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關於法律責任法律諺語

關於法律責任法律諺語

發布時間: 2021-03-02 01:18:01

『壹』 關於法律的格言 要15句左右

1.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沒有任何行為比起法官的徇私枉法對一個社會更為有害的了。司法的腐敗,既使是局部腐敗,也是對正義的源頭活水的玷污。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大前提。每一個人都不可以成為自己事務的法官。在由意志而不是由法律行使統治的地方沒有正義可言。程序決定了法治與恣意人治之間的基本區別。——【美】道格拉斯
2. 在民主的國家裡,法律就是國王;在專制的國家裡,國王就是法律。——【德】馬克思
3. 自然公平的第一個原則是:必須給予訴訟當事人各方充分的機會來陳述本方的理由。這意味著必須將訴論程序告知他們,並及時通知其任何可能受到的指控,以便於他們行使權利。 ——【英】彼得·斯坦
4.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英)波洛克
5. 法官乃會說話的法律,法律乃沉默的法官。 ——愛德華·考文
6. 如果我們國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種神靈,而不是殫精竭慮將神靈揉進憲法,總體上來說,法律就會更好。 ——【美】馬克.吐溫
7. 犯罪總是以懲罰相補償;只有處罰才能使犯罪得到償還。 ——【英】達雷爾
8. 安全愈是神聖不可侵犯,主權者所保護的國民的自由愈多,刑罰也就愈公正。 ——貝卡利亞
9. 法律決非一成不變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風浪而起變化一樣,法律也因情況和時運而變化。 ——黑格爾
10. 法不阿貴,繩不繞曲。 ——韓非子
11. 服從法律:無論是我或任何人都不能擺脫法律的光榮的束縛。 ——盧梭
12. 一次不公的判斷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猶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斷則把水源敗壞了。 ——培根
13. 刑罰可以防止一般邪惡的許多後果,但是刑罰不能鏟除邪惡本身。 ——孟德斯鳩
14. 只要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東西也都不會再有力量。 ——盧梭
15. 刑罰的威懾力不在於刑罰的嚴酷性,而在於其不可避免性。 ——貝卡利亞
16. 法律不保護權利上的睡眠者
17. 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 ——卡爾.馬克思

『貳』 關於法律的諺語

1、法律來的生命在於其實施。源因而迫切需要對這樣使大量立法和司法解釋有效而進行認真的科學研究。
2、人權是我們時代的觀念,是已經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與道德觀念。
3、法律沒有禁止的,都是公民的權利。
4、堅持已經做出的抉擇,且勿打破安寧。
5、法律是正義與善良之術。
6、以無情的目光論事,一慈悲的目光看人。
7、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
8、土地上的負擔永遠追隨土地。(土地的所有者須承擔土地上附著的風險和負擔)
9、一個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種產生人人自感安全的心境平安狀態。為了享有這種自由,就必須要有一個誰也不必懼怕誰的政府。
10、一項基於人身的訴權隨著權利人的死亡而消失。
11、不確定性在法律中受到非難,極度的確定性反而有損確定性。

『叄』 關於法律的格言

1、法律是人類社會實踐智慧的結晶,是為了維護人類正義道德和利益而制定的。內

2、一個國家的法律,維護的容是整個國家的穩定和繁榮,更是要保護全體公民的權利和利益不受侵害

3、在法律所規定的范圍內,人類享受著充分的自由,而離開了法律范圍的「自由」,最

終是對自由的毀滅。

4、學法、普法、懂法,不但是對自身利益的一種保護,更是對大多數人和整個社會利

益的一種貢獻。

5、法律是公民行為的准繩,公民以准繩唯命,一旦脫離,何去?何從?何喜?何憂?難了!

