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案件當事人陳述的法律效力
⑴ 行政處罰案件中,僅憑詢問筆錄和當事人的陳述,能否認定違法事實
可以認定,涉及到對非法經營額的認定問題,這是行政處罰中的非法所得情況,這個非法所回得因行政處罰的種答類情況,有時是需要沒收歸公的,但是有些單位的這一情況很隱蔽,有時根本不入賬,或兩個賬本,執法人員很難調查到非法所得金額多少情況,這就需要經過詢問筆錄來解決,當事人陳述的真實性情況,辦案人員要相信的,要佐證的,不相信任何人,就失去了正常的生產,交流,誰做了偽證,經調查落實後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辦案人員也會對當事人的陳述做調查的,不會草草了事,都有工作藝術,能力的,如果辦案人員弄虛作假也會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要彼此信任才是,,,,
⑵ 受害人的陳述屬於《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中所規定的證據種類是對還是錯
《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證據有以下幾種: (一)書證; (二)物證; (三)視聽材版料; (四)證人權證言; (五)當事人的陳述; (六)鑒定結論; (七)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做為定案的根據。
當事人的陳述。是指案件的直接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的關於案件事實和證明這些事實情況的敘述。由於行政爭議就是在當事人之間進行的,所以他們最了解爭議的事實。當事人的陳述是查明案件事實的重要線索,應當加以重視。但是,由於行政爭議直接涉及到當事人雙方的利害關系,所以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陳述應客觀地對待,注意是否有片面和虛假的部分。當事人的陳述只有和本案的其他證據結合起來,綜合研究審查,才能確定能否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
⑶ 行政處罰的當事人陳述和申辯權利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1、對行政機關處理的程序提出置疑。2、對處理依據,3違法事實認定。4處理結果是否得當。
⑷ 當事人的陳述能不能作為單獨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
從證據意義上講,當事人陳述是指訴訟當事人就他們所悉知、理解和記憶的有關案件的事實情況,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陳述。當事人基於訴訟利益而參加訴訟,向人民法院作出有關案件情況的陳述,屬於民事訴訟證據的一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已明確規定。但是必須注意的是,並不是當事人的任何陳述都是證據,都能起證據作用。換句話說,只有當事人關於案件事實的陳述才屬民事訴訟中的確定案件事實的證據。有關當事人的訴訟請求的說明和案件處理方式的意見,對證據的質辯意見以及對事實的法律評斷和法律適用的意見,不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第(五)規定的「當事人陳述」作為證據的范疇。
當事人陳述作為證據種類之一,從應然的意義上講,比任何其他證據形式都更能反映案件真實情況,具有更大的證明價值;但是從實然的意義上講,我們又不能忽視當事人陳述的虛假的一面,不可輕信以免被其誤導,造成錯判。因此,法律又明確規定,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陳述,應當結合本案的其他證據審查確定是否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當事人陳述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是僅憑當事人陳述式無法作為單獨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這樣勢必影響公正的處理案件,必須有其他證據一起形成證據鏈條,才能認定案件事實。望您予以採納。
⑸ 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的權利義務
為了保證當事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和履行訴訟義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現將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告知如下:
當事人享有以下訴訟權利: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二、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
三、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
四、當事人有權委託代理人代為訴訟。
五、經人民法院許可,當事人和其他訴訟代理人可以查閱本案庭審材料,但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除外。
六、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有權申請有關人員迴避。
七、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宣告判決或者裁定前,原告有申請撤訴的權利。
八、執行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的,原告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裁定停止執行。
