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訴訟外的自認有沒有法律效力

訴訟外的自認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1-11-18 11:41:14

A. 在環境私益訴訟和環境公益訴訟中,當事人訴訟上自認的法律效力有何不同

按實際情況,對於環境公益訴訟與普通訴訟的區別在於,環境保護法、消回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定的答機關和有關組織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提起公益訴訟,符合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具體情況,請當事人自行根據實際情況及相關規定進行核實。

B. 民事訴訟自認的勾成要素有哪些,其法律效力如何

民事訴訟證據規則中的自認,一般由以下要件構成:
1.自認須在訴訟進行中,即在訴訟開始後和訴訟結束前作出。該要件為自認成立的時間要件,它要求自認作出的時間必須是在訴訟進行中,而非訴訟開始之前或訴訟結束之後。
2.自認的對象為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主要事實,且自認的事實須與對方當事人主張的事實相一致。
首先,自認的對象必須是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而非訴訟請求或適用法律的意見等,訴訟請求的承認是認諾,適用法律是由法官來決定的。
其次,自認的事實是案件的主要事實,而不是間接事實或輔助事實。
最後,一致性體現為兩種方式:
(1)自認當事人作出與對方相一致的事實陳述;
(2)自認當事人對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的承認。
(3)自認須為後陳述者作出。所謂自認是自認當事人對對方當事人所主張之事實的承認,所以自認必須有自認對方當事人所主張事實在先,而後有自認當事人自認。
(4)必須是對於己不利的事實的陳述,或承認其為真實。此要件的關鍵點是:承認或陳述的事實「於己不利」。

自認的效力:一般說,訴訟中的自認將產生以下幾個方面的效力:
1、免除事實主張的一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
2、對自認的一方當事人具有拘束力。即除有法律的特別規定外,作出自認的一方當事人不得任意撤銷自認。
3、對法院具有拘束力。即對當事人自認的事實,法院應予確認並將其作為裁判的基礎,而無需再另行調查證據。

C. 民事訴訟自認的構成要素有哪些其法律效力如何

自認須具備以來下要件:(自一)自認必須是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作出。(二)自認必須是當事人對事實的陳述。(三)自認必須與對方當事人的事實主張一致。(四)自認是一種於已不利的陳述。
(一)自認對當事人的效力。對於作出自認的當事人而言,需要承擔因承認於已不利事實而帶來的法律後果,而且自認一旦作出,除非法定原因,不得撤銷,同時也不能提出與自認事實相反的主張。(二)自認對法院的效力。自認的效力不僅約束當事人,而且對法院也有約束力。法院在作出判決時必須受到當事人自認事實的約束。

D. 當事人在訴訟外承認借款的事實,具有自認的效果 對嗎

當事人在訴訟外承認借款的事實,不一定就具有自認的效果。自認在調解不成轉內審判的流程中容,自認就變成了「非自認」,既不能約束法院,也不能約束自認人,不能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且不能在以後的訴訟中作為對自認人不利的證據使用。
訴訟外協商過程中的自認,與訴訟中自認一致,均降低了雙方在糾紛中的對抗性,是雙方自願處分其權利、互諒互讓解決矛盾的過程。如果承認和解過程中對事實的認可能夠發生自認的效果,必然違反誠實信用原則。
因此,在此特殊階段的自認事實不等同於案件事實本身,不具備承認於己不利事實的證明效力。

E. 民事訴訟自認的構成要素有哪些,其法律效力如何

民事訴訟證據規則中的自認,一般由以下要件構成:

1.自認須在訴訟進行中,即在訴訟開始後和訴訟結束前作出。該要件為自認成立的時間要件,它要求自認作出的時間必須是在訴訟進行中,而非訴訟開始之前或訴訟結束之後。

2.自認的對象為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主要事實,且自認的事實須與對方當事人主張的事實相一致。

首先,自認的對象必須是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而非訴訟請求或適用法律的意見等,訴訟請求的承認是認諾,適用法律是由法官來決定的。

其次,自認的事實是案件的主要事實,而不是間接事實或輔助事實。

最後,一致性體現為兩種方式:

(1)自認當事人作出與對方相一致的事實陳述;