6、以法律為導向,用公僕的身份調解民眾之事;用法律作依託,行公民之義務維護法律之神聖。

7、有力不在個子高,有理不在聲音高,學法明理天下事,依法問題全能了。

8、法律與利益同在,依法與文明同行,在關鍵的時候都要想想應盡的義務。

9、法制保障了民主,法治促進了和諧,在非常時期更要維護群眾的權利和利益。

10、法律賦予公民的是權利和義務;公民依附法律的是人格和尊嚴。

『肆』 有關法律的諺語

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

法律之內,應有天理人情在。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制禮以崇敬,立刑以明威。

(4)關於法律責任法律諺語擴展閱讀:

相關文章:

刑法格言的意蘊:

法律格言正如《春秋》,字字珠璣。有人就有法,有社會就有法,法律存自遠古。古代法早已散佚在歷史的長河中,法律格言卻在古羅馬和中世紀英國著名法學家的筆下獲得了長存。這種「古拉丁文的格言獨具一格,精闢而簡練」,卻也給後人的理解帶來了困難。

我們常常從教科書或者法學經典著作中讀到一些法律格言,但卻很少讀到專為解釋這些法律格言的文字,因而常常望文生義。張明楷教授的這本《刑法格言的展開》,正彌補了這一不足,蓋使淵深晦澀之經典法律格言通曉其義,為當前刑法實踐提供智慧,故而被譽為研習刑法學的基礎讀物。

法律是最傑出的智慧,代代相繼,由經久不息的經驗構成,經由光明與真理的檢驗,精緻而優雅。法律格言即是法律文化遺產的精華,換言之,是最傑出智慧的結晶。

通過法律格言中所蘊含的法律智慧,來培育法律文化,或是作者的良苦用心。當「法律不強人所難」的刑法格言如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樣深入人心,那必是法治昌盛之時。

拘泥於文字者拘泥於皮毛。自古作解釋而傳之後世者,皆是借解釋的手段,闡述自己的觀點。古人雲:「左氏善於禮,公羊善於讖,穀梁善於經」。解釋,「永遠是創造的進程」,本書在法律格言的展開過程中,想要表達的亦是自己的學術觀點。本書以23句刑法格言為小標題,闡述了刑法總則的23個問題,加上序文一篇,可以看作是24篇獨立的論文。

在展開的過程中,旁徵博引,層層深入,緊緊圍繞著中國的刑事立法與司法實踐,清晰地展現了標題格言的基本含義、內在根據、具體內容以及適用中的問題。輯錄刑法格言而加以解釋,非博古通今者不可為,非博覽眾家之長者不可為,非學術造詣深厚者不可為。故此項工作唯有傑出的法學家方可勝任。

法之理乃法之魂,沒有法之理就沒有法本身。而刑法格言的實質即是法之理。因而,古代的法律雖然散佚了,但是刑法格言依然代代相傳。沒有人比法律規定更聰明,而刑法格言更是無數法律在歲月的洗滌下的精華,已頗具合理性甚至真理性。朝令夕改是最危險的做法,「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

正是基於這種信仰,我們亦才有幸看到了這部著作。刑法格言歷經千年,不改其文字,依然具有生命力。

『伍』 關於法律名言警句

1、法律不抄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波洛克
2、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阿奎那
3、法律規定的懲罰不是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強制,一部分靠榜樣的效力。——格老秀斯
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偉的大夏,庇護著我們大家;它的每一塊磚石都壘在另一塊磚石上。——高爾斯華綏
5、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亞里士多德
6、法律是無私的,對誰都一視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托馬斯
7、法律因罪惡而發展,並且懲辦罪惡。——弗洛里奧
8、哥爾斯密: 法律總是蹂躪赤貧者,而闊人們總是支配法律。
9、 米南德: 正義勝似法律。
10、彌爾頓: 有多少罪孽就會有多少法律。
11、 比克斯塔夫: 人人皆受制於法律。
12、丁尼生: 在法律面前,一切頭銜都無濟於事。
13、民諺: 法律如果推不開特權的門,也一定跨不進人民的心。
14、亞里士多德: 人,在最完美的時候是動物中的佼佼者,但是,當他與法律和正義隔絕以後,他便是動物中最壞的東西。他在動物中就是最不神聖的,最野蠻的。
15、普盧塔克: 習俗也許不如法律來得明智。

