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車登記車主的法律責任
① 貨車轉讓,我有一輛國三貨車轉讓,簽訂轉讓協議不過戶,以後出了交通事故會有我的責任嗎
協議只要是雙方協商一致簽訂就是有效的,但只在內部有效,不能對抗第三人。建議盡快過戶,以免產生糾紛。
具體解釋如下:
一、何為內部有效:
1、賣方沒過錯就沒責任:例如買受人沒有駕駛資格或擅自讓無駕駛資格的人駕車出事,原車主就可能會牽涉其中。所以,與買受人書面約定清楚,買受人必須保證駕車安全、具備駕車資格,自車輛買賣後發生任何事情與賣方無關。
2、 車輛實際交付後,雖然車輛的所有權尚未通過過戶登記而公示轉移,但原車主已失去了對車輛的實際控制,買受人已實際控制車輛,並享有車輛的運營利益,而原車主喪失了車輛的支配,故對在此期間發生的交通事故,原車主不承擔責任,應當由車輛實際買受人承擔賠償責任。
3、當事人之間已經以買賣等方式轉讓並交付機動車, 發生交通事故後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受讓人承擔賠償責任。
4、雖然最終的責任人是買受人,即實際使用人,但因事故受傷害方是善意第三人,不存在過錯,所以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原有的車主就必須為此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不能用簽訂的協議對抗無辜的善意第三人。
一旦出現買受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等情況時,第三人會把原車主列為被告,法律也會保護交通事故受害方的權益。當然,原車主可在承擔相應責任後,再根據當時簽訂協議向買受人追償。
二、相關法規:
1、根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1條規定:車輛發生交通事故後,如果駕駛員無法承擔責任的,由車主承擔相關賠償責任。
2、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國家對機動車實行登記制度,在機動車所有權發生轉移時應當辦理相應的登記。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機動車登記辦法》第14條,車輛買賣後,要在所有權轉移之日起三十日內辦理過戶手續。
沒有進行產權登記,不具有公信力,因而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
3、根據《物權法》第24條規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 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第17條規定:「被執行人將其所有的需要辦理過戶登記的財產出賣給第三人,第三人已經支付部分或者全部價款並實際佔有該財產,但尚未辦理產權過戶登記手續的,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凍結。」
即未經過戶的機動車輛,在法律上歸屬原車主。所以二手車的購車人,為了更好地保障自己作為購車人的合法權益,也應在購車合同簽訂後及時辦理車輛所有權的設立或轉讓登記。
② 車輛登記的車主與實際車主不一致,無買賣關系,出現交通事故由誰承擔責任,無法律依據
答: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四條、第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國家對機動車實行登記制度」、「機動車的登記,分為注冊登記、變更登記、轉移登記、抵押登記和注銷登記」、「已注冊登記的機動車所有權發生轉移的,應當及時辦理轉移登記」。根據上述規定,公安機關的車輛登記屬於車輛所有權的登記。由於承擔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主體的依據不應是車輛所有權的歸屬,而應是能夠支配車輛運行並從車輛運行中獲取利益的人。在車輛買賣中,出賣方、購買方在各自履行完畢車輛交付、價款支付的義務後,雖然沒有到公安機關辦理車輛的過戶手續,但是否辦理車輛的過戶手續應屬雙方車輛買賣合同糾紛中所處理的問題,與車輛交付後該車發生交通事故沒有任何因果關系。車輛交付後該車的行駛和營運是在實際支配人即購車方的控制下,出賣方既不能支配車輛的行駛和營運,也不能從車輛營運中獲得任何利益,僅依據出賣方是登記車主,名義上的所有權人就令其承擔民事責任,有失公允。因此,如車輛登記車主與車輛實際支配人不一致時,登記車主對該機動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害不需承擔墊付責任。
③ 法律問題,在此案中司機張某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有何法律依據
因為司機是承攬關系,因此司機要負責任的。但由於不知情,可以減輕司機的責任。
④ 貨車已經講過不能超高。還是裝超高事故責任算誰
那肯定算車主的責任的,貨車車主應當知道超高是違法行為,仍然裝貨超高,那肯定就由車主承擔法律責任。
