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是違反了什麼法律責任
第十七章法律責任第一百零一條對有下列違反本法規定情形的,由縣級專以上領導機關或屬者公務員主管部門按照管理許可權,區別不同情況,分別予以責令糾正或者宣布無效;對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根據情節輕重,給予批評教育或者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按編制限額、職數或者任職資格條件進行公務員錄用、調任、轉任、聘任和晉升的;(二)不按規定條件進行公務員獎懲、迴避和辦理退休的;(三)不按規定程序進行公務員錄用、調任、轉任、聘任、晉升、競爭上崗、公開選拔以及考核、獎懲的;(四)違反國家規定,更改公務員工資、福利、保險待遇標準的;(五)在錄用、競爭上崗、公開選拔中發生泄露試題、違反考場紀律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開、公正的;(六)不按規定受理和處理公務員申訴、控告的;(七)違反本法規定的其他情形的。
Ⅱ 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規定,構成犯罪的,追究什麼責任
1、涉事單位未按規定採取防護措施、未及時消除隱患、未做好應急設備維護檢測、不及時組織開展應急救援工作的,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或者營業執照並處罰款。
2、其他應配合突發事件應對的單位或個人,不福或不配合其依法採取的措施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造成損害的,需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法律規定】
(1)第六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編造並傳播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或者應急處置工作的虛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或者應急處置工作的虛假信息而進行傳播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暫停其業務活動或者吊銷其執業許可證;負有直接責任的人員是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對其依法給予處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
(2)第六十六條 單位或者個人違反本法規定,不服從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發布的決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其依法採取的措施,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
(3)第六十七條 單位或者個人違反本法規定,導致突發事件發生或者危害擴大,給他人人身、財產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Ⅲ 犯罪和違法有什麼不同犯罪一定違反道德嗎
違法和犯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違法是指一切違反國家的憲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行為,其外延極為廣泛。
而犯罪則必須符合我國《刑法》關於犯罪的規定,必須具備以下特徵: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行為對社會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質的特徵。
第二,犯罪是觸犯刑律的行為。也就是說危害社會的行為必須同時是觸犯《刑法》規定的行為,才構成犯罪。
第三,犯罪必須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只有應受刑罰處罰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才被認為是犯罪。
上述特徵是確定任何一種犯罪必須具備的缺一不可的條件。《刑法》同時還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這就說明,行為的情節和對社會危害的程度是區分違法和犯罪的界限。
例如:各地的盜竊線從500到2000元不等,同樣是盜竊行為,同樣是盜竊500元錢,在貴州等偏僻地區構成犯罪,承擔刑事責任,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拘役;而在北京等大城市(盜竊線2000元)不構成犯罪,只是一般違法行為,承擔行政責任,最高處15日治安拘留。
#############
有一個著名的法諺:「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標准」或「法律是道德底線」
但是,違法者必不道德的論點也存在絕對化的問題。這個觀點是一個相對正確的觀點,也就是說絕大多數違法者都不道德,其不道德不僅體現在其主觀思想,還體現在其客觀行為和違法後果上。因為,所有的違法行為都存在社會危害性,沒有社會危害性的違法、犯罪是不存在的。
Ⅳ 違反行政法,民法,刑事法分別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違反行政法律,民事法律,刑事法律分別要承擔刑事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專任與行政法律責任:
屬1、刑事責任,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規定,對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的法律責任。
2、民事責任,對民事法律責任的簡稱,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因實施了民事違法行為,根據民法所承擔的對其不利的民事法律後果或者基於法律特別規定而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
3、行政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依法應承擔的行政法律後果,包括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
行政責任是指因為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