九、當事人對人民法院作出的有關決定不服,依照法律的規定,可以申請復議。
十、當事人有提起上訴、提出申訴和申請強制執行的權利。
當事人應履行以下訴訟義務:
一、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的義務。
二、遵守法庭秩序,服從審判人員指揮。
三、依照法律規定的期限舉證和如實陳述案件事實的義務。
四、自覺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和行政賠償調解書。
⑹ 行政控制決定書 需要告知當事人陳述申辯的權利嗎
事人陳述和申辯時限的規定
1、行政處罰法中,對當事人的陳述和申辯期限沒有明確規定,一般行政過程中,應考慮相對人的實際情況,實踐中一般行政機關只給當事人1-3天的期限,但從保護相對人利益的角度講,我個人還是認為應參申請照聽證的期限,即3日為妥,最好為3日以上,這樣更有利於避免產生行政糾紛。
2、三個日期的問題,一般行處罰事先告知書不會直接有當事人意見記錄,需要另行記錄的,設計在事先告知書上是不科學的。
一般事先告知書在期限的設置上,不會直接指定到某日,因為要考慮送達的時間,一般都會寫「在**日內到**進行陳述和審辯「,這樣,無論在什麼時間送達,都以送達日為基礎,給足當事人3日時間。」衛生行政機關蓋章日期「就是做出事先告知行為的的日期。
(6)行政案件當事人陳述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行政處罰的追究時效
根據《行政處罰法》規定,行政處罰的追究時效為2年,在違法行為發生後2年內未被行政機關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如修訂後的《稅收征管法》規定,違反稅收法律、行政法規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在5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在6個月內沒有被公安機關發現的,不再處罰。
行政處罰的追究時效,從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連續狀態,是指行為人連續實施數個同一種類的違法行為;繼續狀態,是指一個違法行為在時間上的延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_行政處罰
⑺ 行政案件轉刑事案件,陳述和辯解可以作為證據嗎
行政案件轉刑事案件後,言詞類證據要重新收集,也就是說陳述和辯解要重新問材料。
⑻ 行政處罰中,行政機關對當事人進行的陳述、申辯應當如何處理
行政機關進行行政處罰時,當事人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行政機關必須充分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對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應當進行復核;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行政機關應當採納。行政機關不得因為當事人的申辯而進行加重處罰。
《行政處罰法》規定:當事人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行政機關必須充分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對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應當進行復核;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行政機關應當採納。
其中主要適用簡易程序的行政處罰,執法人員應當場聽取相對人的陳述、申辯。根據《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適用簡易程序的行政處罰因其違法事實確鑿並有法定依據,可以當場作出。為確保執法效率,這種情況下執法人員應當場聽取相對人陳述、申辯,不必再規定期限。
適用一般程序的行政處罰應當規定陳述、申辯期限。適用一般程序的行政處罰對程序要求更為嚴格,案情也更為復雜。基於對相對人權益的保護,應該為相對人預留一定的陳述、申辯時間。在執法實踐中,多數處罰機關將陳述、申辯權期限規定為一至三天,少數部門規定為三天以上,筆者認為處罰機關參照聽證權的期限給相對人預留三天的陳述、申辯期限比較適當。
(8)行政案件當事人陳述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法律法規:《行政處罰法》
第三十二條 : 當事人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行政機關必須充分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對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應當進行復核;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行政機關應當採納。
行政機關不得因為當事人申辯而加重處罰。
第四十一條 :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不依照本法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的規定向當事人告知給予行政處罰的事實、理由和依據,或者拒絕聽取當事人的陳述、申辯,行政處罰決定不能成立;當事人放棄陳述或者申辯權利的除外。
⑼ 行政案件中最後陳述權可以由辯護人行使嗎
不來可以。
陳述權是自身權利源(不可替代).陳述權,指當事人本人對案件事實,依據和理由,所提出的綜合認識和看法。
律師的代理權,是指律師依照法律和事實,並根據的意願做出保護當事人權益的意見。
例如,刑事訴論辨護技巧中案例。為了達到符合「悔罪」條件,當事人在陳述中必須認罪,才可以達到「悔罪」,但律師可做為無罪辨護,此時,律師不可能在代理陳述過程中,做出無罪的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