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補充責任需要有法律依據嗎

補充責任需要有法律依據嗎

發布時間: 2021-02-23 07:58:38

❶ 有關 補充責任

補充責任是指因同一債務,在應承擔清償責任的主責任人財產不足給付時,由補充責任人基於與主責任人的某種特定法律關系或因為存在某種與債務相關的過錯而承擔補充清償的民事責任。究其實質,相當於一種保證責任,與保證中的一般保證類似。
補充責任主要有以下特徵:

1、責任人為多數。補充責任屬於多個責任主體的民事責任承擔方式,責任人為多數是這類責任承擔方式的共性。

2、在多個責任人中存在主責任人和補充責任人的區分。補充責任中的債務是由主責任人產生的,在對外責任上是先由主責任人獨立承擔責任,在主責任人的財產不足以承擔應付的責任時,補充責任人對不足部分進行補充性清償。補充責任人清償後,可向主責任人追償。

3、並非所有的補充責任人在承擔了補充責任後都能夠實際的行使追償權。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個人獨資企業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投資人應當以其個人的其他財產予以清償。這里規定的也是一種補充責任,但個人獨資企業也是投資人的個人財產,投資人以其他財產清償個人獨資企業的債務後,實際上根本就無法行使追償權。

4、補充責任人與主責任人之間不存在內部責任份額的劃分。補充責任人承擔的只是一種補充性清償責任,並非是對債務的一種分擔,所以主責任人與補充責任人之間並不存在內部責任份額的劃分。

5、權利人對補充責任人不享有完全獨立的請求權。補充責任,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補充性的責任,其並非一個完全獨立存在的責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只有先存在主責任,才會有補充責任的存在。正是因為補充責任是對主債務的一種補充給付責任,主債務的存在和未全部清償是補充責任成立的大前提,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權利人不能直接單獨要求補充責任人承擔責任,而應該先要求主責任人承擔責任,在主責任人的財產不足給付時,才能要求補充責任人承擔補充責任。只有在主責任不明確的情況下,為了保護權利人的利益,權利人才能直接要求補充責任人承擔補充責任。

6、補充責任有一定的承擔范圍。補充責任並非一定是對全部的主責任都承擔補充性清償義務,在不同的情形下,既有可能對所有的債務承擔補充性清償責任,也有可能只在一定限額內承擔補充責任。比如說,《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的監護性的補充責任,監護人就只是適當進行賠償,並非對主責任人賠償不足部分進行全部賠償。會計師事務所在出具虛假驗資證明的情況下,也只是在其證明資金的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

7、補充責任人與主責任人承擔責任的法律關系不同。補充責任人是基於和主責任人存在某種法律上的特殊關系或存在某種過錯與過失而承擔補充責任。比如說,《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的監護性的補充責任,監護人就是基於其監護人的身份而承擔補充責任;會計師事務所基於其為企業出具虛假驗資證明的過錯,所以才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是基於其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過錯而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主責任人則是基於其與權利人之間直接的侵權或合同關系而承擔責任。

補充責任與一般保證責任的責任形式極為相似,一般擔保責任同樣為多數人責任,有主責任和擔保責任人之分,債務是由主責任人引起的,首先由主責任人獨立承擔清償責任;在主責任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可以向主責任追償;保證人只在擔保范圍內承擔保證責任。學理上有時也稱一般保證為補充責任保證[1]。補充責任作為一種特殊的民事責任,具有保證的性質是其重要的特徵。《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的監護性的補充責任,監護人並非因監護有過錯而承擔責任,只是基於其監護人的身份而承擔補充責任,法律如此規定,實際上就有一種保證受害人得到賠償的含義在裡面,這也是一種法定責任。最高人民法院法函[1998]3號復函指出的會計師事務所為企業出具虛假驗資證明的應承擔補充責任,是基於其違法的性質,且有可能因此給債權人造成損害,雖然會計師事務所和債權人無直接的法律關系,但仍規定由其承擔補充責任,也有保證債權得到實現的意思。基於過錯程度和公平的原則,規定會計師事務所只在其證明資金的范圍內承擔補充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第2款規定的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補充責任(以下所稱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補充責任都是指第三人侵權的情形),也有保證權利得到實現的含義在裡面。安全保障義務是指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應盡的合理限度范圍內的使他人免受人身損害的義務[2]。關於安全保障義務到底屬於合同責任還是侵權責任,理論界眾說紛紜。安全保障義務人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應該承擔補充責任,這是已經被廣泛認可的責任承擔方式,而補充責任並非是一個完全獨立的責任方式,補充責任是依附於主責任而存在的,沒有主責任就沒有補充責任,補充責任是不能單獨存在的。如果說安全保障義務是一種純粹的合同責任或侵權責任,那麼受害人是可以直接依合同之債或侵權之債要求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相應的合同責任或侵權責任,然而這不符合補充責任的特徵。如果受害人既可以依合同之債要求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合同責任,又可以要求直接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這就形成了典型的不真正連帶責任,然而不真正連帶責任和補充責任是兩種不同的責任形式。為何在此要規定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要承擔補充責任。因為損害結果是第三人直接侵權造成的,安全保障義務人和第三人並無共同故意和共同過失,不構成共同侵權,且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實際上是一種不作為,也不存在和第三人的行為直接或間接結合的問題,所以安全保障義務人的過錯不構成直接侵權責任。安全保障義務實際上是一種法定的附隨義務,與安全保障義務人和受害人之間是否成立合同關系並無必然聯系。比如說顧客剛進餐館,尚未要求進行消費即受到傷害,此時餐館的經營者與顧客之間並未成立消費的合同關系,但餐館的經營者同樣應該承擔對來人的安全保障義務。如果此時顧客是因為餐館自身的安全因素受到傷害,餐館經營者當然的應承擔直接侵權責任,也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第1款規定的侵權責任形態。如果因第三人實施侵權行為致顧客受傷,也要求餐館經營者承擔侵權或合同責任,顯然不公平,也與侵權責任和合同責任的要件不完全相符。但因為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該過錯也是間接導致受害人受損害的原因之一,所以應該由安全保障義務人在一定程度內保證受害人的權利得到實現,由其在過錯范圍內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二、補充責任的分類

