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責任歸責原則體系及其法律意義
① 請問: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與歸責原則之間的理論聯系及其在司法實踐中的現實意義
在侵權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中,確定行為人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最根本的取決於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而歸責原則僅是法律為解決不同種類的侵權案件所確定的手段,其中心仍不能脫離因果關系原則。可以說,因果關系原則是侵權法立法所依據的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准則。
對於因果關系的理論探討過程一直沒有中斷,最主要的學說有3種,一是條件說,認為凡是引起損害結果發生的條件,都是損害結果的原因;二是原因說,主張對原因和條件應嚴格區別,僅承認原因與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而條件與結果之間不承認有因果關系;三是相當因果關系說,也稱適當條件說。現在相當因果關系說已經被多數國家立法所採用,有統一運用的趨勢。
相當因果關系說是19世紀末德國學者巴爾首先提出的,其關鍵在於掌握違法行為是發生損害事實的適當條件。簡單說,即在確定行為與結果之間有無因果關系時,在行為時存在的可為條件的通常情事或者特別情事當中,以行為時常人的智識經驗一般可得而知,以及是行為人所知的情事為基礎,而且這種情事對於相對應的結果確為不可缺的條件,在一般情形下,有發生同種結果之可能的,這種條件與結果就是相當因果關系。 這里所稱的通常情事系指常見的事實,特別情事系指特殊事實,即行為人偶然所知的事實。該理論要點主要有:1.這種行為事實以行為當時智識經驗一般可得而知,或者是行為人自己所知為基礎;2.這種行為事實對於損害結果事實的發生是不可缺少的條件;3.在一般情況下,該行為事實有引起同種損害結果的可能。符合這三點,就可以確認該行為事實與結果事實之間具有相當因果關系,該行為事實可以稱為是造成損害事實的直接原因。
以該說理解共同侵權,在前款規定的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中,強調以一個加害行為人知道另一加害行為人的行為為基礎,該行為均有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可能,而實際上確實因該行為引起了損害結果,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均是緊密聯系,密不可分的,即各行為之間構成直接結合,成立共同侵權。在此種情形下,相當因果關系理論的各要素相互銜接,各行為的外部表現為行為競合,均是造成損害事實的直接原因。
② 侵權責任法的歸責原則
侵權責任法的歸責原則有:
過錯責任原則,依據為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規定;過錯推定原則,依據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2款;公平責任制原則,依據侵權責任法第24條;無過錯責任原則,依據侵權責任法第7條。
③ 侵權責任歸責原則的概念是什麼,包含哪些,其各自的概念又是什麼最好舉例說明,謝謝!
1、過錯責任原則
所謂過錯責任原則是指當事人的主觀過錯是構成侵權行為的必備要件的歸責原則。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過錯是行為人決定其行動的一種故意或過失的主觀心理狀態。過錯違反的是對他人的注意義務,表明了行為人主觀上的應受非難性或應受譴責性,是對行為人的行為的否定評價。過錯責任的意義表現在,根據過錯責任的要求,在一般侵權行為中,只要行為人盡到了應有的合理、謹慎的注意義務,即使發生了損害後果,也不能要求其承擔責任。其目的在於引導人們行為的合理性。在過錯責任下,對一般侵權責任行為實行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受害人有義務舉出相應證據表明加害人主觀上有過錯,以保障其主張得到支持。加害人過錯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其賠償責任的范圍產生影響。 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時,第三人的過錯和受害人的過錯對責任承擔有重要影響。如果第三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即構成共同過錯,應由共同加害人按過錯大小分擔民事責任,且相互承擔連帶責任。如果受害人對於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則構成混合過錯,依法可以減輕加害人的民事責任。 過錯推定責任,是指一旦行為人的行為致人損害就推定其主觀上有過錯,除非其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應承擔民事責任。例如民法通則第126條規定: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 過錯推定責任仍以過錯作為承擔責任的基礎,因而它不是一項獨立的歸責原則,只是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特殊形式。過錯責任原則一般實行「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但在過錯推定責任的情況下,對過錯問題的認定則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受害人只需證明加害人實施了加害行為,造成了損害後果,加害行為與損害後果間存在因果關系,無需對加害人的主觀過錯情況進行證明,就可推定加害人主觀上有過錯,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加害人為了免除其責任,應由其自己證明主觀上無過錯。過錯推定責任不能任意運用,只有在法律進行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才可適用。
2、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當事人實施了加害行為,雖然其主觀上無過錯,但根據法律規定仍應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危險事項的增多,加害人沒有過錯致人損害的情形時有發生,證明加害人的過錯也越來越困難,為了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更有效保護受害人的利益,無過錯責任原則開始逐漸作為一種獨立的歸責原則在侵權行為法中得到運用。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實行無過錯責任的主要情形有:從事高度危險活動致人損害的行為,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的行為,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行為,產品不合格致人損害的行為等。 無過錯責任的適用應注意三個方面。其一,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必須有法律的明確規定,不能由法官或當事人隨意擴大適用;其二,適用無過錯責任,受害人不須證明加害人的過錯,加害人亦不能通過證明自己無過錯而免責,但原告應證明損害事實及其因果關系;其三,我國實行的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在出現某些法定免責事由時,有關當事人也可全部或部分免除其民事責任。如我國環境保護法規定,完全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並經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免予承擔責任。
3、