『陸』 有關法律保護的名言

法律就是秩序,有來好的源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 古希臘哲學家 亞里士多德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英國法學家 波洛克

法律解釋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
——拉倫茨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話,全部藏書就會變成廢紙。
——基希曼

法律的真理知識,來自於立法者的教養。
——黑格爾

解釋法律系法律學之開端,並為其基礎,系一項科學性工作,但又為一種藝術。
——薩維尼

法律是人類為了共同利益,由人類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的最後成果。
——強森

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哈耶克

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將蛻變成為狂信。
——伯爾曼

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價值的尊重。
——陳弘毅

法律職業的社會地位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標志。
——費爾德

盡量大可能把關於他們的意志的知識散布在人民中間,這就是立法機關的義務。
——邊沁

『柒』 急求:關於法律方面的古文諺語!!!

1.子產:「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語見《左傳·昭公二十年》)

譯文 : 子產: 「比如烈火,民眾望見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水柔弱,民眾親近並和它嬉戲,就很多死(在其中)的。

2.子產相鄭,病將死,謂游吉曰:「我死後,子必用鄭,必以嚴蒞人。夫火形嚴,故人獻灼;水形懦,人多溺。子必嚴子之形,無令溺子之懦。」《韓非子·內儲說上》

譯文:子產作鄭國的丞相,病得很重快要死了.他對游吉說:"我死後,你一定會得到鄭國的重用,你一定要實行嚴厲的制度.火的樣子很可怕,所以人們很少被燒傷.水的樣子看起來很弱,可很多人卻淹死在水裡.你一定要嚴厲執行你的刑法,不要讓老百姓看到你的懦弱而觸犯刑法。」

(7)關於法律責任法律諺語擴展閱讀:

子產簡介 : 子產(?~前522年)又稱為稱公孫僑,鄭氏姬姓,名僑,字子產,春秋時期鄭國(河南新鄭)人,鄭國貴族,鄭穆公之孫,鄭公子發(字子國)之子。子產是第一個將刑法公布於眾的人,曾鑄刑書於鼎,史稱「鑄刑書」,是法家的先驅者,被清朝的王源推許為「春秋第一人」。子產曾擔任春秋時期鄭國執政,在他執政期間鄭國小有中興之勢。

他對內政的改革從整頓田制入手,首先「作封洫」重新劃分土地界限,確定各家的土地所有權,以制止貴族對土地的肆意侵佔和爭奪;又把農戶按五家為伍的方式編制起來,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以加強對農民的控制。子產執政之初,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廣泛斥責,但他不為所動,堅決推行。其後改革成效顯著,人們又普遍歌頌他的政績,甚至擔心後繼乏人。

春秋初年,鄭國的武公和庄公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特別是鄭庄公打敗北方的山戎,成為中原各諸侯國的主心骨,被後人稱為「春秋初霸」。庄公治理鄭國43年, 使鄭國達到極盛,疆域南到櫟邑(今禹州市),東建啟封(今開封),北跨黃河與衛、晉交錯,西控虎牢關。但庄公死後,鄭國很快陷入內亂,先是權臣祭仲趕走太子忽,立公子突為國君,是為鄭厲公。

不過厲公不甘心做傀儡,奮起抗爭,失敗後逃往國外,從此尋求國外勢力幫助連年對鄭用兵。此後,祭仲又扶太子忽重新登位,兩年後太子忽卻又被另一權臣殺害。祭仲先後又立了兩位國君,而流亡的鄭厲公最後終於打了回來,殺死國君復辟成功。這樣,二十年的時間內,鄭國六易其主,國力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而此後鄭國的權力,仍被一些大家族執掌。

