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法律責任的特徵
❶ 環境法律責任的定義
是指環境法主體因違反其法律義務而應當依法承擔的,具有強制性否定性法律後果,按其性質可以分為環境行政責任,環境民事責任和環境刑事責任三種。
❷ 環境法律責任制度的特點是什麼
環境行政責任,是指環境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違反環境行政法律規范或不履行環境行政法律義務所應承擔的否定性的法律後果。
根據環境行政責任承擔主體的不同,可以把其分為環境行政管理主體所承擔的責任和環境行政相對人所承擔的責任。
其責任種類主要包括:撤銷違法行政行為;履行法定職責;賠償行政相對人損失行政處分。另外,在有些情況下,還有賠禮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等責任形式。
環境行政相對人的環境行政責任,是指因環境行政相對人違反環境法或不履行法定環境保護義務而受到的環境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環境法中主要規定了環境行政相對人的環境行政責任,以環境行政處罰為主。
根據環境行政處罰的性質和作用可分為三大類:
(1)申誡罰。
申誡罰又叫精神罰,是指環境行政管理機關向違法者提出告誡,指明其違法行為,使受罰人在精神和名譽上受到損害的制裁方式。它主要適用與輕微的環境違法行為或尚未造成實際危害後果的環境違法行為。在環境法中,明確規定的申誡罰只有警告一種。
(2)行為罰。
行為罰又稱為能力罰,是指行政管理機關依法限制或剝奪環境違法行為人某種特定行為能力,令其作為或不作為的制裁方式。它是對具有某種法定資格或在環境保護方面具有作為或不作為義務的違法行為人實施的制裁。其方式主要有責令限期改正、責令停止建設、責令重新安裝使用污染防治設施、責令停止生產或使用、責令停業、責令關閉等。
(3)財產罰。
財產罰又稱為經濟罰,是指行政管理機關依法對環境違法行為人的某種財產利益加以剝奪的制裁方式。在環境法中,財產罰的主要形式有:罰款,沒收,包括沒收違法所得和沒收從事非法活動的工具、財物等;責令支付消除污染費用、責令賠償損失、加收排污費等
❸ 環境刑事責任是什麼,環境刑事責任的法律特徵有哪些
根據對法律法規的了解,整理出以下內容,供您參考:
一、環境刑事責任的含專義
環境刑事責任的法律根據就屬包括環境犯罪罪過與環境犯罪構成兩方面。
環境犯罪罪過指的是包括犯罪主觀方面的故意、過失與動機和目的之類的心理態度,是環境犯罪的主觀根據,以及環境犯罪主體自身的個性心理特徵,如習慣、興趣、氣質、性格、情感等主體心理特質,此外,還應當包括與環境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緊密聯系的其他客觀要素等。
二、環境刑事責任的法律特徵
1、強制性特徵,環境刑事責任的強制性特徵指的是作為法律責任的共同特徵,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的根本標志。
2、懲罰性特徵,環境刑事責任的懲罰性特徵指的是作為刑事責任的共同特徵。
3、保護對象的特殊性特徵,環境刑事責任保護對象特殊性特徵指的是保護的對象是環境刑法法益,區別於其他刑法規范責任保護的對象是傳統刑法法益。
4、補償性特徵,環境刑事責任的補償性特徵指的是作為環境法領域的環境刑事責任區別於刑法領域其他刑事責任的顯著特徵。
以上列舉若是對您有所幫助,請順手點擊採納!
