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競合理論法學
❶ 法條競合怎麼處理
在法條競合條件抄下,一行為觸犯數襲法條,只能適用其中的一法條定罪處罰。其選擇適用法條的原則,主要是:
(一)特殊優於一般原則。特殊法與一般法競合,一般的應實行特殊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行為人的具體行為符合特殊法的要件的,適用特殊法。
因為,正是由於某種行為具有某一方面事實的特殊性,侵犯某一特定的社會關系,立法者才將其制定為特殊法,以別於一般法,並且與其特殊的危害性相適應,規定或重或輕或相同的刑罰。只有實行上述原則,才能符合和實現立法的意圖。
(二)重法優於輕法原則。特殊法與一般法競合,而前者的法定刑輕於後者,在一般情況下,仍應實行特殊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但是,在法律有特別規定時,可以實行重法優於輕法的原則,即適用一般法。
法條競合類型
(一)因犯罪主體特殊形成的法條競合
(二)因犯罪對象特殊形成的法條競合
(三)因犯罪目的特殊形成的法條競合
(四)因犯罪方式或手段特殊形成的法條競合
(五)因犯罪時間特殊形成的法條競合
(六)因數個特殊要件形成的法條競合
❷ 刑法理論中有哪些競合我一直不太明白,什麼「法條競合」「想像競合」的,還有什麼,它們都是什麼意思
法條競合是一個行為觸犯了數個罪名,比如有個人偷槍,觸犯了127調盜竊槍支罪,也觸犯了264條盜竊罪。還有如果一個人與軍人家屬重婚的,就觸犯了258條重婚罪和259條破壞軍婚罪。這都是一個行為,結果有2條以上的法律可以適用。
想像競合是數個行為,從一重罪處罰。比如行為人乙以泄憤為目的,白天放火燒毀了一個靠近市區並裝滿十萬件國旗的倉庫,觸犯侮辱國旗國徽罪與故意毀壞財物罪。兩罪在主觀目的與構成要件上相去甚遠,但由於侮辱國旗國徽罪的最高刑遠比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罪來的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剝奪政治權利和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時十萬件國旗被燒毀所造成的後果也是符合「情節特別嚴重」的構成要件,故應按照故意毀壞財物罪判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附加剝奪政治權利(根據第五十六條的規定)
還有個法律擬制。法律擬制,又稱法定擬制,是將原本不符合某種規定的行為也按該規定處理。法律擬制的目標通常在於:將針對一構成要件所作的規定,適用於另一構成要件。我國刑法規定了許多法律擬制條款。比如,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規定: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搶劫罪)定罪處罰。該條規定的行為原本不符合搶劫罪的構成要件,但立法機關通過法律擬制,賦予其與搶劫罪相同的法律效果。
類似的還有牽連犯,繼續犯。
看刑法罪數論吧~
❸ 法條競合的具體例子
1、例如行為人以加害生命恐嚇他人,而該當於恐嚇罪,其後,果真將他人殺害,則又該當於殺人罪,此時僅論以殺人罪即為已足。
2、例如既遂罪吸收陰謀、預備、未遂罪。在共犯則正犯吸收從犯、教唆犯,教唆犯吸收從犯。又重行為吸收輕行為,例如偽造貨幣行為吸收行使偽造貨幣行為。
3、例如偽造文書、有價證券罪吸收偽造印章、印文罪。
4、偷盜通信設備。同時構成兩種罪名。盜竊罪與破壞通信設備罪。法條競合更簡單,詐騙罪和保險詐騙罪。
法條競合,指一個犯罪行為同時觸犯數個具有包容關系的具體犯罪條文,依法只適用其中一個法條定罪量刑的情況。
法條競合在德國刑法理論上,占支配地位的觀點將其分為特別關系、補充關系和吸收關系。日本刑法理論的通說認為,法條競合除了上述三種形式外,還有擇一關系這種形式。所謂擇一關系,是指可以同時適用於一個行為的數個構成要件相互處於可以兩立的關系時,只適用其中某一構成要件,排除其他構成要件的適用。
不過,日本也有學者認為,擇一關系所針對的情形,實際上只不過是事實認定的問題,並非各法條本身的競合。
(3)法律責任競合理論法學擴展閱讀:
法條競合,通常被分為以下四種:
1、特別關系:一定的刑罰法規,對其他法規處於特別關系時,依特別規定優於普通規定的原則,此時僅適用特別規定,內有兩種情況:一為普通刑法和特別刑法的關系;二為普通刑法本身上的特別關系。
2、補充關系:基本的法條與其補充的法條競合時,依基本規定優於補充規定的原則,只應受基本規定的支配。
3、吸收關系:乃一犯罪事實之內涵,當然包含另一犯罪事實之內涵者,則後者已包含於前者,故為前者所吸收。吸收之情形如下:
4、擇一關系:不得兩立的兩個刑罰規定,只能適用其一,而排斥他者,例如為他人處理事務,意圖為自己利益而為違背其任務的行為之背信罪,與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侵佔自己持有他人財物之侵佔罪,由於侵佔行為當然含有背信的性質,則如該行為已合於侵佔之具體規定時,只能擇侵佔罪處罰。
❹ 競合犯的法條競合犯和想像競合犯之異同
法規競合的本質是單純一罪,而想像競合犯則是觀念上的數罪、實質上的一罪。想像競合與法規競合具有四個共同特徵:
其一,一個犯罪行為;
其二,觸犯規定不同罪名的數個法條;
其三,兩者的法律本質都是一罪,而非數罪;
其四,最終都適用一個法條並且按照一罪予以處罰。 想像競合與法規競合之間存在顯著或根本的差別。具體而言可歸納為:
第一,想像競合犯是犯罪行為或犯罪行為所觸犯的不同罪名的競合,屬於犯罪數之單復的形態;法規競合是法律條文的競合,屬於法條之關系的形態。
第二,想像競合犯是觀念的競合(觀念上的數罪),即想像競合犯是實質一罪,其以一個犯罪行為觸犯的數個不同不同罪名由於觀念因素或主觀認識的影響而發生競合;法規競合是客觀存在的或現實的競合,即法規競合本為單純一罪,但由於客觀存在著的法律條文的錯綜規定而致使規定不同罪名的數個法條發生競合。
第三,想像競合不存在重合或交叉關系;法規競合所涉及的規定不同種罪名的數個法條之間,必然存在重合或交叉關系。
第四,想像競合犯中規定不同種罪名的數個法條發生關聯,是以行為人實施特定的犯罪行為為前提或中介;法規競合所涉及的規定不同種罪名的數個法條之間的重合或交叉關系,並不以犯罪行為的實際發生為轉移。
第五,想像競合犯是由於行為人實施了犯罪行為而觸犯規定不同種罪名的數個法條,所以,數個法條均應適用於導致不同罪名競合的犯罪行為,且應在比較數個罪名法定刑的輕重後擇一重者處斷之(但所觸犯的輕罪成立,其法條仍應引用);法規競合所涉及的規定不同種罪名的數個法條之間存在重合或交叉關系並不以犯罪行為的發生為前提,故在數個法條中只能選擇適用一個法條即特別法、實害法或重法對犯罪人予以處罰,而排斥其他相競合的法條即普通法、危險法或輕法的適用。
第六,想像競合犯是犯罪之單復的形態,故關於想像競合犯的理論和法律規定,所解決的是罪數問題和對犯罪行為觸犯的數罪名如何處罰的問題;法規競合是法條之關系的形態,故關於法規競合的理論和法律規定,所解決的是法律適用問題。
❺ 如何理解法條競合,法條競合的表現形式,法條競合與想像競合犯有什麼聯系
想像競合犯與法條競合犯於表現上有著極大的相似性,兩者的行為人都只實施了一個危害行為,都觸犯了數個法條,且最終都按一罪處罰,適用一個法條(雖然適用原則各有不同),特別是當法條競合犯各罪之間為交叉重合關系時更令人難以理解,然而二者畢竟有著根本的區別:
法條競合犯是指某種行為同時符合
數個具有重合關系的犯罪構成的犯罪形態。其特徵在於:其一,一個犯罪行為同時符合數個性質不同的犯罪構成;其二,犯罪行為所符合的數個犯罪構成之間具有重合關系;其三,由一個犯罪構成可以恰當、全面地評價犯罪行為。②
由此可見,正如前文所述,法條競合犯與想像競合犯的本質區別就在於犯罪人的犯罪行為所觸犯的犯罪構成是否具有重合關系,並因此得以從若干犯罪構成中選擇一個能夠恰當、全面評價犯罪行為的犯罪構成。除此根本區別外,二者尚存在著其他一些差異:
首先,二者發揮作用的領域不同,想像競合犯是一種罪數形態,故想像競合犯理論主要是解決犯罪行為觸犯幾個罪名,如何處罰的問題;而法條競合犯主要是法律的適用問題,代表了法條間的關系,是在法條之間因有錯綜復雜的重合關系而導致均能對一行為進行評價時,如何選擇一個最恰當、最全面的罪名的問題,故我國理論界歷來有將其放入犯罪形態研究,還是放在刑法各論里研究的爭論。
其二,想像競合犯如前所述是特殊的數罪而與一罪相區別,而法條競合系「同一犯罪行為,而觸犯數法律時,僅適用一法律而排斥他法律,其罪之本身為單純之一罪」③,故將二者並列於罪數形態進行研究時亦有顯著區別。