此時,齊、晉、秦、楚諸國逐漸強大起來,地處各國之間的鄭國就處在了火力交叉點上。各國爭霸,使鄭國兵連禍結,災難深重。

而在這樣風雨飄搖的日子裡,鄭國的大家族為了爭權奪利,相互傾軋,愈演愈烈,鬧得鄭國雞犬不寧。「食指大動」事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發生的,這一事件,也標志著鄭國已經陷入內亂的深淵,難以解困。所謂「時勢造英雄」,在鄭國經歷150多年的停滯和衰敗後,子產應運而生,挺身支撐危局。

人物經歷:

子產青年時即表現出遠見卓識。鄭簡公元年(前565),其父公子發率軍攻蔡,大勝,鄭人皆喜。他卻指出這將導致楚國來攻和晉國反擊,而使夾在中間的鄭國飽受戰禍。兩年後,公子發在貴族內訌導致的政變中被殺,鄭簡公亦被劫持到北宮。子產沉著機智,部署周密後始率家兵攻打北宮,遂在國人支援下平息變亂。新任執政公子嘉制訂盟書,強調維護個人特權,引起貴族大臣反對。公子嘉打算強制推行,子產又力勸他焚毀盟書,平息眾怒,以穩定政局。

鄭簡公十二年,公子嘉終因專權被殺,子產得立為卿,任少正。在同霸主晉國的一系列交涉中,他據理力爭,不卑不亢,盡量維護鄭國的權益。簡公十八年,他隨執政公孫舍之攻打陳國,也能注意軍紀,遵守傳統禮制。事後在向晉國獻捷時,又有理有據地駁回了晉人的責難,迫使其承認鄭國的戰績。為此鄭簡公給予子產重賞,他卻只接受了與其地位相稱的部分。

次年,楚康王為慰撫許國率軍伐鄭,子產主張堅守不戰,讓楚軍獲取小利後滿意而歸,以換取較長期的和平。鄭人照此辦理,果然促成了「弭兵之盟」。簡公二十三年,鄭國大臣內訌,執政伯有被殺。子產嚴守中立,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多數人的尊重,遂在顯貴首領罕虎的支持下,出任執政。

子產治國特別注意策略,他一方面照顧大貴族的利益,團結依靠多數;一方面對個別貪暴過度的貴族斷然給以懲處,以維護政府威信。他不毀鄉校,允許國人議論政事,並願從中吸取有益建議。而對自認為有利於國家的改革,卻不顧輿論反對,強制推行。對於晉、楚兩霸,他既遵照傳統禮制謹慎奉事,不給對方尋釁的借口,又在有條件時大膽抗爭,駁斥其無理苛求。

他宣稱「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反對迷信鬼神星象,卻又承認貴族橫死能為厲鬼,而要將其子孫立為大夫加以安撫。他被孔子稱為仁人、惠人,是守舊的士大夫景仰的人物,卻又「鑄刑書」,公布成文法典,執行嚴格統制人民的「猛政」,創立加重剝削的「田洫」、「丘賦」等新制以「救世」。這說明子產是一位務實的政治家,他雖然力圖維護傳統的舊制,卻不能不適應形勢的變化而從事必要的改革。

子產曾指出:「眾怒難犯,專欲難成」,「求逞於人不可,與人同欲盡濟」。就是說,治國必須照顧多數人的願望和要求,一意孤行則不能成功。他又說:「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其過鮮矣。」即遇事應胸有成竹,執行中要堅持既定規劃而不輕易越軌。他還注意搜羅人才,用其所長,並能廣泛聽取建議,擇善而從。

子產執政之初,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廣泛斥責,但他不為所動,堅決推行。其後改革成效顯著,人們又普遍歌頌他的政績,甚至擔心後繼乏人。

『捌』 關於法律的名言警句

1、美國霍姆斯《普通法》中提到的法律名言:

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種預測,即對公共權力通過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動產生影響的預測。

2、法國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到的法律名言:

社會條約的目的是保護締約者。要想達到目的就必須使用手段,而這些手段和某些冒險,甚至和某些犧牲是分不開的。如果一個人在保全自己生命的時候要依靠別人,那麼當別人的生命需要得到保護時,他也要獻出自己的生命。

