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入網承擔的法律責任
① 關於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用於違法行為,事後由誰來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當然是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的人了。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做違法的事情,查出來了的話是罪加一等的。
② 網路上散布謠言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要根據散步的謠言內容以及造成的具體危害結果來確定是需要承擔民事、行政還是刑事責任。
民事責任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罰:
第一百零一條 名譽權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第一百二十條 侵害人格權的民事責任
公民的姓名權、 肖像權、 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
行政責任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罰:
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刑事責任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罰:
第二百四十三條 誣告陷害罪
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不是有意誣陷,而是錯告,或者檢舉失實的,不適用前兩款的規定。
第二百四十六條 侮辱罪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 投放虛假危險物質罪
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③ 法律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頂替入學的行為有什麼弊端
法律已經在修正草案擬進一步明確冒名頂替入學相關行為的法律責任,從而在根本上杜絕頂替入學的事件。畢竟頂替入學的行為弊端太大,不僅會讓被頂替者失去前程,也會給社會帶來一種很不好的風氣。
總的來說,頂替入學會造成很嚴重的社會弊端,
④ 法律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具體有什麼處罰
1月20日消息,「法律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引網上關注。據報道,針對社會關切,20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教育法修正草案擬進一步明確冒名頂替入學相關行為的法律責任。
草案指出,通過提供虛假材料、隱瞞事實真相等欺騙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學資格頂替入學的,或將被撤銷入學資格並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一至三年;已取得學位學歷證書的將被撤銷;已經成為公職人員的,將依法給予開除處分;構成犯罪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4)冒名入網承擔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越明確越有力
多年來,冒名頂替入學事件頻發。由於法律條文不夠明確清晰,在法律責任的追究上存在一定的難點。有的案子,只能以侵犯被頂替者的受教育權說事,欠缺懲處力度。懲處不到位、沒力度,就難以讓鋌而走險者忌憚。要遏制冒名頂替歪風,必須讓法律剛起來,法律條文完善起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後,通過提供虛假材料、隱瞞事實真相等欺騙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學資格頂替入學的,或將被撤銷入學資格並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一至三年;已取得學位學歷證書的將被撤銷;已經成為公職人員的,將依法給予開除處分;構成犯罪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顯然,這是對冒名頂替上學當事人予以法律懲戒的必有之舉。某種意義上,這一次必要的完善,填補了法律條文上的空白。
⑤ 法律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是什麼
2021年1月20日草案指出,通過提供虛假材料、隱瞞事實真相等欺騙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學資格頂替入學的,或將被撤銷入學資格並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一至三年;已取得學位學歷證書的將被撤銷;已經成為公職人員的,將依法給予開除處分;構成犯罪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冒名頂替行為去年也寫入了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規定:盜用、冒用他人身份,頂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學歷教育入學資格、公務員錄用資格、就業安置待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
(5)冒名入網承擔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多起冒名頂替上學事件曝光引爭議
近年來,冒名頂替事件時有發生,從2001年被稱為中國「憲法司法化」第一案的「齊玉苓案」,到2009年的「羅彩霞案」,都曾在全國教育系統引起風波,該案被曝光後,相繼出現了各地版「羅彩霞案」。
去年,山東「農家女」陳春秀、王麗麗、苟晶等反映被冒名頂替上大學的系列事件相繼曝光後再次將這一話題推向輿論風口。在2018年-2019年的山東高等學歷數據清查工作中,有14所高校曾公示清查結果。273人在清查中被公示,其中242人涉嫌冒名頂替入學。
⑥ 我國法律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具體都有哪些內容
著名的“王娜娜事件”牽出背後的冒名頂替入學的亂象。
18年前,王娜娜參加高考後因未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以為落榜便外出打工之後按部就班結婚生子。在6年前,她偶然得知自己當年並非落榜,而是考上了周口職業技術學院,但是入學名額被人頂替,頂替者已經成為一名教師。
事後王娜娜將頂替者和事件相關人員告上法庭,事件相關13名責任人已受到嚴肅處理,頂替者的學籍學歷信息被注銷,而王娜娜本人也通過自己努力考上大學,現已順利畢業。王娜娜說:“大學不是說多讀幾年書那麼簡單,人的思想思維方式都不一樣,對人生的影響也不一樣。”
冒名頂替行為,不僅嚴重傷害高考公平,又阻斷了當事人改變命運的機會。有多少學子苦讀十年就是為了通過高考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從而更接近自己的夢想,頂替者冒用的不只是一個學籍,更是別人的人生。對於這種行為我們必須嚴懲。
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
⑦ 法律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冒名頂替則將會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近幾年,冒名頂替入學事件被頻繁曝出。聊城一女生曾在1996年考取大學,被人頂替,頂替者是自己同學的姐姐,後來成為街道辦工作人員,還想要花錢私了。類似的事情數不勝數,網友對此深惡痛絕,這種行徑不僅傷害了被頂替人上學的權利,還有可能改變人的一生!
