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述軍事法律責任的種類
⑴ 刑事責任的種類有哪些
主刑和附加刑兩種刑事責任
一、主刑
1、管制。管制是指對犯罪分子不實行關押,但限制其一定的人身自由,由公安機關執行的一種刑罰方法。
2、拘役。拘役是指短期剝奪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並由公安機關就近實行強制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
3、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是指剝奪犯罪分子一定期限內的人身自由,在監獄或者其他執行場所執行,凡有勞動能力的,都應當參加勞動,接受教育和改造的刑罰方法。
4、無期徒刑。無期徒刑是指剝奪犯罪分子終身自由,實行強制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
5、死刑。死刑是指剝奪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罰。
二、附加刑
1、罰金。罰金是指人民法院判處犯罪分子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額金錢的刑罰方法。
2、剝奪政治權利。剝奪政治權利是指剝奪犯罪分子參加管理國家事務的政治權利的一種刑罰方法。
3、沒收財產。沒收財產是指將犯罪分子個人所有財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強制無償地收歸國有的一種刑罰方法。
(1)試述軍事法律責任的種類擴展閱讀:
刑事責任年齡
1、已滿 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
2、己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14周歲—16周歲的人不犯上述之罪的,不追究刑事責任。
3、不滿14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
4、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5、實施犯罪時的年齡,一律按照公歷的年、月、日計算。過了周歲生日,從第二天起,為已滿周歲。
6、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7、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對犯罪時的年齡沒有查清,而又關繫到應否追究刑事責任和判處何種刑罰的公訴案件,應當退回檢察院補充偵查。
8、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及死緩。
9、已滿75歲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10、審判的時候已滿75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⑵ 我國的法律責任分為哪三種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就其性質而言,法律關系可以分為法律上的功利關系和法律上的道義關系,與此相適應,法律責任方式也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
根據違法行為所違反的法律的性質, 可以把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經濟法責任、刑事責任、違憲責任和國家賠償責任。
1、民事責任是指由於違反民事法律、違約或者由於民法規定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
包括10種: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
2、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必須承受的,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所確定的否定性法律後果。
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其中,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3、行政責任是指因違反行政法規定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分為:行政處分(內部制裁措施)、行政處罰兩種。其中行政處分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行政處罰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4、違憲責任是指由於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某種法律和法規、規章,或有關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公民從事了與憲法規定相抵觸的活動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5、國家賠償責任是指在國家機關行使公權力時由於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所引起的由國家作為承擔主體的賠償責任。
根據主觀過錯在法律責任中的地位,可以把法律分為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
根據行為主體的名義,分為職務責任和個人責任。
根據責任承擔的內容可以分為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
