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和約定及聲明的法律效力
① 合同規定與約定的區別
規定與約定的區別如下:
1、定義不同
約定是指商量並確定,一般指和某人許下諾言在一定的時間去實現。 規定是強調預先(即在行為發生之前)和法律效力,用於法律條文中的決定。規定作動詞指對事物的數量,質量或方式,方法等做出具有約束力的決定,比如說:規定產品的質量標准,不得超過規定的日期等。
2、出處不同
約定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 張氏 送了館約,約定明年正月元宵後到館。」清李漁 《蜃中樓·耳卜》:「錦鱗兒一對對風流可怪,你在那海當中曾約定兩下里和諧。」巴金 《三次畫像》:「我按照約定的時間到他的家。」
規定出自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第二章第四節:「社會經濟的性質,不僅規定了革命的對象和任務,又規定了革命的動力。」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二:「我們對於這項工作是規定了這樣的步驟的。」
3、適用場景不同
簽訂合同是雙方經過商討後訂立的協議,體現雙方的意思表示,應適用「約定」。「規定」一般用在政策行政法規等政府性質的文件或普遍具有約束力的文件中。因此在合同中通常使用「約定」而不用「規定」。
(1)合同和約定及聲明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規定的基本解釋
1、法律用詞。預先制定規則,以作為行為的標准(如在合同、條約、契約、遺囑、法律中)。
例如:他在遺囑里規定,他的兒子們都得學手藝。
2、權威性地確定為一種指導、指示或行動規則。
例如:只有政府的告示和報紙上的文章,其中規定著禁止什麼,他才覺得一清二楚。——《裝在套子里的人》
3、預先制定的規則
例如:關於獎金如何發放,上級最近有新的規定。規定是用於特定規范內工作和事務制定具有約束力的行為規范。(寫作應用)
② 合同中條款如果有:如合同約定和相關法律法規不一致時,以相關法律法規為準的.這個條款有什麼法律效力
如果合同約定與法律規定不一致時,應當以法律規定為准。這個約定條款就是無效的,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
③ 合同和協議的法律效力
協議就是合同,合同也可以叫做協議,沒有太大的區別。只要你說的合同或協議上版有雙方當事人的簽字權或蓋章,有約定的權利義務也就是合同的內容,並且不存在諸如欺詐、脅迫之類的情況,那麼這份合同或協議就從簽訂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對雙方當事人都有約束力(不管他的名字是租房合同還是租房協議)。
④ 合同糾紛,合同上的約定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是有點問題。
⑤ 怎樣的合同或者協議才具有法律效力呢
一般來說,合同只要體現了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合同約定事項不違反法律版法規和行政強制性規定,權不違反公序良俗,不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合法利益,依法成就的合同就產生法定約束力。
合同須具體要符合以下條件:
一、簽定合同或協議的當事人需是雙方或多方,而不能是單方所為,經過平等、自願協商而訂立;
二、簽訂的主體是有資格的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自然人、法人等),他們對自己的行為的內容能夠正確認識,可自由支配自己的行為,能夠以自己的名義簽訂相關合同、協議;
三、簽定的合同、協議的內容不違反法律法律和行政強制性規定與反公序良俗。
四、合同或協議內容不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合法利益。
五、書面形式簽訂合同,一般包括一下條款:1、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2、標的:3、數量:4、質量:5、價款或者報酬:6、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7、違約責任:8、解決爭議的方法。
⑥ 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的約定有沒有法律效力
"工傷概不負責"在合同中出現,屬於一種格式的單方面的約定,是違反法版律權規定的。法律規定,對於違反法律規定的或者與法律相抵觸的條款是無效的,如不影響合同的其它部分,則其它部分仍然是有效的。所以,
這種約定你不必理會,沒有任何法律效力。在工作中死亡,屬於工傷,可以申請認定工傷,要求賠償相關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