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冒名頂替上學的法律責任分析

冒名頂替上學的法律責任分析

發布時間: 2021-11-20 15:51:25

㈠ 我國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是怎麼樣的

2020年,冒名頂替行為寫入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規定:盜用、冒用他人身份,頂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學歷教育入學資格、公務員錄用資格、就業安置待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

2021年1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教育法的修正草案擬進一步明確冒名頂替入學等相關行為的法律責任。

通過提供虛假材料、隱瞞事實真相等欺騙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學資格頂替入學的,將被撤銷入學資格並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一至三年;已取得學位學歷證書的,將被撤銷;已經成為公職人員的,將依法給予開除處分;構成犯罪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1)冒名頂替上學的法律責任分析擴展閱讀

公民的受教育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公民的姓名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第一款 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條第一款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相關行為的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代替他人或者讓他人代替自己參加第一款規定的考試的,處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八十條 【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盜竊、搶奪、毀滅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罪】偽造、變造、買賣或者盜竊、搶奪、毀滅國家機關的公文、證件、印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的印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罰金。

偽造、變造、買賣居民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卡、駕駛證等依法可以用於證明身份的證件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㈡ 冒名頂替他人入學入刑,頂替他人入學違犯了哪條法律規定

冒名頂替他人入學入刑,頂替他人入學違反了近日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法律在不斷完善。刑法修正案(十一)第三十二條明確:盜用、冒用他人身份,頂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學歷教育入學資格、公務員錄用資格、就業安置待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組織、指使他人實施前款行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其次,冒名頂替者侵犯了被害人的姓名權。冒名頂替者利用冒名頂替者的姓名,身份證,注冊住所和學生身份信息歸檔,取得受教育的機會,享受教育條件和教育成果,並根據規定侵害冒名頂替者的名稱權。我們的法律。在我國,公民有權根據規定決定,使用和更改其姓名。名稱權還可以包括自我命名權,使用名稱權和更改名稱權。名稱的使用權是自然人使用自己的名稱的專有權利。他人不能故意使用他人的名字,也可以將其轉移給他人。值得注意的是,名稱使用權的轉讓通常僅限於商業領域。通常,名稱的使用權不能轉讓,其他名稱也不能代替。

㈢ 冒名頂替他人上大學 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是犯罪,根據法律觀點,犯的是什麼罪

屬於的,犯了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

依據《中華人民版共和國刑法》第二權百八十條規定:偽造、變造、買賣或者盜竊、搶奪、毀滅國家機關的公文、證件、印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的印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冒名頂替上學的法律責任分析擴展閱讀:

冒名頂替他人的相關要求規定:

1、姓名權侵害主要表現在他人干涉、盜用、假冒,如發現上述情形,權利人可以要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害等。

2、侵權法關於訴訟時效,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3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

㈣ 法律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具體有什麼處罰

1月20日消息,「法律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引網上關注。據報道,針對社會關切,20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教育法修正草案擬進一步明確冒名頂替入學相關行為的法律責任。

草案指出,通過提供虛假材料、隱瞞事實真相等欺騙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學資格頂替入學的,或將被撤銷入學資格並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一至三年;已取得學位學歷證書的將被撤銷;已經成為公職人員的,將依法給予開除處分;構成犯罪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4)冒名頂替上學的法律責任分析擴展閱讀:

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越明確越有力

多年來,冒名頂替入學事件頻發。由於法律條文不夠明確清晰,在法律責任的追究上存在一定的難點。有的案子,只能以侵犯被頂替者的受教育權說事,欠缺懲處力度。懲處不到位、沒力度,就難以讓鋌而走險者忌憚。要遏制冒名頂替歪風,必須讓法律剛起來,法律條文完善起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後,通過提供虛假材料、隱瞞事實真相等欺騙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學資格頂替入學的,或將被撤銷入學資格並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一至三年;已取得學位學歷證書的將被撤銷;已經成為公職人員的,將依法給予開除處分;構成犯罪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顯然,這是對冒名頂替上學當事人予以法律懲戒的必有之舉。某種意義上,這一次必要的完善,填補了法律條文上的空白。

㈤ 我國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為什麼會有冒名頂替現象

教育法修正草案擬進一步明確冒名頂替入學相關行為的法律責任。通過提供虛假材料、隱瞞事實真相等欺騙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學資格頂替入學的,或將被撤銷入學資格並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一至三年;已取得學位學歷證書的將被撤銷;已經成為公職人員的,將依法給予開除處分;構成犯罪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國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是給冒名頂替的人員一個警示,也旨在加強教育規范,讓越來越多的學子得到公平獲取知識的機會。

對冒名頂替的人員來說,這是個獲得更好前途的捷徑,但是對於被冒名頂替的人來說,這相當於毀壞了其一生的前途,著實可悲。不過在國家法律的威嚴面前,任何偽造都是需要受到對應的懲罰。陝西陳艷萍於2004年冒名頂替陳春秀入學山東理工大學,畢業後被當地街道返聘為工作人員。後續頂替事件被查,陳艷萍被依法撤銷了學位證書,解除了相關的工作合同,同時以涉嫌偽造身份信息被捕。當年被頂替的陳春秀,卻只能在一家私營幼兒園做幼師。將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能幫助更多的人擁護自己的權利,避免人生被耽誤的情況出現,也希望對偽造人員處以最嚴重的懲戒,你覺得呢?