⑶ 簡述我國法律責任的形式
根據違法行為所違反的法律的性質, 可以把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經濟法責任、刑事責任、違憲責任和國家賠償責任。
1、民事責任是指由於違反民事法律、違約或者由於民法規定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
包括10種: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
2、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必須承受的,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所確定的否定性法律後果。
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其中,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驅逐出境
【解釋1】罰款屬於行政責任,罰金屬於刑事責任。
【解釋2】「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屬於行政責任,「沒收財產」屬於刑事責任。
【解釋3】對於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2年執行。(2013年新增)
【解釋4】一人犯數罪的,除判處死刑和無期徒刑的以外,應當在總和刑期以下、數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決定執行的刑罰,但是管制最高不得超過3年,拘役最高不得超過1年。有期徒刑總和刑期不滿35年的,最高不得超過20年;總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最高不得超過25年。如果數罪中有判處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須執行,其中附加刑種類相同的,合並執行;種類不同的,分別執行。(2013年重大調整)
3、行政責任是指因違反行政法規定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分為:行政處分(內部制裁措施)、行政處罰兩種。其中行政處分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行政處罰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4、違憲責任是指由於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某種法律和法規、規章,或有關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公民從事了與憲法規定相抵觸的活動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5、國家賠償責任是指在國家機關行使公權力時由於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所引起的由國家作為承擔主體的賠償責任。
根據主觀過錯在法律責任中的地位,可以把法律分為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
根據行為主體的名義,分為職務責任和個人責任。
根據責任承擔的內容可以分為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
⑷ 簡述:軍事行政責任與軍事行政強制措施的區別
為規范政府採取行政強制措施與實施行政強制執行行為,維護國家與社會的公共秩序與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制定「行政強製法」已從討論「必要性」階段進入到研究「操作性」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試擬稿)已將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行將制定的「行政強製法」既要規范政府採取行政強制措施,也要規范其如何實施行政強制執行。關於這一點,無論立法部門還是理論界已趨同一。正因此,准確、恰當地劃清「行政強制措施」與「行政強制執行」之間的「界線」顯得特別重要,因為它們是兩種各有自己特徵的行政強制行為,並適用不同的實體操作程序與法律救濟途徑。本文試在這一方面作點嘗試,以作引玉之磚。
在中國,「行政(強制)措施」一詞的使用,最早出現在新中國「撥亂反正」以後的第一本行政法教科書即王珉燦主編的《行政法概要》 1上。該書第一次使用了「採取行政措施的行為」這一概念。但在當時尚無「具體行政行為」在目前的中國行政法學中最為關鍵的概念之一,當時還未被寫入法律這一概念的背景下,它是作為一般的「具體行政行為」的代名詞使用的。 2這一「首創」又被不少學者所接受和發展。 3
1989年《行政訴訟法》的公布,特別是1990年該法實施以後,該法第11條第(二)項的規定 4對理論界關於對行政行為的認識沖擊頗大,它最明顯不過地表明:「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行為,只是與行政處罰相並列的具體行政行為的一個種類,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具體行政行為本身。所以,1990年以後,已不再有類似教材、著作基於這種意義而使用「行政(強制)措施」概念了。
