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虛增收入的法律責任
① 虛假財政收入產生原因及防止措施各是什麼
近年來,各地財稅部門為完成財政收入任務,可以說是想盡千方百計,成效十分明顯。但是,也有少數徵收單位受地方經濟發展滯後、稅源不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能完成財政收入任務。於是,就玩起了假把戲——不按財稅法律、法規辦事,利用人工操作方式使財政收入指標達到一定標准,造成財政收入的虛假增長。筆者以為,這種「造假」行為,不僅觸犯了國家財稅法律、法規,而且違反了客觀經濟規律,若不盡快加以解決,必將嚴重削弱各級政府利用財政手段駕馭宏觀經濟的能力,以及給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發展帶來無窮的後患。 一、虛假財政收入的主要表現形式 1、寅吃卯糧。是指在當期應納稅款不足以完成收入任務時,採取預征、預借等手段將納稅人後期(即還沒有實現的)應納的稅款提前移入本期入庫的方法。無論是國稅還是地稅部門,當稅源吃緊時,一般都採用這種方法來完成稅收任務。 2、應退不退。是指對那些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政策的企業先征後退的稅收,採取不予退還或延期退還的辦法,以保證當期稅收收入的相對增長。 3、列收列支。是指一種虛收虛支的「空轉」行為。由於空轉必須以稅收的徵收權和支出權為同一財政管理級次為前提。因此,預算級次屬於中央的稅種不能空轉,只有地方稅種(或屬於地方的其他收入)可以空轉。空轉對於那些貧困地區的財稅部門來說,是實現財政收入最簡捷的、最「有效」的途徑。其最大特點是沒有法定的納稅人,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等額增長。 4、異地入庫。是指採用一定的經濟手段,將不屬於本地區的稅收人為地在本地區入庫,以達到本地稅收增長的目的。這是貧困地區稅務部門為完成稅收任務使用的「絕招」。通常的作法是,政府領導出面協調,財政部門出錢(作獎勵、提成、回扣等),稅務部門到稅源充足的地區去「買」。 二、形成虛假財政收入的主要原因 ——計劃失策。財政收入計劃的編制缺乏科學性是形成虛假財政收入的直接原因。長期以來,財政收入計劃的編制一直採用「基數比例法」,即以上年財政收入計劃實際完成數為基數,按照上級下達的增長比例來逐一確定本年度國稅、地稅和財政部門的收入計劃。採用「基數比例法」分配財政收入計劃的結果是:一方面,對經濟發達的地區來講,因其財源充足,完成任務輕而易舉,為不墊高基數,採取有稅不收、任意減免等手段,搞所謂的「藏富於民」、「藏富於地方」、「藏富於企業」;另一方面,對一些經濟不發達、財源匱乏的地區來講,單靠挖掘內部潛力無法完成財政收入計劃,只能採取人為的手段來完成任務。 ——行政干預。行政干預是形成虛假財政收入的重要原因。在實施分稅制以前,由於財政體制是吃「大鍋飯」,因此,地方政府往往只重視本地區的產值、利潤指標,很少過問財政收入計劃;實施分稅制以後,財政體制變為「分灶吃飯」,財政收入的多少直接影響到地方財政的支付能力和上級財政的稅收返還比例。因此,地方政府尤其是那些經濟欠發達的地方政府,對財政收入的態度也由漠不關心發展到直接參與或干預。往往不顧地方經濟發展和稅源的實際情況,對財政收入計劃層層加碼,財政收入指標大幅度提高,並以此作為衡量政府政績的一項重要標志。當財稅部門不能完成財政收入計劃時,他們就出面周旋、指使財稅部門人為地造假,虛增財政收入。 ——監督不力。缺乏相應的制約與監督機制是形成虛假財政收入的內在原因。從現實情況看,各地對財政收入計劃的考核往往只停留在量的指標上,而對其收入的來源、入庫渠道、使用情況及收入的真實性、合法性缺乏有效的監督。特別是在「重獎」之下,一些財稅部門為了完成或超額完成收入任務,獲取單位或個人榮譽,多拿獎金,多得分成,就會私下違心地去徵得有關部門的配合和支持,積極運作,給財政收入「注水」。 三、根治虛假財政收入的主要措施 (一)科學編制收入計劃。在財政收入計劃的編制上,對目前實行的「基數比例法」進行改革,積極探索和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財政收入能力評估方法,制定出科學的財政收入計劃。同時,財稅部門工作業績的評估重點要放在是否做到應收盡收、依法征管方面。 (二)樹立正確理財思想。政府應以發展經濟、保護不同經濟成份納稅人合法競爭、為納稅人提供良好的服務為己任,把眼光重點放在節約財政支出和提高現有資金的使用效率上。 (三)切實加強財政監督。要充分發揮財政監督的職能作用,組織專班,對基層財稅部門的稅收票證、稅收來源進行定期檢查,對弄虛作假搞財政收入人為增長的單位和責任人,一經查出,要給予黨紀、政紀處分,構成違法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責任。 作者:蔡紅東 本稿件為國際在線專稿,媒體轉載請註明稿件來源
② 求真實財政收入與虛假財政收入的詳細官方名詞解釋! 急用啊!!