其三,「想像競合犯中規定不同種罪名的數個法條之間發生關聯,是以行為人實施特定的犯罪行為為前提或中介」①,即如前所述,此法條之間的聯系是偶然的,於法律制定時難以預見;而法條競合犯的出現,從根本上講是取決於某些刑法法條規定的犯罪構成具有重合關系的現實狀態的必然結果,於法律制定時即可預見,通過對法律條文的研究亦不難認識,從一定程度上講,數法條之間的聯系是必然的,與犯罪行為的發生與否無關。
其四,從處罰原則上講,對想像競合犯採取的是從一重罪處罰的原則;而對於法條競合犯,則根據各法條之間競合關系不同,採用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全部法優於部分法、復雜法優於簡單法等原則,並不一定導致適用重法,一句話,就是選用最恰當的罪名處斷。我國刑法第149條第2款規定「生產、銷售本節第一百四十一條至一百四十八條所列產品,構成各該條規定的犯罪,同時又構成本節第一百四十條規定之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似於立法上承認了法條競合犯重法優於輕法的原則,但似乎有違法條競合犯擇優適用的原理,合理與否有待商榷,本文不再贅述。
綜上,想像競合犯與法條競合犯是兩類成因、性質均有區別的犯罪形態,且適用原則亦各不相同,而偏於表面有一定相似之處,故理當著意分析,以避免實踐中誤認、誤行,這也是法學研究嚴謹性的必然要求。
❻ 刑法中的「想像競合」與「法條競合」有什麼區別
兩者之間存在著六點差異:
第一,想像競合犯是犯罪行為或犯罪行為所觸犯的不同罪名的競合,屬於犯罪數之單復的形態;法條競合是法律條文的競合,屬於法條之關系的形態。
第二,想像競合犯是觀念的競合(觀念上的數罪),即想像競合犯是實質一罪,其以一個犯罪行為觸犯的數個不同罪名由於觀念因素或主觀認識的影響而發生競合;法規競合是客觀存在的或現實的競合,即法規競合本為單純一罪,但由於客觀存在著的法律條文的錯綜規定而致使規定不同罪名的數個法條發生競合。
第三,想像競合不存在重合或交叉關系;法規競合所涉及的規定不同種罪名的數個法條之間,必然存在重合或交叉關系。
第四,想像競合犯中規定不同種罪名的數個法條發生關聯,是以行為人實施特定的犯罪行為為前提或中介;法規競合所涉及的規定不同種罪名的數個法條之間的重合或交叉關系,並不以犯罪行為的實際發生為轉移。
第五,想像競合犯是由於行為人實施了犯罪行為而觸犯規定不同種罪名的數個法條,所以,數個法條均應適用於導致不同罪名競合的犯罪行為,且應在比較數個罪名法定刑的輕重後擇一重者處斷之(但所觸犯的輕罪成立,其法條仍應引用);法規競合所涉及的規定不同種罪名的數個法條之間存在重合或交叉關系並不以犯罪行為的發生為前提,故在數個法條中只能選擇適用一個法條即特別法、實害法或重法對犯罪人予以處罰,而排斥其他相競合的法條即普通法、危險法或輕法的適用。
第六,想像競合犯是犯罪之單復的形態,故關於想像競合犯的理論和法律規定,所解決的是罪數問題和對犯罪行為觸犯的數罪名如何處罰的問題;法規競合是法條之關系的形態,故關於法規競合的理論和法律規定,所解決的是法律適用問題。
❼ 法條競合犯的內容
法條競合犯是競合犯之一種。競合犯包括純正競合犯和不純正競合犯。想像競合犯與實質競合犯(數罪並罰的競合)牽涉到多個法條和罪名的評判,屬於純正競合犯;而法條競合犯中只是構成要件的重疊現象,此種犯罪形態雖然在外表上好似有數個刑法條款競合在一起,但在實質上卻是一個刑法條款排斥其他刑法條款適用的現象,故屬於不純正競合犯。 何謂法條競合?或者說法條競合犯中法條之間的關系如何?目前理論上有這樣幾類代表性的觀點:
1.主張一個法律條文的內容為另一個法律條文的內容所包括,即法條之間存在包容關系的,才可構成法規競合。具體地說,當一個犯罪行為同時觸犯兩個法條時,只有其中法律條文的全部內容為另一法律條文的內容一部分時,才能視為法條競合;如果一個法律條文之一部分為他一法律條文內容的一部分時,不是法條競合,而是想像競合犯。
2.認為當某一犯罪行為同時觸犯兩個法律條文時,如果兩個法律條文具有包容關系,構成法規競合自不待言;如果兩者之間是交叉關系,即一個法條內容的一部分為另一個法條內容的一部分,也構成法規競合。
3.認為包容性的法條競合是法條競合最基本的、最普遍和公認的形式。至於將法條競合的外延擴大,進而主張存在交叉性法規競合,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和明確。