㈥ 教育法修訂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如果成真會有什麼積極意義

寒窗苦讀升入一所理想的大學是無數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事情。而如果經過刻苦努力,最後上大學的不是自己,卻被他人竊取“高考果實”,那種內心郁悶和憋屈的感覺是外人無法感知和想像的。令人遺憾的是,在2020年山東省等地就發生了類似的事件,多名無辜的學子成為了被頂替者,遺憾地與大學校園擦肩而過,最後他們人生的走向也因為高考而受到了影響。

當這些事件浮出水面後,人們對此的看法異常一致,公認這是毀人前程,堪稱嚴重盜竊,必須嚴格追究涉事者的法律責任。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依照哪些法律條款追求肇事者的責任呢?這一問題經過一些法律專家的解讀,人們才發現為何那些肇事者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去頂替他人,因為很難依照法律追究其法律責任,這屬於法律的盲區。當這一現象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悉後,補充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將這一行為直接入刑成為了人們的普遍看法。

當前,雖然大數據和互聯網應用已經非常發達,但是還是需要從法律的層面界定法律責任,讓任何人今後都不敢逾越雷池半步。現在已經釋放了一個積極的信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頂替者被追究法律責任將會成為一種明文規定,而不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馬哥在這里要為這樣好的制度設計點個贊。雖然說來得有點點晚,但正義不會缺席,需要補上的法律漏洞終會補上。

㈦ 大學被發現冒名頂替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我國刑法,對於替考有「代替考試罪」(刑法九修正案規定),但是對越過考試版,更直接、更嚴重權的冒名頂替上大學,卻無相應罪名。
故根據罪刑法定,是不為罪的。此乃法律黑色幽默也。民法對此也無針對規定。一般認為,冒名頂替上大學是侵犯姓名權、受教育權。很遺憾,羅彩霞被冒名頂替
案,最終是調解解決,法院未判決。如此中國式的結局,案子是解決了,法律卻沒進步,導致最近沸沸揚揚的王娜娜案解決無參照。

㈧ 教育法修訂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具體有何舉措

隨著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進步,國家的教育資源也越來越豐富,尤其是知名大學,集結了非常多國內的優秀的教育資源。這便使得無數學子擠破腦袋都想進入這些大學。他們刻苦學習,努力拚搏,都希望自己可以在高考的戰役中拿下心儀的戰績。但是,在大家認真遵循社會准則的時候,有一些人枉顧規則和他人利益,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勢和財力來奪取別人的利益。這些人不好好學習,爭取進入大學的名額,反而動一些歪心思來奪取他人的名額。

㈨ 我國法律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具體都有哪些內容

著名的“王娜娜事件”牽出背後的冒名頂替入學的亂象。

18年前,王娜娜參加高考後因未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以為落榜便外出打工之後按部就班結婚生子。在6年前,她偶然得知自己當年並非落榜,而是考上了周口職業技術學院,但是入學名額被人頂替,頂替者已經成為一名教師。

事後王娜娜將頂替者和事件相關人員告上法庭,事件相關13名責任人已受到嚴肅處理,頂替者的學籍學歷信息被注銷,而王娜娜本人也通過自己努力考上大學,現已順利畢業。王娜娜說:“大學不是說多讀幾年書那麼簡單,人的思想思維方式都不一樣,對人生的影響也不一樣。”

冒名頂替行為,不僅嚴重傷害高考公平,又阻斷了當事人改變命運的機會。有多少學子苦讀十年就是為了通過高考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從而更接近自己的夢想,頂替者冒用的不只是一個學籍,更是別人的人生。對於這種行為我們必須嚴懲。

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

㈩ 法律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是什麼

2021年1月20日草案指出,通過提供虛假材料、隱瞞事實真相等欺騙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學資格頂替入學的,或將被撤銷入學資格並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一至三年;已取得學位學歷證書的將被撤銷;已經成為公職人員的,將依法給予開除處分;構成犯罪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冒名頂替行為去年也寫入了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規定:盜用、冒用他人身份,頂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學歷教育入學資格、公務員錄用資格、就業安置待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

(10)冒名頂替上學的法律責任分析擴展閱讀:

多起冒名頂替上學事件曝光引爭議

近年來,冒名頂替事件時有發生,從2001年被稱為中國「憲法司法化」第一案的「齊玉苓案」,到2009年的「羅彩霞案」,都曾在全國教育系統引起風波,該案被曝光後,相繼出現了各地版「羅彩霞案」。

去年,山東「農家女」陳春秀、王麗麗、苟晶等反映被冒名頂替上大學的系列事件相繼曝光後再次將這一話題推向輿論風口。在2018年-2019年的山東高等學歷數據清查工作中,有14所高校曾公示清查結果。273人在清查中被公示,其中242人涉嫌冒名頂替入學。

熱點內容
村部法律顧問職責 發布:2025-09-23 03:03:15 瀏覽:95
商法歷年司考真題 發布:2025-09-23 02:57:35 瀏覽:915
社會保障法實施年份 發布:2025-09-23 02:44:42 瀏覽:162
13歲兒童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3 02:37:23 瀏覽:53
依法治鎮工作領導小組 發布:2025-09-23 02:36:41 瀏覽:434
婚姻法司法解釋里財物 發布:2025-09-23 02:32:50 瀏覽:839
規章制度包邊視頻 發布:2025-09-23 02:29:16 瀏覽:99
范冰冰魔法學院性感ol 發布:2025-09-23 02:20:57 瀏覽:453
社會與法頻道10月18日節目 發布:2025-09-23 02:16:50 瀏覽:563
趙雷律師 發布:2025-09-23 02:14:31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