷害事故,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學生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社會公共行為准則、學校的規章制度或者紀律,實施按其年齡和認知能力應當知道具有危險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為的;

(二)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學校、教師已經告誡、糾正,但學生不聽勸阻、拒不改正的;

(三)學生或者其監護人知道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學校的;

(四)未成年學生的身體狀況、行為、情緒等有異常情況,監護人知道或者已被學校告知,但未履行相應監護職責的;

(五)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監護人有其他過錯的。

二、學校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情形: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規定

第十二條

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已履行了相應職責,行為並無不當的,無法律責任:

(一)地震、雷擊、台風、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

(二)來自學校外部的突發性、偶發性侵害造成的;

(三)學生有特異體質、特定疾病或者異常心理狀態,學校不知道或者難於知道的;

(四)學生自殺、自傷的;

(五)在對抗性或者具有風險性的體育競賽活動中發生意外傷害的;

(六)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

第十三條

下列情形下發生的造成學生人身損害後果的事故,學校行為並無不當的,不承擔事故責任;事故責任應當按有關法律法規或者其他有關規定認定:

(一)在學生自行上學、放學、返校、離校途中發生的;

(二)在學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離校期間發生的;

(三)在放學後、節假日或者假期等學校工作時間以外,學生自行滯留學校或者自行到校發生的;

(四)其他在學校管理職責范圍外發生的。

(4)論校園學生傷害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1、事故處理: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規定

第十五條

發生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及時救助受傷害學生,並應當及時告知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有條件的,應當採取緊急救援等方式救助。

第十六條

發生學生傷害事故,情形嚴重的,學校應當及時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門及有關部門報告;屬於重大傷亡事故的,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教育行政部門報告。

第十七條

學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應學校要求或者認為必要,可以指導、協助學校進行事故的處理工作,盡快恢復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第十八條

發生學生傷害事故,學校與受傷害學生或者學生家長可以通過協商方式解決;雙方自願,可以書面請求主管教育行政部門進行調解。成年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也可以依法直接提起訴訟。

第十九條

教育行政部門收到調解申請,認為必要的,可以指定專門人員進行調解,並應當在受理申請之日起60日內完成調解。

第二十條

經教育行政部門調解,雙方就事故處理達成一致意見的,應當在調解人員的見證下簽訂調解協議,結束調解;在調解期限內,雙方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或者調解過程中一方提起訴訟,人民法院已經受理的,應當終止調解。調解結束或者終止,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書面通知當事人。

第二十一條

對經調解達成的協議,一方當事人不履行或者反悔的,雙方可以依法提起訴訟。

第二十二條

事故處理結束,學校應當將事故處理結果書面報告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門;重大傷亡事故的處理結果,學校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教育行政部門報告。

2、損害賠償: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規定

第二十三條

對發生學生傷害事故負有責任的組織或者個人,應當按照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

第二十四條

學生傷害事故賠償的范圍與標准,按照有關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中的有關規定確定。

教育行政部門進行調解時,認為學校有責任的,可以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及國家有關規定,提出相應的調解方案。

第二十五條

對受傷害學生的傷殘程度存在爭議的,可以委託當地具有相應鑒定資格的醫院或者有關機構,依據國家規定的人體傷殘標准進行鑒定。

第二十六條

學校對學生傷害事故負有責任的,根據責任大小,適當予以經濟賠償,但不承擔解決戶口、住房、就業等與救助受傷害學生、賠償相應經濟損失無直接關系的其他事項。

學校無責任的,如果有條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本著自願和可能的原則,對受傷害學生給予適當的幫助。

第二十七條

因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在履行職務中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予以賠償後,可以向有關責任人員追償。

第二十八條

未成年學生對學生傷害事故負有責任的,由其監護人依法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學生的行為侵害學校教師及其他工作人員以及其他組織、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成年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應當依法予以賠償。

第二十九條

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經調解形成的協議或者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應當由學校負擔的賠償金,學校應當負責籌措;學校無力完全籌措的,由學校的主管部門或者舉辦者協助籌措。