補充責任可依權利人是基於同一原因還是不同原因得向各債務人請求清償進行分類。

權利人基於同一原因得向各債務人請求清償的主要有以下一些類型:1、除公民和法人之外的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由其開辦單位或組織成員承擔補充責任。其他組織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財產,雖不具有法人資格,但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的組織。主要是指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私營獨資企業、經民政部門核准登記領取社會團體登記證的社會團體,法人依法設立並領取營業執照的分支機構,中國人民銀行、各專業銀行設在各地的分支機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設在各地的分支機構,經核准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鄉鎮、街道、村辦企業等。對於這類組織,我國法律承認了其民法上的主體資格,認可了其具有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和訴訟能力,債務當然應先由其所擁有之財產予以清償。但這類主體畢竟不是法人單位,他們雖然可以獨立支配使用自己所掌握的財產,但並不能獨自享有,其財產不具有完全的獨立性。這些組織的經營所得全部由其出資設立人或組織成員享有,並受他們的控制。當這些組織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時,其出資設立人或組織成員作為受益人和支配人當然應該保證債務得到清償,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2、因將企業等經營物承包給他人經營而對承包人的債務承擔補充清償責任;所謂承包經營,是指在不改變企業所有制的條件下,企業所有權人作為發包方將企業或企業的某個部門交給承包方經營。承包方在承包經營期間以企業名義對外經營而產生債務的,因實際經營人是承包人,經營利益由承包人獲得,所以應由承包人來負責清償債務,但因承包人是以企業名義對外經營的,企業也獲得了利潤,故企業應該承擔補充責任。3、因准許他人掛靠在本企業下經營而對他人因掛靠產生的債務承擔補充清償責任;掛靠經營是指掛靠人以被掛靠人的名義對外經營,定期或不定期的向被掛靠者交納一定費用。因掛靠人實際上是自己在經營,收益也歸自己,所以因其經營所產生的債務應該由其自己負責清償。但因為掛靠者是以被掛靠者的名義在對外經營,被掛靠者也有收益,因此應該由被掛靠單位來承擔補充清償責任。

權利人基於不同原因得向各債務人請求清償的主要有以下一些類型:1、法定或約定義務不履行行為與他人的侵權行為發生競合而產生的補充責任,[3]在這種情形下,應由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然後由未履行法定或約定義務人承擔補充責任;最為典型的是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而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條規定,未成年學生在學校受到第三人的損害,如果學校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學校應當承擔補充賠償責任。2、違反法律規定的,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存單糾紛案件的若干規定》第六條第(二)項中規定:「以存單為表現形式的借貸,屬於違法借貸,出資人收取的高額利差應充抵本金,出資人、金融機構與用資人因參與違法借貸均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出資人未將資金交付給金融機構,而是依照金融機構的指定將資金直接轉給用資人,金融機構給出資人出具存單或進帳單、對帳單或與出資人簽定存款合同的,首先由用資人償還出資人本金及利息,金融機構對用資人不能償還出資人本金及利息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利息按人民銀行同期存款利率計算至給付之日。3、因監護人身份而承擔補充責任;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第二款規定,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這是法定的補充責任。4、因出具虛假驗資證明而對企業債務承擔補充責任。如最高人民法院法函[1998]3號『關於會計師事務所為企業出具虛假驗資證明應如何承擔責任問題』的復函指出:「在民事責任的承擔上,應當先由債務人負責清償,不足部分,再由會計師事務所在其證明資金的范圍內承擔補充賠償責任。」5、因擔保而承擔補充責任,如一般擔保責任。6、投資人實際投入資金與注冊資金不符的,應該在投入資金不足的范圍內對企業債務承擔補充責任。7、投資人抽逃注冊資金的,在抽逃資金範圍內對企業債務承擔補充責任。8、在企業被撤消、吊銷或歇業後,投資人無償接收企業財產的,由投資人在接收財產范圍內對企業債務承擔補充責任。