「行政強制措施」脫胎於「具體行政行為」之後,它又面臨了第二個問題,即行政強制措施與行政強制執行的關系。在這一問題上,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把行政強制措施看成是行政主體在行政執法中所運用的具有強制性的各種手段和方法,這些手段和方法有「執行性」和「管理性」之分,而「執行性」的措施就是「行政強制執行」。一種典型的解釋是:「行政強制措施是指行政主體為保障行政管理秩序或為實現行政目的而憑借的各種強力方法或手段。它包括:(1)『管理性』強制措施,即行政主體為了預防、制止或控制危害社會、公益、他人的行為或事件的發生,採取的對有關對象的人身、財物或行為加以暫時性限制的手段或方法;(2)『執行性』強制措施,即行政主體為促使或迫使義務人履行行政決定所確定的義務而憑借的種種強制措施。」 5另一種解釋也許更加明了:「所謂行政強制措施是指行政主體對相對人的人身或財物予以強制而採取的各種具體手段或方法。即包括即時強制措施也包括行政強制執行措施。即實施行政強制行為的各種具體手段或者措施。」 6這種觀點的特點,主要在於把「行政強制執行」看成是「行政強制措施」的一個構成部分,它們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第二種觀點是,把行政強制措施看成不僅獨立於行政處罰,而且與行政強制執行相並列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持此觀點者,在他們的教材、著作中,必然把「行政強制措施」與「行政強制執行」作為並列的章節標題處理,7而且對兩者加以區別。大多學者認為,行政強制措施與行政強制執行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前者是特定的行政主體,出於維持社會管理秩序的需要,預防或制止危害社會事件的發生,針對行政相對人的人身、行為、財產或其他權益所作出的限權性的強制行為;後者是指因行政相對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理決定,有關國家機關對其採取強制手段,迫使其履行該義務的具體行政行為。下面的解釋有一定的代表性:「行政強制措施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授權的組織,為了預防或制止正在發生或可能發生的違法行為、危險狀態以及不利後果,或者為了保全證據、確保案件查處工作的順利進行而對相對人的人身自由、財產予以強制限制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行政強制執行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會組織逾期不履行行政法上的義務時,國家行政機關依法採取必要的強制性措施,迫使其履行義務,或達到與履行義務相同狀態的具體行政行為。」 8這種觀點的「共性」在於,認為「行政強制措施」與「行政強制執行」之間沒有包含關系,是兩種各自獨立、並存的具體行政行為。
如果從「字面」理解 9,行政強制措施作為一種方法和手段,當然同時被採用在行政強制執行階段,固然同時可作為行政強制執行行為的一種形式。從這一點上說,第一種觀點不無道理。但問題在於,我國《行政訴訟法》第11條第(二)項所列「行政強制措施」,顯然是作為「具體行政行為」的一個種類,而不是作為具體行政行為的一種方法對待的;而且,這種具體行政行為又與《行政訴訟法》第66條 10規定的行政強制執行行為相區別。前者,行政強制措施(行為),是指「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依其職權採取強制手段限制特定人行使某項權利或履行某種義務」的行為; 11後者,行政強制執行(行為),是指當行政相對人拒不履行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具體行政行為」時,行政機關本身或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行為。 12兩種行為,涇渭分明。我們認為,上述第二種觀點比較符合《行政訴訟法》的原意。
二
在中國,「行政強制執行」這一概念的演變沒有象「行政強制措施」那麼復雜。1983年的第一本行政法教科書《行政法概要》,在提出「採取行政強制措施行為」的同時,提出了「強制執行」這一概念,而且對這一概念一開始的「定位」並沒有離今天多遠。《行政法概要》解釋道:「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不履行其行政法上的義務時,國家行政機關可以採用法定的強制手段,強制當事人履行其義務。這就是行政法上的強制執行,是一種具體的行政行為。又叫做行政執行。」 13爾後的著作、教材,除個別 14外,一般都有「行政強制執行」專門的章節,概念內涵也大體接近。只是在兩個問題上略有分歧: 15(1)即在執行主體上,是否包括人民法院?(2)在外延上,是否包括即時強制?
關於行政強制執行的「執行主體」問題,在《行政訴訟法》公布、實施前,大多學者主張把行政強制執行活動限於行政機關的執行活動。 16一種典型的解釋是:「行政強制執行,是指行政相對方逾期不履行行政主體做出的行政處理決定,有權行政機關依法採取必要的強制措施,迫使行政相對方履行義務或實現與履行義務相同狀態的行政執行行為。」 17《行政訴訟法》公布、施行後,由於該法第66條規定對已生效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可由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執行或者依法自行強制執行,大多學者為同立法「結軌」,始轉而承認人民法院作為行政強制執行主體的地位。如姜明安認為:「行政強制執行指行政機關或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拒不履行行政法上義務的相對人履行其義務的行為。」 18而且還有學者進而指出,人民法院依行政機關的申請而強制執行已生效的具體行政行為,是一種「行政權的延伸」,這時的人民法院與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受委託或代理關系」。 19但應松年教授認為:行政機關自身強制執行固然屬於行政行為,但當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以法院審查同意,下令強制執行時,它就是司法強制,不應再稱為行政行為或具體行政行為。」 20
