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方不得向其他方主張違約法律責任
Ⅰ 簽的協議里有一條:「乙方保證不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向甲方主張任何權利」合法嗎對方違約了還能申請強制
莫名其妙!這樣的協議你也敢簽?簽了就會有些麻煩,不過,對方違約仍然是可以起訴的。
Ⅱ 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承擔違約責任的依據及辦法是什麼
對這一問題,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六條作了規定,即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規定承擔違約責任。
依法成立的合同,對雙方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的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如果不履行義務或者履行義務不符合約定怎麼辦?要承擔違約責任。違約責任,是合同當事人違反合同約定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違約責任制度,是保證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的重要措施,有利於促進合同的履行和彌補違約造成的損失,對合同當事人和整個社會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土地承包合同與其他合同一樣,一方當事人的違約行為同樣會給另一方當事人造成損失,違約方就應當承擔因違約行為給對方造成的損失,即承擔違約責任。
構成法律責任的要件,一般包括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兩個方面。那麼承擔違約責任的要件是什麼?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違約。也就是說,不管合同3事人主觀h是否有過錯,除不可抗力可以免責外,只要違約都要承擔違約責任。農村土地承包法這條規定還明確了違約分為兩種情況,即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無論哪一種情況,違約方因違約行為給對方造成的損失,都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的依據是什麼?即關於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損失賠償額的確定、違約金、違約金與定金的選擇適用、違約責任的免除、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等內容,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依照合同法的規定承擔違約責任。合同法設專章規定了違約責任,共十六條。規定了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有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賠償損失等。是否繼續履行,由沒有違約的一方當事人選擇,如可以要求違約方繼續支付合同約定的而違約方未支付的價款或者報酬,還可以要求違約方繼續履行提供生產、技術、信息等非金錢債務。關於採取補救措施,例如發包方提供的農用工具不符合合同約定的質量,承包方可以根據發包方供給的農用工具的具體情況及損失的大小,合理選擇要求發包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違約方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賠償損失是承擔違約責任的最基本的方式。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合同法規定,當事人一方因另一方違反合同受到損失的,應當及時採取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及時採取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無權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以上是關於當事人沒有在合同中約定違約責任條款的情況下,法律規定的違約責任。如果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了違約責任條款,違約發生後,首先應當按照合同的約定辦理。例如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了一方違約,由違約方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或者約定了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則按此約定辦理。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如果當事人既約定了違約金,又約定了定金,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
此外,合同法還規定,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Ⅲ 合同上的其他內容具備具備法律效應嗎對方在其它上違約打官司能贏嗎
除了法律強制性規定的,其他有約定的依約定,沒有約定的從法定。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及其他行政規章,符合公序良俗,合同中經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的約定就是有法律效力的。
Ⅳ 乙方違反協議條款應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乙方要承擔違約責任,對賠償因違約對甲方造成的損失,甲方同時可以要求一方支付違約金。
違約責任的形式,即承擔違約責任的具體方式。對此,民法通則第111條和合同法第107條做了明文規定。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據此,違約責任有三種基本形式,即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和賠償損失。當然,除此之外,違約責任還有其他形式,如違約金和定金責任。
賠償損失
1.賠償損失的概念與確定方式。賠償損失,在合同法上也稱違約損害賠償,是指違約方以支付金錢的方式彌補受害方因違約行為所減少的財產或者所喪失的利益的責任形式。賠償損失具有如下特點:
(1)賠償損失是最重要的違約責任形式。賠償損失具有根本救濟功能,任何其他責任形式都可以轉化為損害賠償。
(2)賠償損失是以支付金錢的方式彌補損失。金錢為一般等價物,任何損失一般都可以轉化為金錢,因此,賠償損失主要指金錢賠償。但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以其他物代替金錢作為賠償。
(3)賠償損失是由違約方賠償守約方因違約所遭受的損失。首先,賠償損失是對違約行為所造成的損失的賠償,與違約行為無關的損失不在賠償之列。其次,賠償損失是對守約方所遭受損失的一種補償,而不是對違約行為的懲罰。
(4)賠償損失責任具有一定的任意性。違約賠償的范圍和數額,可由當事人約定。當事人既可以約定違約金的數額,也可以約定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
賠償損失的確定方式有兩種:法定損害賠償和約定損害賠償。
2.法定損害賠償。法定損害賠償是指由法律規定的,由違約方對守約方因其違約行為而對守約方遭受的損失承擔的賠償責任。根據合同法的規定,法定損害賠償應遵循以下原則:
(1)完全賠償原則。違約方對於守約方因違約所遭受的全部損失承擔的賠償責任。具體包括: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積極損失與消極損失(可得利益損失)。合同法第113條規定,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可見其賠償范圍包括現有財產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前者主要表現為標的物滅失、為准備履行合同而支出的費用、停工損失、為減少違約損失而支出的費用、訴訟費用等:後者是指在合同適當履行後可以實現和取得的財產利益。
(2)合理預見規則。違約損害賠償的范圍以違約方在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損失為限。合理預見規則是限製法定違約損害賠償范圍的一項重要規則,其理論基礎是意思自治原則和公平原則。對此應把握以下幾點:①合理預見規則是限制包括現實財產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的損失賠償總額的規則,不僅用以限制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②合理預見規則不適用於約定損害賠償;③是否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可能的損失,應當根據訂立合同時的事實或者情況加以判斷。
(3)減輕損失規則。一方違約後,另一方應當及時採取合理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否則,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其特點是:一方違約導致了損失的發生;相對方未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造成了損失的擴大。
3.約定損害賠償。約定損害賠償,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預先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賠償金或約定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它具有預定型(締約時確定)、從屬性(以主合同的有效成立為前提)、附條件性(以損失的發生為條件)。
違約金
1.違約金的概念和性質。違約金是指當事人一方違反合同時應當向對方支付的一定數量的金錢或財物。
依不同標准,違約金可分為:(1)法定違約金和約定違約金;(2)懲罰性違約金和補償性(賠償性)違約金。合同法施行之前,中國的違約金制度兼容以上各種形態,合同法則做了全新的規定。
根據現行合同法的規定,違約金具有以下法律特徵:(1)是在合同中預先約定的(合同條款之一);(2)是一方違約時向對方支付的一定數額的金錢(定額損害賠償金);(3)是對承擔賠償責任的一種約定(不同於一般合同義務)。
關於違約金的性質,一般認為,現行合同法所確立的違約金制度是不具有懲罰性的違約金制度,而屬於賠償性違約金制度。即使約定的違約金數額高於實際損失,也不能改變這種基本屬性。關於當事人是否可以約定單純的懲罰性違約金,合同法未作明確規定。通說認為此種約定並非無效,但其性質仍屬違約的損害賠償。
2.違約金的增加或減少。違約金是對損害賠償額的預先約定,既可能高於實際損失,也可能低於實際損失,畸高和畸低均會導致不公平結果。為此,各國法律規定法官對違約金具有變更權,中國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也做了規定。其特點是:(1)以約定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或「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為條件;(2)經當事人請求;(3)由法院或仲裁機構裁量;(4)「予以增加」或「予以適當減少」。
Ⅳ 協議中有一條「任何一方不得向第三方泄露本協議內容,否則守約方有權
不是,法律顧問非第三方,你僱傭的法律顧問屬於你這一方,同樣受該條款約束,不得向你二方之外的其他人公布、泄露該條款。
Ⅵ 未約定違約金額和責任的,一方違約時可向另一方要求賠償嗎
違約責任一般是法定,就是法律規定什麼樣的行為構成違約;而違約責任的承擔一般是約定,沒有很具體的法律規定。如果沒有約定,從法律規定上能確定一方違約了,另一方也可以主張對方承擔違約責任,但一般酌情主張,也就參照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
Ⅶ 雙方違約責任,雙方違約怎麼處理
雙方當事人都違約而向抄對方承擔違約責任時,可以相應抵銷。
雙方都違約的情況下,不適用定金罰則。由於雙方過錯導致合同不履行或者履行不符合約定的,如果仍適用定金罰則,那就等於在自己不履行或者履行不符合約定情況下,仍能取得他人定金。這勢必會造成一方在喪失定金的同時,可主張雙方雙倍返還,另一方在取得對方喪失的定金的同時,又要雙倍返還於對方。這顯然違反設立定金制度的本意。因此,在雙方都違約的情況下,定金應當返還。
雙方違約是指合同雙方當事人分別違背了自己的合同義務。雙方違約概念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雙方違約同過失相抵之間存在密切聯系,經常發生重合的情形,以致於人們經常將二者等同,混合使用。因此,討論雙方違約必須將其與過失相抵制度聯系起來。過失相抵,又稱混合過錯,是指就損害的發生,權利人存在過失時,法官可以按比例將損害在權利人與義務人之間分攤以減輕或免除義務人賠償責任的一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