❹ 什麼是環境民事責任
環境法主體因違反其法律義務而應當依法承擔的,具有強制性否定性法律後果,按其性質可以分為環境行政責任,環境民事責任和環境刑事責任三種。
環境民事責任,是指單位或者個人因污染危害環境而侵害了公共財產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所應承擔的民事方面的責任。
環境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與免責
1.環境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傳統民事侵權責任構成要件包括四個方面:主觀上具有過錯;行為具有違法性;發生損害結果;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但是環境民事責任作為特殊侵權責任,在其構成要件上有所不同。主觀上的過錯和行為的違法性不是環境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首先,關於過錯,我國民法通則、環境保護法及相關法律都沒有把故意或過失作為環境損害賠償的要件。環境民事責任實行無過錯責任的原因在於環境侵害行為本身創造社會財富有一定的正當性,追究其過錯幾乎不可能;另外,由排污者從營利中賠償受害人的損失,符合公平原則。其次,關於行為的違法性,行為人即使達標排污,只要從事排污並發生了危害後果的,也要承擔民事責任。行為人不得以達標排放作為免除其民事責任的抗辯理由。
環境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1)實施了致害行為;(2)發生了損害結果;(3)致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2.環境民事責任的免責事由。環境保護法規定,即使具備環境民事責任構成要件,在三種情形下也免予承擔環境民事責任。這三種情形是:(1)由不可抗力造成並且行為人及時採取合理措施。環境保護法規定:完全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並經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免予承擔責任。(2)受害者自我致害。污染損失由受害者自身的責任所引起的,排污單位不承擔責任。(3)第三者過錯。污染損失由第三者責任所引起的,第三者應當承擔責任。
環境民事責任的形式
環境保護法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危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雖然環境保護法僅規定了排除危害和賠償損失兩種責任形式,但是民法通則中規定的十種民事責任形式中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等都能適用於環境民事責任。
賠償損失是環境民事責任形式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責任形式。賠償損失的范圍,既包括財產損害賠償,也包括對人身損害引起的財產損失賠償;既包括直接損失,也包括間接損失。
排除危害也是環境民事責任形式中經常使用的形式。賠償損失是事後補救,排除危害則是針對環境侵害的特點所採用的典型的預防性民事責任形式。排除危害既包括對實際發生的污染危害的排除,也包括對可能發生但尚未發生的污染危害的排除。
❺ 環境法的特徵
國際環境法是指調整各國在保護環境領域的關系的法律規則和制度的回總體。
國際環答境法的特點及原則有:
1、法律體系尚不夠完善,從1972年斯德哥爾摩會議被認為是國際環境法發展史上的轉折點,雖然在此以後通過一些文件,但它們來自尚未成為現行的文件,未具有真正的法律拘束力。
2、保護環境措施適用差別待遇原則,由於環境保護要求世界各國普遍參與,但各國的情況又不一樣,因此,採取這種原則是必須適用的一種合理的安排。
3、國際環境法應通過非強制的協商程序來實施。由於環境損害不只有一個來源,很難確定歸因於某個國家,環境條約通常又不包含國家責任條款,而主張通過締約國定期會議,相互審查,通過非強制的協商程序保證對環境條約的實施。
❻ 什麼是環境法律責任,環境法律責任具有哪
在環境法規的實施中,對違法的單位或個人,根據其違法行為的性質、危害後果和主觀因素的不同、要追究法律責任,分別給予刑事、行政、民事三種不同的法律制裁。 (1)刑事責任:應承擔刑事責任的,一般是指具有故意或過失的嚴重危害環境的行為,並造成公共財產或人身死亡的嚴重損失,已構成犯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構成危害環境罪需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行為人主觀上有犯罪的故意和過失;第二,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第三,該行為違犯刑法應受到處罰。 (2)行政責任:違犯行政法規造成一定的環境損害或其他損失,但未構成犯罪的,屬於行政違法行為,應負行政責任。構成行政違法行為並承擔行政責任需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行為人主觀上要有故意和過失;第二,有違犯行政法規的行為。例如,違反「三同時」的規定;違反操作規程造成事故性污染事件;違反森林、文物保護、自然保護法等法規,但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等。(3)民事責任:公民或法人因過失或無過失排放污染物或其他損害環境的行為,而造成環境污染、被害者損失或財產損失時,要承擔民事責任。構成民事責任需具備四個條件:第一,有損害行為或其他民事違法行為的存在;第二,造成了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的損害後果;第三,致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第四,行為人有過失或無過失損害環境的行為。民事責任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同其他法律責任合並使用。在民事責任中,主要形式是賠償損失。
❼ 環境法律責任的環境民事責任
環境民事責任,是指單位或者個人因污染危害環境而侵害了公共財產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所應承擔的民事方面的責任。 1.環境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傳統民事侵權責任構成要件包括四個方面:主觀上具有過錯;行為具有違法性;發生損害結果;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但是環境民事責任作為特殊侵權責任,在其構成要件上有所不同。主觀上的過錯和行為的違法性不是環境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首先,關於過錯,我國民法通則、環境保護法及相關法律都沒有把故意或過失作為環境損害賠償的要件。環境民事責任實行無過錯責任的原因在於環境侵害行為本身創造社會財富有一定的正當性,追究其過錯幾乎不可能;另外,由排污者從營利中賠償受害人的損失,符合公平原則。其次,關於行為的違法性,行為人即使達標排污,只要從事排污並發生了危害後果的,也要承擔民事責任。行為人不得以達標排放作為免除其民事責任的抗辯理由。
