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組織可承擔法律責任
1. 法律責任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法律責任根據不同種情,分以下幾種類型:
1、根據責任行為違反的法律性質,分為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違憲責任;
2、根據主觀過錯在法律責任中的地位,分為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
3、按照行為主體的名義,分為職務責任、個人責任。
法律責任的特徵為:
1、法律責任是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而形成的法律後果,以法律義務存在為前提;
2、法律責任即承擔不利的後果;
3、法律責任的認定和追究,由國家專門機關依法定程序進行;
4、法律責任的實現由國家強制力作保障。
(1)自治組織可承擔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
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參考資料:網路—法律責任
2.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進行行政處罰的法律後果由以下哪個機關承擔...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進行行政處罰的法律後果由法律、法規授權組織承專擔,不由其他組織負屬責。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十八條,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可以在其法定許可權內委託符合本法第十九條規定條件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行政機關不得委託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
(2)自治組織可承擔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的法律地位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被授權組織在行使法律、法規所授行政職能時,是行政主體,具有與行政機關基本相同的 法律地位。
第二,被授權組織以自己的名義行使法律、法規所授職能,並由其本身就行使所授職能的行為對外承擔法律責任。
第三,被授權組織在非行使行政職能的場合,不享有行政權,不具有行政主體的地位。
3. 個人和組織履行防控義務、承擔法律責任有哪些
個人和組織復形防控義務承擔法律責任有哪些?有很多。
4. 居委會能否承擔民事責任
可以的
社區居委會,簡稱「居委會」、「社區居委會」,「社區居民委員會」為中國大陸內地區城容市街道、行政建制鎮的分區即「社區」的一個主要社會組織機構,屬於城鎮
居民的自治組織,地位相當於農村的村民委員會,管轄對象為城市、鎮非農業居民為主。根據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社區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
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5. 有組織機構代碼證的單位能否獨立承擔法律責任
組織機構代碼就是企業的身份證,是唯一的,故可以獨立承擔法律責任
6. 以承擔法律責任的程度為標准,法律責任可以分為
根據承擔法律責任的程度(承擔責任是否有財產限制)為標准,民事責任可以分為版有限責任和無許可權責任。
有限責任,是指責任人以其某部分財產承擔民事責任。如抵押人僅以抵押財產對所擔保的債 權承擔的責任,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僅以其出資對公司債務所承擔的責任。無限責任,是指責任人以其所有的全部財產承擔民事責任。如保證人的保證責任,個人合夥的合夥人對合夥組織債務所承擔的責任。區分有限責任和無限責任的意義在於:承擔無限責任的財產范圍不受責任人的出資或者 特定財產的限制,更有利於保護受害人或者權利人的利益。
7. 村委會能不能承擔民事責任
村委會是群眾自治組織,有一定的財產,可以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總則》第一百零一條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具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
8. 民法通則中負法律責任的其他組織指什麼
1,我國民法通則並沒有規定其他組織,但是,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其他組織,是版指合法成立權,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財產,但又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組織。
2,由此可見,其他組織是受中國法律認可和保護的民事主體之一,主要包括合夥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獨資企業、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和其他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經營實體和公益團體等。
3,中國法律規定的能參與民事活動的主體有三類: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國家,社會組織要成為民事主體,要麼具備法人資格,要麼屬於其他組織,否則其行為無法得到法律的認可和保護。
9. 行政主體承擔行政法律責任須具備哪些條件
在中國行政法學領域,行政主體是指享有行政職權,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內政職權並獨立承擔責任的容組織。行政主體承擔行政法律責任須具備的條件如下:
1.必須是行政機關;
2.必須具有外部管理職能;
3.必須取得特定的行政處罰權;
4.必須在法定的職權范圍內實施。
可以成為行政處罰實施主體的有:
(一)行政行政機關
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的行政處罰權,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
(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
(三)受委託的組織
受委託依法行使行政處罰的組織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務的事業組織;
2.具有熟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業務的工作人員;
3.對違法行為需要進行技術檢查或技術鑒定的,應當由有條件的組織進行相應技術檢查或技術鑒定。
受委託的組織必須在授權范圍內,以委託行政機關名義實施行政處罰,不能再委託其他任何組織或個人實施行政處罰,實施行政處罰行為的後果由委託機關承擔法律責任。
10. 法人組織可以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是什麼意思
有限責任制中,股東以其出資額對法人債務承擔有限責任,法人以其全部資產對其債務承擔無限責任。
民事法律責任是民事主體對於自己因違反合同,不履行其他民事義務,或者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的人身財產、人身權利所造成法律後果,依法應當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是法律責任的一種,除具有法律的強制性和約束力等一般法律責任的共同特徵外。
根據民事責任發生的原因,民事責任可分為債務不履行的民事責任與侵權的民事責任。債務不履行的民事責任,是指因債務人不履行已存在的債務而發生的民事責任。侵權的民事責任,是指因實施侵權行為而發生的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