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消費問題法律責任
1. 未成年人的消費法律效力
1有效。購買羽毛球拍的行為只是處分小額財產的行為,屬於限制行為能力的行為范圍。
2歸蕭賓。因為限制行為能力純獲利益的行為有效,蕭賓有權獲得獎券的獎金。
3屬於效力待定。只要監護人否認,行為就無效。因此可以退貨。
2. 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將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1、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為,《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行為人應承擔下列法律責任: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對其造成財產損失或者其他損失損害的,應當依法賠償或者承擔其他民事責任。2、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或者變相體罰,情節嚴重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企業事業組織、個體工商戶非法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的,由勞動部門責令改正,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3、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權利或者其他合法權權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4、虐待未成年的家庭成員,情節惡劣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司法工作人員違反監管法規,對被監管的未成年人實行體罰虐待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九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5、對未成年人負有撫養義務而拒絕撫養,情節惡劣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三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3. 誰知道未成年人是否有消費的權利
這個問題問的好啊。
1.消費是一項普遍的權利,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沒有對消費者的年齡做出任何限制。因此理論上講從出生到死亡都有消費的權利
2.從民事角度考慮,未成年人是無民事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根據民法通則,只能進行與其年齡、智力相當的民事行為。而消費實際上是在形成、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例如七歲小孩買個鉛筆、橡皮就可以,沒問題,自己可以訂立這份合同。但是他與外人約定買賣自己家的電視機、冰箱。這個明顯就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圍。對於這個情況,是需要監護人追認的。
4. 威脅未成年人消費犯法嗎
誘導未成年人消費一般不犯法。誘導未成年人消費一般商品或該未成年人承受范圍內的合理商品的,不違法,如誘導未成年人消費文具、書籍、低價的玩具等,但如果誘導未成年人消費數額巨大的,則屬於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行為人作為教唆犯,需要依法承擔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十八條
對於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第二十九條
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5. 未成年人消費超過200家長有權要求退款嗎
有權要求退款,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與其行為能力不相符合的巨額交易行為不應生效。
根據《民法通則》規定:「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5)未成年人消費問題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未成年人偷用父母賬號消費的案例一旦出現,社會輿論往往最先關注的是未成年人不理性消費的行為和大額財產的損失。有專家認為,父母平時疏於對未成年人的網路消費教育,以及父母對支付寶、網銀賬戶及支付密碼的保管不利,是造成未成年人非理性網路消費發生的直接原因,且容易被人忽略。
監護責任是父母對未成年人子女的法定責任,父母是避免未成年人非理性網路消費的第一責任人。父母在尊重未成年人隱私權、適度自主權的前提下,應教會他們防範互聯網風險,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規避子女對電子支付工具的不合理使用。
6. 急!未成年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14周歲來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不負自刑事責任。14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應負刑事責任。
《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刑事責任年齡】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7. 未成年人的消費權益問題
如果你認為他侮辱了當時應該報警處理的
8. 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將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第五章司法保護」和「第六章法律責任」,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承擔責任的情形,進行了規定。您可以自己查閱和了解。
法律條文參考:
《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五十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門,應當依法履行職責,在司法活動中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第五十一條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及時審理,並適應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點和健康成長的需要,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在司法活動中對需要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機構或者人民法院應當給予幫助,依法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
第五十二條人民法院審理繼承案件,應當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繼承權和受遺贈權。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涉及未成年子女撫養問題的,應當聽取有表達意願能力的未成年子女的意見,根據保障子女權益的原則和雙方具體情況依法處理。
第五十三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經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的資格,依法另行指定監護人。被撤銷監護資格的父母應當依法繼續負擔撫養費用。
第五十四條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五十五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案件,應當照顧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並根據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辦理。
第五十六條訊問、審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詢問未成年證人、被害人,應當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到場。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刑事案件,應當保護被害人的名譽。
第五十七條對羈押、服刑的未成年人,應當與成年人分別關押。
羈押、服刑的未成年人沒有完成義務教育的,應當對其進行義務教育。
解除羈押、服刑期滿的未成年人的復學、升學、就業不受歧視。
第五十八條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網路等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圖像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
第五十九條對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與犯罪行為的預防,依照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規定執行。
第六十條違反本法規定,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其他法律、法規已規定行政處罰的,從其規定;造成人身財產損失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一條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依法履行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責任,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或者對提出申訴、控告、檢舉的人進行打擊報復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六十二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依法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予以勸誡、制止;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第六十三條學校、幼兒園、托兒所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由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學校、幼兒園、托兒所教職員工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為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六十四條製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淫穢、暴力、兇殺、恐怖、賭博等圖書、報刊、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以及網路信息等的,由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第六十五條生產、銷售用於未成年人的食品、葯品、玩具、用具和游樂設施不符合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准,或者沒有在顯著位置標明注意事項的,由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第六十六條在中小學校園周邊設置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等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的,由主管部門予以關閉,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等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允許未成年人進入,或者沒有在顯著位置設置未成年人禁入標志的,由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第六十七條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或者沒有在顯著位置設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標志的,由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第六十八條非法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或者招用已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從事過重、有毒、有害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勞動或者危險作業的,由勞動保障部門責令改正,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
第六十九條侵犯未成年人隱私,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第七十條未成年人救助機構、兒童福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不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救助保護職責,或者虐待、歧視未成年人,或者在辦理收留撫養工作中牟取利益的,由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七十一條脅迫、誘騙、利用未成年人乞討或者組織未成年人進行有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動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9. 關於未成年人消費的問題(有例)
既然問到這個區了,就從兩個方面說說我個人的看法。
法律方面:未成年人可以進行與自己智力相適應的民事行為,也就是通常說的買東西,現在200塊錢不是什麼大錢,只要你朋友超過10歲,買一般都吸都不會違法。
家庭倫理方面:問問你朋友,他是攢起來200塊錢,這些錢裡面有沒有一分錢是他自己掙的?不都是家長或親戚給的?不缺吃不缺穿,給他錢是為了培養他理財的能力,這個能力要得到驗證的方式就是提出他花錢的方式和目的,看看是不是和家長的想法一致(當然和家長一致的想法不一定就正確哈),所以,出於尊重家長的目的,花錢就應該得到家長的允許,這個和法律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