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非法組織的法律責任

非法組織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3-04 04:13:20

A. 非法組織傳銷罪量刑標準是怎樣的

非法組織傳銷罪量刑標准法律法規司法解釋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於2009年2月28日通過,並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四、在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二十四條之一:「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並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傳銷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二、關於印發《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的通知
【頒布時間】2010-5-7
第七十八條 [組織、領導傳銷活動案(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之一)]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並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傳銷活動,涉嫌組織、領導的傳銷活動人員在三十人以上且層級在三級以上的,對組織者、領導者,應予立案追訴。
本條所指的傳銷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是指在傳銷活動中起組織、領導作用的發起人、決策人、操縱人,以及在傳銷活動中擔負策劃、指揮、布置、協調等重要職責,或者在傳銷活動實施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人員。
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四)
(法釋〔2009〕13號,2009年9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74次會議、2009年9月2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一屆檢察委員會第20次會議通過)第 224 條之一
(《刑法修正案(七)》第 4 條) 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

B. 什麼叫非法組織

非法人組織作為一種組織形式,在世界各國廣泛存在,但其具體稱謂則不盡相同。德國稱「無權利能力的社團」,日本稱「非法人的社團或財團」,英美稱「非法人社團」或「非法人團體」。雖然稱謂不同,但其基本含義均是指介於自然人和法人之間的,未經法人登記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是為實現某種合法目的或以一定財產為基礎並供某種目的之用而聯合為一體的非按法人設立規則而設立的人的群體。
在我國,《民法通則》沒有關於非法人組織的明確規定,《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的當事人。《行政訴訟法》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最高人民法院法(經)發〔1987〕20號文件中規定:工商企業、個體工商戶及其他經濟組織應當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核准登記或者主管機關批準的經營范圍內從事正當的經營活動。《著作權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中國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這里所指的「其他組織」、「其他經濟組織」和「非法人單位」均是指介於公民和法人之間的非法人組織。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四十條規定: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其他組織是指合法成立的、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財產,但又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組織。
[編輯本段]非法人組織的特徵
第一,依照法定程序設立。非法人組織在實體上是法律允許設立的,在程序上須履行法定的登記手續,經有關機關核准登記並領有營業執照或社會團體登記證。這是非法人組織的合法性要件。只有依法成立,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這就使它既區別於由公司法人設立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子公司,又不同於依法不需辦理法人登記的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或社會團體;既區別於作為開辦單位的領有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的上級企業法人,又不同於根據法人內部的規章成立的內部職能部門,如組成法人的車間、班組或科室。
第二,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即擁有符合規定的名稱、固定的從事生產經營等業務活動的場所,以及相應的組織管理機構和負責人,使之能夠以該組織的名義對外從事相應的民事活動。
第三,有一定的財產或經費。雖然非法人組織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也不應要求其有獨立的財產,但由於它是經核准登記領有營業執照或社會團體登記證的組織,它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對外從事民事、經濟活動,享受一定權利、承擔一定的義務,因此它應該有與其經營活動和經營規模相適應的財產或經費,作為其參與民事、經濟活動,享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物質基礎和財產保證。值得注意的是非法人組織的財產或經費,與法人的財產和經費有嚴格的區別,即它不是獨立的,是其所屬法人或公民財產的組成部分,歸該法人或公民所有,非法人組織只能相對獨立地佔有、使用或處分該財產或經費。
第四,不具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由於非法人組織沒有獨立的財產或經費,因而它不具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當其在對外進行經營業務活動而負債時,如其自身所擁有的財產或經費能夠清償債務,則由其自身償付;如其自身所擁有的財產或經費不足以償付債務時,則由其法人對其所欠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予以清償。
由此可見,非法人組織不同於自然人,它必須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稱,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場所,是具有組織特性的組織體。它也不同於法人,它沒有獨立的財產和經費,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它是介於自然人和法人之間的一種社會組織。據此,筆者認為可以這樣給非法人組織下一個定義:非法人組織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成立並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但不具備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法人資格的組織。

