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保責任解除的法律規定
㈠ 保證人在擔保期間在什麼情況下才能解除擔保責任
按我國《擔保法》的規定,擔保的方式有保證、抵押、質押、留置和定金等5種情形。保證,是指保證人和債權人約定,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保證人按照約定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的行為。保證又分為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兩者承擔擔保責任的條件又有所區別。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者仲裁,並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對債權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連帶責任保證的債務人在主合同規定的債務履行期屆滿沒有履行債務的,債權人可以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也可以要求保證人在其保證范圍內承擔保證責任。已經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人,有權向債務人追償。
借條上擔保責任的解除:按欠條約定的時間。超過時間責任解除。
擔保法
第二十五條一般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
在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和前款規定的保證期間,債權人未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債權人已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期間適用訴訟時效中斷的規定。
第二十六條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債權人有權自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
㈡ 申請人提供財產保全的擔保,當判決生效後,擔保解除的法律依據!
法院抄作出生效判決或者申請人申襲請解除保全時,可解除對擔保物的查封。
財產保全的擔保財產是為了保障被保全人的財產安全而要求申請人提供的,其目的在於避免申請人肆意申請保全,損害被擔保人的財產利益,如因保全行為造成被保全人經濟損失,被保全人可要求申請人賠償其經濟損失。法院作出生效判決後,雙方的權利義務已經明確,如申請人勝訴可要求解除對擔保財產解除查封;如申請人敗訴,在賠償因保全給被申請人造成的損失後,可申請解除對擔保財產的查封。申請人也可以申請解除財產保全,同時解除對擔保財產的查封。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㈢ 如何取消擔保人的法律責任
一般來說,在借款人還清貸款以後,貸款擔保人就不存在擔保責任了。貸版款擔保人想要解除權擔保的話,則要看擔保人和借錢方以及貸款機構在簽訂貸款合同時的相關規定。通常來說,在合同規定的擔保期間,擔保人和借錢方的連帶關系都是存在的,若是貸款合同上擔保規定的擔保期限到期,那麼擔保關系在到期後就自動解除。另外,在執行擔保的歷程中,需要是借貸和擔保三方共同約定解除擔保,才能在擔保執行的歷程中解除擔保關系。
㈣ 擔保法解釋第十條規定:主合同解除後,擔保法對債務人應承擔的民事責任仍應承擔保證責任。 這是為什麼呀
主合同解除擔保人是否抄承擔責任
合同無效後的法律責任與合同被解除後的法律責任不同。合同法規定,合同解除後,尚未履行的合同部分,不再履行,已經履行的部分可以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的性質採取恢復原狀等補救措施,並可以要求損害賠償。因此,合同解除不影響合同當事人承擔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擔保人對債務人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仍應承擔擔保責任。
合同解除後,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的范圍,應當以債務人承擔的責任為前提,並以合同約定的擔保范圍為限。主合同尚未開始履行就解除的,擔保債權沒有發生,擔保人免除擔保責任。主合同是因債權人的責任而解除的,債務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擔保人也不承擔擔保責任。
㈤ 申請人提供財產保全的擔保,當判決生效後,擔保解除的法律依據
法院作出生效判決或者申請人申請解除保全時,可解除對擔保物的查封。專
財產保全的擔保財產是為了屬保障被保全人的財產安全而要求申請人提供的,其目的在於避免申請人肆意申請保全,損害被擔保人的財產利益,如因保全行為造成被保全人經濟損失,被保全人可要求申請人賠償其經濟損失。法院作出生效判決後,雙方的權利義務已經明確,如申請人勝訴可要求解除對擔保財產解除查封;如申請人敗訴,在賠償因保全給被申請人造成的損失後,可申請解除對擔保財產的查封。申請人也可以申請解除財產保全,同時解除對擔保財產的查封。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㈥ 保證責任的根據有關法律規定