而且公民自己也不應該去判斷法律要求他去冒的是哪種危險。當君主對他說「你要為了國家去死」,他就應該去死;正因為如此,他才一直都享受著安全,這樣他的生命才不是單純的自然的恩賜,而是國家的一種有條件的贈禮。

3、戰國商鞅在《商君書定分》中提到的法律名言: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

白話譯文:制定法令一定使它明白易懂,愚人智者都能懂得。

4、美國的馬丁·路德·金在一次演講中,提及的關於法律的名言:

我們將以自己忍受苦難的能力,來較量你們製造苦難的能力。我們將用我們靈魂的力量,來抵禦你們物質的暴力。我們不會對你們訴諸仇恨,但是我們也不會屈服於你們不公正的法律。你們可以繼續干你們想對我們乾的暴行,然而我們仍然愛你們。

你們在我們的家裡放置炸彈,恐嚇我們的孩子,你們讓戴著KKK尖頂帽的暴徒進入我們的社區,你們在一些路邊毆打我們,把我們打得半死,奄奄一息,可是,我們仍然愛你們。

5、戰國韓非子在《韓非子·詭使》中提到的法律名言:夫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

白話譯文:確立法令的目的是為了廢止私行。法令得以貫徹,私行就必被廢止。

『玖』 關於法律中國諺語

A、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孟子
B、誰把法律當兒戲,誰就必然亡於法律。——拜倫(英)
C、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亞里士
D、家有常業,雖飢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亂。——韓非子