4.還有的學者認為,所謂競合的刑事法律法條,是指以同一危害行為為其所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的必要要件之一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刑事法律規范。所有競合的刑事法律規范各自之間的橫向關系,都是建立在為其所規范的危害行為的相同性的基礎上的關系。法條競合中不存在上述觀點中所謂的獨立競合、包容競合和偏一競合,只有交叉關系的競合,其競合點就是同樣的危害行為。
❽ 刑法上的競合有幾種
一、法條競合的概念 法條競合是指一個行為符合數個法律條文所規定的犯罪構成,而由於數個法律條文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的包容關系,只能適用其中一個法律條文,其他法律條文不能再適用的情況。 現實生活中的犯罪是多種多樣的,並不像在理論上闡釋或者法律條文中規定的那樣此罪即此罪,彼罪即彼罪。在司法實踐中,有的犯罪行為既是獨立的,同時又被包容在另一個犯罪行為之中,成為另一個犯罪行為中的一部分,也有的犯罪行為的一部分被包容在另一個犯罪行為的一部分之中,形成此罪中包容有彼罪、彼罪中包容有此罪的情況。在刑法分則條文的規定中,有的法條規定的犯罪可能是另一法條規定的犯罪的一部分,或者一個法條規定的犯罪的一部分可能是另一個法條規定的犯罪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產生一個犯罪行為同時符合數個法條規定的犯罪構成的情形,如刑法中規定的軍人叛逃罪,既符合第430條規定的軍人叛逃罪的犯罪構成,又符合第109條規定的叛逃罪的犯罪構成。由於行為人主觀上只有一個犯罪故意,客觀上只實施了一個犯罪行為,符合一個犯罪構成,雖然兩個法條都對這種犯罪行為作了規定,但是在處理時只能按照一個法條定罪而排除其他法條的適用。 法條競合情況的發生是由於多種原因造成的,概括地說,包含以下幾種原因:(1)由於犯罪對象而形成的法條競合。如與軍人配偶結婚的行為,既符合第259條規定的破壞軍婚罪的構成要件,又符合第258條規定的重婚罪的構成要件。(2)由於犯罪手段而形成的法條競合。如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行為,既符合第224條規定的合同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又符合第266條規定的詐騙罪的構成要件。(3)由於犯罪對象和犯罪手段而形成的法條競合。如詐騙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的行為,既符合第193條規定的貸款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又符合第266條規定的詐騙罪的構成要件。(4)由於犯罪結果而形成的法條競合。如以刑訊逼供的方式致人傷殘的行為,既符合第234條規定的故意傷害罪的構成要件,又符合第247條規定的刑訊逼供罪的構成要件。(5)由於犯罪主體而形成的法條競合。如軍人故意泄露國家軍事秘密的行為,既符合第398條規定的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的構成要件,又符合第432條規定的故意泄露軍事秘密罪的構成要件。(6)由於犯罪目的而形成的法條競合。如以牟利為目的傳播淫穢物品的行為,既符合第363條規定的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的構成要件,又符合第364條規定的傳播淫穢物品罪的構成要件。 法條競合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不同法律之間的法條競合,另一種是同一法律之中的法條競合。 二、法條競合的適用原則 既然法條競合是一個行為同時符合數個法律條文的犯罪構成,那麼在處理這類案件時究竟應當適用哪一個法律條文,這就是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在法條競合的情況下適用法律條文時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 這是指一個行為同時觸犯了兩個不同法律的規定,既符合特別法規定的犯罪構成,又符合普通法規定的犯罪構成,適用法律時以特別法的規定處理的原則。 