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產生法律效力
A. 什麼是法律事實
法律事實,就是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
民事法律事實,按照其是否直接包含人的意志,可以分為事件和行為:
1.事件 事件是指不直接包含當事人意志的法律事實。這些事實的出現與否,是當事人本身無法預見或控制的。能夠產生民事法律關系的事件一般有:1)自然人的死亡。2)發生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事實。3)時間的經過的法律事實。
2.行為 行為是指受人的意志支配的有意識的活動,也即與當事人意志直接相關的法律事實。行為可以分為合法的行為與違法的行為。凡是符合國家法律規定或為國家法律所認可的行為是合法行為,這種行為在民法上主要表現為民事法律行為。凡是違反國家規定的行為是違法行為。這些行為的出現均可以在一定主體之間發生、變更或者消滅一定的民事法律關系。
此外,有關民事方面的行政行為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以及仲裁機關發生法律效力的裁決等,也是一種法律事實,也可以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或消滅。
(1)沉默產生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1、具有客觀性:法律事實不同於客觀事實,任何引起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產生、變更、消滅的事實首先應當滿足客觀性的要求,當事人或法官不能無中生有,編造、偽造事實以增加權利或減少義務。所以,客觀性是法律事實的首要特徵,法律事實必須與客觀事實相競合,否則就是偽事實。
2、具有規范性:必須是法律中涵蓋的事實。「雖然法律事實是法官等在適用法律的時候認定的,但這種認定同時也是用法律規范衡量生活事實的一種結果。所以法律事實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法律規范所設計的事實模型。」規范性實際上體現了法律的評價功能,一種事實發生後,是否應當產生法律後果,產生何種法律後果,承擔何種責任,人們的認識並不一致,這就要求立法者在設定法律的時候進行取捨、權衡,消除認識上的分歧,作出權威性的評價,將各種應當承擔法律後果的行為用法律規范固定下來。
B. 法律上積極行為和消極行為怎樣區分
法律上的積極行為和消極行為的區分,根據身份、現行行為等,看該行為人對該行為是否有為、不為的義務,而不是常識中的好與不好的方面。
一、它們的區別主要在於權利和義務的相對性方面,形式如下:
1、積極行為,又稱作為,是指以積極、主動作用於客體的形式表現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
比如當事人依照合同約定按期交貨的行為。
比如:我想簽訂買賣合同,於是我積極的找買家、談價錢,這是積極行為;我依法到稅務機關繳納稅款,這也是積極行為。積極行為,就是主動的去實施行為。
2、消極行為,又稱不作為,是指以消極、抑制的形式表現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
比如甲向乙發出要約,乙在承諾期內未作出任何意思表示的行為。
比如:應當依法納稅我卻不繳稅,這是消極的行為。應當辦理登記我不去變更,這些都是消極的行為。
3、積極行為:它是以循證的方式,通過發展積極行為的策略和系統改變的方法,調整個體與環境的互動關系,達到預防和減少問題行為、改善生活質量效果的行為干預模式。
4、消極行為:根據身份、現行行為等,看該行為人對該行為是否有為、不為的義務。
比如:區別主要在於權利和義務的相對性方面,簡單來說就是自己主觀上有一個目的,並在客觀上作出了行為以達到這一目的,就是積極行為;否則,就是消極行為。
(2)沉默產生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一、法律上根據行為的表現形式區分:
1、積極行為,又稱作為,是指以積極、主動作用於客體的形式表現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
2、消極行為,又稱不作為,則是指以消極的、抑制的形式表現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
二、根據行為是否通過意思表示區分:
1、意思表示行為為,又稱表示行為,是指行為人基於意思表示而作出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
2、非表示行為,是指非經行為者意思表示而是基於某種事實狀態即具有法律效果的行為,如拾得遺失物、發現埋藏物等。
C. 以對話方式,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什麼時間生效
1、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對人知道其內容時生效。
2、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時生效。
拓展資料:
《民法總則》
第一百三十七條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對人知道其內容時生效。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時生效。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採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對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數據電文的,該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時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統的,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數據電文進入其系統時生效。當事人對採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時間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第一百三十八條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時生效。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三十九條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發布時生效。
第一百四十條 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符合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時,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
第一百四十一條行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應當在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前或者與意思表示同時到達相對人。
第一百四十二條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應當按照所使用的詞句,結合相關條款、行為的性質和目的、習慣以及誠信原則,確定意思表示的含義。
參考資料:網路:民法總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