第三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學校舉辦者有條件的,可以通過設立學生傷害賠償准備金等多種形式,依法籌措傷害賠償金。

第三十一條

學校有條件的,應當依據保險法的有關規定,參加學校責任保險。

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鼓勵中小學參加學校責任保險。

提倡學生自願參加意外傷害保險。在尊重學生意願的前提下,學校可以為學生參加意外傷害保險創造便利條件,但不得從中收取任何費用。

參考資料:網路-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E. 學生在校內意外損傷誰負責任

近年來,因孩子在學校發生意外事故而把學校告上法庭的案子越來越多。家長的訴訟理由主要是,孩子離開家長在校讀書,監護責任自然從家長轉給了學校,學校對孩子的傷害應負主要責任;而學校通常辯稱,學校對學生主要是教育管理的責任而不是監護責任,不應對學生的意外傷害負主要責任。 只有明確了學校和學生的法律關系,在處理在校中小學生傷害事故時,才能夠界定學校應當承擔何種性質的責任。但我國現行的法律對此都沒有明確規定,法學界的爭議很多。學校與學生關系的法律性質是妥善處理學生傷害事故、確定學校事故責任的法理基礎,但這一性質不但現在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就連法學界也頗有爭議,尚無定論。據了解,對於教育教學期間學校與學生關系的法律性質,目前有四種觀點。 一為監護關系論。這種觀點認為,一般而言,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監護人,學生與其父母之間存在著監護關系。但未成年子女在校讀書期間,他們是實際上處於學校的管理控制之下,父母對其子女的監護權已轉移給學校,學校與學生之間存在事實上的監護關系。一旦學生在校期間發生了意外的傷亡,學校應該為未盡監護義務所造成的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二為准行政關系。雖然學校不是行政機構,學校與學生之間不完全是行政管理關系,但也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民事關系。學校對學生承擔著教育、管理和保護的職責。學校的這一職責是一種社會責任,在由國家提供經費的義務教育階段,這一責任的社會性尤為明顯,類似於行政管理,因此可稱為准行政關系。 三為特殊民事關系論。持此觀點者認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教育是一種以國家承擔教育經費、適齡兒童必須接受的國民教育,學校對學生的賠償,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國家賠償。因此,學校與學生及其家長之間的關系不同於一般民事法律關系,而是一種具有特殊性的民事關系。 四為教育、管理和保護的關系。在教育教學活動期間,學校對學生負有進行安全教育、通過約束指導進行管理、保障其安全健康成長的職責,學校與學生的關系應為教育、管理和保護的關系。 目前第四種觀點有《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為依據,相對而言爭議較少,易為社會各方接受。 學校可為自己投保險 為避免學生在學校發生意外事故,許多學校除了經常反復地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外,採取的辦法通常是最大限度地限制學生的活動,結果不少對提高學生素質有益的活動都成了禁區,學校的許多工作也無法正常開展。有許多老師從反面吸取教訓,乾脆對學生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有相當一部分中小學校也吸取反面教訓,屢出怪招,對學生採取「一動不如一靜」的消極對策:盡量不組織學生校外活動;在運動場所卸下吊環、單雙杠等容易造成損傷的運動器械;中午學生除回家吃飯的外,在校生只准在教室內靜坐自修;放學鈴一響,校方立即迫不及待地將學生驅離校園,這對於一些還沒有下班,卻又非得要接送孩子的家長,則增添了無比的負擔;而未到到校時間,學生絕不準提前進入學校或教室。還有的學校對二樓以上班級學生取消了擦窗、攀高打掃衛生等項目,學校寧可僱人來代替。校方當然也知道這些做法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這些和素質教育背道而馳的現象的確很多,引起了人們的深刻思考。有關專家呼籲:盡快制定相關法律,明確在學生意外傷害事故中教師和學校到底應承擔怎樣的責任。目前,在有關法規未出台的情況下,有的家長已經找到了孩子意外事故賠償的方法。他們的主要做法是為孩子買意外事故保險。而保險公司專門設置的這一險種,也似乎讓學校方面看到了一些希望。一種校(園)方綜合保障保險經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即將面市。由太平洋保險公司特別設計推出的這種保險,能夠承擔校(園)方因對在冊學員的監護不當使其受到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而依法應付的經濟賠償責任。凡取得合法辦學資格的幼兒園、小學、中學等各類中小學校均可作為投保人投保此險種,基本包括了投保人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可能碰到的各類事件:在冊學生被他人冒領或走失、在冊學生在校外活動中受到人身意外傷害、由於學校建築設施缺陷致使學員意外傷害、學校提供的食品飲料造成學員人身傷害、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發生時因投保人監護不當造成在冊學員意外傷害、在冊學員過失造成學校財產損失等。

