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售法律責任
Ⅰ 銀行員工私售理財會承擔法律責任嗎
貌似有的。你簽名了,你從中得到了利益。只是你不是最大的責任人吧
Ⅱ 賣假貨會判刑嗎,賣假貨的法律責任
銷售假冒商品屬於違法行為,情節嚴重數額較大的要承擔刑事責任。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條:
【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銷售金額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銷售金額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2、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
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銷售金額在五萬元以上的,屬於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應當以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銷售金額在二十五萬元以上的,屬於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條規定的「數額巨大」,應當以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判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2)私售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根據《商標法》第六十七條:
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構成犯罪的,除賠償被侵權人的損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構成犯罪的,除賠償被侵權人的損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構成犯罪的,除賠償被侵權人的損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四十條: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五萬元以上不滿二十萬元的。
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二十萬元以上不滿五十萬元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五十萬元以上不滿二百萬元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
銷售金額二百萬元以上的,處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Ⅲ 問個法律問題:關於接私單的法律責任
這屬於崗位員工以權謀私行為,客觀上侵害了公司利益。因此追究你的民事內責任是正當的。不管容該公司是什麼來路,只要正式登記注冊它就是合法經營單位,其利益受法律保護。其經濟損失按原價值計算,100份就是2萬元左右並影響了公司形象可以追究並賠償。按這個尺度看,你已經觸犯了刑律:
【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
解釋: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在經濟往來中,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違反國家規定,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歸個人所有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但一般而言,如果能夠協商解決就不會走刑事起訴的路子。
Ⅳ 違法的法律後果、法律責任
內容提要: 《侵權責任法》第2條採用了概括式加開放式列舉的矛盾模式,根本原因在於立法者無法界定侵權。義務是法律規定的行為強制資格。債務是特定人的義務,是因特定行為發生的行為強制資格。過錯是對行為人意志的間接否定,即導致欠缺必要注意的心理狀態,可分為加害人過錯和非加害人過錯。必要注意是法律對變動稀缺資源歸屬關系的行為的要求,只能由法律直接規定,或法官依法認定;或為義務,或非義務。行為人過錯發生法律上的約束,包括發生義務,義務不消滅,喪失權利,不取得權利等。不履行意定發生之義務不存在過錯問題。責任是違法之法律後果,即因欠缺必要注意而發生之債務。侵權是違法和責任之唯一根據。違約發生債務,不發生責任。
一、《侵權責任法》第2條的模式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1款規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第2款規定:「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2條規定了《侵權責任法》的適用范圍。第1款實際上是全稱判斷:侵害任何民事權益,均須承擔侵權責任,沒有例外。眾所周知,違約行為侵害合同債權,當然侵害民事權益,但通常情況下,違約並不侵權。因此,立法必須限制第1款的適用范圍,即必須加上「但書」。第2條的通常模式應是:「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但侵害某類權利除外。」如分立兩款,就是:第1款是全稱條款,第2款是除外條款。
第2條第2款列舉了侵權適用的權利,多達18類。立法者顯然希望第2款發生「但書」的作用。然而,採用列舉模式限制第1款,必須窮盡侵權的適用范圍。第2 款採用列舉加「等」的模式,成為開放條款,無法限制第1款的適用范圍,實屬多餘。當然,一旦窮盡了侵權的適用范圍,第1款又多餘了。
那麼,為什麼不採用「但書」模式呢?只
Ⅳ 法律責任和法律後果兩者概念的區別
法律責任的一般涵義相當於義務。但在多數場合,法律責任的涵義指的是行為人做某種事或回不做答某種事所應承擔的後果。
法律責任是法律關系主體對所另外的法律關系主題應承擔的法律上規定的義務!而法律後果比法律責任的外延要廣,它不僅包括責任,還包括法律責任帶來的影響!
Ⅵ 如果不經他人同意賣了別人的物品,要不要負責法律責任是不是犯法了
根據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以及相關的司法解釋規定,這種情形屬於無權處分,如果事後所有權人對出賣行為不予追認,對於買受人屬於「善意取得」即支付相應價款的,則買賣行為仍然有效,出賣的標的物的所有權轉移給買受人,對物也不予追還,但無權處分的當事人得向所有權人承擔賠償責任;對於不符合善意取得條件的,或買受人明知或應當明知無權處分事實的,則該買賣無效,標的物予以追還,但無權處分的當事人得向買受人承擔賠償責任。
Ⅶ 不知情買到贓物又賣出去會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1、如果你復是在"應當知道制而沒有知道"的情況下購買了贓物,即該商品有明顯的贓物的特徵,即使沒有明確告訴你,你也需要承擔返還贓物,以及對該物品所有權人的損失做出一定的賠償,這需要針對具體案件進行裁量。
2、如果你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即是以"不明顯低於市場價"的價格購入贓物,則你作為善意第三人對該贓物享有所有權,無須承擔任何責任。
具體解析:
看來你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的贓物,屬於是善意第三人,那麼你是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失主追回贓物之後,你可以就所受損失向出賣人追償,追回你支付的貨款。
法條依據:
第七條 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