(2)自認當事人對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的承認。

(3)自認須為後陳述者作出。所謂自認是自認當事人對對方當事人所主張之事實的承認,所以自認必須有自認對方當事人所主張事實在先,而後有自認當事人自認。

(4)必須是對於己不利的事實的陳述,或承認其為真實。此要件的關鍵點是:承認或陳述的事實「於己不利」。

自認的效力:一般說,訴訟中的自認將產生以下幾個方面的效力:

1、免除事實主張的一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

2、對自認的一方當事人具有拘束力。即除有法律的特別規定外,作出自認的一方當事人不得任意撤銷自認。

3、對法院具有拘束力。即對當事人自認的事實,法院應予確認並將其作為裁判的基礎,而無需再另行調查證據。

F. 民事訴訟自認的構成要素有哪些,其法律效力如何

來根據現有法律和司法解釋自的規定,要構成一項自認,必須具有以下三項條件:
1. 自認的主體只能是當事人;
2. 自認的內容是承認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不利於己的事實為真實;
3. 自認必須為明確的意思表示;
4. 自認適用范圍為那些與社會公共利益無關的民事案件,主要適用於涉及財產問題的案件。涉及身份關系的案件不適用自認
在訴訟中,當事人為達成調解協議或者和解的目的作出妥協所涉及的對案件事實的認可,不得在其後的訴訟中作為對其不利的證據。

G. 訴訟中當事人自認的效力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一、訴訟自認

是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不利於自己的事實的承認。

二、《最高法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八條第一款規定:

「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但涉及身份關系的案件除外。」

三、根據上述規定,訴訟自認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由此產生了兩個明顯的法律後果:

1、訴訟自認對當事人具有約束的效力。自認的當事人不得在訴訟中提出與自認事實相矛盾的主張。

2、訴訟自認對法院具有約束力。訴訟自認的事實即成為法院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法院應以訴訟自認的事實作為裁判的基礎,不得作出相反事實的認定。

四、訴訟自認的另一種特殊形式,即代理人的承認。

《證據規定》第八條第三款規定:「當事人委託代理人參加訴訟的,代理人的承認視為當事人的承認。但未經特別授權的代理人對事實的承認直接導致承認對方訴訟請求的除外;當事人在場但對其代理人的承認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當事人的承認。」

H. 自認的法律效果如何

自認是指當事人一方承認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不利於自己的事實為真回實明確表明其答真實性的陳述,
所謂自認的法律效力,是指一旦訴訟當事人對有關事實或訴訟請求作了承認,對有關當事人和法院所產生約束力。即一方當事人對於他方當事人所主張不利己的事實,在訴訟中自認為真實的一種陳述。一方當事人主張的事實一旦被對方當事人自認,就無須對事實進行舉證,即免除其舉證責任。法官也受該自認事實的約束,必須以該自認事實為基礎作出裁判,不能作出與自認事實相反的事實認定。
一般說,訴訟中的自認將產生以下幾個方面的效力:
1、直接拘束自認者效力,免除事實主張的一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
2、對自認的一方當事人具有拘束力。即除有法律的特別規定外,作出自認的一方當事人不得任意撤銷自認。
3、對法院具有拘束力。即對當事人自認的事實,法院應予確認並將其作為裁判的基礎,而無需再另行調查證據。

I. 訴訟外的自認能否作為定案依據

應當說可以作為證據,能否作為定案依據,還需要了解該證據的證明對象和證明目的,以及有無其他的證據相應征。本人覺得至少可以作為優勢證據。

J. 民事訴訟自認的構成要素有哪些其法律效力如何

一、自認須具備以下要件:

1、自認必須是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作出。基於自認是否在法院審理過程中作出,可以將自認分為訴訟上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自認要具有法律約束力,必須是訴訟上的自認,其要求自認必須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作出,包括開庭審理前的准備階段及開庭審理的過程。

訴訟外的自認不具有免除對方舉證責任的效力,其對法院也不發生訴訟中自認的效力,它只不過是一種普通的證據,對方當事人可以把訴訟外的自認作為證據來使用。

2、自認必須是當事人對事實的陳述。自認只能是對單純的案件事實的陳述,不包括由經驗法則或事實連鎖而為的判斷,以及權利或法律關系的主張。對法律判斷和經驗法則,即使雙方當事人的陳述相一致,也不能約束法院。

