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指南守則法律效力
⑴ 《聯合國國際海洋法公約》沒有強制執行的法律效力
《聯合國國際海洋法公約》本身沒有強制執行的法律效力,它必須和國內法聯合起來才有,比如海事法院在辦理船舶損害賠償、海洋污染損害賠償等案件時,會引用《聯合國國際海洋法公約》和國內法,然後做出判決,最後是法院的生效判決有強制執行的法律效力。
⑵ 聯合國大會的決議有無法律效力
無法抄律效力,聯合國大會的多數通過投票只能表示聯合國通過了這份決議。但這份決議,有多大用,這都是不一定的。
比如,1947年,聯合國決定分割英屬巴勒斯坦,劃分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個國家。這個決議有一定的用處,以色列就以此,後來宣布獨立。但是,巴勒斯坦因為實力弱小無法獨立。以色列成立,招致很多阿拉伯國家不滿,以色列建國第二天,就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就進攻以色列。
還有,聯合國通過了一份對蘇聯的譴責,這份決議,作用幾乎為零。沒有哪個國家敢去進攻核武大國蘇聯。大部分國家,即使是英法日德以色列印度這些地區強國,也不願意得罪蘇聯。
⑶ 聯合國國際投資和跨國公司委員會的制定國際統一的行動守則
早在1977年聯合國跨國公司專門委員會就開始擬訂《跨國公司行動守則》,由於專各國對守則的內屬容、法律地位、與一般國際法的關系等問題存在嚴重分歧,使守則擱淺,至今(2008年)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但是,制定行動守則是解決跨國公司管制問題的最佳方法。因為,跨國公司行動守則可以對跨國公司的消極活動予以管制,促使跨國公司在國際經濟中發揮積極作用,同時確立關於外國直接投資的新國際規范,促進建立新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⑷ 聯合國的條例與法律,詳細
太多了,大部分是公約,主要是公約:
2006年
2006年12月6日
殘疾人權利公約(見附件一)
2006年7月27日
關於打擊非法葯物的區域合作和相關事項的巴庫協定:二十一世紀展望
2006年6月29日
保護所有人免遭強迫失蹤國際公約
2005年
2005年11月22日
聯合國人員和有關人員安全公約任擇議定書
2005年12月9日
聯合國國際合同使用電子通信公約
2005年4月15日
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國際公約
2005年4月15日
粗暴違反國際人權法和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行為受害者享有補救和賠償權的基本原則和准則
2005年4月15日
關於在涉及罪行的兒童被害人和證人的事項上堅持公理的准則
2004年
2004年12月16日
聯合國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公約
2003年
2003年11月21日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A/RES/58/4]
2003年8月4日
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跨國公司和其他工商企業在人權方面的責任准則草案[E/CN.4/SUB.2/2003/12/REV.1]
2004年3月11日
聯合國與世界旅遊組織間的協定[A/RES/58/232]
2003年5月6日
聯合國和柬埔寨王國政府關於按照柬埔寨法律起訴在民主柬埔寨時期實施的罪行的協定草案(見附件)[A/57/806]
2003年5月7日
以色列-巴勒斯坦沖突的永久性兩國解決辦法基於表現的路線圖(見附件)[S/2003/529]
2002年
2002年11月1日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國際商事調解示範法》(見第6頁附件)[A/57/562]
2002年9月25日
《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任擇議定書草案[E/2002/23]
2002年9月25日
《保護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庭成員權利國際公約》[E/2002/23]
2001年
2001年5月22日
《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
2001年1月8日
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 [A/RES/55/25 附件一]
2001年1月8日
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關於預防禁止和懲治販運人口特別是婦女和兒童行為的補充議定書 [A/RES/55/25 附件二]
2001年1月8日
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關於打擊陸、海、空偷運移民的補充議定書 [A/RES/55/25 附件三]
2001年3月20日
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關於打擊非法製造和販運槍支及其零部件和彈葯的補充協定書[A/55/383/Add.2]