⑤ 事故車輛登記車主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事故車輛登記車主的法律責任機動車輛發生交通事故後,由交通事故責任者對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損失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這在理論界和實務界沒有任何的爭議。但是,如果事故責任者並非車輛登記的所有人,這時原登記的所有人是否應承擔民事責任?應承擔怎樣的民事責任?對此,法律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審判實踐中存在著兩種迥然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車輛轉讓未過戶,不發生物權移轉的法律效力,原登記車主仍然是法律確認的車輛所有人,按照《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1條的規定,原登記車主應承擔墊付責任。第二種觀點認為,車輛實際轉讓後,雖然沒有及時進行變更登記,但從車輛的實際交付之時起,車輛的運行支配權和運行利益的歸屬已由新的實際車主享有,車輛的運行風險應歸新車主承擔,原登記車主不負賠償責任。由此導致了審判活動中以同樣或類似的案情,但卻得出截然不同的裁判結果,從而引發社會公眾對此問題產生認識上的混亂,也損害了司法裁判的權威性,有必要對此加以澄清。 筆者基本持上述第二種觀點。主要理由如下:其一、機動車輛未辦理過戶手續,並不影響車輛所有權的轉移 。前一種觀點的依據主要在於認為法律規定了機動車買賣必須辦理相應的登記手續,沒有進行登記,車輛所有權就沒有產生轉移,原登記車主仍負有車輛管理的責任,如車輛發生交通事故則表明負有過錯,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機動車輛在性質上屬於動產的范疇,根據物權變動的公示原則,動產以交付即佔有的轉移為公示方法。《民法通則》第72條: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合同法》第133條也作了同樣規定,從規定的精神看,一般認為我國在物權公示的效力上乃采以成立要件主義為原則、以對抗要件主義為例外的立法例,據此,原則上只要標的物完成了轉移佔有就意味著所有權的實際轉移。有不少人認為,我國對機動車輛、船舶、航空器等實行的是准不動產制度,對此類財產交易未辦理過戶手續的,買賣行為不發生法律效力。事實上這種觀點是缺乏法律依據的。我國有關車輛變更登記的規定來自於《機動車管理辦法》、《機動車登記辦法》和《汽車交易市場管理暫行規定》,顯而易見,這些規定也並沒有明確把登記作為車輛權屬變動的先決條件,況且他們在法的階位上僅屬於行政法規或規章,根據立法法的相關精神,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無權創設物權變動這樣重要的民事基本制度,而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任何一部法律規定以登記作為機動車交付的成立要件。所以,上述行政法規或規章關於機動車登記的規定只是行政管理上的需要,而非物權變動的法律要件。沒有辦理變更或異動登記的法律後果,一是買賣行為不具有社會公信力,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二是違反了行政法規,要承擔行政法上的責任。綜上,完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機動車輛未辦理過戶手續,並不影響車輛所有權的轉移。 其二、由實際車主承擔責任符合民法危險控制論和報償論的法理要求 。危險控制論認為誰能控制、減少危險誰承擔責任,報償論則以誰享受利益誰承擔風險為原則,根據這兩種法律理念,形成了所謂交通事故損害賠償主體認定中的一元說與二元說,前者主張以運行支配為依據,後者主張以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的歸屬進行認定,對兩者的關系,有學者認為:就一般情況而言,以運行支配與行運利益的歸屬認定賠償責任的主體是可行的。但嚴格而言,認定責任主體的依據應為運行支配權的歸屬,因支配足以決定一切。在實際生活中,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的歸屬常常是同一的,但有許多場合卻又是分開的,這時就應以運行支配權的歸屬作為認定責任主體的標准。機動車輛轉讓後未辦理過戶手續,雖然原登記車主仍然為車輛的名義所有人,但車輛的實際產權已歸受讓人所有,受讓人享有對車輛的支配和管理許可權,車輛的運行利益亦歸屬其名下,此時若因交通事故產生賠償責任,理應由受讓人承擔。正如梁慧星先生所指出的那樣:決定車輛所有人承擔賠償責任的根據,在於運行支配及運行利益的歸屬。車輛所有人因種種原因喪失運行支配及運行利益的,車輛所有人將不承擔責任,而由運行支配及運行利益的實際歸屬者承擔責任。 其三、從侵權責任構成要件分析,也不能直接得出名義車主對交通事故責任承擔民事責任的結論 。盡管學界對交通肇事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存在不同的主張,但無論是按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還是公平責任原則,侵權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構成要件,都沒把所有權的歸屬作為決定侵權責任是否成立的要件。