根據補充責任人應承擔補充責任的份額,可以分為無限補充責任和有限補充責任。[4]無限補充責任是指補充責任人對全部債務承擔補充責任,有限補充責任是指補充責任人只在一定的限額內對主債務承擔補充責任。對此的劃分可以歸責原則為依據,雙方有特別約定的除外。如果補充責任人承擔責任依據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則其只在過錯范圍內承擔補充責任。比如說前面提到的因未完全履行安全保障義務而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則應依照其過錯程度來確定其承擔補充責任的份額,如果安全義務責任人已基本上履行了其安全保障義務,只是小有疏忽,則應在其過錯程度范圍內承擔補充賠償責任,是一種有限補充責任。前述因出具虛假驗資證明或出資不實而對企業債務承擔的補充責任也是一種有限責任,只在過錯范圍內承擔補充責任。如果補充責任人承擔責任依據的歸責原則是無過錯責任,則需要承擔無限的補充責任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存單糾紛案件的若干規定》第六條第(二)項中規定:「以存單為表現形式的借貸,屬於違法借貸,出資人收取的高額利差應充抵本金,出資人、金融機構與用資人因參與違法借貸均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出資人未將資金交付給金融機構,而是依照金融機構的指定將資金直接轉給用資人,金融機構給出資人出具存單或進帳單、對帳單或與出資人簽定存款合同的,首先由用資人償還出資人本金及利息,金融機構對用資人不能償還出資人本金及利息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利息按人民銀行同期存款利率計算至給付之日。這里規定的就是一種無限的補充責任,應對全部債務承擔補充責任。

三、 補充責任與連帶責任、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區別

連帶責任、不真正連帶責任和補充責任都是多個責任主體的民事責任承擔方式,而且都是指在對同一權利人負責的多個責任主體中,部分責任主體承擔有條件的給付責任,因一行為人的給付而使主體責任歸於消滅。

連帶責任,是指債權人有權向多個債務人中的任何一個人或數個人請求賠償全部損失,而任何一個債務人都有義務向債權人負全部的清償責任;多個債務人中的一個或數個已全部清償了債務後,則免除其他債務人的清償責任。各債務人在承擔了超出自己應付的責任份額後,可向其他債務人追償。在我國的民事法律中,明文規定的連帶責任主要有合夥人對合夥債務的連帶責任、代理關系中的連帶責任、共同侵權的連帶責任和保證關系中的連帶責任。

不真正連帶責任是指多數責任人基於不同發生原因而偶然產生的同一內容的給付,各負全部履行的義務,並因債務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體債務人的債務均歸於消滅的一種責任方式[5]。不真正連帶責任屬於廣義請求權競合的一種。比如說甲租賃某計程車去某目的地,在路途中,與一貨車相撞發生交通事故,致甲受傷,貨車負事故的全部責任。此時,甲既可以向貨車方請求侵權損害賠償,也可以向計程車方請求違約損害賠償。這就屬於廣義的請求權競合。狹義的請求權競合則不同,請求的對象是同一的,如前述例子,如果是計程車負事故的全部責任,則屬於狹義的請求權競合,甲可以向計程車方選擇請求違約損害賠償或侵權損害賠償。

補充責任與連帶責任的區別。1、連帶責任為數個獨立的給付責任,是復數之債。補充責任雖也是復數之債,但有主責任人和補充責任人的劃分,其中的補充責任是依附於主責任才成立的,並非一個完全獨立的責任。2、連帶責任有的有內部責任份額的劃分,如共同侵權責任,有的則沒有內部責任劃分,如保證關系中的連帶責任。補充責任則完全不存在內部責任份額的劃分。3、連帶責任中的各責任人承擔責任並無順序,而補充責任中主責任人與補充責任人承擔責任是有先後順序的,應先由主責任人承擔責任,在主責任人的財產不足清償時,才由補充責任人承擔補充責任。4、連帶責任中的各債務人在承擔了超出自己應付的責任份額後,可向其他債務人追償。補充責任中的補充責任承擔了補充責任後不一定都能夠追償,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個人獨資企業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投資人應當以其個人的其他財產予以清償。這里規定的也是一種補充責任,但個人獨資企業也是投資人的個人財產,投資人以其他財產清償個人獨資企業的債務後,實際上根本就無法行使追償權。5、連帶責任須在法律有明文規定或當事人有明確約定時才可適用,而補充責任則是基於與主責任人的某種特定法律關系或因為存在某種與債務相關的過錯而承擔補充清償的民事責任,不以法律明文規定或當事人的明確約定為成立的要件。