2001年3月15日
馬其頓共和國與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間劃界協定[A/56/60]
2001年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私人融資基礎設施項目法律指南
2000年
2000年2月25日
《制止向恐怖主義提供資助的國際公約》 [A/RES/54/109]
2000年2月24日
哥斯大黎加常駐聯合國代表給秘書長的信 [A/54/766]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軍備轉讓國際行為守則)
2000年2月29日
羅馬尼亞常駐聯合國代表給秘書長的信 [A/54/781]
《東南歐睦鄰關系、穩定、安全和合作憲章》
2001年3月16日
《兒童權利公約》關於兒童捲入武裝沖突問題和關於買賣兒童、兒童賣淫和兒童色情製品問題的任擇議定書 [A/RES/54/263]
1999年
1999年10月15日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任擇議定書 [A/RES/54/4]
1999年7月28日
關於採取統一措施以管制用於麻醉葯品和精神葯物非法製造的前體及其他化學品的國際貿易的勒克瑙協定 [E/1999/INF/2/Add.2]
1999年7月29日
巴西和美利堅合眾國常駐裁軍談判會議代表致會議秘書長的信 [CD/1591]
《在獲得常規武器方面實現透明的美洲公約》
1999年3月11日
1999年國際扣船公約草案 [A/CONF.188/L.2]
1999年1月20日
國際談判原則和准則草案 [A/RES/53/101]
1998年
1998年9月10日
《關於在國際貿易中對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葯採取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約》(2004年2月24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環境規劃署宣布該公約生效)
1998年3月31日
巴布亞紐幾內亞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臨時代辦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 [S/1998/287]
1. 《關於布干維爾和平、安全和發展的林肯協議》(見附文一)
2. 《伯納姆停火協定》(見附文二)
1998年2月25日
秘書長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 [S/1998/166]
聯合國與伊拉克共和國諒解備忘錄
1998年3月11日
中非共和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 [S/1998/219]
中非共和國民族和解公約(見附錄)
1998年2月18日
進一步促進和鼓勵人權和基本自由,包括委員會的工作方案和方法問題 [E/CN.4/1998/53/Add.2]
國內流離失所問題指導原則(見附件)
1998年10月22日
消除國際恐怖主義的措施工作組的報告 [A/C.6/53/L.4]
主席之友提議的訂正案文《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的國際公約》草案(見附件一)
1998年2月10日
哈薩克常駐聯合國代表給秘書長的信 [A/52/791]
1. 聯合國國際葯物管制規劃署執行主任和阿加汗發展組織代表會議的議定書(見附件二)
2. 關於在管制麻醉葯品和精神葯物及其先質的非法生產販運和濫用方面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的議定書(見附件三)
1998年3月26日
《國際海底管理局特權和豁免議定書》(見附件) [ISBA/4/A/8]
1998年9月15日
聯合國和國際海洋法法庭的合作和關系協定[A/RES/52/251]
1998年11月24日
聯合國國際夥伴關系基金會 [A/53/700]
1. 聯合國與聯合國基金公司的協定(見附件一)
2. 聯合國基金公司核准供資的項目(見附件二)
1998年7月14日
哈薩克和俄羅斯聯邦常駐聯合國代表給秘書長的信[A/52/983]
1. 1998年7月6日俄羅斯聯邦總統和哈薩克共和國總統的聯合聲明(見附件一)
2. 俄羅斯聯邦和哈薩克共和國關於劃定裏海北部邊界以便對其底土行使主權權利的協定(見附件三)
1998年11月25日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和克羅埃西亞常駐聯合國代表給秘書長的信[A/53/702]
1.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和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聯邦建立特殊關系協定》(見附件一)
2. 《經克羅埃西亞領土自由進出普洛切港和經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領土自由進出內烏姆的協定》(見附件二)
1998年6月2日
秘書長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S/1998/506]
