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補充責任人如何執行的法律規定
A. 什麼叫做法律上的「補充責任」
補充責任是指抄因同一債務,在應襲承擔清償責任的主責任人財產不足給付時,由補充責任人基於與主責任人的某種特定法律關系或因為存在某種與債務相關的過錯而承擔補充清償的民事責任。究其實質,相當於一種保證責任,與保證中的一般保證類似
B. 法律規定的補充責任
法律規定的補充責任是指因主責任人的財產不足承擔債務清償責任時,由補充責任版人基於與主責任人的某種權特定法律關系或因為存在某種與債務相關的過錯而承擔補充清償的民事責任。
如《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第二款規定,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這是法定的補充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條規定,未成年學生在學校受到第三人的損害,如果學校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學校應當承擔補充賠償責任。《擔保法》中一般擔保人承擔的責任也是一種補充的償還責任。
C. 有一個條款規定保證人承擔補充責任的是什麼
是一般保證
D. 連帶賠償責任和補充賠償責任的區別
1、賠償順序不同。
連帶賠償責任的順序是各個責任人不分先後次序的根據權利人的請求承擔責任;補充賠償責任的順序是主責任人不能承擔賠償時,由與其有特定聯系的人予以承擔賠償責任。
2、責任劃分不同。
連帶責任為數個獨立的給付責任,是復數之債,無主次責任人之分;補充責任也是復數之債,但有主責任人和補充責任人的劃分,其中的補充責任是依附於主責任才成立的。
3、責任成立條件不同。
連帶責任須在法律有明文規定或當事人有明確約定時才可成立;補充責任是基於與主責任人的某種特定法律關系或因為存在某種與債務相關的過錯而承擔補充清償的民事責任,不以法律明文規定或當事人的明確約定為成立的要件。
連帶責任是指各個責任人對外都不分份額,不分先後次序地根據權利人的請求承擔責任,包括法定連帶責任和約定連帶責任;補充責任是指因同一債務,在主責任人財產不足給付時,由補充責任人基於與主責任人的某種特定法律關系而承擔補充清償的民事責任。
(4)承擔補充責任人如何執行的法律規定擴展閱讀:
連帶責任構成要件:
1、連帶責任人必須在兩個或兩個以上。連帶責任人作為多數主體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一般連帶責任的各債務人,諸如合夥內的各合夥人,共同侵權的各侵權人等,另一種是補充連帶責任中的主債務人和從債務人,如保證合同中的主債務人和保證人。
2、連帶責任人與債權人之間須存在著債的關系。連帶責任是以債的關系為前提的,沒有債的關系,就無民事責任可言,更談不上承擔連帶責任。
3、連帶責任的客體必須是種類物。連帶責任是一種財產責任,所以其客體必須是物。由於所履行債務的責任是連帶責任,因而這種客體在客觀上是可分別承擔的,而不應是特定的。
4、連帶責任的承擔須有法律明文規定或者當事人明確約定。
E. 什麼叫補充賠償責任 在什麼情況下才適用
補充賠償責任,是指多個行為人基於各自不同的發生原因而產生數個責任,造成直接損害的直接責任人按照第一順序承擔全部責任,承擔補充責任的責任人在第一順序的責任人無力賠償、賠償不足或者下落不明的情況下,在能夠防止或減少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責任,且可以向第一順序的直接責任人請求追償的侵權責任形態。
1、補充賠償責任由法律明確規定或當事人約定。
2、補充賠償責任是兩種責任的競合狀態。即基於直接侵權行為的直接賠償責任和基於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的補充賠償責任的競合。
3、補充賠償責任有一定的范圍限制。如《人損解釋》第六條規定,經營者承擔補充賠償責任是在「能夠防止或制止損害的范圍內」,第七條規定學校等教育機構承擔補充賠償責任是在「未盡職責范圍內」。
4、補充賠償責任是一種非終局責任。所謂非終局責任,是指責任人承擔的補充賠償責任只是一種暫時性責任或形式性責任,行為人承擔責任後可以依法向直接責任人行使追償權而進行救濟,最終承擔責任的是直接責任人。
補充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行為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條件,也就是說行為人在何種條件下需要承擔補充賠償責任,補充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為四個,即:
1、第三人侵權直接導致損害事實的發生;
2、行為人未盡合理安全保障義務;
3、損害事實與行為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存在因果關系;
4、權利人向第三人(直接侵權人)求償受阻。
(5)承擔補充責任人如何執行的法律規定擴展閱讀:
補充賠償責任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補充賠償責任由法律明確規定或當事人約定。
這一特徵,體現了補充賠償責任產生的法律依據。與其他形式的民事責任相比,其有著獨特的責任適用規則和構成要件。