普通法是在普遍范圍內適用的法律,而特別法是在特定范圍內適用的法律。特別法的規定或者是針對特定的主體,或者是針對特定的犯罪,或者是針對特定的地域。立法機關之所以在普通法之外又制定特別法,目的就是為了懲治特定主體或特定地域的特定犯罪,以保護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特別法的立法意圖就是對特別犯罪予以特別處罰,從而以特別手段保護特別的社會關系。正因為如此,所以對特別犯罪只能依照特別法而不能依照普通法定罪處罰,否則,特別法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二)特別條款優於普通條款的原則 這是指一個行為同時觸犯了同一部法律中的不同條款,既符合特別條款的犯罪構成,又符合普通條款的犯罪構成,適用法條時以特別條款的規定處理的原則。 立法者在一部法律的普通條款之外又規定特別條款,其用意是為了對那些特別的犯罪予以特別的處罰,目的也是為了保護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因此,當出現一個行為同時觸犯同一部法律中不同條款的情況時,通常應當按照特別條款優於普通條款的原則處理。 (三)重法優於輕法的原則 這是指一個行為同時觸犯了同一部法律中的不同條款時,在特殊情況下,如果特別條款所規定的法定刑低於普通條款所規定的法定刑,就依照重法優於輕法處理的原則。 刑法的任務在於懲罰犯罪,保護人民,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刑法中對不同的犯罪規定或重或輕的刑種和刑度,依據的是罪刑相適應的刑法基本原則,按照這一原則,就要做到重罪重判,輕罪輕判。行為人的行為同時符合兩個條款規定的犯罪構成,按照法定刑重的條款定罪處罰是合理的。在適用重法優於輕法的原則時,需要注意必須符合三個條件:(1)必須是一個行為同時觸犯同一部法律中的不同條款;(2)必須是特別條款的法定刑明顯低於普通條款的法定刑;(3)必須是刑法中對於適用普通條款沒有禁止性的規定。只有當上述三個條件同時都具備時,才能按照重法優於輕法的原則處理。
❾ 法律責任競合的意義是什麼啊
責任競合是指由於某一法律事實的出現,導致產生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民事責任,這些民事責任被數個法律規范調整,彼此之間相互沖突的現象。在民法中,責任競合常常表現為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
法律責任競合是法律上競合的一種,它既可發生在同一法律部門內部,如民法上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競合,也可發生在不同的法律部門之間,如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等之間的競合。
責任競合的特點:
(1)法律責任的主體為同一法律主體。
不同法律主體的不同法律責任可以分別追究,不存在相互沖突的問題。
(2)主體實施了一個行為
如果是數個行為分別觸犯不同的法律規定,並且符合不同的法律責任構成要件,則應針對各行為追究不同的法律責任,而不能按責任競合處理。
(3)行為符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律責任構成要件
行為人雖然僅實施了一個行為,但該行為同時觸犯了數個法律規范,符合數個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因而導致了數個法律責任的產生。
(4)數個法律責任之間相互沖突
如果數個法律責任可以被其中之一所吸收,如某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吸收了其行政責任;或可以並存,如某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與附帶民事賠償責任被同時追究,則不存在責任競合的問題。