執行停火協議--《林肯協議》附件一(見附件)
1998年11月3日
奈及利亞常駐聯合國代表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S/1998/1028]
幾內亞比索政府與自行任命的軍政府之間的協定(見附件)
1998年12月16日
多哥常駐聯合國代表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S/1998/1178]
1. 關於幾內亞比索和平進程的洛美會議的最後公報(見附件一)
2. 關於成立幾內亞比索民族團結政府的《阿布賈協定附加議定書》(見附件二)
1998年10月20日
波蘭常駐聯合國代表給秘書長的信[S/1998/978]
關於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科索沃核查團的協定(見附文)
1998年10月23日
美利堅合眾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臨時代辦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S/1998/991]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之間的《科索沃核查團協定》(見附件)
1998年9月1日
維德角和象牙海岸常駐聯合國代表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S/1998/825]
幾內亞比索停火協定(見附件一)
幾內亞比索政府和自名軍政權之間締結的停火協定
1998年7月17日
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A/CONF.183/9][A] [B] [C] [D]
1998年6月3日
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宣言執行情況特別委員會[A/AC.109/2114]
(新喀里多尼亞秘書處編寫的工作文件)
1998年2月11日
國內流離失所問題指導原則 [E/CN.4/1998/53/Add.2 ]
1998年2月2日
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的預防犯罪和刑事司法措施 [A/RES/52/86]
1998年1月30日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跨國界破產示範法 [A/RES/52/158]
1998年1月26日
關於聯合國和國際海底管理局之間關系的協定 [A/RES/52/27]
1998年1月9日
制止恐怖主義爆炸事件的國際公約 [A/RES/52/164]
1997年
2001年12月11日
修正《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第一條
1997年1月8日
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 [A/RES/51/49]
1997年1月30日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通過的《電子商業示範法》 [A/RES/51/162]
1997年7月8日
國際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約 [A/RES/51/229]
1996年
1996年12月12日
反腐敗的行動 [A/RES/51/59]
(《公職人員國際行為守則》)
1996年1月26日
《聯合國獨立擔保和備用信用證公約》 [A/RES/50/48]
1996年5月3日
《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附加協定書 [CCW/CONF.I/16(PART1)]
1996年2月26日
《保護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庭成員權利國際公約》[A/RES/50/169]
1995年
1995年12月11日
東道國關系委員會的報告[A/RES/50/49]
1995年12月11日
《聯合國國家間爭端和解示範規則》 [A/RES/50/50]
1995年2月17日
聯合國人員和有關人員安全公約 [A/RES/49/59]
1994年
1994年9月12日
擬定在發生嚴重乾旱和、或沙漠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洲防治沙漠化的國際公約[A/AC.241/27]
1994年8月17日
關於執行1982年12月10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十一部分的協定 [A/RES/48/263]
1994年3月4日
殘疾人機會均等標准規則 [A/RES/48/96(A)(B)]
1993年
1993年4月28日
人權和民主教育世界行動計劃 [A/Conf.157/PC/42/Add.11]
1993年4月30日
關於婦女的國際人權磋商[A/Conf.157/PC/42/Add.1]
1993年12月20日
促進和保護人權的國家機構 [A/RES/48/134]
關於國家機構的地位的原則- 許可權與職責
1992年
1992年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國際對銷貿易交易法律指南