C. 違反工會法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請看《工會法》的規定

第四十九條工會對違反本法規定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有權提請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予以處理,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五十條違反本法第三條、第十一條規定,阻撓職工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或者阻撓上級工會幫助、指導職工籌建工會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勞動行政部門提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以暴力、威脅等手段阻撓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一條違反本法規定,對依法履行職責的工會工作人員無正當理由調動工作崗位,進行打擊報復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恢復原工作;造成損失的,給予賠償。
對依法履行職責的工會工作人員進行侮辱、誹謗或者進行人身傷害,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未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
第五十二條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恢復其工作,並補發被解除勞動合同期間應得的報酬,或者責令給予本人年收入二倍的賠償:
(一)職工因參加工會活動而被解除勞動合同的;
(二)工會工作人員因履行本法規定的職責而被解除勞動合同的。
第五十三條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改正,依法處理:
(一)妨礙工會組織職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依法行使民主權利的;
(二)非法撤銷、合並工會組織的;
(三)妨礙工會參加職工因工傷亡事故以及其他侵犯職工合法權益問題的調查處理的;
(四)無正當理由拒絕進行平等協商的。
第五十四條違反本法第四十六條規定,侵佔工會經費和財產拒不返還的,工會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返還,並賠償損失。
第五十五條工會工作人員違反本法規定,損害職工或者工會權益的,由同級工會或者上級工會責令改正,或者予以處分;情節嚴重的,依照《中國工會章程》予以罷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D. 違法的法律後果、法律責任

內容提要: 《侵權責任法》第2條採用了概括式加開放式列舉的矛盾模式,根本原因在於立法者無法界定侵權。義務是法律規定的行為強制資格。債務是特定人的義務,是因特定行為發生的行為強制資格。過錯是對行為人意志的間接否定,即導致欠缺必要注意的心理狀態,可分為加害人過錯和非加害人過錯。必要注意是法律對變動稀缺資源歸屬關系的行為的要求,只能由法律直接規定,或法官依法認定;或為義務,或非義務。行為人過錯發生法律上的約束,包括發生義務,義務不消滅,喪失權利,不取得權利等。不履行意定發生之義務不存在過錯問題。責任是違法之法律後果,即因欠缺必要注意而發生之債務。侵權是違法和責任之唯一根據。違約發生債務,不發生責任。
一、《侵權責任法》第2條的模式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1款規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第2款規定:「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2條規定了《侵權責任法》的適用范圍。第1款實際上是全稱判斷:侵害任何民事權益,均須承擔侵權責任,沒有例外。眾所周知,違約行為侵害合同債權,當然侵害民事權益,但通常情況下,違約並不侵權。因此,立法必須限制第1款的適用范圍,即必須加上「但書」。第2條的通常模式應是:「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但侵害某類權利除外。」如分立兩款,就是:第1款是全稱條款,第2款是除外條款。
第2條第2款列舉了侵權適用的權利,多達18類。立法者顯然希望第2款發生「但書」的作用。然而,採用列舉模式限制第1款,必須窮盡侵權的適用范圍。第2 款採用列舉加「等」的模式,成為開放條款,無法限制第1款的適用范圍,實屬多餘。當然,一旦窮盡了侵權的適用范圍,第1款又多餘了。
那麼,為什麼不採用「但書」模式呢?只

E. 什麼是合法組織,什麼是非法組織

國家允許可以的,叫合法組織
國家不允許的,叫非法組織

F. 非法建立組織會判多長時間

非法組織是指未經法律法規的許可和一定程序的批准,擅自成立的組織
取締非法民間組織暫行辦法(2000年4月10日民政部令第21號發布)

--------------------------------------------------------------------------------

--------------------------------------------------------------------------------


第一條 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根據《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及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非法民間組織:

(一)未經批准,擅自開展社會團體籌備活動的;

(二)未經登記,擅自以社會團體或者民辦非企業單位名義進行活動的;

(三)被撤銷登記後繼續以社會團體或者民辦非企業單位名義進行活動的。

第三條 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機關 (以下統稱登記管理機關)負責對非法民間組織進行調查,收集有關證據,依法作出取締決定,沒收其非法財產。

