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泄露他人隱私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泄露他人隱私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2-21 01:00:59

Ⅰ 關於泄露別人身世的隱私,是否承擔法律責任

侵犯名譽權、隱私權法律責任追究
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網路的出現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革,它不但改變了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方式,同樣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打破了人們的傳統思維定勢。這一特點在法學界同樣如此,網路空間的法律問題對現有法學理論和司法實踐產生了一定沖擊,其中首當其沖的當屬人類最基本、最重要的名譽權、隱私權領域。 網路服務提供者(簡稱I )是網路空間最為重要的主體,它承載著網路空間的運營、信息傳輸及其相關服務,正因如此,使得I 往往成為我們研究網路空間名譽權、隱私權侵權的主要對象。名譽權和隱私權是現實生活中人們最重要的人格權,但由於網路的交互性、瞬間性等特點,使得人們的這些權利在網路空間變得十分脆弱,同時網路的特點使得名譽權、隱私權的直接加害人具有匿名性,離開I 的協助,多數場合被害人都無法確定直接加害人,因而只能轉而追究I 的責任,從而使得I 與侵權行為具備了關聯性。 網路空間中,I 的名譽權、隱私權侵權問題具有一些共性,比如歸責原則、抗辯事由等,但是更多的是不同之處,這體現在披露的信息、損害的後果等方面。比較域內外名譽權、隱私權的保護現狀,結合我國現行法律中有關名譽權、隱私權保護的實踐,有理由認為我國未來的民法典中有關網路空間人格權的相關規定不應該單獨成篇。雖然網路名譽權、隱私權侵權相對傳統侵權行為有一些特別的表現和不同,但總體並沒有突破現有法律體系的調整范疇,只是對傳統名譽權、隱私權的延伸而已。保持現有人格權保護的法律體系,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維護現有民法體系的完整性。 首先對域內外相關法律保護做出比較,提出了對我國目前網路侵權立法的思考和筆者的立法建議。

Ⅱ 泄露他人隱私信息怎麼處罰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內、醫療等單位容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第二百五十三條 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罪、盜竊罪、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Ⅲ 請問,竊聽別人隱私算不算犯法用不用付法律責任

根據我來國法律規定,下列行為自屬於侵犯隱私權:

1、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和電話號碼。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4、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

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並非法公諸於眾。

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9、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於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10、收集公民不願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Ⅳ 泄露公民個人信息,造成嚴重後果的,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嗎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是指通過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
《刑法》第253條規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公民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各種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件號碼、通信通訊聯系方式、住址、賬號密碼、財產狀況、行蹤軌跡等。

該罪的立案標准為:(一)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被他人用於犯罪的;(二)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他人利用公民個人信息實施犯罪,向其出售或者提供的;(三)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徵信信息、財產信息五十條以上的;(四)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記錄、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響人身、財產安全的公民個人信息五百條以上的; (五)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第三項、第四項規定以外的公民個人信息五千條以上的; (六)數量未達到第三項至第五項規定標准,但是按相應比例合計達到有關數量標準的; (七)違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 (八)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數量或者數額達到第三項至第七項規定標准一半以上的;(九)曾因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受過刑事處罰或者二年內受過行政處罰,又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的; (十)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Ⅳ 泄露他人隱私如何定罪

一、原則上,只是故意泄露他人隱私的,不構成犯罪,這屬於民事侵權行為,屬於民事法回律的調整范疇。
二答、侮辱罪,《刑法》第246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三、侮辱他人的行為,只有達到情節嚴重的,才以犯罪論處。
一般侮辱行為,情節輕微的,不以犯罪論處。《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2條第4項規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Ⅵ 我這樣做是否泄漏別人的隱私,是否承擔法律責任

具體問題如是事實,沒有進行刻意的貶低或詆毀.是可以寫的.最好是要是實際的名字和地址.

Ⅶ 不是故意的泄露了別人的隱私負責任嗎

泄露他人的個人隱私去輪是有意還是無意都屬於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

Ⅷ 暴露他人個人隱私到什麼程度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刑法》有如下關於侵犯隱私權的規定:
1、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專,或者非法屬侵入他人住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2、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犯前款罪而竊取財物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

Ⅸ 侵犯他人隱私屬於違法行為嗎是的話將會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謝謝

  • 侵犯他人隱私屬於違法行為。

  • 承擔的法律責任視情況可能有:

  1. 民事責任,被侵犯隱私人可以要求對方停止侵權、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

  2. 行政責任,可由公安機關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予以行政處罰。

  3. 刑事責任,如果侵犯他人隱私情節嚴重,或造成其它嚴重後果的,則涉嫌刑事犯罪,要承擔刑事責任。

拓展資料:

隱私權的主要種類:

  • 個人生活自由權

權利主體按照自己的意志從事或不從事某種與社會公共利益無關或無害的活動,不受他人干預、破壞或支配。

  • 情報保密權

個人生活情報,包括所有的個人信息和資料。諸如身高、體重、女性三圍、病歷、身體缺陷、健康狀況、生活經歷、財產狀況、婚戀、家庭、社會關系、愛好、信仰、心理特徵等等。權利主體有權禁止他人非法使用個人生活情報資料,例如,對公民身體的隱秘部分、日記等不許偷看,未經他人同意不得強制披露其財產狀況、社會關系以及其他不為外界知悉傳播或公開的私事等。

  • 個人通訊秘密權

權利主體有權對個人信件、電報、電話、傳真及談論的內容加以保密,禁止他人非法竊聽或竊取。隱私權制度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與現代通訊的發達聯系在一起的,信息處理及傳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個人通訊的內容可以輕而易舉地被竊聽或竊取,因而,保障個人通訊的安全已成為隱私權的一項重要內容。

  • 個人隱私利用權

權利主體有權依法按自己的意志利用其隱私,以從事各種滿足自身需要的活動。如利用個人的生活情報資料撰寫自傳、利用自身形象或形體供繪畫或攝影的需要等。對這些活動不能非法予以干涉,但隱私的利用不得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不得有悖於公序良俗,即權利不得濫用。例如利用自己身體的隱私部位製作淫穢物品,即應認定為非法利用隱私,從而構成違法行為。

熱點內容
勞動法mp3 發布:2025-09-29 18:18:41 瀏覽:307
賓陽司法所 發布:2025-09-29 18:18:27 瀏覽:106
勞動法加班費跨年規定 發布:2025-09-29 18:17:13 瀏覽:868
勞動法手抄報簡潔好看 發布:2025-09-29 18:13:29 瀏覽:477
本科民法書 發布:2025-09-29 18:12:02 瀏覽:510
江西法律知識競賽平台 發布:2025-09-29 18:02:45 瀏覽:629
環球網校經濟法 發布:2025-09-29 18:01:22 瀏覽:264
不屬於我國行政法的基本淵源的是 發布:2025-09-29 17:43:53 瀏覽:742
禁止傳銷條例出台背景 發布:2025-09-29 17:22:49 瀏覽:824
法治主要障礙 發布:2025-09-29 17:13:18 瀏覽: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