1、虛假的復財政收入:即空轉制。空轉是一些單位或基層政府為了達到虛增當地財政收入在稅收徵收上所採取違 規操作現象。實際上就是指將已入庫的收入,以支出形式撥付到納稅人,然後再通過納稅人將收到的財 政撥款再次入庫,如此反復循環,形成財政虛收虛支,想要多大規模的財政收入就可以轉出多大 的財政收入來,少數地方以此法製造了財政收入的超常增長。
2、真實的財政收入:即實際收入。
③ 如何防止財政部門採取空轉的方式虛增財政收入的現象
近年來,各地財稅部門為完成財政收入任務,可以說是想盡千方百計,成效十分明顯。但是,也有少數徵收單位受地方經濟發展滯後、稅源不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能完成財政收入任務。於是,就玩起了假把戲——不按財稅法律、法規辦事,利用人工操作方式使財政收入指標達到一定標准,造成財政收入的虛假增長。筆者以為,這種「造假」行為,不僅觸犯了國家財稅法律、法規,而且違反了客觀經濟規律,若不盡快加以解決,必將嚴重削弱各級政府利用財政手段駕馭宏觀經濟的能力,以及給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發展帶來無窮的後患。 一、虛假財政收入的主要表現形式 1、寅吃卯糧。是指在當期應納稅款不足以完成收入任務時,採取預征、預借等手段將納稅人後期(即還沒有實現的)應納的稅款提前移入本期入庫的方法。無論是國稅還是地稅部門,當稅源吃緊時,一般都採用這種方法來完成稅收任務。 2、應退不退。是指對那些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政策的企業先征後退的稅收,採取不予退還或延期退還的辦法,以保證當期稅收收入的相對增長。 3、列收列支。是指一種虛收虛支的「空轉」行為。由於空轉必須以稅收的徵收權和支出權為同一財政管理級次為前提。因此,預算級次屬於中央的稅種不能空轉,只有地方稅種(或屬於地方的其他收入)可以空轉。空轉對於那些貧困地區的財稅部門來說,是實現財政收入最簡捷的、最「有效」的途徑。其最大特點是沒有法定的納稅人,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等額增長。 4、異地入庫。是指採用一定的經濟手段,將不屬於本地區的稅收人為地在本地區入庫,以達到本地稅收增長的目的。這是貧困地區稅務部門為完成稅收任務使用的「絕招」。通常的作法是,政府領導出面協調,財政部門出錢(作獎勵、提成、回扣等),稅務部門到稅源充足的地區去「買」。 二、形成虛假財政收入的主要原因 ——計劃失策。財政收入計劃的編制缺乏科學性是形成虛假財政收入的直接原因。長期以來,財政收入計劃的編制一直採用「基數比例法」,即以上年財政收入計劃實際完成數為基數,按照上級下達的增長比例來逐一確定本年度國稅、地稅和財政部門的收入計劃。採用「基數比例法」分配財政收入計劃的結果是:一方面,對經濟發達的地區來講,因其財源充足,完成任務輕而易舉,為不墊高基數,採取有稅不收、任意減免等手段,搞所謂的「藏富於民」、「藏富於地方」、「藏富於企業」;另一方面,對一些經濟不發達、財源匱乏的地區來講,單靠挖掘內部潛力無法完成財政收入計劃,只能採取人為的手段來完成任務。 ——行政干預。行政干預是形成虛假財政收入的重要原因。在實施分稅制以前,由於財政體制是吃「大鍋飯」,因此,地方政府往往只重視本地區的產值、利潤指標,很少過問財政收入計劃;實施分稅制以後,財政體制變為「分灶吃飯」,財政收入的多少直接影響到地方財政的支付能力和上級財政的稅收返還比例。因此,地方政府尤其是那些經濟欠發達的地方政府,對財政收入的態度也由漠不關心發展到直接參與或干預。往往不顧地方經濟發展和稅源的實際情況,對財政收入計劃層層加碼,財政收入指標大幅度提高,並以此作為衡量政府政績的一項重要標志。當財稅部門不能完成財政收入計劃時,他們就出面周旋、指使財稅部門人為地造假,虛增財政收入。 ——監督不力。缺乏相應的制約與監督機制是形成虛假財政收入的內在原因。從現實情況看,各地對財政收入計劃的考核往往只停留在量的指標上,而對其收入的來源、入庫渠道、使用情況及收入的真實性、合法性缺乏有效的監督。特別是在「重獎」之下,一些財稅部門為了完成或超額完成收入任務,獲取單位或個人榮譽,多拿獎金,多得分成,就會私下違心地去徵得有關部門的配合和支持,積極運作,給財政收入「注水」。 三、根治虛假財政收入的主要措施 (一)科學編制收入計劃。在財政收入計劃的編制上,對目前實行的「基數比例法」進行改革,積極探索和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財政收入能力評估方法,制定出科學的財政收入計劃。同時,財稅部門工作業績的評估重點要放在是否做到應收盡收、依法征管方面。 (二)樹立正確理財思想。政府應以發展經濟、保護不同經濟成份納稅人合法競爭、為納稅人提供良好的服務為己任,把眼光重點放在節約財政支出和提高現有資金的使用效率上。 (三)切實加強財政監督。要充分發揮財政監督的職能作用,組織專班,對基層財稅部門的稅收票證、稅收來源進行定期檢查,對弄虛作假搞財政收入人為增長的單位和責任人,一經查出,要給予黨紀、政紀處分,構成違法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責任。