公平責任原則,是指損害雙方的當事人對損害結果的發生都沒有過錯,但如果受害人的損失得不到補償又顯失公平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具體情況和公平的觀念,要求當事人分擔損害後果。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 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適用公平責任的前提,必須是當事人既無過錯,又不能推定其過錯的存在,同時也不存在法定的承擔無過錯責任的情況。如果可以適用過錯責任、法定無過錯責任或推定過錯責任就不能適用公平責任。 2.當事人如何分擔責任,由法官根據個案的具體情況,包括損害事實與各方當事人的經濟能力進行綜合衡量,力求公平。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可能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情形主要有:緊急避險致人損害的;在為對方利益或共同利益活動中致人損害等。因緊急避險造成他人損失的,如果險情是由自然原因引起,行為人採取的措施又無不當,則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要求補償的,可以責令受益人適當補償。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可以責令對方或者受益人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
④ 侵權責任歸責原則的適用
我國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主要包括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過錯推定原則與公平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是指當事人的主觀過錯是構成侵權行為的必備要件的歸責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當事人實施了加害行為,雖然其主觀上無過錯,但根據法律規定仍應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是指損害雙方的當事人對損害結果的發生都沒有過錯,但如果受害人的損失得不到補償又顯失公平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具體情況和公平的觀念,要求當事人分擔損害後果。
⑤ 我國侵權責任歸責原則體系應當包括哪些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
⑥ 民法中侵權責任歸責原則為什麼是過錯原則為主,而不同於刑法的故意...
侵權責任歸責原則體系歷來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論題。當一個人的行為或物件致他人損害以後,究竟如何在各當事人之間分配損失,才能既保受害方得到最大程度的救濟,又同時不違公正。上述問題的解決必須依賴與歸責原則的確立。
我國《責任侵權法》的歸責體系,採取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三元並立的做法。從我國現行的民事法律來看,侵權責任法將無過錯責任納入其中,並且還將過錯推定責任獨立出來作為一種歸責原則,這就構建了多元歸責原則體系。在這一點上,體現了我國侵權責任法的中國特色。在多元歸責原則體系中,過錯責任是普遍適用於各種侵權行為的一般原則。凡是法律、法規沒有規定適用過錯推定責任、無過錯責任的情況,原則上都應當適用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是特殊的歸責原則,《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2款和第7條關於過錯推定和無過錯責任的規定,都使用了「法律規定」幾個字。從文義解釋來看,所謂法律規定,主要是指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也就是說,侵權責任法有規定的才適用該歸責原則。在法律沒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不能適用該歸責原則。
我國民法在追究民事違法行為人的法律責任時,以過錯責任原則為普遍原則,而以無過錯責任原則為特別原則。僅在法律有特別規定時,才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凡是法律無特別規定之民事違法情形,均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⑦ 試述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
歸責原來則,是確定侵權人侵權損害賠自償責任的一般准則。它是在損害事實已經發生的情況下,為了確定侵權人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是否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原則。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6條和第7條規定了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體系,分別為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因此我國的規則體系是由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構成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⑧ 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是什麼
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在有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侵權行為的情形下適用。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有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其中過錯責任原則是指當事人的主觀過錯是構成侵權行為的必備要件的歸責原則。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
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⑨ 侵權責任歸責原則的概念是什麼
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有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責任。過錯責任原則要求要將損害後果歸咎於行為人負責的,必須滿足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過錯。無過錯責任原則將損害後果歸咎於行為人負責不問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不以過錯為責任成立要件。過錯推定責任本質上仍屬於過錯責任原則范疇,仍需要滿足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過錯,只是對過錯的證明責任進行了技術處理,在過錯證明上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由法律事先推定行為人具有過錯,行為人要免責必須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在發生侵權事件後,探尋應適用何種歸責原則的探尋順序應是從無過錯責任原則到過錯推定責任再到過錯責任原則,即遵循從特殊到一般的檢索探尋流程。需要大家注意的是,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責任必須有法律規定為適用前提,換言之,凡是法律沒有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責任的,均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完畢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七條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