1993年2月23日
關於在外層空間使用核動力源的原則 [A/RES/47/68]
1991年
1991年3月22日
關於在可塑炸葯中添加識別劑以便偵測的公約[S/22393]
1991年12月16日
《聯合國老年人原則》(見附件) [A/RES/46/91]
1991年12月17日
《保護精神病患者和改善精神保健的原則》(見附件) [A/RES/46/119]
1990年
1991年12月19日
世界文化與發展委員會 [A/RES/45/158]
1990年12月18日
《保護所有移徒工人及其家庭成員權利國際公約》 [A/RES/45/158]
1990年12月14日
《聯合國非拘禁措施最低限度標准規則》 [A/RES/45/110]
1990年12月14日
《囚犯待遇基本原則》 [A/RES/45/111]
1990年12月14日
《聯合國保護被剝奪自由少年規則》 [A/RES/45/113]
1990年12月4日
宣布1990年為第三個裁軍十年[A/RES/45/62]
1990年12月14日
《聯合國預防少年犯罪准則》 [A/RES/45/112]
1990年12月14日
《刑事事件互助示範條約》 [A/RES/45/117]
1990年12月14日
《引渡示範條約》 [A/RES/45/116]
1990年12月14日
《有條件判刑或有條件釋放罪犯轉移監督示範條約》[A/RES/45/119]
1990年12月14日
《刑斯事件轉移訴訟示範條約》 [A/RES/45/118]
1989年
1989年12月4日
反對招募、使用、資助和訓練僱傭軍國際公約 [A/RES/44/34]
1989年12月5日
旨在廢除死刑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盟約》第二項任擇議定書[A/RES/44/128]
1989年12月15日
旨在廢除死刑的《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的現狀[A/RES/44/144]
1989年3月8日
兒童權利公約 [A/RES/44/25]
1988年
1988年12月9日
聯合國國際匯票和國際本票公約 [A/RES/43/165]
1988年12月9日
保護所有遭受任何形式拘留或監禁的人的原則 [A/RES/43/173]
1988年12月8日
兒童權利公約問題 [A/RES/43/112]
1988年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擬定工程建築國際合同法律指南
1988年3月10日
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為公約
1985年
1985年12月10日
南非政府的種族隔離政策 [A/RES/40/64]
1985年12月10日
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准規則 [A/RES/40/33]
(北京規則)
1985年12月10日
司法上的人權 [A/RES/40/146]
1985年12月17日
聯合國與聯合國發展組織之間的協定 [A/RES/40/180]
1984年
1984年12月10日
《禁止酷刑和其它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 [A/RES/39/46]
1983年
1983年12月15日
《禁止使用核武器公約》[A/RES/38/73G]
1983年12月15日
締結一項關於不對無核武器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以加強無核武器國家安全的國際公約 [A/RES/38/67]
1983年12月16日
關於人權的兩項國際公約[A/RES/38/116]
1982年
1982年12月28日
世界自然憲章 [A/RES/37/7]
1982年12月18日
醫療道德原則原則 [A/RES/37/194]
1982年12月10日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1982年12月10日
關於各國利用人造地球衛星進行直接國際電視廣播所應遵守的原則 [A/RES/37/92]
1980年
1980年3月3日
關於核材料的實質保護公約
1979年
1978年12月5日
保護人權與基本自由公約 [A/33/417]
1979年
1979年12月17日
反對劫持人質國際公約 [A/RES/34/146]
1979年12月18日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A/RES/34/180]
1979年12月5日
關於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 [A/RES/34/68]
1977年
1977年12月13日
聯合國與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協定 [A/RES/32/107]
1977年12月15日
聯合國與世界旅遊組織合作和關系協定 [A/RES/32-156]
1974年
1974年12月14日
在非常狀態和武裝沖突中保護婦女和兒童的宣言 [A/RES/3318(XXIX)]
1974年11月12日
關於登記射入外層空間物體的公約 [A/RES/3235(XXIX)]
1974年12月4日
