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效力待定和法律效力
『壹』 法律效力是什麼,是否合法
1.如果傳單上明確來顯示商品價源格及數量,如註明「限售X套」、「先到先得」,或註明有效期的,傳單視為要約。若註明「僅供參考」、「須我公司最後確認為准」、「配置、價格如有變化,恕不另行通知」的,視為要約邀請。
2.該合同屬可撤銷合同。若商場是故意少打一個零,構成欺詐,合同可撤銷。若是疏忽少打一個零,則屬於重大誤解。
3.視該學生行為能力狀況而定。若已滿18周歲,則合同有效。若屬限制行為能力人,則該合同效力待定,其父要求退貨即表明合同無效。若無行為能力,合同無效。
『貳』 什麼效力待定
效力待定指合同效力待定。合同效力待定,是指合同成立以後,因存在不足以認定合同有效的瑕疵,致使合同不能產生法律效力,在一段合理的時間內合同效力暫不確定,由有追認權的當事人進行補正或有撤銷權的當事人進行撤銷,再視具體情況確定合同是否有效。處於此階段中的合同,為效力待定的合同。
我國《合同法》第47條第1款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
限制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行為,應當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行使,或者在徵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後實施。
但對於未成年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行為並不是當然無效的行為,而只是一種效力待定的行為。
我國《合同法》第47條第2款規定:「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這就確定了未成年人不能依法獨立實施的行為是一種效力待定的行為。
(2)法律效力待定和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效力待定合同的主體特殊。效力待定的合同主體與一般合同的主體有所不同,涉及簽訂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及第三人,其中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無權代理人、無權處分人訂立合同的人稱為相對人(即第三人),相對人主觀上並不知對方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無權代理人、無處分權人,他是善意的。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有權追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超越其行為能力所簽訂的合同;被代理人有權追認無權代理人第三人所簽訂的合同;無權為處分行為的對方是效力待定合同中的第三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規定,效力待定合同的效力取決於被代理人(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同意或承認,在被代理人追認或行為人取得處分權後合同有效。
『叄』 法律約束力和法律效力的區別
法律約束力和法律效力的區別就是:法律效力與約束力是包含與被包含關系,法律效力等同於法律約束力,是約束力的一種,是法律強制力保障,而約束力包括很多,比如道德、宗教等。
『肆』 請問效力待定什麼意思,可否舉個例子
合同效力待定,是指合同成立以後,因存在不足以認定合同無效的瑕疵,致使合同不能產專生法律效力,在一段屬合理的時間內合同效力暫不確定,由有追認權的當事人進行補正或有撤銷權的當事人進行撤銷,再視具體情況確定合同是否有效。處於此階段中的合同,為效力待定的合同。
『伍』 民法總則效力待定合同的相關法律規定有哪些
你好,合同效力待定,是指合同成立以後,因存在不足以認定合同無效的瑕疵,致使合同不能產生法律效力,在一段合理的時間內合同效力暫不確定,由有追認權的當事人進行補正或有撤銷權的當事人進行撤銷,再視具體情況確定合同是否有效。處於此階段中的合同,為效力待定的合同。合同效力待定,意味著合同效力既不是有效,也不是無效,而是處於不確定狀態。設立這一不確定狀態,目的是使當事人有機會補正能夠補正的瑕疵,使原本不能生效的合同盡快生效,以實踐合同法盡量成就交易、鼓勵交易的基本原則。當然,從加速社會財富流轉、促使不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盡快確定和穩定的原則出發,合同效力待定的時間不可能很長,效力待定也不可能是合同效力的最後狀態。無論如何,效力待定的合同最後要麼歸於有效,要麼歸於無效,沒有第三種狀態。
民法通則中已經規定了效力待定的行為(如無權代理)。合同法對此予以了繼承和發展,形成了效力待定合同的法律制度。根據合同法第47條、第48條、第51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無權代理訂立的合同、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的合同,均屬效力待定,其法定代理人、被代理人、權利人可依法追認,善意的相對人也可依法撤銷(此撤銷不同於合同法第54條的撤銷)。 第54條的撤銷是對生效合同的撤銷,此處的撤銷是對效力待定的合同的撤銷)。法定代理人、被代理人、權利人沒有依法追認,善意的相對人也沒有依法撤銷的,合同無效。法律規定當事人為民事行為時要有民事行為能力,進行代理時要有代理權,處分財產時要有權處分,是為了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保障交易安全,維護行為人和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但考慮到社會生活的復雜性,違反上述規定的合同一律作無效處理有時不僅不能實現前述目的,反而會徒增當事人和社會的麻煩。合同法設立追認制度有利於在保證交易安全的前提下加速財產流轉;規定相對人有權催告、撤銷,能使相對人的利益得到平衡。本制度能大幅降低無效合同的發生頻率,使法律更好地調整各種紛繁復雜的交易情況