3、自認必須與對方當事人的事實主張一致。自認人所承認的事實與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之間不存在矛盾,通常表現為自認人對對方主張的於已不利的事實的明示承認。

《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第八條第二項明確指出: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後,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

這樣就為自認的成立條件進行了有效的補充,即使一方當事人自認在前,對方當事人主張在後,即自認人先在程序中陳述了對自己不利的事實,而後對方當事人在程序中引用了該承認,只要雙方當事人主張一致,即可構成自認。

4、自認是一種於已不利的陳述。關於判斷「於已不利」的標准,有不同觀點。敗訴可能性說認為是否系不利的事實,應當從是否導致敗訴(全部敗訴或一部分敗訴)的可能性來考察。

而證明責任說將不利與證明的負擔聯系起來,所謂「不利的陳述」就是關於應由對方加以證明的事實的陳述,這樣一來,證明責任的分配就成了左右自認成立的前提條件,而證明責任分配的復雜必然使人們難以把握自認的成立要件。

因此,至於是否為不利益,因當根據客觀情況而定,自認者方面知悉與否,在所不問。中國有關自認的規定中,沒有涉及「於已不利」這一要件。

二、自認的效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自認對當事人的效力。對於作出自認的當事人而言,需要承擔因承認於已不利事實而帶來的法律後果,而且自認一旦作出,除非法定原因,不得撤銷,同時也不能提出與自認事實相反的主張。實際上自認也就成為證據的第五種類型——當事人的陳述。

對於對方當事人而言,自認則免除了其對該事實的舉證責任。因為,自已提出的對對方不利的事實已經得到了對方的承認,對於雙方當事人不存在爭議的事實,無需舉證

2、自認對法院的效力。自認的效力不僅約束當事人,而且對法院也有約束力。法院在作出判決時必須受到當事人自認事實的約束。

法院在適用法律時,應當以當事人自認的事實為基礎,法院沒有必要對雙方一致認定的事實的真實性進行審查,而且也不得作出與該自認事實相反的認定。自認對法院的效力不僅拘束一審法院,而且對二審法院也具有約束力。

法院在一審中以當事人承認的事實為依據作出判決後,承認該事實的當事人在第二審中,不能在無正當理由時以證據推翻承認,二審法院仍然應當以一審承認事實為依據作出裁判。

(10)訴訟外的自認有沒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自認的效力在一般民事訴訟案件中極大,但在若乾性質特別的案件或者特別訴訟程序中,則受到限制。中國《民事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雖然對自認有所規定,但對自認的效力卻沒有詳盡規定,尤其是自認對法院的約束力沒有規定。

這就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可以完全拋開當事人的自認而以其他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自認僅發生舉證責任轉移的後果,但因具有不可撤銷性,使自認的當事人無法為反對的主張,亦無提出反證的可能性,其拘束力可以說是絕對的。

自認不但對為自認的當事人發生拘束力,也對法院發生拘束力。因為自認的結果使雙方當事人的主張趨於一致,法院即應以該一致的主張作為裁判的基礎,無需另行調查證據。也就是說自認的效力雖直接拘束為自認的當事人,也間接拘束法院。

自認的基本功能在於通過當事人對對方主張事實的承認,免除了當事人對主張事實的證明責任。這樣,原本必須進行的當事人舉證、法院調查證據、質證、認證等環節被簡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證明的環節和費用,縮短了訴訟的周期,降低了當事人和法院在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成本支出,同時也提高了訴訟效率。

熱點內容
法律顧問實習報告 發布:2025-09-23 12:24:31 瀏覽:416
法治丈夫 發布:2025-09-23 12:12:30 瀏覽:930
公司職工勞動法培訓 發布:2025-09-23 12:05:23 瀏覽:612
葛蘭素史克司法 發布:2025-09-23 12:04:07 瀏覽:658
協議寫好用相機照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23 11:40:33 瀏覽:961
印章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23 11:02:29 瀏覽:541
梁園區法院長 發布:2025-09-23 11:01:53 瀏覽:448
何華為法院 發布:2025-09-23 10:59:25 瀏覽:217
猶太人經商法則女人 發布:2025-09-23 10:51:01 瀏覽:925
法治與利益調整 發布:2025-09-23 10:51:00 瀏覽: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