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僱主責任的法律法規

僱主責任的法律法規

發布時間: 2021-02-06 10:18:09

Ⅰ 英國僱主責任法頒布時間.

1884

補充一下

工傷保險立法有一個發生和發展過程,它經歷了從僱主責任保險向社會保險發展的兩個階段。在西歐工業化初期,工傷賠償是依據民事賠償法律,通過法院的裁決實現的。凡是受害者能證明傷害是收於僱主或同事的過失造成的,法院者才能判決給予賠償,否則後果自付。那時由於受害工人負擔不了法律訴訟費用或因起訴僱主會帶來被解僱的後果,工人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補償。
19世紀未西歐國家出現的工傷保險立法是僱主責任保險,法律規定受傷害工人或遺囑可以直接向僱主索賠,僱主向他們直接支付傷亡待遇.1884年英國頒布《僱主責任法》,形成工傷賠償的專門法律,許多國家是在《工廠法》有關勞動條件的條文中規定工傷賠償責任。那時西歐出現兩種責任賠償辦法,英國、義大利和西班牙規定由僱主直接賠償,德國和奧地利規定由僱主集體組織賠償。
僱主責任制存在三種形式,它反映了工傷保險的改進和提高的過程。一是政府立法規定僱主賠償責任,對賠償辦法只做簡單原則規定,對具體賠償標准不做規定,發生工傷事故後,生產單位按政府原則規定根據本身經濟能力自行支付工傷待遇,勞動部門監督實施,或者由法院裁決。在這種『自我保險』的情況下,僱主為了減少意外事故給他們帶來的經濟損失,希望保險公司承擔他們的一部分風險,於是,商業保險公司開始介入。二是政府立法具體明確僱主責任,規定賠償最低標准,並規定某些危險性大的行業必須向商業保險公司投保。這時,某些被指定的商業保險公司承擔法定保險,在這種情況下,商業人身意外傷害險的保險單對因工作傷害工人起著某種保障作用。這種辦法加強了對僱主和商業保險公 司的約束,進一步增強了保險強制性。三是政府立法規定僱主和承擔工傷保險的商業保險向政府主管部門繳納保險金,以便在生產單位或保險公司破產時保證向工人支付工傷保險待遇。這樣,僱主工傷賠償責任又得到進一步保證。目前實行僱主責任制的美國就採取這種辦法。
僱主責任制的弊端是十分明顯的。賠償費在通常情況下都是一次性支付,一般為三年工資,大體相當於治療期間暫時喪失勞動能力的損失,一次了結的辦法不能解決永久全殘工人和死亡職工遺屬的長期困難,更不能解決職業康復待遇,僱主責任制的賠償要根據責任大小,往往要訴諸法律,由於在實際上追究事故責任十分復雜,一方面造成法院工作量大,辦案時間長,另一方面使僱主耗費精力,雇既打不起官司也得不到及時.公平的保障;某些職業病有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潛伏期,工人轉換幾個企業工作後患病便很難追究是哪個僱主的責任,其結果就是沒有保障;中小生產單位「自我保險」的能力脆弱。或者是保險公司對事故多的生產單位拒絕承保,導致這類生產單位的工人得不到可靠工傷保障;商業保險公司以盈利為目的,支付率較低,其大部分的收費作為公司的收入或開支,而沒有用於工人身上。 僱主責任制的弊端促使人們尋求更好的制度解決職業傷害保險問題,因而產生了工傷保險社會化的方式。社會保險方式主要做法是統一籌集基金,共擔風險,以支付長期待遇為主。世界上率先實行工傷社會保險制度的國家是德國。在1884年就通過了《工人災害賠償法》,規定由政府主管部門組織工傷保險事業,統一籌集資金,通過行業僱主協會進行工傷賠償。從此,社會工傷保險在世界上被普遍採用。

Ⅱ 僱主責任保險賠償標准怎麼規定

僱主責任險保障的是員工在工作過程中遭受意外或患與業務有關的職業性疾病,所致傷、殘或死亡等事故,應該由僱主依法對雇員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僱主責任險的賠償依據是國家的法律或僱傭合同;在僱主責任險中,保險人的賠償是代替僱主履行了應盡...