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的憲章 [A/RES/3281(XXIX)]
1974年12月14日
侵略定議 [A/RES/3314(XXIX)]
1974年12月17日
聯合國與世界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之間的協定 [A/RES/3346(XXIX)]
1973年
1973年12月12日
關於防止和懲處侵害應受國際保護人員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約 [A/RES/3166]
1973年11月2日
世界人權宣言二十五周年紀念 [A/RES/3068]
1973年11月30日
關於偵察、逮捕、引渡和懲治戰爭罪犯和危害人類罪犯的國際合作原則 [A/RES/3074]
1971年
1971年11月29日
外空物體所造成損害的國際責任公約 [A/RES/2777]
1971年12月26日
宣布印度洋為和平區[A/RES/2832]
1971年12月16日
《禁止細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發展、生產及儲積以及銷毀這類武器的公約》[A/RES/2826(XXVI)]
1971年12月22日
聯合國與卡內基金會關於國際法院使用和平宮房屋的協定 [A/RES/2902]
1970年
1970年9月11日
禁止在海洋底床及其下層土壤放置核武器及其他大規模毀滅武器條約 [A/RES/2660]
1969年
1969年11月12日
特種使節公約及關於強制解決爭端之任擇議定書 [A/RES/2530]
1968年
1968年10月23日
戰爭罪及危害人類罪不適用法定時效公約 [A/RES/2391]
1967年
1967年1月12日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盟約[A/RES/2200А(XXI)]
1967年1月12日
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盟約[A/RES/2200А(XXI)]
1967年1月12日
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盟約任擇議定書[A/RES/2200А(XXI)]
1967年12月16日
關於援救航天員、送回航天員及送回射入外空之物體之協定 [A/RES/2345]
1965年
1965年12月21日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 [A/RES/2106]
1965年11月1日
關於婚姻之同意、結婚最低年齡及婚姻登記之建議 [A/RES/2018]
1962年
1962年10月5日
關於婚姻之同意、結婚最低年齡及婚姻登記之公約草案與建議草案 [A/RES/1763]
1960年
1960年12月15日
會員國為確定是否負有義務遞送憲章第七十三條款規定之情報所應遵循之原則[A/RES/1541]
1957年
1957年11月29日
已婚婦女國籍公約[A/RES/1040]
1952年
1952年11月6日
國際更正權公約[A/RES/630]
1950年
1950年12月14日
難民地位公約草案[A/RES/429]
1949年
1949年8月12日
改善戰地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
1949年8月12日
改善海上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及遇船難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
1949年8月12日
關於戰俘待遇之日內瓦公約
1949年8月12日
關於戰時保護平民之日內瓦公約
1949年8月12日
日內瓦四公約關於保護國際性武裝沖突受難者的附加議定書(第一議定書)
1949年8月12日
日內瓦四公約關於保護非國際性武裝沖突受難者的附加議定書(第二議定書)
1949年12月2日
禁止販賣人口及取締意圖營利使人賣淫之公約[A/RES/317]
1948年
1948年12月8日
國際人權法案[A/RES/217]
1948年12月8日
防止及懲治危害種族罪之通過及公約[A/RES/260]
1948年10月8日
管制麻醉品之國際公約[A/RES/211]
1947年
1947年11月21日
聯合國及其各專門機構之間特權及豁免協調問題[A/RES/179]
1947年10月31日
聯合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關於聯合國會所之協定[A/RES/169]
1946年
1946年2月13日
聯合國外交特權及豁免公約[A/RES/22]
1946年11月19日
國際聯合會依照有關麻醉品之各種國際協定、公約及議定書所行使權利之移交聯合國[A/RES/54]
⑸ 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確立了哪些證據准則
聯合國《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確立了
一、所有人民都有自決權。他們憑這種權利自由決定他們的政治地位,並自由謀求他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