F. 學生在校受傷,學校應承擔什麼責任

教育部《學生意外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九條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一)學校的校舍、場地、其他公共設施,以及學校提供給學生使用的學具、教育教學和生活設施、設備不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或者有明顯不安全因素的;(二)學校的安全保衛、消防、設施設備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顯疏漏,或者管理混亂,存在重大安全隱患,而未及時採取措施的;(三)學校向學生提供的葯品、食品、飲用水等不符合國家或者行業的有關標准、要求的;(四)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或者校外活動,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並未在可預見的范圍內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五)學校知道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患有不適宜擔任教育教學工作的疾病,但未採取必要措施的;(六)學校違反有關規定,組織或者安排未成年學生從事不宜未成年人參加的勞動、體育運動或者其他活動的;(七)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參加某種教育教學活動,學校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八)學生在校期間突發疾病或者受到傷害,學校發現,但未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導致不良後果加重的;(九)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或者在履行職責過程中違反工作要求、操作規程、職業道德或者其他有關規定的;(十)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在負有組織、管理未成年學生的職責期間,發現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但未進行必要的管理、告誡或者制止的;(十一)對未成年學生擅自離校等與學生人身安全直接相關的信息,學校發現或者知道,但未及時告知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導致未成年學生因脫離監護人的保護而發生傷害的;(十二)學校有未依法履行職責的其他情形的。