不真正連帶責任與補充責任的區別。1、不真正連帶責任中的多數責任是基於不同發生原因而偶然產生的對同一損害後果的清償,各負全部履行的義務,各個責任人是依自己與權利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來確定具體的債務。以前述計程車與貨車相撞,貨車司機負全部責任案為例,貨車方是基於侵權行為向受傷乘客承擔侵權責任,依侵權法律關系來確定具體的賠償數額。計程車方則是基於違約行為向受傷乘客承擔違約責任,依合同法律關系來確定具體的賠償數額。依合同責任和侵權責任兩種不同的責任方式計算出的賠償數額不一定等同。補充責任有的是基於同一原因產生的債務,有的則是基於不同原因而產生的債務,但不管是那種情形,都是以主債務為准,主債務的計算方式和賠償數額是唯一的,不存在多種計算方式。2、不真正連帶責任中,權利人可以依不同的法律關系任意選擇起訴債務人,而補充責任則不能選擇,必須先起訴主債務人,除非主債務人不確定。3、不真正連帶責任中,各債務人均負全部履行義務,而補充責任中只有主債務人需負全部履行義務,補充責任人則需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承擔全部債務的補充責任還是部分債務的補充責任。4、不真正連帶責任中存在終局責任人,各責任人依各自與權利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而對同一損害後果承擔責任後,只能依其與主債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請求清償,並非純粹意義上的追償。比如前述計程車與貨車相撞,貨車司機負全部責任案,計程車方依合同關系向乘車人賠償後,不能直接向貨車方追償,而只能依貨車方對計程車方的侵權行為致使出租方違約,要求貨車方承擔計程車方的損失提起訴訟。補充責任人承擔補充責任後,一般情況下可直接向主責任人追償。

四、 補充責任的訴訟程序

因補充責任也系多個責任主體承擔責任方式,在訴訟時,須根據責任主體之間關系的密切程度,決定各責任主體是否均應參加到訴訟中來,訴訟形態須分別情況予以適用。根據補充責任人與主責任人和權利人之間的關系及密切程度,可以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必要共同訴訟型。權利人是基於同一原因得向各債務人請求清償的,因補充責任人承擔補充責任與主責任人承擔責任系基於同一原因而產生的,實際上是同一個債。對於此種類型,權利人起訴主張權利的,必須將全部債務人追加為共同被告,因此類訴訟的結果及於所有債務人,應將各債務人均追加為被告,參加到訴訟中來,以保障其權利。

2、普通共同訴訟。權利人基於不同原因得向各債務人請求清償的,因補充責任人承擔補充責任與主責任人承擔責任系基於不同原因而產生的,不形成必要共同訴訟。權利人可以先起訴主責任人,而不必追加補充責任人為被告,在主責任人未能清償的情形下,權利人可以再次起訴補充責任人要求承擔補充責任。當然,權利人也可以直接起訴主責任人和補充責任人。在權利人只起訴補充責任人時,則必須追加主責任人為被告。

需要我們注意的是,補充責任人是在主責任人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情形下才承擔補充責任的,因此在實務中,必須是在強制執行主責任人的全部財產後仍不足以清償債務時,才由補充責任人承擔補充責任。補充責任人承擔補充責任後,可直接向主責任人追償,因此應該在判決主文中予以明確,而不必形成另外一個訴訟。

❷ 補充責任與連帶責任有什麼不同

補充責任是指因同一債務,在應承擔清償責任的主責任人財產不足給付時,由補充責任人基於與主責任人的某種特定法律關系或因為存在某種與債務相關的過錯而承擔補充清償的民事責任。究其實質,相當於一種保證責任,與保證中的一般保證類似。

連帶責任與補充責任的區別:

1、連帶責任為數個獨立的給付責任,是復數之債。補充責任雖也是復數之債,但有主責任人和補充責任人的劃分,其中的補充責任是依附於主責任才成立的,並非一個完全獨立的責任。

2、連帶責任有的有內部責任份額的劃分,如共同侵權責任,有的則沒有內部責任劃分,如保證關系中的連帶責任。補充責任則完全不存在內部責任份額的劃分。

3、連帶責任中的各責任人承擔責任並無順序,而補充責任中主責任人與補充責任人承擔責任是有先後順序的,應先由主責任人承擔責任,在主責任人的財產不足清償時,才由補充責任人承擔補充責任。

4、連帶責任中的各債務人在承擔了超出自己應付的責任份額後,可向其他債務人追償。補充責任中的補充責任承擔了補充責任後不一定都能夠追償,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個人獨資企業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投資人應當以其個人的其他財產予以清償。這里規定的也是一種補充責任,但個人獨資企業也是投資人的個人財產,投資人以其他財產清償個人獨資企業的債務後,實際上根本就無法行使追償權。

5、連帶責任須在法律有明文規定或當事人有明確約定時才可適用,而補充責任則是基於與主責任人的某種特定法律關系或因為存在某種與債務相關的過錯而承擔補充清償的民事責任,不以法律明文規定或當事人的明確約定為成立的要件。