當責任主體的數個法律責任既不能被其中之一所吸收,也不能並存,而如果同時追究,顯然有悖法律原則與精神時,就發生法律責任間的沖突,產生競合。
(9)法律責任競合理論法學擴展閱讀:
1、法律責任競合產生的原因:
因為不同的法律規范從不同角度對社會關系加以調整,而由於法律規范的抽象性以及社會關系的復雜性,不同的法律規范在調整社會關系時可能會產生一定的重合,使得一個行為同時觸犯了不同的法律規范,面臨數種法律責任,從而引起法律責任的競合問題。
在民法上,違約行為與侵權行為存在明顯區別,如責任主體與受害人之間是否存在合同關系,違反的是約定義務還是法定義務,侵害的是相對權(債權)還是絕對權(物權、人身權等)等。
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區別只能是相對的,典型的如產品責任案件,生產或銷售有缺陷產品致他人損害,會構成侵權責任,而如果生產者、銷售者與受害人之間存在合同關系,則會又構成違約責任。
2、法律責任競合的處理
(1)一般規則
對於不同法律部門間法律責任的競合,一般來說,應按重者處之。如果相對較輕的法律責任已經被追究,再追究較重的法律責任應適當考慮折抵。
(2)法律實踐中的做法
目前在實踐中,法律責任的競合較多的是指民事上的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對這種法律責任競合的性質及法律上如何處理,理論上存在爭議,各國的法律規定也有所不同。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122條的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合同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即在發生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允許受害人選擇其中一種責任提起訴訟。
❿ 什麼叫法條競合它與想像競合犯有什麼聯系
以刑法為例:
法條競合是指一個行為同時符合數個法條規定的犯罪構成,但從數個法條之間的邏輯關系來看,只能適用其中的一個法條,當然排除適用其他法條的情況。現實社會中的犯罪現象千姿百態,錯綜復雜的犯罪現象反映在刑事立法上便是錯綜復雜的規定。在刑法上,此一法條規定的犯罪可能是另一法條規定的犯罪的一部分,或者此一法條規定的犯罪的一部分可能是另一法條規定的犯罪的一部分。
想像競合犯,也稱想像的數罪、觀念的競合、一行為數法,是指一個行為觸犯了數個罪名的情況。
二者聯系如下:
(1)兩者的行為人都只實施了一個危害行為;
(2)一個行為都觸犯了數個法條(罪名);
(3)對於這一行為最終都只能按照一罪來處罰,適用一個法條。
二者的區別:
(1)想像競合和法條競合的本質差別就在於犯罪人的犯罪行為所觸犯的犯罪構成是否具有重合關系,並因此得以從若干犯罪構成中選擇一個能夠恰當、全面評價犯罪行為的犯罪構成。
(2)將想像競合和法條競合並列於罪數形態進行研究時亦有顯著區別。想像競合犯是特殊的數罪而與一罪相區別,而法條競合系「同一犯罪行為,而觸犯數法律時,僅適用一法律而排斥他法律,其罪之本身為單純之一罪」。
(3)「想像競合犯中規定不同種罪名的數個法條之間發生關聯,是以行為人實施特定的犯罪行為為前提或中介」此法條之間的聯系是偶然的,於法律制定時難以預見;而法條競合犯的出現,從根本上講是取決於某些刑法條文規定的犯罪構成具有重合關系的現實狀態的必然結果,於法律制定時即可預見,通過對法律條文的研究已不難認識,從一定程度上講,數法條之間的聯系是必然的,與犯罪行為的發生與否無關。
(4)兩者發揮作用的領域不同。想像競合犯是一種罪數形態,故想像競合犯理論主要是解決犯罪行為觸犯幾個罪名,如何處罰的問題;而法條競合犯主要是法律的適用問題,代表了法條間的關系,是在法條之間因有錯綜復雜的重合關系而導致均能對一行為進行評價時,如何選擇一個最恰當、最全面的罪名的問題。
(5)從處罰原則上講,對想像競合犯採取的是從一重罪處罰的原則;而對於法條競合犯,則根據各法條之間競合關系不同,採用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全部法優於部分法、復雜法優於簡單法等原則,並不一定導致適用重法,也就是選用最恰當的罪名處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