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民事訴訟欺詐行的法律責任

民事訴訟欺詐行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3-10 15:00:10

Ⅰ 什麼是欺詐消費者行為法律責任

欺詐消費者行為法律責任是指經營者要為欺詐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根據《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法承擔的法律責任:

1、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2、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

3、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對處罰機關和處罰方式有規定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欺詐消費者行為是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採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

(1)民事訴訟欺詐行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處罰辦法

第二十條 工商行政管理執法人員玩忽職守或者包庇經營者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的,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

第二十一條 本辦法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負責解釋。第二十二條 本辦法自2015年3月15日起施行。1996年3月15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的《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50號)同時廢止。

《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中明確,網購七天無理由退貨是保護消費者的基本權益,故意拒絕或拖延退貨的商家最高可受50萬元的處罰,該處罰辦法在2015年3月15日正式實施。

消費者網購後可把與商家的聊天記錄通過截圖等方式保留下來,一旦遭遇非法拒退的情況,就可以通過掌握的「證據」維權。

Ⅱ 訴訟欺詐怎麼辦

司法實踐中發現的訴訟欺詐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中生有」型,即行為人虛構債權債務關系,偽造證據,如借條、還款協議等,並以此作為依據向法院起訴,要求被害人履行「債務」; 2、「死灰復燃」型,即行為人以被害人已經履行完畢但沒有索回或銷毀的債務文書為憑據,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害人再次履行; 3、「借題發揮」型,即行為人偽造有關證據,使債權的標的擴大,如篡改借據上的借款金額、傷殘鑒定書的傷殘等級結論等。
指導性文件
目前我國刑法尚未對訴訟欺詐作出明確規定,對此問題最正式的文件是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2002年10月14日《關於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以下簡稱《答復》)。 該《答復》稱:「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所侵害的主要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審判活動,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做出處理,不宜以詐騙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偽造證據時,實施了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的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刑法第307條第1款的規定,以妨害作證罪追究刑事責任。」 該《答復》的觀點是:訴訟欺詐侵犯的主要客體的性質決定訴訟欺詐不應定性為詐騙罪,而應歸入妨害司法罪的范疇。但是現行刑法在妨害司法罪中並未對訴訟欺詐作具體規定,因而根據罪刑法定原則,對訴訟欺詐行為只能認定其無罪。基於訴訟欺詐在當前民事訴訟活動中的多發性及社會危害性,需要在現行刑法框架內對其予以力所能及的懲治,即行為人實施訴訟欺詐行為的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以其所構成的其他犯罪定罪處罰。由於該《答復》不具有司法解釋的效力,因此在指導具體司法實踐上仍有很大的局限,在訴訟欺詐之定性這場激烈的論戰中並不足以起到平息紛爭的作用。

Ⅲ 欺詐行為是否屬於詐騙行為的一種 民事訴訟可否要求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執行見義勇為行為的相關法律

不一回事。欺詐是民事行為,民事欺詐行為一般來講是用誇大事實或虛構部分事實的辦法,藉以創造履行能力而為欺詐行為以誘使對方陷入認識錯誤並與其訂立合同,通過履行約定的民事行為,以達到謀取一定利益的目的。如:以次充好的消費欺詐行為。《刑法》對詐騙罪目的規定的很明確,即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具體來說是行為人不打算付出任何代價或做出任何勞務,即取得對方信任而非法佔有財物。 民事欺詐雖然在客觀上表現為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但其欺詐行為仍在民事法律關系范圍內,仍應由民事法律、政策來調整。民事訴訟的主體是平等的民事主體無法去管執法機關。就算辦錯了你可以行政訴訟執法機關而不能民事訴訟要求執法機關怎麼樣。

Ⅳ 請教:欺詐行為按法律應受到什麼懲罰

1、如果你可以聯絡到很多被這家黑中介欺騙的人,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版關可以以詐騙罪為由立案權偵查。
2、如果你沒有其他證據,僅有自己被騙的證據,你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報案,要求他們取締黑中介並予以罰款。
3、你也可以起訴黑中介,要求他們退回費用,但往往效果不是很好。因為你很難查清他們的身份。
4、你也可以直接去他們那裡要求退款,如發生沖突,向110報警。

Ⅳ 以訴訟的形式誣陷他人欺詐,觸犯什麼法律

您好,該行為可能是虛假訴訟行為,就是打假官司,當事人出於非法的動機和目的,利用法律賦予的訴訟權利,採取虛假的訴訟主體、事實及證據的方法提起民事訴訟,使法院作出錯誤的判決、裁定、調解的行為。情節嚴重的話,構成虛假訴訟罪。《刑法》第三百零七條: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有第一款行為,非法佔有他人財產或者逃避合法債務,又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
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與他人共同實施前三款行為的,從重處罰;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

Ⅵ 民事欺詐行為如何進行訴訟

如果認為一方有欺詐行為,可以向法院起訴,要求撤銷。
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
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合同法》第五十五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
撤銷權;
(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
權。

Ⅶ 四道民法論述題:欺詐行為人承擔的法律責任

欺詐行為人在
消費者權益
保護法里一般要承擔雙倍返還的
責任
,在一般
合同
中,受欺詐享有對其的任意
撤銷權

民法是調整
平等主體
間的
關系

大學生打工,單純的勤工儉學不視為
勞動關系

民事訴訟的
證明標准
一般只要達到相對
蓋然性
(即,比對抗方更可信)。

熱點內容
新舊勞動法內容 發布:2025-09-25 22:40:09 瀏覽:120
廈門戶籍管理條例 發布:2025-09-25 22:40:07 瀏覽:615
有關人事需要了解的勞動法內容 發布:2025-09-25 22:27:10 瀏覽:1
路橋司法拍賣 發布:2025-09-25 22:26:29 瀏覽:340
定海針律師 發布:2025-09-25 22:18:50 瀏覽:890
通過微信公眾號普及法律知識 發布:2025-09-25 22:08:07 瀏覽:850
初一政治手抄報關於法律知識 發布:2025-09-25 22:04:07 瀏覽:663
國際經濟法02任務0011 發布:2025-09-25 22:00:41 瀏覽:670
論民法的解釋方法 發布:2025-09-25 21:19:54 瀏覽:113
法規300 發布:2025-09-25 21:16:23 瀏覽: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