需要我們注意的是,補充責任人是在主責任人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情形下才承擔補充責任的,因此在實務中,必須是在強制執行主責任人的全部財產後仍不足以清償債務時,才由補充責任人承擔補充責任。如果你的情況比較復雜,華律網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❸ 什麼叫補充賠償責任 在什麼情況下才適用

補充賠償責任,是指多個行為人基於各自不同的發生原因而產生數個責任,造成直接損害的直接責任人按照第一順序承擔全部責任,承擔補充責任的責任人在第一順序的責任人無力賠償、賠償不足或者下落不明的情況下,在能夠防止或減少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責任,且可以向第一順序的直接責任人請求追償的侵權責任形態。

1、補充賠償責任由法律明確規定或當事人約定。

2、補充賠償責任是兩種責任的競合狀態。即基於直接侵權行為的直接賠償責任和基於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的補充賠償責任的競合。

3、補充賠償責任有一定的范圍限制。如《人損解釋》第六條規定,經營者承擔補充賠償責任是在「能夠防止或制止損害的范圍內」,第七條規定學校等教育機構承擔補充賠償責任是在「未盡職責范圍內」。

4、補充賠償責任是一種非終局責任。所謂非終局責任,是指責任人承擔的補充賠償責任只是一種暫時性責任或形式性責任,行為人承擔責任後可以依法向直接責任人行使追償權而進行救濟,最終承擔責任的是直接責任人。

補充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行為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條件,也就是說行為人在何種條件下需要承擔補充賠償責任,補充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為四個,即:

1、第三人侵權直接導致損害事實的發生;

2、行為人未盡合理安全保障義務;

3、損害事實與行為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存在因果關系;

4、權利人向第三人(直接侵權人)求償受阻。

(3)補充責任需要有法律依據嗎擴展閱讀:

補充賠償責任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補充賠償責任由法律明確規定或當事人約定。

這一特徵,體現了補充賠償責任產生的法律依據。與其他形式的民事責任相比,其有著獨特的責任適用規則和構成要件。

為了避免補充賠償責任的濫用和維護相關當事人的利益平衡,只有在法律有明確規定或當事人有約定的情形下才能適用。對於法律規定的情形,目前主要體現在《人損解釋》第六條、第七條,且是過錯責任。

當然出於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我們也不應該反對當事人在合同中對補充賠償責任進行約定。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補充賠償責任的隨意濫用。

2、補充賠償責任是兩種責任的競合狀態。

這種責任競合狀態是由於兩個侵權行為產生同一損害事實,為彌補這一損失而發生的兩個責任的競合,即基於直接侵權行為的直接賠償責任和基於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的補充賠償責任的競合。作為共同責任形態的一種,其與連帶責任、按份責任等責任形式一樣,是解決多個責任人對同一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問題的。

3、補充賠償責任有一定的范圍限制。

補充賠償責任並非一定是對全部的責任都承擔補充清償義務,在不同的情形下,其可能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份額是不一樣的,這種份額與過錯程度相關。如《人損解釋》第六條規定,經營者承擔補充賠償責任是在「能夠防止或制止損害的范圍內」,第七條規定學校等教育機構承擔補充賠償責任是在「未盡職責范圍內」。

參考資料:網路-補充責任

❹ 補充協議的法律效力

信件無法視作協復議的,補充制協議是需要的是對生效的合同做補充,沒有簽字是無效的,具體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三十二條 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

第六十一條 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

(4)補充責任需要有法律依據嗎擴展閱讀:

補充合同的效力

當補充合同的約定與主合同的約定發生矛盾時,應該以時間在後的約定條款為准執行。時間在後的約定,實際上是對主合同的原約定的重新修訂,該新約定是補充合同的精要和實質。如果仍以主合同的原條款為准執行,那就失去了補充合同存在的意義。

補充合同與合同變更

補充合同對主合同補充太多的新約定,則該補充合同就難以稱之為補充合同了。補充合同對主合同修改得太多,超過了適當的量,或補充合同對主合同的實質要件進行了較大的補充修改。

比如對價格條款,技術標准,履約期限等約定進行了不利於其中一方的修改,這也不能稱之為補充合同。這些補充和修改已經符合合同變更的要求,應該稱之為合同變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❺ 舉例說明侵權補充責任的法律特點

侵權補充責任主要是指「安保責任」。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旅館、銀行的客戶以內及列車的乘客,容在旅館、銀行、列車內受到他人侵害,侵權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在無法確認侵權人或者侵權行為人沒有能力承擔賠償責任的情況下,旅館、銀行、列車的所有者或者經營者盡到保護義務的,不承擔責任;未盡到保護義務的,應當承擔補充責任。