G. 論成年學生在校傷害事故民事責任

近年來,學生傷害事故頻頻發生,學生人身安全問題日益成為社會各界最為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與此同時學校等教育機構對學生的傷害事件應如何承擔責任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就未成年學生在校傷害事故中學校應承擔的民事責任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學生傷害事故范圍的界定。
學生傷害事故,是指學校在實施教育活動或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所發生的造成未成年人在校人身權受到損害,導致其受傷、殘疾或者死亡的人身傷害事故。這種傷害事故既可能發生在校園內,也可能發生在校園外,總之這類學生的傷害事故的發生必然與學校本身或者學校組織的活動有關。一般情況下,此類事故主要發生在中小學的未成年人學生身上,致害方包括學生本身、教師、學生和學校外的其他第三人,而學生遭受的是實質性的人身損害或死亡。學校對學生的傷害事故是否應承擔責任,首先應正確界定學生生傷害事故的范圍。
首先,從主體上看,學生傷害事故的侵權行為人可能是學校老師和其他工作人員,也可能是學生以及學校與學生以外的其他第三人。責任主體主要是學校、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成年學生和其他個人。而受傷害的只限於學生,學生以外的人在學校受到人身傷害不屬於學生傷害事故。
其次,從時間上看,應是「在校期間」。具體應包括在種情況:一是正常的教育教學時間,既每周一至周五每天從規定學生入學校時間到規定離校時間,寄宿生則從規定的進校時間到節假日規定的離校時間。學生上學和放學路上的時間不是「在校期間」。但若是因為完成學校、教師,或者班級安排的任務或學校的公益事務而滯留在校或節假日到校,或者根據學校或老師的安排護送有病的同學回家的時間,應視為「在校期間」。二是學校規定的節假日調課或補課的時間。三是由學校組織安排的校外活動時間,從學生到達指定集合地點時始到活動結束宣布解散時止。
再次,從空間上看,一是「校園范圍內」,應包括學校的教學樓、宿舍樓、教師辦公樓、學校操場及其他運動場、廁所、花園、植物園、空閑地以及其他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二是學校組織校外活動的場所或交通工具內。「校內」與「校外」,一般以校門為界。但筆者認為校門外的一定范圍內學校仍負有管理責任,這個范圍應以校警或門衛的視界為界,這個范圍內發生的諸如學生之間相互斗毆或第三人毆打學生造成學生人身傷害等,也應屬於學生傷害事故。
二、學校與未成年學生的法律關系的性質。
學校與未成年學生的法律關系性質問題。學術界、司法界曾經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委託關系,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是一種委託監護關系。但近年來,特別是2004年5月1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頒布實施,2006年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06年頒布實施的《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2010年7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等法律、司法解釋及規章的頒布實施,學術界、司法審判實踐中普通公認的觀點認為:學校、幼兒園或其他教育機構不是未成年在校學生的監護人,它們與未成年學生形成以教育和管理職責為核心的教育法律關系,主要理由是:
1、是監護權取得和監護人的范圍都是由法律明文規定,不容隨意設立或變更。
關於監護權的規定,相關法律依據主要有:《民法通則》第十六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三十二條規定了監護權的委託取得方式,既「監護人可以將監護職責部分或全部委託給他人。」由上述監護權產生模式可以看出,由單位擔任監護人的,只有未成年學生父母所在單位或未成年學生住所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或民政部門,而將學校排除在外。雖然學校可以通過接受監護人部分或全部委託而取得監護權和行使監護職責,但不等於學生家長將學生送至學校學習,家長的監護職責就自然的轉給學校,除非家長與學校之間有特殊的約定和必要的表現方式,否則不得隨意轉移。
2、法律、法規規定適用學校與監護人的歸責原則有所不同。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第三十九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六十條規定「在幼兒園?學校生活?學習的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療的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單位有過錯的,可以責令這些單位適當給予賠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規定「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教育、管理責任具有法定性和特殊性。
三、學校傷害案件中學校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
侵權法理論中的歸責原則,是法院處理侵權糾紛時確定行為人的侵權民事責任的根據和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38、39、40條明確規定了學校承擔民事責任為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和補充責任。
1、過錯責任原則是以過錯為價值判斷標准,判斷行為人對其造成的損害應否承擔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也就是說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前提必需是存在過錯,沒有過錯既不承擔責任。該原則是我國民事立法及司法實踐中常有的一般歸責原則。
2、侵權責任法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特殊保護:特定教育機構未盡管教職責的推定。
《侵權責任法》第38條從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遭受人身損害承擔上作出了特別規定,既由特定教育機構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所遭受的人身損害承擔盡到管教職責的證明責任,否則,既推定其未盡到管教責任,應承擔責任,從而與適用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人身損害的歸責區別開來。這樣,既分清了監護責任與管教責任,結束了在處理寄宿制學校或幼兒園的管教職責性質上的爭論,也適應了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與限制民事行為能人進行管教的特點,加重了特定教育機構對無民事行為能力的管教職責注意程度,減輕了監護人的舉證責任和證明責任,簡化了當事人、調解機構和人民法院處理此類案件的工作,降低了追究特定教育機構責任的難度。
3、學校承擔補充責任是一種有限度的責任,而不是無限度的責任。《侵權責任法》第40條主要規定的是第三人對造成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人身傷害有過錯時的侵權責任;如果幼兒園、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對造成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未盡到管教職責的,要承擔補充責任。
四、學生傷害事件的分類。
1、學生傷害事件。
學生傷害事件,一般指學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間,包括學校組織的校內外各項活動、公益任務、學生實習、軍訓等活動中、乘坐交通運輸工具時,發生的學生遭受損害的意外事件。大致可歸為:(1)學生意外傷害事件。(2)學生食物中毒事故。(3)學生行為觸犯刑法的刑事案件。(4)學生在校期間患突發疾病事件。(5)學生違反公序良俗的事件。這類事件一般是基於學生本人的原因或第三人原因引發,學校是否應承擔在這類事件中的責任,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學校應適用過錯責任為主,既使學校因此承擔了責任以後,也可以向直接責任人進行追償。
2、合同糾紛。
學校與校外的企業組織、個體工商戶之間因合同履行過程中而產生的學生傷害事件。對這類事件學校首先應對學生承擔責任,學校承擔了責任以後應當依據雙方所簽訂的合同,最終確定應如何承擔責任,若雙方無法確定,可以通過訴訟由人民法院依法認定。
3、校方侵權。在校方侵權責任中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應是承擔責任的主體。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職責主要是通過教師的活動來實現的,教師在教學過程是行使權利不當,應視了學校的過錯。但如果把教師的過錯行為行為簡單的歸為學校的過錯也不利於學校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和素質教育的有力推進。判斷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人員的活動應否可以視為學校的過錯,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在幼兒園、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二是看是否履行教育職責的目的,例如體罰,判斷合理的懲戒與體罰的差別應以教育人員的主觀態度和必要程度為標准。三是看是否盡到教育職業所要求的注意程度,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和注意義務的彈性結合,作為判斷教師行為是否構成學校過錯的依據。
總之,《侵權責任法》的出台,有利於校園侵權損害賠償事故的處理規則的進一步精細化,同時也明確了學生、教師、學校三方的責任,為以後處理該類案件時有法可依,積極促進校園事故的妥善處理,從而減輕校方的壓力,增強教育工作都大膽創新的信心,達到學校和師生之間和諧發展。