為了避免補充賠償責任的濫用和維護相關當事人的利益平衡,只有在法律有明確規定或當事人有約定的情形下才能適用。對於法律規定的情形,目前主要體現在《人損解釋》第六條、第七條,且是過錯責任。
當然出於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我們也不應該反對當事人在合同中對補充賠償責任進行約定。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補充賠償責任的隨意濫用。
2、補充賠償責任是兩種責任的競合狀態。
這種責任競合狀態是由於兩個侵權行為產生同一損害事實,為彌補這一損失而發生的兩個責任的競合,即基於直接侵權行為的直接賠償責任和基於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的補充賠償責任的競合。作為共同責任形態的一種,其與連帶責任、按份責任等責任形式一樣,是解決多個責任人對同一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問題的。
3、補充賠償責任有一定的范圍限制。
補充賠償責任並非一定是對全部的責任都承擔補充清償義務,在不同的情形下,其可能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份額是不一樣的,這種份額與過錯程度相關。如《人損解釋》第六條規定,經營者承擔補充賠償責任是在「能夠防止或制止損害的范圍內」,第七條規定學校等教育機構承擔補充賠償責任是在「未盡職責范圍內」。
參考資料:網路-補充責任
F. 侵權法 中舉例說明侵權補充責任的法律特點和基本規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七條和第四十條規定了勞務派遣單位、安保義務人和學校的補充責任。所謂補充責任是指在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中,違反安全保護義務的一方當事人承擔的侵權責任(楊立新觀點)。
補充責任的核心是補充,既包括程序意義上的補充,也包括實體意義上的補充。
(1)程序意義上的補充是指順位的補充,即直接責任人承擔的賠償責任是第一順序的責任。補充責任中順序的規定至關重要,其目的是賦予補充責任人一種先訴抗辯權。若賠償權利人單獨起訴補充責任人,則補充責任人可以要求追加直接責任人為共同被告,從而完全排除了將補充責任人和直接責任人責任連帶的可能。
(2)實體意義上的補充是指補充責任的賠償數額是補充性的,其賠償數額的大小,取決於直接責任人承擔的數額的大小以及補充責任人的過錯程度。若補充責任人的過錯程度足以涵蓋受害人的全部損失,而直接責任人無力承擔任何責任,則補充責任人應當承擔全部損失;若補充責任人的過錯程度不足以涵蓋受害人的全部損失,則不管直接責任人有無能力承擔全部或者部分責任,補充責任人僅就在與自己過錯相當的范圍內承擔責任,至於受害人能否獲得全部賠償與之無關,即負有限補充責任。
G. 什麼是補充賠償責任
侵權責任法從法律的層面規定了「補充責任」(見該法的第三十四條、三十七條和四十條),這對從事法律工作的人也是比較新的概念,對一般老百姓來說就更不用說了。 結合學理、法學家的論述、司法實踐的表述,我認為補充責任應該是按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基於合法約定具有保障他人安全的主體沒有盡到法定義務,並因第三人侵權造成他人損害(含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失),在具體侵害人不能承擔賠償責任或數額不足的情形下,由安全義務保障人承擔「補足差額」的法律責任。在很多學理、學術論述或者司法解釋中,也有叫補充賠償責任的。 補充責任在程序法上如何操作,應當進行比較統一的規定,以免出現五花八門的判決破壞了此立法的初衷。筆者認為應當在侵權損害賠償的一個程序里直接進行訴的合並,將直接侵權人和補充責任人作為共同被告起訴(直接侵權人找不到的另論),在訴訟請求中分別請求註明責任形式提出,在判決中也應當用兩項判決分別作出判決(如果實際侵權人沒有找到或者程序上不能送達,能否直接全額作出判決也應當明確,因為補充責任和侵權責任還是有本質區別的)。在執行中,應當先執行直接侵權人,並可以告訴補充責任人積極提供直接侵權人的財產線索,盡量公平、均衡處理。
H. 舉例說明侵權補充責任的法律特點
侵權補充責任主要是指「安保責任」。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旅館、銀行的客戶以內及列車的乘客,容在旅館、銀行、列車內受到他人侵害,侵權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在無法確認侵權人或者侵權行為人沒有能力承擔賠償責任的情況下,旅館、銀行、列車的所有者或者經營者盡到保護義務的,不承擔責任;未盡到保護義務的,應當承擔補充責任。
由上述表述可知,補充責任的特點有:(1)承擔的責任是有先後順序的;(2)責任的產生原因是不同的;(3)承擔的是補充的責任,就是只在侵權人不能承擔的部分承擔責任;(4)主責任人與補充責任人之間沒有追償的關系。這點可以這樣理解,首先主責任人肯定是沒有可追償的人的,其次對於補充責任人,因為法律規定的是其「沒有盡到安保責任」,才承擔責任的,因此,補充責任人也是有過錯的,是應當承擔其過錯范圍內的責任的,所以,他們之間沒有追償權。
以上,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