由上述表述可知,補充責任的特點有:(1)承擔的責任是有先後順序的;(2)責任的產生原因是不同的;(3)承擔的是補充的責任,就是只在侵權人不能承擔的部分承擔責任;(4)主責任人與補充責任人之間沒有追償的關系。這點可以這樣理解,首先主責任人肯定是沒有可追償的人的,其次對於補充責任人,因為法律規定的是其「沒有盡到安保責任」,才承擔責任的,因此,補充責任人也是有過錯的,是應當承擔其過錯范圍內的責任的,所以,他們之間沒有追償權。

以上,祝好。

經濟法中補充賠償責任與連帶賠償責任的區別

所謂補充賠償責任,是指多個行為人基於各自不同的發生原因而產生數個責任,造成直接損害的直接責任人按照第一順序承擔全部責任,承擔補充責任的責任人在第一順序的責任人無力賠償、賠償不足或者下落不明的情況下,在能夠防止或減少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責任,且可以向第一順序的直接責任人請求追償的侵權責任形態。

可以從以下幾點來把握補充賠償責任的特點:
1、補充賠償責任由法律明確規定或當事人約定。這一特徵,體現了補充賠償責任產生的法律依據。與其他形式的民事責任相比,其有著獨特的責任適用規則和構成要件。為了避免補充賠償責任的濫用和維護相關當事人的利益平衡,只有在法律有明確規定或當事人有約定的情形下才能適用。對於法律規定的情形,目前主要體現在《人損解釋》第六條、第七條,且是過錯責任。當然出於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我們也不應該反對當事人在合同中對補充賠償責任進行約定。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補充賠償責任的隨意濫用。

2、補充賠償責任是兩種責任的競合狀態。這種責任競合狀態是由於兩個侵權行為產生同一損害事實,為彌補這一損失而發生的兩個責任的競合,即基於直接侵權行為的直接賠償責任和基於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的補充賠償責任的競合。作為共同責任形態的一種,其與連帶責任、按份責任等責任形式一樣,是解決多個責任人對同一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問題的。

3、補充賠償責任有一定的范圍限制。補充賠償責任並非一定是對全部的責任都承擔補充清償義務,在不同的情形下,其可能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份額是不一樣的,這種份額與過錯程度相關。如《人損解釋》第六條規定,經營者承擔補充賠償責任是在「能夠防止或制止損害的范圍內」,第七條規定學校等教育機構承擔補充賠償責任是在「未盡職責范圍內」。

4、補充賠償責任是一種非終局責任。所謂非終局責任,是指責任人承擔的補充賠償責任只是一種暫時性責任或形式性責任,行為人承擔責任後可以依法向直接責任人行使追償權而進行救濟,最終承擔責任的是直接責任人。這一法律特性,是由補充賠償責任的法律地位決定的。從損害的成因分析,損害是由直接責任人的侵權行為造成的,補充賠償責任人的行為往往不是損害產生的原因而只是條件(或者說是間接原因)。根據民事責任歸責的一般原理和過錯吸收規則,應當由直接侵權人即直接責任人承擔實質性責任或終局責任。由於不存在共同過錯,直接責任人不會因為補充賠償責任人的過錯存在而得到減輕。這樣有利於使受害人權利得到充分救濟,並維護補充責任人的合法權益。

補充責任的情形,主要是公共服務設施的管理者(負有安全保衛義務)對發生在管理場所上的他人侵權行為負擔的責任。主要是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六條、第七條。

不真正連帶責任是和連帶責任相對應的,是指數個債務人基於不同的發生原因而對於同一債權人負有以同一給付為標的的數個債務,因一個債務人的履行而使全體債務均歸於消滅。其特徵是1、不真正連帶債務是基於數個法律關系而發生的債務,2、債權人對數個債務人均享有分別獨立的請求權,3、數個債務偶然聯系在一起,各個債務人主觀上並無聯絡,也未共同實施某種行為,或做出某種約定,數個債務發生密切聯系,給付內容的統一,純屬相關法律關系的偶然發生巧合。4、數個債務人的給付內容為同一或基本上是相同的,且債務的清償不分比例、份額,每個債務人均有全部清償的義務。5、在多數情況下不真正連帶責任有終局責任人。

不真正連帶責任與補充責任的區別
1、不真正連帶責任中的多數責任是基於不同發生原因而偶然產生的對同一損害後果的清償,各負全部履行的義務,各個責任人是依自己與權利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來確定具體的債務。補充責任有的是基於同一原因產生的債務,有的則是基於不同原因而產生的債務,但不管是那種情形,都是以主債務為准,主債務的計算方式和賠償數額是唯一的,不存在多種計算方式。

2、不真正連帶責任中,權利人可以依不同的法律關系任意選擇起訴債務人,而補充責任則不能選擇,必須先起訴主債務人,除非主債務人不確定。

3、不真正連帶責任中,各債務人均負全部履行義務,而補充責任中只有主債務人需負全部履行義務,補充責任人則需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承擔全部債務的補充責任還是部分債務的補充責任。

4、不真正連帶責任中存在終局責任人,各責任人依各自與權利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而對同一損害後果承擔責任後,只能依其與主債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請求清償,並非純粹意義上的追償。