相關部門對此類事件作出規定,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教育法修正草案擬進一步明確冒名頂替入學相關行為的法律責任。通過提供虛假材料、隱瞞事實真相等欺騙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學資格頂替入學的,或將被撤銷入學資格並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一至三年;已取得學位學歷證書的將被撤銷;已經成為公職人員的,將依法給予開除處分;構成犯罪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網友紛紛對此點贊,對於違法行為,必須嚴肅處置,不給頂替者不勞而獲的機會。
⑧ 法律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
是的,針對社會關切,1月20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教育法修正草案擬進一步明確冒名頂替入學相關行為的法律責任。
通過提供虛假材料、隱瞞事實真相等欺騙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學資格頂替入學的,或將被撤銷入學資格並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一至三年;已取得學位學歷證書的將被撤銷;已經成為公職人員的,將依法給予開除處分;構成犯罪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8)冒名入網承擔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律師表示實際判決中冒名頂替的法律責任要復雜得多:
2020年6月,山東冠縣陳春秀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被媒體曝光。20日,山東省紀委監委機關、省教育廳、省公安廳等部門單位組成工作專班,與聊城市、山東理工大學等有關單位一起對陳春秀被冒名頂替上學等問題進行了調查核實,並做出處理。彼時,冒名頂替陳春秀的陳艷萍,接受了被注銷學籍、取消學位、開除公職等處分。
雖然根據《教育法》第七十九條、八十條,相關部門對考生在國家教育考試中讓他人代替自己參加考試的、代替他人考試及其他以不正當手段獲得考試成績、其他擾亂考試秩序的行為有權進行行政處罰及追究刑事責任,但這些列舉項和兜底項中都不包含「冒名頂替行為」,使得「冒名頂替」成為漏網之魚。
修正草案提請審議,冒名頂替入學相關行為的法律責任終於得以明確。不過,在實際判決中,冒名頂替的法律責任則要復雜得多。「高考頂替不僅是民事侵權,相關涉事人員既可能涉嫌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犯罪,更有可能涉嫌偽造、變造國家機關公文、證件罪,盜竊國家機關公文、證件罪,盜用身份證件罪,招收學生徇私舞弊罪等多個罪名。」律師肖東平指出,如果涉事工作人員存在收受賄賂等行為的,還涉嫌受賄罪。
⑨ 冒名開戶的嫌疑人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看行為吧!
冒用他人身份者沒有利用他人身份從事嚴重的違法犯罪活動,一般就是行政處罰。如果進行犯罪活動,那就是刑事責任了。
冒用他人身份,產生財產糾紛,會有點麻煩哦。
⑩ 大學被發現冒名頂替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我國刑法,對於替考有「代替考試罪」(刑法九修正案規定),但是對越過考試版,更直接、更嚴重權的冒名頂替上大學,卻無相應罪名。
故根據罪刑法定,是不為罪的。此乃法律黑色幽默也。民法對此也無針對規定。一般認為,冒名頂替上大學是侵犯姓名權、受教育權。很遺憾,羅彩霞被冒名頂替
案,最終是調解解決,法院未判決。如此中國式的結局,案子是解決了,法律卻沒進步,導致最近沸沸揚揚的王娜娜案解決無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