第四條 取締非法民間組織,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的登記管理機關負責。

涉及兩個以上同級登記管理機關的非法民間組織的取締,由它們的共同上級登記管理機關負責,或者指定相關登記管理機關予以取締。

對跨省(自治區、直轄市)活動的非法民間組織,由國務院民政部門負責取締,或者指定相關登記管理機關予以取締。

第五條 對非法民間組織,登記管理機關一經發現,應當及時進行調查,涉及有關部門職能的,應當及時向有關部門通報。

第六條 登記管理機關對非法民間組織進行調查時,執法人員不得少於兩人,並應當出示證件。

第七條 登記管理機關對非法民間組織進行調查時,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有關資料,不得拒絕、隱瞞、出具偽證。

第八條 登記管理機關依法調查非法民間組織時,對與案件有關的情況和資料,可以採取記錄、復制、錄音、錄像、照相等手段取得證據。

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經登記管理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記保存,並應當在七日內及時作出處理決定,在此期間,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不得銷毀或者轉移證據。

第九條 對經調查認定的非法民間組織,登記管理機關應當依法作出取締決定,宣布該組織為非法,並予以公告。

第十條 非法民間組織被取締後,登記管理機關依法沒收的非法財物必須按照國家規定公開拍賣或者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登記管理機關依法沒收的違法所得和沒收非法財物拍賣的款項,必須全部上繳國庫。

第十一條 對被取締的非法民間組織,登記管理機關應當收繳其印章、標識 、資料、財務憑證等,並登記造冊。

需要銷毀的印章、資料等,應當經登記管理機關負責人批准,由兩名以上執法人員監督銷毀,並填寫銷毀清單。

第十二條 登記管理機關取締非法民間組織後,應當按照檔案管理的有關規定及時將有關檔案材料立卷歸檔。

第十三條 非法民間組織被取締後,繼續開展活動的,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及時通報有關部門共同查處。

第十四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G. 非法組織賣淫觸犯那條法律會有什麼後果

組織他人賣淫或者強迫他人賣淫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版並處罰金;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組織他人賣淫,情節嚴重的;
(二)強迫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賣淫的;
(三)強迫多人賣淫或者多次強迫他人賣淫的;
(四)強奸後迫使賣淫的;
(五)造成被強迫賣淫的人重傷、死亡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情節特別嚴重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從犯依法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最終的自由裁量權在法院手裡。

H. 非法組織保安工作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T

I. 非法集資應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集資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違反有關金融法律、法規的規定,使用詐騙方法進行非法集資,擾亂國家正常金融秩序,侵犯公私財產所有權,且數額較大的行為。那麼非法集資有什麼辦法追討呢?案發地人民政府組織有關成員單位成立專案組(或工作組)。按照案件的實際情況組織對非法集資活動的取締和公告的發布工作。對集資群眾身份、集資數額等進行逐筆登記,掌握案件的集資總人數、集資總金額、已返金額和未返金額等情況。專案組對涉案企業(個人)的債權清收、資產保全,以及對涉案資產通過公開拍賣的方式進行變現,用於集資款的清退。專案組根據清理後的剩餘資金,按集資參與者集資額比例,制訂統一的返款政策、返款原則、返款方案和返款比例實施清退,並以處置報告的形式結束案件善後處置工作。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條?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熱點內容
高明法律援助電話號碼 發布:2025-09-27 16:12:13 瀏覽:918
中級人民法院辦公室主任怎麼樣 發布:2025-09-27 16:09:46 瀏覽:441
依法治軍的關鍵 發布:2025-09-27 16:05:15 瀏覽:292
經濟法基本醫療保險例題 發布:2025-09-27 16:05:00 瀏覽:425
會計道德檢查目的 發布:2025-09-27 16:04:59 瀏覽:723
2017勞動法有月經假 發布:2025-09-27 15:59:14 瀏覽:906
人力資源市場行政法規 發布:2025-09-27 15:44:34 瀏覽:249
助理律師英語 發布:2025-09-27 15:43:31 瀏覽:149
民事訴訟法引言 發布:2025-09-27 15:37:34 瀏覽:821
開展民法典信息社區 發布:2025-09-27 15:37:29 瀏覽: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