④ 財務人員虛列收入,虛列成本承擔什麼法律風險
虛列成本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企業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故意混淆成本費用核算的界限,虛增成本費用的舞弊行為。
虛列收入違反《會計法》,這樣的報表如果用於對外報告給投資人、政府監管部門、金融機構等,不管是用於融資還是提供統計數據,根據其導致的後果不同,就會出現觸犯民法、刑法,而不僅僅是行政法規。
這兩種行為都屬於偷逃稅款行為,稅務局的處理手段會從補稅同時補交滯納金,到罰款,到民事訴訟,到刑事訴訟,坐牢是肯定的。
企業違法要由違法事件的責任人來承擔,除了企業本身要承擔民事責任(經濟觸發、賠償、停業)之外,策劃、指揮、指使、參與的相關人等都要承擔法律責任,但是,承擔的責任有大小,判的輕重根據角色來,如果僅僅是被老闆逼的被動而為,那麼在有證據的前提下,會減輕或者免於處罰。
(4)財政虛增收入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稅務機關在稅收徵收和納稅檢查過程中,如發現企業和個體工商業戶有虛列成本行為,應堅決制止,並嚴格按照稅法規定追補因虛列成本而偷逃的稅款,同時根據情節輕重處以一定的罰款或提請司法機關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
政部門弄虛作假,重復列支撥款數,形成總預算虛列支出。後經落實確認這些暫存的資金,屬縣財政以前年度以公用、專項等名義,撥給各單位的經費,但財政部門在撥款時就明確告訴收款單位,該款項不能使用,財政還要收回。
⑤ 虛增收入違反了國家、自治區什麼財經法規
偷稅不是虛增收入,而是虛增成本。
偷稅是指納稅人故意違反稅收法規,採用欺騙、隱瞞等方式逃避納稅的違法行為。如為了少繳納或不繳納應納稅款。有意少報、瞞報應稅項目、銷售收入和經營利潤;有意虛增成本、亂攤費用,縮小應稅所得額;轉移財產、收入和利潤;偽造、塗改、銷毀帳冊票據或記賬憑證等。偷稅損害了國家利益,觸犯了國家法律,情節嚴重的構成偷稅罪,屬於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的一種,對構成偷稅罪的要依法懲處。
原因:
會計人員的業務能力和職業操守:
賬本是稅務機關徵收稅款的直接依據,而會計的基本職責就是記錄的日常經濟活動。但是,現實生活中,卻存在會計從業人員業務能力和職業操守較低,沒有遵從會計准則記錄經濟事項,不能夠正確記錄經濟業務,導致偷稅行為的發生。
追求高利潤的目的和僥幸的心理:
在不少決策者眼裡,納稅是一筆損失而不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他們更傾向於隱匿收入誇大成本,而達到不繳稅和少繳稅的目的。同時對於國家的法律懲罰,部分決策者對於偷漏稅行為存在僥幸心理,在不完善的稅收征管體系下,進行偷稅的行為。
對偷漏稅行為的處罰力度:
我國稅收徵收法及其相關法律對稅務部門對的偷漏稅行為的處罰力度和手段不夠。按照稅收征管條例的規定,不繳或者少繳稅款的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這顯示了對偷稅漏稅者是採取罰款的經濟制裁為主,且不涉及個人利益。同時,罰款的低力度也提高了對偷稅行為收益的預期。
稅收征管體系不健全:
我國一般意義的宏觀稅收並不高,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比都相對較低。但是,我國稅收征管體系不健全稅負比重不高,「費」負擔卻很重,導致納稅人鋌而走險,以此減輕負擔。
同時稅收征管體系的稅務幹部業務素質偏低,造成偷稅查不出來。甚至,有些稅務人員不認真負責,拿國稅作交易,交多少算多少,收「人情稅」。
處罰:
對偷稅行為的處罰:
(1)對納稅義務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稅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扣繳義務人採取上述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其不繳或者少繳稅款的50%以上5倍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刑法》第二百零一條規定:「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數額巨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扣繳義務人採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對多次實施前兩款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有第一款行為,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五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
