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匿名信誣告的法律責任

匿名信誣告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2-23 11:21:58

① 被人匿名信舉報怎麼辦知道是誰舉報的,如何用法律制裁他。

典型的誣告陷害罪,而且此罪屬於行為犯,就是他實施了誣告行為,而且公安機關版立案調查獲了。權那麼誣告罪既成立了。
此案你應該這樣做,
1、到公安機關報案,告他誣告陷害,如果公安機關不受理,
2、直接到法院起訴,如果法院認為應該由公安機關先立案調查,那麼法院就會把案子轉到公安機關。

② 如何對待匿名誣陷

huhaiyang123,你好。
你可以向司法機關報案,申請調查。
1.可能構成誣告陷害罪。
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不是有意誣陷,而是錯告,或者檢舉失實的,不適用前兩款的規定。
2.誹謗罪

一、概念及其構成

誹謗罪,是指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1、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與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嚴、名譽權。犯罪侵犯的對象是自然人。

2、客觀要件

本罪在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實施捏造並散布某種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1)須有捏造某種事實的行為,即誹謗他人的內容完全是虛構的。如果散布的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即使有損於他人的人格、名譽,也不構成本罪,(2)須有散布捏造事實的行為。所謂散布,就是在社會公開的擴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言語散布;另一種是文字,即用大字報、小字報、圖畫、報刊、圖書、書信等方法散布。所謂「足以貶損」,是指捏造並散布的虛假事實,完全可能貶損他人的人格、名譽,或者事實上已經給被害人的人格、名譽造成了實際損害。如果散布虛假的事實,但並不可能損害他人的人格、名譽,或無損於他人的人格、名譽,則不構成誹謗罪。

(3)誹謗行為必須是針對特定的人進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從誹謗的內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誰,就可以構成誹謗罪。如果行為人散布的事實沒有特定的對象,不可能貶損某人的人格、名譽,就不能以誹謗罪論處。

(4)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必須屬於情節嚴重的才能構成本罪。雖有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但沒有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則不能以本罪論處。所謂情節嚴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捏造事實造成他人人格、名譽嚴重損害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造成惡劣影響的;誹謗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導致被害人自殺的等等情況。

3、主體要件

本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

4、主觀要件

本罪主觀上必須是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損害他人名譽的虛假事實,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損害他人名譽的危害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行為人的目的在於敗壞他人名譽。如果行為人將虛假事實誤認為是真實事實加以擴散,或者把某種虛假事實進行擴散但無損害他人名譽的目的,則不構成誹謗罪。

二、認定

1、本罪與治安違法行為、民事侵權行為的界限

構成誹謗罪的誹謗行為,必須是情節嚴重的,而違反治安行政法規的誹謗行為,必須局限於尚不夠刑事處罰的。民事性質的名譽侵權行為,不僅在違法程度上輕於誹謗犯罪行為以及違反治安行政法規的誹謗行為,而且還具有以下不同:(1)誹謗罪散布的必須是捏造的虛假的事實。如果散布的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雖然有損於他人人格、名譽,但不構成誹謗罪。而名譽侵權行為,即使所述的內容是真實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開宣揚的,公開了將有損於他人人格、名譽,也可以構成名譽侵權。甚至敘述的事實愈真實,愈會加重侵權的程度。比如,為毀損他人名譽而揭人隱私,越揭得逼真,其侵權性質越為惡劣。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規定,泄露並宣揚他人隱私,給他人名譽造成不良影響的,是侵害名譽權的行為,不構成誹謗罪。(2)法人、團體、組織不能成為誹謗罪的犯罪對象。而在名譽侵權行為中,法人、團體、組織可以成為受害者。如:散布虛假消息,誣說某工廠的產品質量如何低劣等,目的是以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搞垮對方。這種行為即使造成了嚴重後果,只能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而不構成誹謗罪。(3)主觀過錯要求不同。誹謗犯罪行為的主觀方面必須是直接故意;而名譽侵權的主觀過錯包括過失行為。此外,即使善意的檢舉、揭發、批評中有不實成分的,也不應以誹謗罪論處。

2、本罪與侮辱罪的界限

這兩種犯罪所侵犯的客體,都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譽。不同之處主要在於:

(1)侮辱不是用捏造的方式進行,而誹謗則必須是捏造事實。

(2)侮辱含暴力侮辱行為,而誹謗則不使用暴力手段;

(3)侮辱往往是當著被害人的面進行的,誹謗則是當眾或者向第三者散布的。

三、處罰

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犯本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這里所謂「告訴的才處理」,是指犯誹謗罪,被害人告發的,法院才受理,否則不受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例如,因誹謗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引起當地群眾公憤的;誹謗外國人影響國際關系的,等等,如果受害人不告訴或不能告訴,人民檢察院應提起公訴。