『陸』 1.效力待定民事行為的概念、具體情形及法律後果
效力待定民事行為,又稱效力未定民事行為,是指行為成立時,其是有效還是無效尚不能確定,還待其後一定事實的發生來確定其效力的民事行為。
效力待定民事行為具有如下特徵:
1、效力待定民事行為是已經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但欠缺法定有效要件。法定有效要件的欠缺表現為當事人缺乏民事行為能力、代理許可權或處分能力,民事行為的其他要件均具備。
2、效力待定民事行為成立時有效還是無效處於不確狀態。即民事行為既可能發生法律效力,也可能不發生法律效力。
3.效力待定民事行為是否發生法律效力,有待於其他行為或事實的確認。
效力待定民事行為的類型:
1、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雙方行為(即合同行為)。
該種行為如事後得到其法定代理人追認,則有效;反之,其法定代理人拒絕追認,則該行為無效。此類行為成後,法定代理人表態前,行為的效力待定。
2、無權代理行為。
無權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義實施的民事行為,被代理人事後追認的,則對被代理人發生效力;反之,被代理人事後不追認的,該行為自始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該行為成立後,被代理人表態前,行為的效力待定。
3、無權處分行為
無權處分行為是指無處分權人與相對人所為的處分他人的物品或權利的行為。按照我國《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取得處分權,該行為有效;如權利人不予追認,無處分權的人又未取得處分權,則該行為無效。無權處分行為成立後,權利人表態前,該行為的效力待定。
4、債權同意欠缺的債務轉移行為
債務人轉讓其債務,如受讓人無力履行債務,則債權人的利益難以實現。因此我國《合同法》第84條規定:債務人轉讓債務,應經債權人同意。債務人未取得債權人同意而轉讓其債務的,轉讓行為在債權人表態前,該行為的效力待定。
舉例:12歲的A將自己的自行車賣給了B,此行為需要A的監護人進行追認才能生效
『柒』 法的效力與法律效力一樣嗎
一樣。
法的效力,即法律的約束力,指人們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那樣行為,版必須服從。法的效力可以分權為三種,即對象效力、空間效力、時間效力。
法律效力即法律約束力,指人們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那樣行為,必須服從。法律效力分為:時間、空間、對人。
『捌』 可撤銷法律行為與效力待定法律行為的區別
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又稱相對無效的民事行為,是指當事人在從事民事行為時,因意思表示不真實,法律允許撤銷權人通過行使撤銷權而使該已經生效的法律行為歸於無效。
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具有以下特點:1、在撤銷前,其效力已發生,而且未撤銷,其效力不消滅。2、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的效力消滅,以撤銷行為為條件。3、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的撤銷,應由撤銷權人為之,非撤銷權人不得主張其效力消滅;4、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的撤銷權人,對權利的行使擁有選擇的自由,撤銷權人可以撤銷其行為,也可以通過承認的表示使撤銷歸於消滅。5、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一經撤銷,其效力溯及於行為的開始,即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時無效。
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主要有3種:1、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民事行為;2、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3、另外我國合同法規定了一方以脅迫、欺詐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之下訂立的合同,受害方也可以撤銷。
效力待定民事行為是指行為成立時,其是有效還是無效尚不能確定,還待其後一定事實的發生來確定其效力的民事行為。效力待定民事行為具有如下特徵:
(一)效力待定民事行為於其行為成立時是否有效還處於不能確定狀態。
(二)效力待定民事行為既可能成為有效民事行為,也可能成為無效民事行為。
效力待定民事行為主要以下4種:
1、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雙方行為(即合同行為)。
2、無權代理行為。
3、無權處分行為
4、債權同意欠缺的債務轉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