據個例子,
某甲在乙飯店大廳吃飯時,丙(對甲有恨意)沖入該飯店,丙持續對甲毆打致甲輕傷,乙飯店服務員見此情況,不知所措,未上前制止,也未打報警電話。後丙逃離,不知所蹤。
乙飯店對甲遭受的損害承擔補充賠償責任(並不是全額賠償),理由是甲未盡到法定的安全保衛義務。乙飯店可以就已賠償的部分向丙追償(如果丙被抓獲)

同例,
某甲在乙飯店大廳吃飯時,丙(對甲有恨意)沖入該飯店,丙持續對甲毆打致甲輕傷,乙飯店服務員丁上前制止並迅速撥打了110報警電話,甲逃跑過程中(被丙追ing)踩到飯店飯店大堂地板上的一塊西瓜皮摔成盆骨骨折。丙見狀逃離,不知所蹤。
對甲被打成輕傷的結果,乙飯店不負責任。對甲摔成盆骨骨折的行為,乙丙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即甲可以要求乙飯店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乙飯店賠償了以後有權向丙追償(如丙被抓獲的話)。來源烏魯木齊律師http://china.findlaw.cn/wulumuqi

❼ 什麼叫做法律上的「補充責任」

補充責任是指抄因同一債務,在應襲承擔清償責任的主責任人財產不足給付時,由補充責任人基於與主責任人的某種特定法律關系或因為存在某種與債務相關的過錯而承擔補充清償的民事責任。究其實質,相當於一種保證責任,與保證中的一般保證類似

❽ 侵權法 中舉例說明侵權補充責任的法律特點和基本規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七條和第四十條規定了勞務派遣單位、安保義務人和學校的補充責任。所謂補充責任是指在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中,違反安全保護義務的一方當事人承擔的侵權責任(楊立新觀點)。
補充責任的核心是補充,既包括程序意義上的補充,也包括實體意義上的補充。
(1)程序意義上的補充是指順位的補充,即直接責任人承擔的賠償責任是第一順序的責任。補充責任中順序的規定至關重要,其目的是賦予補充責任人一種先訴抗辯權。若賠償權利人單獨起訴補充責任人,則補充責任人可以要求追加直接責任人為共同被告,從而完全排除了將補充責任人和直接責任人責任連帶的可能。
(2)實體意義上的補充是指補充責任的賠償數額是補充性的,其賠償數額的大小,取決於直接責任人承擔的數額的大小以及補充責任人的過錯程度。若補充責任人的過錯程度足以涵蓋受害人的全部損失,而直接責任人無力承擔任何責任,則補充責任人應當承擔全部損失;若補充責任人的過錯程度不足以涵蓋受害人的全部損失,則不管直接責任人有無能力承擔全部或者部分責任,補充責任人僅就在與自己過錯相當的范圍內承擔責任,至於受害人能否獲得全部賠償與之無關,即負有限補充責任。

❾ 民法中補充賠償責任和按份賠償責任的區別

所謂補充賠償責任,是指多個行為人基於各自不同的發生原因而產生數個責任,造成直接損害的直接責任人按照第一順序承擔全部責任,承擔補充責任的責任人在第一順序的責任人無力賠償、賠償不足或者下落不明的情況下,在能夠防止或減少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責任,且可以向第一順序的直接責任人請求追償的侵權責任形態。

可以從以下幾點來把握補充賠償責任的特點:
1、補充賠償責任由法律明確規定或當事人約定。這一特徵,體現了補充賠償責任產生的法律依據。與其他形式的民事責任相比,其有著獨特的責任適用規則和構成要件。為了避免補充賠償責任的濫用和維護相關當事人的利益平衡,只有在法律有明確規定或當事人有約定的情形下才能適用。對於法律規定的情形,目前主要體現在《人損解釋》第六條、第七條,且是過錯責任。當然出於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我們也不應該反對當事人在合同中對補充賠償責任進行約定。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補充賠償責任的隨意濫用。

2、補充賠償責任是兩種責任的競合狀態。這種責任競合狀態是由於兩個侵權行為產生同一損害事實,為彌補這一損失而發生的兩個責任的競合,即基於直接侵權行為的直接賠償責任和基於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的補充賠償責任的競合。作為共同責任形態的一種,其與連帶責任、按份責任等責任形式一樣,是解決多個責任人對同一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問題的。

3、補充賠償責任有一定的范圍限制。補充賠償責任並非一定是對全部的責任都承擔補充清償義務,在不同的情形下,其可能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份額是不一樣的,這種份額與過錯程度相關。如《人損解釋》第六條規定,經營者承擔補充賠償責任是在「能夠防止或制止損害的范圍內」,第七條規定學校等教育機構承擔補充賠償責任是在「未盡職責范圍內」。