一般認為,機動車所造成侵害之責任承擔的法律依據是《民法通則》第123條所規定的高度危險作業人致人損害責任,此規定的要義也在於作業人和作業這一特定的行為,而作業人或作業行為與所有人或所有權是兩個完全不能等量齊觀的概念。可見,名義車主沒有履行車輛轉讓異動登記的行政義務的後果,無論如何不應作為追究其交通肇事侵權民事責任的依據。 其四、依據《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1條的規定,不能認定由名義車主應承擔交通事故的連帶賠償責任 。在審判實踐中,經常看到未過戶的機動車輛肇事時,如果事故責任者與車輛所有人不一致時,判令由車輛的名義所有人承擔連帶責任的情況。作出這種判決的依據就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1條規定:交通事故責任者對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承擔賠償責任的機動車駕駛員暫時無力賠償的,由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的所有人負責墊付。正如上述所作的分析,這種將名義車主追加進來承擔責任的做法,在理論基礎和法律依據方面均是欠缺的。即使作為車輛的實際所有人,當交通事故責任者不是其本人時,是否要承擔連帶的民事責任也要具體案件具體分析。從民法理論上講,連帶責任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當事人的約定,二是法律的規定。侵權連帶責任屬於法定的范圍,只產生於共同侵權的情形。機動車實際所有人只有在違法將車輛交給交通事故責任者駕駛的情況下,才可能與事故責任人形成共同侵權,進而發生連帶責任。在正常情況下,機動車實際所有人不存在過錯,其作為運行供用者應依《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1條的規定,承擔墊付的責任,從性質上講這是一種補充責任,而與連帶責任是有根本區別的。交通事故鑒定交通事故責任認定
⑥ 貨車出租 肇事後 車主與駕駛員的責任劃分
如果是駕駛員違章行駛,駕駛員負大部分責任,車主負連帶責任。有相關法律,請參考交通法。
⑦ 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中,實際車主和登記車主不一致,登記車主是否要列為被告
可以把登記車主和實際車主同時列為被告,至於他們有沒有關系,這個他們會在法庭上自己為自己辯解。
⑧ 您好,我駕駛的小轎車與大貨車相撞,經交警部門認定大貨車車主負全部責任,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我的小轎
問:您好,我駕駛的小轎車與大貨車相撞,經交警部門認定大貨車車主負全部責任,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我的小轎車做了物價評估,現在車子修好了,保險公司不承認物價評估,我該向誰追討賠償?(是大貨車的車主,還是他投保的保險公司)。
答:君同法律在線咨詢為您解答
交通事故理賠的步驟1、「事故雙方自行報案」處理程序以及相關手續: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傷亡,當事人雙方對事實及成因無爭議的,按照以下步驟處理:(1)撤出事故現場,迅速恢復交通;(2)由責任方通知保險公司進行定損;(3)雙方寫明事故經過;(4)事故雙方帶上駕駛證、行駛證、保險公司定損單及其復印件,共同前往交警分局事故大隊處理;(5)交警部門對事故進行核實後,由事故責任方賠償損失。2、交警快速處理交通事故的程序以及相關手續: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當事人對交通事故事實及成因有爭議的,按照以下步驟處理:(1)迅速報警,交警進行現場勘查後,當場做出事故認定,撤出事故現場,恢復交通;(2)由責任方通知保險公司做出車輛損失鑒定;(3)雙方共同前往交警分局事故大隊,並提供駕駛證、行駛證、定損單的原件及其復印件,寫出事故經過;(4)由責任方賠償損失,無責方將事故維修費用發票交給責任方;(5)無責方離去,交警部門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對責任方造成事故的違法事實做出處罰;(6)交警部門對責任方出具有效憑證,責任方依據該憑證找保險公司理賠。
⑨ 貨車司機撞死人,車主是什麼責任,司機是什麼責任
發生交通事故後,司機是直接侵權責任人,而車主並非直接侵權責任人。
司機承擔的責任,應該根據交警隊出具的事故責任認定書中確定的責任比例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司機如果與車主是勞務關系的話,那麼提供勞務一方致人損害的,接受勞務一方需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該依據是侵權責任法的規定。
司機如果只是借用車主的汽車,在該車輛沒有任何瑕疵的情況下,車主是不承擔任何的賠償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