Ⅲ 什麼是僱主責任

所謂僱主責任是指在僱傭活動中,雇員致人損害或雇員遭受損害時僱主應回承擔的責任。答 我國法律對僱主責任的規定,主要有《民事訴訟法意見》第45條「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合夥組織僱用的人員進行僱傭合同規定的生產經營活動中造成他人損害的,僱主是當事人」。《最高法院關於人身損害司法解釋》第9條「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第11條「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通過以上的法律規定,我們可以看出,法律對僱主責任承擔規定的是法定的嚴格責任。不管僱主有無過錯,對雇員都應擔責。這種責任是替代責任,也就是說法律明確了僱主對雇員的歸責原則是法定的嚴格責任。

Ⅳ 以下哪些屬於法律層面的僱主責任

來【第九條】 雇員自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 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
【第十一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Ⅳ 有關僱主責任的法律問題

就此問題,發表以下拙見,僅供參考:
首先,需弄清楚你的父親與工廠之間究竟是一種什麼法律關系?
(1)是否是勞動合同關系?如果是勞動合同關系,最起碼的一點是:工廠應該給你父親發放工資,而不是運費。至於是否簽訂書面勞動合同,這個影響並不大。
(2)是否是運輸合同關系?《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八條:運輸合同是承運人將旅客或者貨物從起運地點運輸到約定地點,旅客、托運人或者收貨人支付票款或者運輸費用的合同。第三百一十一條:承運人對運輸過程中貨物的毀損、滅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承運人證明貨物的毀損、滅失是因不可抗力、貨物本身的自然性質或者合理損耗以及托運人、收貨人的過錯造成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3)是否是僱傭關系?僱傭關系是指受僱用人在一定或不特定的期間內,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僱用人接受受僱用人提供的勞務並按約定給付報酬的權利義務關系。僱用關系中僱主與雇員之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雙方之間具有支配與服從的關系,僱用人必須為受僱人提供合理的勞動條件和安全保障,同時對其工作進行監督管理,受僱人則需聽從僱用人的安排,按其意志提供勞務。僱傭關系中,僱工所付出的主要是勞動力,當然也包含一定的技術成果,但通常其技術含量比較低,其報酬成分也比較單一,僅僅包括勞動力的價值。僱主享有僱工勞動的一切成果,這種成果不是僱主付酬的直接對象。僱傭關系中僱工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雖然我國民法通則對僱傭關系沒有明確的規定,但對於僱傭關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第二款是這樣規定的:「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可見,僱傭關系中所從事的事項范圍比較廣,包括生產經營活動及其他各項勞務活動,活動技術含量比較低,受僱用人付出的主要是勞動力,其報酬成分也單一,僅僅包括勞動力的價值。由於僱主利用了受僱用人的勞動,擴大了其活動范圍,從而享有更大范圍的利益,根據權利與義務一致的原理,並且僱主一般都較受僱用人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為此法律規定了僱主應承擔僱用人在工作中的風險責任,這也是從社會的穩定與安全考慮。為了減少工作中的風險,僱主就必需盡到完善的監督管理責任,其責任的行使更是僱主的一項義務,而不僅僅是權利。