4、補充賠償責任是一種非終局責任。所謂非終局責任,是指責任人承擔的補充賠償責任只是一種暫時性責任或形式性責任,行為人承擔責任後可以依法向直接責任人行使追償權而進行救濟,最終承擔責任的是直接責任人。這一法律特性,是由補充賠償責任的法律地位決定的。從損害的成因分析,損害是由直接責任人的侵權行為造成的,補充賠償責任人的行為往往不是損害產生的原因而只是條件(或者說是間接原因)。根據民事責任歸責的一般原理和過錯吸收規則,應當由直接侵權人即直接責任人承擔實質性責任或終局責任。由於不存在共同過錯,直接責任人不會因為補充賠償責任人的過錯存在而得到減輕。這樣有利於使受害人權利得到充分救濟,並維護補充責任人的合法權益。

補充責任的情形,主要是公共服務設施的管理者(負有安全保衛義務)對發生在管理場所上的他人侵權行為負擔的責任。主要是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六條、第七條。

不真正連帶責任是和連帶責任相對應的,是指數個債務人基於不同的發生原因而對於同一債權人負有以同一給付為標的的數個債務,因一個債務人的履行而使全體債務均歸於消滅。其特徵是1、不真正連帶債務是基於數個法律關系而發生的債務,2、債權人對數個債務人均享有分別獨立的請求權,3、數個債務偶然聯系在一起,各個債務人主觀上並無聯絡,也未共同實施某種行為,或做出某種約定,數個債務發生密切聯系,給付內容的統一,純屬相關法律關系的偶然發生巧合。4、數個債務人的給付內容為同一或基本上是相同的,且債務的清償不分比例、份額,每個債務人均有全部清償的義務。5、在多數情況下不真正連帶責任有終局責任人。

不真正連帶責任與補充責任的區別
1、不真正連帶責任中的多數責任是基於不同發生原因而偶然產生的對同一損害後果的清償,各負全部履行的義務,各個責任人是依自己與權利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來確定具體的債務。補充責任有的是基於同一原因產生的債務,有的則是基於不同原因而產生的債務,但不管是那種情形,都是以主債務為准,主債務的計算方式和賠償數額是唯一的,不存在多種計算方式。

2、不真正連帶責任中,權利人可以依不同的法律關系任意選擇起訴債務人,而補充責任則不能選擇,必須先起訴主債務人,除非主債務人不確定。

3、不真正連帶責任中,各債務人均負全部履行義務,而補充責任中只有主債務人需負全部履行義務,補充責任人則需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承擔全部債務的補充責任還是部分債務的補充責任。

4、不真正連帶責任中存在終局責任人,各責任人依各自與權利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而對同一損害後果承擔責任後,只能依其與主債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請求清償,並非純粹意義上的追償。

據個例子,
某甲在乙飯店大廳吃飯時,丙(對甲有恨意)沖入該飯店,丙持續對甲毆打致甲輕傷,乙飯店服務員見此情況,不知所措,未上前制止,也未打報警電話。後丙逃離,不知所蹤。
乙飯店對甲遭受的損害承擔補充賠償責任(並不是全額賠償),理由是甲未盡到法定的安全保衛義務。乙飯店可以就已賠償的部分向丙追償(如果丙被抓獲)

同例,
某甲在乙飯店大廳吃飯時,丙(對甲有恨意)沖入該飯店,丙持續對甲毆打致甲輕傷,乙飯店服務員丁上前制止並迅速撥打了110報警電話,甲逃跑過程中(被丙追ing)踩到飯店飯店大堂地板上的一塊西瓜皮摔成盆骨骨折。丙見狀逃離,不知所蹤。
對甲被打成輕傷的結果,乙飯店不負責任。對甲摔成盆骨骨折的行為,乙丙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即甲可以要求乙飯店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乙飯店賠償了以後有權向丙追償(如丙被抓獲的話)。

❿ 法律上的補充賠償責任怎樣理解

不是連帶責任的就屬於補充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如果狗的主人有能力賠付回你這7W塊錢,那答么超市就不要賠償,如果狗的主人賠償不了這么多的話,那麼你就可以向超市要求賠償不超過30%的部分,也就是超市最多承擔2W多一點的責任。

熱點內容
寧夏2016人口計生條例 發布:2025-09-29 12:04:49 瀏覽:447
道德經的企業 發布:2025-09-29 12:04:48 瀏覽:967
2016年經濟法基礎第一章 發布:2025-09-29 11:52:57 瀏覽:526
麗水法律顧問 發布:2025-09-29 11:52:22 瀏覽:253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的基本步驟 發布:2025-09-29 11:46:35 瀏覽:179
司法考試司長 發布:2025-09-29 11:28:19 瀏覽:383
統計法治原則 發布:2025-09-29 11:19:03 瀏覽:351
法院梁明 發布:2025-09-29 11:18:25 瀏覽:657
行政法的功能作用及價值 發布:2025-09-29 11:11:49 瀏覽:740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聲明 發布:2025-09-29 11:11:48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