H. 中學生在學校受傷,學校應承擔哪些責任

學生意外傷害處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積極預防、妥善處理在校學生傷害事故,保護學生、學校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其它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及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它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後果的事故的處理,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學生傷害事故應當遵循依法、客觀公正、合理適當的原則,及時、妥善處理。
第四條學校的舉辦者應當提供符合安全標準的校舍、場地、其它教育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
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學校安全工作,指導學校落實預防學生傷害事故的措施,指導、協助學校妥善處理學生傷害事故,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第五條學校應當對在校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護自救教育;應當按照規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預防和消除教育教學環境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當發生傷害事故時,應當及時採取措施救助受傷害的學生。
學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護,應當針對學生年齡、認知能力和法律行為能力的不同,採取相應的內容和預防措施。
第六條學生應當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紀律;在不同的受教育階段,應當根據自身的年齡、認知能力和法律行為能力,避免和消除相應的危險。
第七條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它監護人(以下稱為監護人)應當依法履行監護職責,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護工作。
學校對未成年學生不承擔監護職責,但法律有規定的或者學校依法接受委託承擔相應監護職責的情形除外。

第二章事故與責任

第八條學生傷害事故的責任,應當根據有關當事人的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依法確定。
因學校、學生或者其他相關當事人的過錯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相關當事人應當根據其行為過錯程度的比例及其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承擔相應的責任。當事人的行為是損害後果發生的主要原因,應承擔主要責任;當事人的行為是損害後果發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九條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學校的校舍、場地、其他公共設施,以及學校提供給學生使用的學具、教育教學和生活設施、設備不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或者有明顯不安全因素的;
(二)學校的安全保衛、消防、設施設備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顯疏漏,或者管理混亂,存在重大安全隱患,而未及時採取措施的;
(三)學校向學生提供的葯品、食品、飲用水等不符合國家或者行業的有關標准、要求的;
(四)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或者校外活動,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並未在可預見的范圍內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五)學校知道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患有不適宜擔任教育教學工作的疾病,但未採取必要措施的;
(六)學校違反有關規定,組織或者安排未成學生從事不宜未成人參加的勞動、體育運動或者其他活動的;
(七)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參加某種教育教學活動,學校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
(八)學生在校期間突發疾病或者受到傷害,學校發現,但未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導致不良後果加重的;
(九)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或者在履行職責過程中違反工作要求、操作規程、職業道德或者其他有關規定的;
(十)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在負有組織、管理未成年學生的職責期間,發現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但未進行必要的管理、告誡或者制止的;
(十一)對未成年學生擅自離校等與學生人身安全直接相關的信息,學校發現或知道,但未及時告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導致未成年學生因脫離監護人的保護而發生傷害的;
(十二)學校有未依法履行職責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條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監護人由於過錯,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學生傷害事故,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學生違反法制論壇的規定,違反社會公共行為准則、學校的規章制度或者紀委,實施按其年齡和認知能力應當知道具有危險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為的;
(二)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學校、教師已經告誡、糾正,但學生不聽勸阻、拒不改正的;
(三)學生或者其監護人知道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學校的;
(四)未成年學生的身體狀況、行為、情緒等有異常情況,監護人知道或者已被學校告知,但未履行相應監護職責的;
(五)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監護人有其他過錯的。
第十一條學校安排學生參加活動,因提供場地、設備、交通工具、食品及其他消費與服務的經營者,或者學校以外的活動組織者的過錯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有過錯的當事人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十二條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已履行了相應職責,行為並無不當的,無法律責任:
(一)地震、雷擊、台風、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
(二)來自學校外部的突發性、偶發性侵害造成的;
(三)學生有特異體質、特定疾病或者異常心理狀態,學校不知道或者難於知道的;
(四)學生自殺、自傷的;
(五)在對抗性或者具有風險性的體育競賽活動中發生意外傷害事故的;
(六)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
第十三條下列情形下發生的造成學生人身損害後果的事故,學校行為並無不當的,不承擔事故責任;事故責