其次,結合你所述的基本事實,通過上述闡述,筆者認為,家父與工廠之間成立的更像是運輸合同關系,家父與工廠是兩給完全平等的民事主體,雙方之間平等地約定運輸事宜。

再次,依你所說,家父一年都給工廠搞運輸,除此之外是否就不承接其他人委託的運輸呢?僱用關系中僱主與雇員之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雙方之間具有支配與服從的關系,僱用人必須為受僱人提供合理的勞動條件和安全保障,同時對其工作進行監督管理,受僱人則需聽從僱用人的安排,按其意志提供勞務。不知家父與工廠之間是否具有上述的支配與服從的關系?雙方之間是一種事實上的勞務關系,勞務關系通過合同來確立雙方的權利義務,而且這種勞務關系必須是有償的。它雖不受《勞動法》的調整,它仍然受到《合同法》的調解,因為雙方的權益都應當受到保護。所以這種勞務關系法律應當予以保護,家父作為一個司機,從事的是高危險性的行業,要求他在行車過程中隨時保持警惕,絕不能出事故這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作為一個勞動者,享有《憲法》裡面所規定的勞動者受到平等的保護原則,他作為一個勞動者應當享有這一個權利,不管他是為誰勞動。但另一方面,家父為工廠提供勞動,工廠也是遵守經營活動,按約定的運輸費用給付報酬的,其合法權利也應當得到保護,並且工廠對於家父的交通事故並無過錯(是否存在工廠要求家父超載、超速等過錯事實,你並未提及)。從公平原則上來說,工廠雖然沒有過錯,但他還是應當對家父所受到的損害給予適當適當的補償,以體現法律對合同雙方的權利予以平等保護的原則。

Ⅵ 以下哪些屬於法律層面的僱主責任( )

以下哪些屬於法律層面的僱主責任?(
BE

A.
維護員工的合法權利
B.
雇員從事僱傭活動時受損害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C.
保障員工就業
D.
定期或不定期培訓員工
E.
雇員從事僱傭活動時致第三人受損害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Ⅶ 侵權責任法實施後,僱主責任怎麼適用法律

看是僱傭關系還是合同關系,從而確定適用侵權責任法還是合同法……

Ⅷ 為什麼企業需要僱主責任險之法律依據

沒有法律依據,只有政策要求。

Ⅸ 僱主責任的僱主責任的法律特徵

僱主責任的法律特徵表現為:
(1)人身關系的從屬性。即致害行為人與責任人之間內存在著僱傭關系容,雇員從事僱傭活動,其意志和行為受僱主的約束和支配。
(2)義務主體的分離性。一般侵權責任的侵害人與責任人為同一主體,但僱主責任的責任人並非侵害人。責任人和侵害人相分離,只是基於他們之間存在著特的法律關系,才由僱主對外承擔責任。
(3)經濟利益的關聯性。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時所實施的行為,直接為僱主創造經濟利益以及其他利益,僱主是這種利益的享有者。雇員雖然按約定取得了一定的勞動報酬,但這種報酬少於其創造的經濟價值。
(4)僱主與雇員所致損害之間存在特定的因果關系。損害事實雖是雇員直接造成的,但僱主對雇員選任不當,疏於管理、監督等作為與不作為的行為,是損害事實得以發生的一個主要原因。

Ⅹ 僱主責任險保險主要依託的法律依據是如下哪些法律法規

目前來說僱主所依據的法律有:勞動法 工傷管理條例 工傷保險條例等

熱點內容
合同法311是強制性規定嗎 發布:2025-10-02 17:13:15 瀏覽:316
82年婚姻法 發布:2025-10-02 17:12:29 瀏覽:352
法院向刑廳 發布:2025-10-02 17:05:57 瀏覽:485
有限空間法律知識解讀 發布:2025-10-02 16:58:28 瀏覽:319
法官肖峰 發布:2025-10-02 16:41:36 瀏覽:733
大學生設立法律援助中心意義 發布:2025-10-02 16:40:39 瀏覽:206
高等教育法是否屬於行政法 發布:2025-10-02 16:39:45 瀏覽:693
協議書上的經辦人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10-02 16:37:42 瀏覽:890
經濟法概論義務名詞解釋 發布:2025-10-02 16:33:40 瀏覽:806
臨床實驗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10-02 16:26:18 瀏覽: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