⑥ 財務人員虛增收入觸犯法律嗎會判什麼刑法有具體的法律條文嗎
觸犯法律,涉嫌虛報注冊資本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一百五十八條 虛報注冊資本罪
申請公司登記使用虛假證明文件或者採取其他欺詐手段虛報注冊資本,欺騙公司登記主管部門,取得公司登記,虛報注冊資本數額巨大、後果嚴重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虛報注冊資本金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6)財政虛增收入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第四十五條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
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
可以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
第四十三條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有前款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以對單位並處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可以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其中的會計人員,五年內不得從事會計工作。
第四十四條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有前款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以對單位並處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可以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其中的會計人員,五年內不得從事會計工作。
⑦ 財政收入是怎麼造假的
財政收入造假,就是一邊增加財政收入,一邊搞財政返還。錢一轉,財內政收入就來了容
財政收入是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實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需要而抽泣的一切資金的總和。財政收入不止是衡量一國政府財力的重要指標,更體現出政府的職能水平。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一些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也在大幅增加。然而,也有一部分政府為了所謂的「面子」、「排名」,在財政收入上注入了不少「水分」。這不,審計署今年在對東北某鎮審計時發現:2013年全鎮實際財政收入156萬元,卻虛報為2690萬元,虛增16.24倍,數量驚人。而且,記者調查發現,2011年,這個鎮地方一般性預算收入1677萬元,比上年增長123%;2013年,一般預算收入比上年增長27.2%。實際上,全鎮財政收入一直在150萬元左右徘徊,沒有新稅源,很難有較大幅度增長。由此可見,當地財政造假問題已經持續多年。
⑧ 財政收入虛增是指
財政虛假收入是社會主義國家年度財政收入中,沒有有效物資作保證的那一部分財政收入。
中文名:財政虛假收入
國家:社會主義國家
特點:沒有有效物資作保證
類型:財政收入
介紹:
社會主義國家年度財政收入中,沒有有效物資作保證的那一部分財政收入。它表明財政收入存在質的問題。這是由於財政收入的價值承擔者,即商品物資在運動過程中,因各種原因而不具有有效的使用價值時,而使財政收入形成虛假。
在中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①某些工農業生產企業,生產了質次價高和沒有銷路的商品,商業企業按合格商品價格收購,工農業生產企業按規定向國家上交稅利,但商品尚積壓在流通領域,未實現價值,即所謂「工業報喜,商業報憂,倉庫積壓,財政虛收」;
②國有企業對資財損失和虧損彌補長期掛帳,或者是用企業自有流動資金、銀行貸款墊付虧損、超交稅利等辦法構成財政收入的虛假成分;
③物價總水平大幅度上升,財政收入名義上有所增長,實際呈負增長,表現為財政收入虛增或貶值;④部分國有企業拼設備、吃老本,資產、資源補償不足,等於人為地縮小社會總產品價值中的不變資本的部分,虛增剩餘產品價值部分,造成財政從剩餘產品部分集中的份額虛假。
財政虛假收入,對社會經濟和財政穩定的危害在於:
①掩蓋了年度財政收入的真實性;
②用虛假的財政收入安排真實的財政支出,抬高了支出水平,使以後年度的財力分配難以為繼;
③攪亂了價值分配的正常渠道和秩序,不利於加強宏觀調控,也影響企業建立良好的經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