1、 法律的保護比個人的保護更有力。
2、 法律有效力國民便昌盛。
3、 造法易,執行難。
4、 不確定性在法律中受到非難,極度的確定性反而有損確定性。
5、 法律的解釋具有法律的效力。
6、 法學家的共同意見具有習慣的力量。
7、 在用語中不存在模糊性時,不得允許探索用語的意圖。
8、 對制定法應當做嚴格解釋。
9、 習慣是法律的最好解釋者。
10、 沒有法律就沒有犯罪,沒有法律就沒有刑罰。(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
11、 實施違法行為或者是基於預謀、或者是基於沖動、或者是基於偶然。
12、 審判不應依照先例,而應依照法律。
13、 沒有事先公布的法律就沒有刑罰。
14、 簡短是法律之友,極度的精確在法律上受到非難。
15、 警察是法庭的僕人。(警察必須根據法庭傳召出庭作證)
16、 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
17、 遲來的正義即非正義。
18、 救濟走在權力之前,無救濟即無權力。
19、 法律乃是改革的主要力量,是解決沖突的首要渠道。
20、 如果行政權力的膨脹是現代社會不可豁免的宿命,那麼為了取得社會的平衡,一方面必須讓政治充分反映民眾的意願,另一方面在法的體系中應該最大限度地尊重個人的主體性,使他們能夠與過分膨脹的行政權力相抗衡。
21、 法律的調整對象是行為,而所謂社會關系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互動或交互行為,沒有人們之間的交互行為,就沒有社會關系。法律是通過影響人們的行為而實現對社會關系的調整。
22、 在一個秩序良好的國家中,司法部門應得到人們的信任和支持。從這個意義出發,公信力的喪失就意味著司法權的喪失。
23、 司法,就其本質而言,就是平等;越缺乏平等條件的地方,就越難看出在刑罰平等上有什麼司法。
24、 人與人是不相同的,人們不能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成平等就是一視同仁、人人相等。
25、 我們作為人而有權擁有的平等是環境平等,而不是個人平等。
26、 任何事情,只要與自然發顛撲不破的永恆要走向沖突,就是無效的,因而也就不能約束任何。
27、 法律的力量僅限於禁止每一個人損害別人的權利,而不禁止它行使自己的權利。
28、 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二為一,法官便將握有壓迫者的力量。
29、 如同人們一般所理解的一樣,法律行為是對特定法律秩序中所有事實要件的抽象,其中主要是那種不違法的行為,同時也不是法律交易的行為,這類行為也要產生法律上的後果。這種根據法律規定而導致一定法律後果的行為,就是法律行為。
30、刑罰的嚴厲程度應該只為實現其目標而絕對必需。所有超過於此的刑罰不僅是過分的惡,而且會製造大量的阻礙公正目標實現的坎坷。
31、沒有事先公布的法律就沒有刑罰。
32、法律沒有禁止的,都是公民的權利。
33、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而不在於邏輯。
34、習慣法非但不比法令靈活,非但不必法令更容易適應新的條件,而且相反,它更趨向於抱殘守缺、因循守舊、難以變化。
35、對於犯罪最強有力的約束力量不是刑罰的嚴酷性,而是刑罰的必定性,因為,即便是最小的罪惡,一旦成了確定的,就總令人心悸。
36、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
37、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則把水源敗壞。
38、我們的時代是權利的時代。
39、人權是我們時代的觀念,是已經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與道德觀念。
40、 即使判決並沒有準確的判定過去發生的事實真相,爭端各方只要確信他們受到了公正的對待,他們也會自願接受法院的裁判結果。
41、 法律如果沒有法院來闡說和界定其真正含義和實際操作就是一紙空文。
42、 我已經發現,混亂和一切火海的起源、原因和發展都與各種社會的腐敗的法制有關。
43、 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礎。
44、 讓我們維護公平,那麼我們將會得到更多的自由。
45、 法律的目的是創造一個穩定的、可以理解的行動結構,在這個結構中個人能夠執行其計劃並多少意識到可能產生的結果。
46、 法律源於人的自衛本能。
47、 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嶺。
48、 正義可以提升一個民族。
49、 法律是正義與善良之術。
50、 以無情的目光論事,一慈悲的目光看人。
51、 最好的法律從習慣產生。
52、 一份不公平的合同也好過一場冗長的官司。
53、 法律的力量僅限於禁止每一個人損害別人的權利,而不禁止他行使自己的權利。
54、 法律用懲罰、預防、特定救濟和代替救濟來保障各種利益,除此之外,人類的智慧還沒有在司法行動上發現其他更多的可能性。
55、 不論哪個時代,如果在法庭上和在教室里進行的各種闡述理論所產生的意見分歧太大,那麼法律就會失去力量。
56、 立法以典民則祥,離法而治則不祥。
57、 官不私親,法不遺愛,上下無事,唯法所在。
58、 如果同一批人同時擁有制定和執行法律的權利,這就會給人們的弱點以絕大誘惑,使他們動輒要攫取權力,藉以使他們自己免於服從他們所制定的法律,並且在制定和執行法律時,是法律適合於他們自己的私人利益。