保證人無效保證的法律責任,除依據過錯責任原則外,還要依保證無效的成因、保證人主體的不同等因素區別不同情況。 擔保合同是主合同的從合同,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無效。《擔保法》對因主合同無效而擔保合同無效後保證人的責任卻沒有具體規定。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11條的規定:「被擔保的經濟合同確認無效後,如果被保證人應當返還財產或者賠償損失的,除有特殊約定外,保證人仍應承擔連帶責任。」但該條規定強調的是保證人的責任完全依附於被保證人的過錯。如果被保證人因無效合同的過錯應當返還財產或者賠償損失的,無論保證人是否有過錯都必須承擔連帶責任。該條規定無視保證人是否有過錯,都必須根據債務人對無效合同的過錯而承擔連帶責任,對保證人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設立保證制度的法律目的,更沒有將一般保證責任和連帶保證責任區別開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經濟合同糾紛案件有關保證的若干問題的規定」中第20條:「主合同無效,保證合同也無效,保證人不承擔保證責任。但保證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主合同無效而仍然為之提供保證的,主合同被確認無效後,保證人與被保證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保證人在明知主合同無效的情況下仍然提供保證的,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這似乎是確定無疑的;但問題在於:根據《經濟合同法》的規定,經濟合同的無效,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在無效合同確認前,保證人知道或者應當前道合同無效,似乎對保證人要求過嚴。因為無效合同的確認權在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在保證人。因而,以保證人對合同效力的判斷是否提供保證來確定保證人的賠償責任,實際是忽略了主合同當事人的過錯責任,因為導致無效合同的責任在主合同的當事人。
筆者認為,對因主合同無效而保證合同無效,保證人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應根據其過錯分別不同情況:如果主合同無效的責任在於債權人,保證人不承擔賠償責任;如果主合同無效的責任在債務人或雙方都有責任,視保證人的過錯而定。若保證人有過錯的則應承擔賠償責任;若保證人無過錯,則不承擔任何民事責任。 1、法人分支機構依法設立,並經法人同意或書面授權的,可以在授權范圍內提供保證。
2、法人分支機構依法設立,並領取《營業執照》,視為法人授權,可以在《營業執照》登記的財產范圍內提供保證。
3、法人的分支機構雖依法設立但沒有領取《營業執照》,也沒有法人書面授權的,不得提供保證;提供保證的,保證無效。
4、法人的分支機構超越法人的授權范圍或《營業執照》登記的財產范圍的,超過的部分為無效保證。
法人的分支機構在有效保證的情況下,首先以自己管理的財產承擔保證責任,不足的部分由法人承擔;而在無效保證的情況下,根據其過錯的大小,首先以自己管理的財產與債務人承擔連帶賠償的責任,不足以清償的,由法人承擔賠償責任。
至於法人內部的職能部門,無論是否經法人同意或書面授權,都不得為保證人。因為法人的內部職能部門是法人為實現自己的目的而設立的內部管理機構。在民事活動中,既無民事權利能力,也無民事行為能力,不能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對外進行民事活動,更不能以自己的名義為他人保證。因此,法人的內部職能部門為他人保證的,是無效保證,應根據其過錯責任的大小,由法人承擔賠償責任。
保證合同無效的保證人無法律上的民事責任。
保證合同的無效,除因主合同無效而無效;保證人不具備主體資格而無效等因素外,在保證人違背自己真實意思表示的情況下所作的保證,保證合同無效,保證人不承擔任何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經濟合同糾紛案件有關保證的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9條:「主合同債權人一方或雙方當事人採取欺詐、脅迫等手段,或者惡意串通,使保證人在違背真實意思情況下提供保證的,保證合同無效,保證人不承擔責任」。這與《擔保法》第30條的規定是一致的。保證是保證人與債權人的約定,為債務人承擔代為履行或賠償責任,完全出於保證人的自願,是保證人真實意思的表示。如果債權人欺詐、脅迫保證人,或與債務人串通騙取保證人的保證,完全違背了保證人的真實意思,是一種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而導致法律行為無效的過錯完全在於債權人、債務人,保證人對此顯無過錯。根據無效保證中的無過錯則無責任的原則,保證人不應承擔任何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