任應當按有關法制論壇或者其他有關規定認定:
(一)在學生自行上學、放學、返校、離校途中發生的;
(二)在學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離校期間發生的。
(三)在放學後、節假日或者假期等學校工作時間以外,學生自行滯留學校或者自行到校發生的;
(四)其他在學校管理職責范圍外發生的。
第十四條因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與其職務無關的個人行為,或者因學生、教師及其他個人故意實施的違
法犯罪行為,造成學生人身損害的,由致害人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三章事故處理程序
第十五條發生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及時救助受傷害學生,並應當及時告知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有條件的,應當採取緊急救援等方式救助。
第十六條發生學生傷害事故,情形嚴重的,學校應當及時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門及有關部門報告;屬於重大傷亡事故的,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教育行政部門報告。
第十七條學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應學校要求或者認為必要,可以指導、協助學校進行事故的處理工作,盡快恢復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第十八條發生學生傷害事故,學校與受傷害學生或者學生家長可以通過協商方式解決;雙方自願,可以書面請求主管教育行政部門進行調解。成年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也可以依法直接提起訴訟。
第十九條教育行政部門收到調解申請,認為必要的,可以指定專門人員進行調解,並應當在受理申請之日起60日內完成調解。
第二十條經教育行政部門調解,雙方就事故處理達成一致意見的,應當在調解人員的見證下簽訂調解協議,結束調解;在調解期限內,雙方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或者調解過程中一方提起訴訟,人民法院已經受理的,應當終止調解。調解結束或者終止,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書面通知當事人。
第二十一條對經調解達成的協議,一方當事人不履行或者反悔的,雙方可以依法提起訴訟。
第二十二條事故處理結束,學校應當將事故處理結果書面報告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門;重大傷亡事故的處理結果,學校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教育行政部門報告。
第四章事故損害的賠償
第二十三條對發生學生傷害事故負有責任的組織或者個人,應當按照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
第二十四條學生傷害事故賠償的范圍與標准,按照有關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中的有關規定確定。
教育行政部門進行調解時,認為學校有責任的,可以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及國家有關規定,提出相應的調解方案。
第二十五條對受傷害學生的傷殘程度存在爭議的,可以委託當地具有相應鑒定資格的醫院或者有關機構,依據國家規定的人體傷殘標准進行鑒定。
第二十六條學校對學生傷害事故負有責任的,根據責任大小,適當予以經濟賠償,但不承擔解決戶口、住房、就業等與救助受傷害學生、賠償相應經濟損失無直接關系的其他事項。
學校無責任的,如果有條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本著自願和可能的原則,對受傷害學生給予適當的幫助。
第二十七條因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在履行職務中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予以賠償後,可以向有關責任人員追償。
第二十八條未成年學生對學生傷害事故負有責任的,由其監護人依法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學生的行為侵害學校教師及其他工作人員以及其他組織、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成年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應當依法予以賠償。
第二十九條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經調解形成的協議或者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應當由學校負擔的賠償金,學校應當負責籌措;學校無力完全籌措的,由學校的主管部門或者舉辦者協助籌措。
第三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學校舉辦者有條件的,可以通過設立學生傷害賠償准備金等多種形式,依法籌措傷害賠償金。
第三十一條學校有條件的,應當依據保險法的有關規定,參加學校責任保險。
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鼓勵中小學參加學校責任保險。
提倡學生自願參加意外傷害保險。在尊重學生意願的前提下,學校可以為學生參加意外傷害保險創造便利條件,但不得從中收取任何費用。
第五章事故責任者的處理
第三十二條發生學生傷害事故,學校負有責任且情節嚴重的,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根據有關規定,對學校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分別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有關責任人的行為觸犯刑律的,應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三條學校管理混亂,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應當責令其限期整頓;對情節嚴重或者拒不改正的,應當依據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給予相應的行政處罰。
第三十四條教育行政部門未履行相應職責,對學生傷害事故的發生負有責任的,由有關部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分別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有關責任人的行為觸犯刑律的,應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五條違反學校紀律,對造成學生傷害事故負有責任的學生,學校可以給予相應的處分;觸犯刑律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六條受傷害學生的監護人、親屬或者其他有關人員,在事故處理過程中無理取鬧,擾亂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或者侵犯學校、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的合法權益的,學校應當報告公安機關依法處理;造成損失的,可以依法要求賠償。
第六章附則
第三十七條本辦法所稱學校,是指國家或者社會力量舉辦的全日制的中小學(含特殊教育學校)、各類中等職業學校、高等學校。本辦法所稱學生是指在上述學校中全日制就讀的受教育者。
第三十八條幼兒園發生的幼兒傷害事故,應當根據幼兒為完全無行為能力人的特點,參照本辦法處理。
第三十九條其他教育機構發生的學生傷害事故,參照本辦法處理。
在學校注冊的其他受教育者在學校管理范圍內發生的傷害事故,參照本辦法處理。
第四十條本辦法自2002年9月1日起實施,原國家教委、教育部頒布的與學生人身安全事故處理有關的規定,與本辦法不符的,以本辦法為准。
在本辦法實施之前已處理完畢的學生傷害事故不再重新處理。