59、 在忽視正義的地方,在作為正義核心的平等在成文法條款中不斷遭否定的地方,那裡的法律就不僅僅是「不公正的法律」,而是完全失去了法律的本性。
60、 法包含著一個民族經歷多少世紀發展的故事,因而不能將它僅僅當作好像一本數學教科書里的定理、公式來研究。為了知道法是什麼,我們必須了解它的過去以及未來趨勢。
61、 系統的法典化可以是法律生活的有意識的普遍的重定方向的產物,譬如作為外交部政治革新的成果,或者作為希望達到政治實體內在社會統一的各階級、集團之間妥協的結果。
62、 法律的生命在於其實施。因而迫切需要對這樣使大量立法和司法解釋有效而進行認真的科學研究。
63、 自由人得名於自由一詞。自由是每個人,除了受到物質力量或法律阻礙外,可以任意作為的自然力量。
64、 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
65、 昔之欲抑民權,必以塞民智為第一義;今日欲甚民權,必以廣民智為第一義。
66、 一般地說,法律,在它支配著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場合,就是人類的理性;每個國家的政治法規和民事法規應該只是把這種人類理性適用於個別的情況。
67、 放棄自己的自由,就是放棄自己做人的資格,放棄人的權利,甚至於是放棄自己的義務。一個人放棄了一切,是不可能有任何東西作補償的。這樣一種放棄於人的本性不相容,使自己的意志失去全部自由,就等於使自己行為失去全部道德價值。
68、 一個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種產生人人自感安全的心境平安狀態。為了享有這種自由,就必須要有一個誰也不必懼怕誰的政府。
69、 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種預測,即對公權力通過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動產生影響的預測。
70、 在企業立法中,全民抑或集體,工業抑或農業等所有制和行業的概念是沒有多大作用的。
71、 法制不是法學家的產物,而是人們的社會生活的產物,所有的法律工作者——法官、檢察官、律師、立法者、執法者,在這過程中都起作用,但是司法活動說到底主要不是一個理論論證過程,而是一種職業判斷。從這個意義上,我要說,一個民族的社會創造了法制,而法學家創造的僅僅是關於法制的理論。
72、 法律實質上即是物質的又是意識形態的這一事實是與以下事實相聯系的;法律既是從整個社會的結構和習慣自上而下發展而來,又是從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們的政策和價值中自上而下移動。
73、 所有的解釋,若是可能的話,必是通過消除文本中的矛盾而實現的。
74、 習慣與合意可以使法律無效。
75、 不知事實可以作為借口,但不知法卻不能開脫。
76、 沒有人有義務證明自己有罪。
77、 法律不會強迫一個人去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78、 法律只能幫助警醒的人,而不幫助憊懶的人。(用來解釋為何會有「訴訟時效」制度)
79、 我們無力反抗真理。
80、 法律旨在防止強勢者為所欲為。
81、 如果語句中並無模稜兩可之處,則不能作出與該語句的明顯含義相悖的解釋。(法律解釋及合同解釋的一項基本原則)
82、 一旦合同中出現含混不清的表述,應盡量做出有助於保障標的物之安全的解釋。
83、 享有權利的人可以放棄他所享有的權利。
84、 沉默將被理解為同意。
85、 法院不能主動尋找案件。(恰好是對「司法能動主義」 的批評)
86、 無法在司法程序中被採信的事實就等於不存在。
87、 當一部制定法所為之服務的理由不復存在的時候,這部法律也便會隨之消失。
88、 想用自己的財物應以不損害他人利益為度。
89、 合法的婚姻以雙方之合意為要件,不因同居之事實而成立。
90、 平等者之間不存在司法管轄權。引申義:一個主權國家不得對另一個主權國家行使司法管轄權。
91、 讓法官來回答法律問題,而把事實問題留給陪審員去裁斷。
92、 堅持已經做出的抉擇,且勿打破安寧。
93、 一項基於人身的訴權隨著權利人的死亡而消失。
94、 土地上的負擔永遠追隨土地。(土地的所有者須承擔土地上附著的風險和負擔)
95、 破壞證據者應承擔不利於他的推定。
96、 對於一項含混不清的回答,應朝這不利於回答者的方向解釋。
97、 單憑行為不能判定某人有罪,除非他還有犯罪的意圖。
98、 在涉及自我利益的案件中自任法官是不公之舉。
99、 判決可以使白的變黑的,黑的變成白的;曲的變成直的,直的變成曲的。
100、 人不能轉讓自己並不擁有的東西。

熱點內容
道德模範評選辦法 發布:2025-09-28 06:17:02 瀏覽:993
世界最早立法的國家 發布:2025-09-28 06:07:50 瀏覽:122
國際勞動法實施 發布:2025-09-28 06:07:06 瀏覽:444
道德之句 發布:2025-09-28 06:05:41 瀏覽:787
律師掛職 發布:2025-09-28 05:56:25 瀏覽:522
甘肅政法學院地址 發布:2025-09-28 05:55:43 瀏覽:314
公司法為股東擔保 發布:2025-09-28 05:55:43 瀏覽:817
經濟法第三章案例分析答案 發布:2025-09-28 05:33:22 瀏覽:962
公司解除勞動合同未按勞動法 發布:2025-09-28 05:19:05 瀏覽:426
合同法第51條合同法解釋第3條 發布:2025-09-28 05:07:19 瀏覽: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