③ 匿名誣告不用負法律責任嗎怎樣查處

如果能證明是哪個人在誣告造謠,就可以去法院起訴他!只要他的誣告沒有造成不良社會影響沒有危害到社會秩序就構不成犯罪,頂多也就是是個民事責任,這種民事責任頂多也就賠禮道歉、消除影響、賠償名譽精神損失費。

④ 匿名給紀委發檢舉信會有什麼法律責任

檢舉信是為了揭發某人的違法犯罪行為而向有關部門提出書面材料。檢舉信不要求必須實名,匿名給紀委發檢舉信,紀委會根據情況對提交的材料進行調查。如果調查得出所檢舉不屬實,將會以誣告對檢舉人進行處罰。

最高人民檢察院有關負責人就《關於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九條規定:

關於收受財物後退還或者上交問題,國家工作人員收受請託人財物後及時退還或者上交的,不是受賄。國家工作人員受賄後,因自身或者與其受賄有關聯的人、事被查處,為掩飾犯罪而退還或者上交的,不影響認定受賄罪。

匿名舉報,一是初步無法判斷舉報內容真實性,核實舉報線索有一定困難,且核實完後經常存在捏造事實或誇大事實情況,每個人因為個人恩怨都去隨便舉報的話,紀委辦案難度可想而知。

紀委接到舉報信件,一般會根據幹部管理許可權,將案件移交到同級紀委去調查核實,如果涉及重大問題的話可能直接出面調查。

(4)匿名信誣告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捏造事實舉報會違反的法律:

《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二條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三條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四條侵權人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的,不影響依法承擔侵權責任。

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權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擔侵權責任。

第五條其他法律對侵權責任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⑤ 匿名舉報受理嗎法律上有規定嗎

受理來

回答依據:

《中央源紀委信訪室回復:紀檢監察機關如何認定和處理實名、匿名舉報?》

中央紀委信訪室:紀檢監察機關提倡實名舉報,對實名舉報和匿名舉報都要認真對待,妥善處理。匿名舉報的,應當盡可能據實提供被舉報人的姓名、工作單位、違紀事實的具體情節和證據,不得捏造事實誣告陷害。

拓展資料:

紀檢監察機關如何處理誣告、錯告?

中央紀委信訪室:對檢舉控告失實的,必須嚴格區分是誣告還是錯告。對故意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的,應當依照有關規定嚴肅處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認定誣告必須經地市級以上(含地市級)黨委或紀委批准。由於對事實了解不全面而發生錯告的,應當在一定范圍內澄清是非,消除對被錯告者造成的影響,並教育錯告者。

參考鏈接:中央紀委信訪室回復:紀檢監察機關如何認定和處理實名、匿名舉報

⑥ 匿名信誣告他人是否夠成尋釁滋事

誣告是誣告,尋釁滋事是尋釁滋事,不同的罪名,

⑦ 有人寫匿名信誣告我,我如何告他

匿名的話要找到到底是誰,很難啊。如果你能找到證據指證這個人的話版,可以用誹謗罪,並且請權求精神損失賠償,但是如果找不到是誰的話,最好的辦法只能是不理他,這樣的話一方面證明這個誣告是假的,對你構不成威脅,一方面讓這個人心裡氣憤,達不到擾亂你生活的目的。

⑧ 現在,寫匿名信的人公司已經查清楚,內容純屬誣告。可否要求公司的法律顧問幫助讓誣告者道歉。再謝!

你可以親自要求其賠禮道歉,消除影響。如果情節嚴重,他也拒不道歉的話,你可以內起訴的。至於法律方面的幫容助,可以請法律顧問,但是不能要求其一定幫你。因為通常法律顧問的業務范圍不包括公司內部員工糾紛或者員工個人得失。

⑨ 寄匿名舉報信會不會判誣告陷害罪

誣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實,作虛假告發,意圖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為《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條: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最高司法機關認定該條規定的犯罪是誣告陷害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不是有意誣陷,而是錯告,或者檢舉失實的,不適用前兩款的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本罪的,從重處罰。《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條第二款。

⑩ 被匿名信誣告了,派出所調查了,應該怎麼辦呢

若對方確屬捏造事實向司法機關告發,意圖使你受到刑事追究,就涉嫌構成誣告陷害罪了,你可以請求司法機關追究他的這一刑事責任。

熱點內容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的基本步驟 發布:2025-09-29 11:46:35 瀏覽:179
司法考試司長 發布:2025-09-29 11:28:19 瀏覽:383
統計法治原則 發布:2025-09-29 11:19:03 瀏覽:351
法院梁明 發布:2025-09-29 11:18:25 瀏覽:657
行政法的功能作用及價值 發布:2025-09-29 11:11:49 瀏覽:740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聲明 發布:2025-09-29 11:11:48 瀏覽:738
暨大宿舍法學 發布:2025-09-29 11:03:56 瀏覽:804
勞動法中關於哺乳期的規定 發布:2025-09-29 10:50:53 瀏覽:642
紹興市司法鑒定所 發布:2025-09-29 10:45:46 瀏覽:303
新鄉鳳泉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29 10:40:08 瀏覽: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