附說明:
教育部最近發布第12號教育部令,頒布了《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對學生在校期間所發生的人身傷害事故的預防與處理作出了具體規范。該《辦法》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我國的大中小學共有兩億多名在校學生,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社會群體,保障在校學生的人身安全是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保障學校教育教學正常秩序的重要方面,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學校、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關注。近年來,教育部已經相繼頒布了10多項有關學校安全工作的政策、規定,此次出台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是推動教育領域的法制建設,構建有關學校安全的法律、制度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
《辦法》共分為:總則、事故與責任、事故處理程序、事故損害的賠償、事故責任者的處理以及附則等6章40條。主要目的在於指導和幫助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積極預防、妥善處理學生傷害事故。《辦法》出台後,將有力地促進學校提高自身的責任觀念和預防意識,促進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加強對學生人身安全的保護;將有利於在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妥善、正確處理,維護學生和學校的合法權益;將建立起良好的法制環境和制度框架,為學校適應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創造必要的外部條件和有力的保障機制。

熱點內容
輪胎店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10-04 01:33:43 瀏覽:355
民法通則贈與 發布:2025-10-04 01:01:35 瀏覽:484
2014年法律服務工作計劃 發布:2025-10-04 00:59:42 瀏覽:258
勞動法違法常識 發布:2025-10-04 00:32:12 瀏覽:309
2018年4月自考行政法學真題 發布:2025-10-04 00:25:14 瀏覽:193
中山大學法律碩士代碼 發布:2025-10-04 00:11:25 瀏覽:575
國營企業成本管理條例 發布:2025-10-04 00:06:17 瀏覽:621
法學的職業生涯規劃 發布:2025-10-03 23:58:11 瀏覽:128
勞動法工資休假 發布:2025-10-03 23:56:33 瀏覽:887
美國勞動法pdf 發布:2025-10-03 23:53:48 瀏覽: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