關於行政強制執行的「外延」問題,對於行政強制執行包含《行政訴訟法》第66條所規定的對生效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這一點是沒有疑義的。問題是,它是否包含即時強制。按理說,這是一個不會發生的問題。但我國確有個別學者持有肯定的觀點。如楊海坤認為:「行政強制執行是行政機關對當事人不履行行政決定強制實施的行為。行政強制執行包括緊急情況下的即時強制。」 21如果以《行政訴訟法》第66條為「基點」討論行政強制執行的外延,那麼行政強制執行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包括即時強制的,因為即時強制行為無法以相對人在規定期限內既不起訴又不履行為前提。以下的表達已成為中國學者們日益趨同的認識:「行政強制執行,是指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相對人不履行其應履行的法定義務時,行政機關或人民法院依法採取行政強制措施,迫使其履行義務,或者達到與履行義務相同狀態的活動。」 22
三
當我們沿著這一「基點」往下走,「行政強制措施」與「行政強制執行」之間的「邊界」以及這兩種行為的劃分意義會越來越明晰可見。但我們要馬上到達解決這一問題的「彼岸」,還要有足夠的耐心走完一段不可迂迴的「路」。因為我們在這里要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從事先強制、事中強制與事後強制整個行政強制行為的過程中,「行政強制措施」與「行政強制執行」之間的「界河」,到底應該劃在哪一段?而且這種劃分標准又有什麼法律意義?以下有幾種標准和幾個難點可以選擇與研討:
(一)以事先是否存在可履行義務為標准
在中國,不少學者認為,行政強制執行是對事先存在的一種義務的執行。這種義務可以來自於一個行政決定的規定 23,也可來自於法律的直接規定 24.行政強制執行就是對事先義務的執行,如果不存在被執行的義務,行政強制執行的「執行性」就無從體現。這一點正好與行政強制措施相區別。在行政強制措施中,強制機關實施強制措施,無須以當事人存在可履行義務為前提,它是為維護管理秩序,而不是為執行一種業已存在的義務而實施。
德國、奧地利、日本和中國台灣地區的不少學者也持這樣的觀點。正如台灣學者城仲模所述:「德奧日行政法學界對於行政強制之分類及學理說明,幾乎一脈相承,即在『行政強制(Der Verwaltungszwang)』的上位概念之下,區分為『行政上強制執行 25(Verwaltungsvollstreckung,Zwangsvollzug;Verwaltungsexekution,Zwangsvollstreckung)』及『行政上即時強制 26(Sofortiger Zwang,Sofortiger Polizeizwang)』。」 27日本學者和田英夫也指出:「行政強制分為行政上的強制執行和行政上的即時強制兩種。」 28而且強制執行與即時強制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有先前存在之義務而不履行者」,後者「無先前之存在義務」。 29
上述境內外觀點基本相通,而且這一標准也很清晰,便於掌握。但問題在於,「法定義務」概念過於抽象,涉及面過廣,在實踐操作中會有困難;還有,有的強制措施我們也很難說它不是迫使當事人履行一種法定義務,如在驅散措施中,被驅者當然負有離開的義務。
⑸ 簡述法律責任實現方式的概念及其種類
反而思之
「要是你的收入和財神爺一樣多,你會怎樣呢?」
「要是財神爺的收入和我一樣多,他又會怎樣呢?」
⑹ 法律責任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法律責任根據不同種情,分以下幾種類型:
1、根據責任行為違反的法律性質,分為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違憲責任;
2、根據主觀過錯在法律責任中的地位,分為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
3、按照行為主體的名義,分為職務責任、個人責任。
法律責任的特徵為:
1、法律責任是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而形成的法律後果,以法律義務存在為前提;
2、法律責任即承擔不利的後果;
3、法律責任的認定和追究,由國家專門機關依法定程序進行;
4、法律責任的實現由國家強制力作保障。
(6)試述軍事法律責任的種類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
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參考資料:網路—法律責任
⑺ 軍事刑事責任與軍事行政責任的區別有哪些
行政責任是指個人或者單位違反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規定所應當承擔的法律專責任。行屬政責任包括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行政處分是行政機關內部,上級對有隸屬關系的下級違反紀律的行為或者是尚未構成犯罪的輕微違法行為給予的紀律制裁。其種類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察看、開除。行政處罰的種類有:警告、罰款、行政拘留、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等。刑事責任是指違反刑事法律規定的個人或者單位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刑事處罰的種類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這5種主刑,還包括剝奪政治權利、罰金和沒收財產3種附加刑。附加刑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與主刑合並適用。 刑事責任要比行政責任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