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未到法律責任
⑴ 14歲未成年人負什麼民事刑事責任
在法律上,對於年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在民事上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版力人,在行政上屬於限制權行政責任能力人,在刑事上屬於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根據違法性質的不同,承擔以下法律責任:
一、在民事上,未成年人違法造成他人損害的,要承擔責任,但由其監護人承擔替代責任;
二、在行政上,會從輕或減輕處罰,可拘留的不執行拘留;
三、在刑事上,只對故意殺人等八類種罪承擔刑事責任,並不適用死刑,且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
⑵ 14歲至16歲未成年人需要承擔的哪8種刑事責任
8種是行為,不是刑事責任。即是指這8種行為在刑法中對應的罪名,找到罪名後再看罪名下的刑事責任是怎麼規定的,就行了。
⑶ 中國法律對於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怎麼處理
對於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擔刑事責任,但並不意味著同樣不承擔其他的責任。對於未成年人的犯罪處理:
1、未成年人不承擔刑事責任並不意味著他同樣不承擔其他的責任。我國《刑法》規定:「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嚴加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我國設立有工讀學校和收容教養所,其適用對象就是有危害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未成年人。
2、對未成年人的危害行為可以追究行政責任。從警告到開除,不同級別的行政處分適用於不同危害程度的違法行為。一旦被學校開除,正常受教育的機會就會被剝奪,自己以後的職業技能技術學習就會受到影響,求學就業的道路更加艱難。
3、未成年人的家長應當對未成年人的危害行為承擔財產賠償責任。我國《民法通則》規定,未成年人給他人造成財產損失的,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財產賠償的結果就可能改變未成年人成長的物質環境,甚至還可能動搖其家長培養教育的信心。
4、法律還賦予了其他公民排除危害保護自己的權利。我國《刑法》中有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制度。這兩種制度都是針對不法侵害或者危險而言。對未成年人的不法侵害行為,受害人和其他公民有權進行緊急避險,符合條件的還可以正當防衛。
在緊急避險或者正當防衛的過程中,給未成年人造成損害的,行為人不承擔法律責任。由於未成年人一般都體單力薄,在與成年人的對抗中,受損害的多半是未成年人自己。
5、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不負刑事責任,並不排除引誘教唆人員的刑事責任。我國《刑法》規定,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實踐中,引誘教唆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未成年人實施危害行為的,看成是引誘教唆人實施的犯罪,由引誘教唆人承擔全部刑事責任。這既是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也是對未成年人的一種約束。
(3)14歲未到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刑法》第十七條有明確的規定:
1、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2、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3、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4、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⑷ 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強奸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己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
具體來說可以比照成年人減輕或者從輕處罰,但是前提是犯罪手段不夠惡劣,不是累犯等
⑸ 14歲的法律責任八種重罪
《刑法》第十七條【刑事責任年齡】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 人、故意傷 害致人重 傷或者死 亡、強 奸、搶 劫、販 賣毒 品、放 火、爆 炸、投 毒 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⑹ 未滿14歲犯法要不要負法律責任
不需要,我國《刑法》規定未滿十四周歲不負任何刑事責任.更何況是違法.但是監護人要負賠償責任!
⑺ 滿14歲才承擔法律責任,很多孩子仗著自己未滿14歲就犯罪,因為他們知道不會被追究責任會被無罪釋放
《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專傷或者死亡、屬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個人意見,刑事責任年齡應該降低,降為十二周歲,原因是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總則》第十九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該條規定將之前《民法通則》第十二條規定的:「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進行了修改,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降低了兩周歲。
所以說,刑法關於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也應該進行適當降低。
⑻ 沒到14歲強奸成年女性有法律責任嗎
沒到14歲強奸成年女性不付法律責任。按照現在的刑法規定,強奸罪犯罪主體年齡應當年滿14周歲以上,不滿14周歲不構成犯罪。
⑼ 14歲要負的法律責任
不滿周歲的(含14周歲生日當天),對任何犯罪不負刑事責任。
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的(14周歲生日的第二天到16周歲生日當天),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但是並不是僅限於這類罪名,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答復: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八種犯罪,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罪名。
對於刑法第十七條中規定的「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實施了殺人、傷害行為並且造成了致人重傷,死亡後果的,都應負刑事責任。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才負刑事責任,綁架撕票的,不負刑事責任。
對於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綁架人質後殺害被綁架人,拐賣婦女、兒童而故意造成被拐賣婦女、兒童重傷或者死亡的行為,依照刑法是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的。
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減輕處罰並不得適用死刑。
(9)14歲未到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
(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
(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
(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
(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⑽ 法律規定14歲以下不負刑事責任該不該改
在現今社會,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刑事案件的普遍增多。針對法律規定的14周歲以下不負刑事責任的說法社會各界人士說法也是不一的。有的說該法律需要做修改,否則會使這類人群更加猖狂;也有的說是不需要修改,如果對14周歲以下人權處以刑事處罰不利於其未來的發展。
一、是否應該修改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是不需承擔刑事責任的。其實,法律規定的初衷主要是考慮到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心智發展還是不成熟的,在是非觀念面前還是無知的,判斷能力也是明顯缺失的。如果對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處以刑事處罰的話,那麼對於其未來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會造成其知識學習的中斷。並且,可能會造成其人格的更加扭曲,增加一定程度上的再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