二、所有人民得為他們自己的目的自由處置他們的天然財富和資源,而不損害根據基於互利原則的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法而產生的任何義務。在任何情況下不得剝奪一個人民自己的生存手段。
⑹ 國際法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有沒有強制力作為後盾聯合國的決議有錯了怎麼辦會不會定期總結反思一下
你這個鄙視的語氣是怎麼回事……高一就學這個?現在的教材真超前。就我(我學法學回的,但不是國際法方答向)所知,國際法當然是有法律效力的,是對締約國有約束力,但是沒有統一的國際公權力制裁,一般是受害國制裁,但是其他締約國是可以實施制裁的。其實適用起來是有相當困難的。
⑺ 聯合國人權宣言在我國具有法律效力嗎
《民法通則》第抄一百四十二條 涉外襲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依照本章的規定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它雖然以解決國際條約規定與國內法沖突為宗旨,但它表明了國際條約在國內的直接適用。
在民事領域優先直接適用,在刑事領域不可以適用。
⑻ 1,怎樣理解聯合國憲章所倡導的國際關系基本准則
《聯合國憲章》倡導的國際關系基本准則包括:
第一,主權平等原則。主版權國家國家不分大小、強權弱、貧富,一律平等。這一條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一種理想主義,是不可能實現的。
第二,和平共處,互不侵犯原則。這條理想主義原則,僅僅適用於各主要國家之間力量均衡時,才能實現。
第三,不幹涉內政原則。
第四,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原則。
第五,忠實履行國際義務原則等。
上述第三、第四、第五條,也是理想主義的思想。不幹涉別國內政、和平解決爭端的前提,還是實力的均衡。忠實履行國際義務,則是大國或強國,對弱國和小國,確立統治秩序的另一種說法。
⑼ 聯合國大會決定調查敘利亞內戰的戰爭罪行 有沒有法律效力
敘利亞內戰 是指從2011年年初持續至今的敘利亞政府與敘利亞反對派之間的沖突。敘利亞的反政府示威活動於2011年1月26日開始並於3月15日升級,隨後反政府示威活動演變成了武裝沖突。
敘利亞的反政府示威活動產生後,敘利亞反對派要求總統巴沙爾·阿薩德下台,巴沙爾·阿薩德同意通過和談解決敘利亞國內的矛盾,但遭到敘利亞反對派的拒絕。敘利亞反對派的武裝隨後與敘利亞政府軍及親政府的民兵組織之間爆發沖突。特別是在在德拉、霍姆斯、伊德利卜和哈馬等抗議的中心地區。沖突一直持續至今,聯合國報告稱敘利亞政府軍及敘利亞反對派均犯下了包括謀殺、法外處決、酷刑等侵權行為在內的戰爭罪行。
反對敘利亞政府的代表性政治組織為2011年9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組建的敘利亞全國委員會,敘利亞反對派的主要武裝為敘利亞自由軍和敘利亞解放軍。敘利亞反對派和反政府武裝致力於推翻現政府。然而有國際人權組織指出敘利亞反對派武裝嚴重侵犯人權,包括綁架、虐待和非法處決安全部隊人員及政府支持者。雖然敘利亞自由軍得到部分國家的武器支持,但缺乏軍事作戰人才。阿拉伯聯盟成員國和部分西方國家已秘密派出軍事顧問,直接指揮戰爭。阿盟歐盟海灣組織等國驅逐敘利亞巴沙爾大使,阿盟和海灣組織以及57國伊斯蘭世界組織相繼開除巴沙爾成員資格,並承認敘利亞反對派為合法代表。
戰爭背景(原因):
敘利亞自從1962年就一直處於緊急狀態法的管理之下,這項法令禁止群眾集會和組織運動;當局也有權盤問任何人,並監督私人通訊和審查媒體。因此該法導致敘利亞公民大部分的憲法權利事實上的缺失。敘利亞政府以與以色列交戰來為緊急狀態法的實施進行辯護。
1976年開始的伊斯蘭勢力叛亂持續了六年,1982年2月發生在西部城市哈馬的哈馬大屠殺成為這些事件的一個高潮事件:哈菲茲·阿薩德將叛亂歸因於是哈馬的穆斯林兄弟會發動的,對哈馬的遜尼派穆斯林實施了焦土政策,派出軍事力量進行了鎮壓,導致一萬多人到3.8萬人被殺。
2004年東北城市卡米什利的庫爾德人發動了反政府的暴亂。暴亂開始於一場混亂的足球賽,當時一些人揮舞著庫爾德旗幟,後來比賽演變為一場政治沖突。此後數月,敘利亞警察與當地的庫爾德人和阿拉伯部落之間爆發了激烈的對峙和沖突,造成至少30人死亡,有人宣稱死亡數字是100人。
巴沙爾·阿薩德家族屬於阿拉維派教徒(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支派,占什葉派人口的13%)。由於穆斯林占敘利亞人口的87%,其中遜尼派佔74%,什葉派佔13%,所以阿拉維派僅占敘利亞總人口的6%。不過阿拉維派人士控制著該國的安全部隊,敘利亞政府也一直完全依靠著阿拉維派控制的軍隊來打擊反對政府的人:巴沙爾的弟弟馬赫爾·阿薩德領導著該國精銳部隊——共和國衛隊和第四裝甲部隊,巴沙爾的姐夫阿瑟夫·沙烏卡特(巴沙爾的姐姐布舒拉·阿薩德的丈夫)是軍隊的副總參謀長。這使得遜尼派民眾對此產生了深深的怨恨。作為該國少數種族的庫爾德人也對此產生許多抱怨和抗議事件。
此外,嚴重的貪腐現象和失業問題,也是敘利亞民眾不滿政府的主要原因。有關研究數據顯示:2002年敘利亞15到24歲之間的年青人的失業率佔全國總失業人口的77%,2005年年青人占本國人口的25.4%,年青人的失業率(25%)是成人失業率(4%)的6倍,雖然中東國家年青人的失業率普遍比較高,不過中東國家年青人的失業率平均只是成人失業率的3.3倍,全球平均數字是3.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