環境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1)實施了致害行為;(2)發生了損害結果;(3)致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2.環境民事責任的免責事由。環境保護法規定,即使具備環境民事責任構成要件,在三種情形下也免予承擔環境民事責任。這三種情形是:(1)由不可抗力造成並且行為人及時採取合理措施。環境保護法規定:完全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並經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免予承擔責任。(2)受害者自我致害。污染損失由受害者自身的責任所引起的,排污單位不承擔責任。(3)第三者過錯。污染損失由第三者責任所引起的,第三者應當承擔責任。 環境保護法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危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雖然環境保護法僅規定了排除危害和賠償損失兩種責任形式,但是民法通則中規定的十種民事責任形式中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等都能適用於環境民事責任。
賠償損失是環境民事責任形式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責任形式。賠償損失的范圍,既包括財產損害賠償,也包括對人身損害引起的財產損失賠償;既包括直接損失,也包括間接損失。
排除危害也是環境民事責任形式中經常使用的形式。賠償損失是事後補救,排除危害則是針對環境侵害的特點所採用的典型的預防性民事責任形式。排除危害既包括對實際發生的污染危害的排除,也包括對可能發生但尚未發生的污染危害的排除。
❽ 環境法律責任的環境刑事責任
環境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故意或過失實施了嚴重危害環境的行為,並造成了人身傷亡或公私財產的嚴重損失,已經構成犯罪要承擔刑事制裁的法律責任。 破壞環境的犯罪構成要件,同一般犯罪構成沒有實質上的區別,但也具有一定特點。
1.犯罪主體。根據環境保護法和刑法的規定,關於環境犯罪的主體,已打破了「個人刑罰觀」,除了達到法定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以外,還包括法人。
2.犯罪客體。破壞環境資源罪的犯罪客體,是侵害各種環境要素和自然資源從而侵犯財產所有權、人身權和環境權。環境犯罪的客體具有復合客體的特徵。
3.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有污染和破壞環境及自然資源的行為及其社會危害性。環境犯罪造成的危害後果可能特別嚴重,往往會造成重大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未造成嚴重後果的環境違法行為通常是追究其行政責任。危害後果是否嚴重是區別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重要依據。
4.犯罪的主觀方面。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進行犯罪行為時的故意或過失的主觀心理狀態。一般而言,破壞環境和資源的行為多為故意,而污染環境的行為多為過失。因損害環境的行為可能產生極其嚴重的危害後果,在認定是否構成環境犯罪時,就不能僅僅看社會危害性一個方面,必須強調具備犯罪的故意或過失,這是區別罪與非罪的重要界限。 環境刑事責任的形式同一般的刑事責任的形式沒有區別,主要分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的種類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型的種類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附加刑可以獨立適用。
❾ 環境資源法律責任與其它部門法律責任相比有以下哪些特點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可以根據不同情節,給予警告或者處以罰款: (一)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 (二)拒報或者謊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有關污染物排放申報事項的。 (三)不按國家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的。 (四)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技術和設備的。 (五)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的。 第三十六條 建設項目的防治污染設施沒有建成或者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該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可以並處罰款。 第三十七條 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閑置防治污染的設施,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的排放標準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重新安裝使用,並處罰款。 第三十八條 對違反本法規定,造成環境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情節較重的,對有關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政府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九條 對經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企業事業單位,除依照國家規定加收超標准排污費外,可以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或者責令停業、關閉。 前款規定的罰款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決定。責令停業、關閉,由作出限期治理決定的人民政府決定;責令中央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停業、關閉,須報國務院批准。 第四十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是內,向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四十一條 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 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本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完全由於不可護拒的自然災害,並經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免予承擔責任。 第四十二條 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 第四十三條 違反本法規定,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導致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的,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 違反本法規定,造成土地、森林、草原、水、礦產、漁業、野生動植物等資源的破壞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承擔法律責任。 第四十五條 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