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告烏滅罪是什麼法律責任

告烏滅罪是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12-18 22:52:52

A. 委紀舉報沒有正據算烏告嗎有罪嗎急急…

沒有證據,不算誣告,無罪。證據應該由司法機關去搜集,這不是舉報人的職責。那麼,怎樣才算誣告呢?

只要不是捏造事實、提供偽證,就不是誣告。
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條: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最高司法機關認定該條規定的犯罪是誣告陷害罪。
不是有意誣陷,而是錯告,或者檢舉失實的,不適用前兩款的規定。

B. 他人欠我的錢卻把我告上法庭這是什麼罪

他欠你的錢怎麼能把你告上法庭,他烏滅罪,再說法庭也不可能受理出非有別的原因。

C. 在法律上什麼樣的行為是毀滅證據罪

根據刑法第307條第2款的規定:犯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員犯本罪的,從重處罰。雖然法條沒有要求「濫用職權」、「利用職權」,但是,如果司法工作人員沒有濫用職權或者利用職權,司法工作人員的身份便沒有意義,缺乏從重處罰的理由。但是,本罪中的濫用職權、利用職權,不需要利用具體的職務許可權,只要利用抽象的、一般的司法職務許可權即可。利用承辦貪污案件偵查的司法工作人員甲,為了收集乙貪污犯罪的證據,在對乙的住宅進行搜查時,發現了乙非法持有毒品的證據,卻毀滅毒品犯罪證據的,也屬於濫用職權幫助當事人毀滅證據,應當從重處罰。司法工作人員利用具體的職務許可權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觸犯徇私枉法罪的,應以徇私枉法罪論處。

1、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的主體,是當事人以外的達到法定年齡、具有辨認控制能力的自然人。
2、當事人教唆第三者為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的,第三者接受教唆實施了毀滅、偽造證據行為的,當然成立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
3、成立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以情節嚴重為前提。對於幫助毀滅、偽造重大案件證據的,幫助毀滅、偽造重要證據的,幫助毀滅、偽造多項證據的,多次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的,幫助多個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的,毀滅、偽造證據造成嚴重後果的,都可以認定為情節嚴重。對於情節輕微的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的行為,不應認定為犯罪。

D. 我租門面但合同到期!轉租人欠下三個月房租!這屬於詐騙嗎

只要他跑了換手機號或者關機打不同電話哪足夠的整句或人整就可以去法院告他你要陪河警察可以讓他雙倍陪房租沒有足夠的的整句千萬不要告他要不藍他會告你烏滅罪

E. 緋傍烏滅在法律中有定義么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條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侮辱罪、誹謗罪)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F. 誤滅罪有法律保護嗎

沒有污衊罪的說法,國家刑法只規定了誹謗罪。一、概念及其構成誹謗罪,是指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1、客體要件本罪侵犯的客體與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嚴、名譽權。犯罪侵犯的對象是自然人。2、客觀要件本罪在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實施捏造並散布某種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1)須有捏造某種事實的行為,即誹謗他人的內容完全是虛構的。如果散布的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即使有損於他人的人格、名譽,也不構成本罪,(2)須有散布捏造事實的行為。所謂散布,就是在社會公開的擴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言語散布;另一種是文字,即用大字報、小字報、圖畫、報刊、圖書、書信等方法散布。所謂「足以貶損」,是指捏造並散布的虛假事實,完全可能貶損他人的人格、名譽,或者事實上已經給被害人的人格、名譽造成了實際損害。如果散布虛假的事實,但並不可能損害他人的人格、名譽,或無損於他人的人格、名譽,則不構成誹謗罪。(3)誹謗行為必須是針對特定的人進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從誹謗的內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誰,就可以構成誹謗罪。如果行為人散布的事實沒有特定的對象,不可能貶損某人的人格、名譽,就不能以誹謗罪論處。(4)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必須屬於情節嚴重的才能構成本罪。雖有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但沒有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則不能以本罪論處。所謂情節嚴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捏造事實造成他人人格、名譽嚴重損害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造成惡劣影響的;誹謗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導致被害人自殺的等等情況。3、主體要件本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4、主觀要件本罪主觀上必須是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損害他人名譽的虛假事實,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損害他人名譽的危害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行為人的目的在於敗壞他人名譽。如果行為人將虛假事實誤認為是真實事實加以擴散,或者把某種虛假事實進行擴散但無損害他人名譽的目的,則不構成誹謗罪。二、認定1、本罪與治安違法行為、民事侵權行為的界限構成誹謗罪的誹謗行為,必須是情節嚴重的,而違反治安行政法規的誹謗行為,必須局限於尚不夠刑事處罰的。民事性質的名譽侵權行為,不僅在違法程度上輕於誹謗犯罪行為以及違反治安行政法規的誹謗行為,而且還具有以下不同:(1)誹謗罪散布的必須是捏造的虛假的事實。如果散布的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雖然有損於他人人格、名譽,但不構成誹謗罪。而名譽侵權行為,即使所述的內容是真實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開宣揚的,公開了將有損於他人人格、名譽,也可以構成名譽侵權。甚至敘述的事實愈真實,愈會加重侵權的程度。比如,為毀損他人名譽而揭人隱私,越揭得逼真,其侵權性質越為惡劣。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規定,泄露並宣揚他人隱私,給他人名譽造成不良影響的,是侵害名譽權的行為,不構成誹謗罪。(2)法人、團體、組織不能成為誹謗罪的犯罪對象。而在名譽侵權行為中,法人、團體、組織可以成為受害者。如:散布虛假消息,誣說某工廠的產品質量如何低劣等,目的是以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搞垮對方。這種行為即使造成了嚴重後果,只能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而不構成誹謗罪。(3)主觀過錯要求不同。誹謗犯罪行為的主觀方面必須是直接故意;而名譽侵權的主觀過錯包括過失行為。此外,即使善意的檢舉、揭發、批評中有不實成分的,也不應以誹謗罪論處。2、本罪與侮辱罪的界限這兩種犯罪所侵犯的客體,都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譽。不同之處主要在於:(1) 侮辱不是用捏造的方式進行,而誹謗則必須是捏造事實。(2) 侮辱含暴力侮辱行為,而誹謗則不使用暴力手段;(3)侮辱往往是當著被害人的面進行的,誹謗則是當眾或者向第三者散布的。三、處罰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犯本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這里所謂「告訴的才處理」,是指犯誹謗罪,被害人告發的,法院才受理,否則不受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例如,因誹謗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引起當地群眾公憤的;誹謗外國人影響國際關系的,等等,如果受害人不告訴或不能告訴,人民檢察院應提起公訴。

G. 公安局亂安罪名~子虛烏有的事~走法律程序應該起訴什麼~我電話187542

純理論探討,本案涉嫌徇私枉法罪,即司法工作人員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對明知是無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訴。本案屬於檢察機關管轄,對此,可以向當地的檢察機關控告、舉報;也可以向當地的紀委反映情況;或向其主管領導、上級公安機關反映情況;或向當地人大、黨委、政府反映情況。


法條鏈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條【徇私枉法罪】

1、司法工作人員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對明知是無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訴、對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或者在刑事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2、司法工作人員收受賄賂,有前款行為的,同時又構成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條(受賄罪)規定之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H. 消滅證據是什麼罪

原告被告不單獨定罪
其他人為偽證罪、妨礙證據罪、包庇罪

I. 違法的法律後果、法律責任

內容提要: 《侵權責任法》第2條採用了概括式加開放式列舉的矛盾模式,根本原因在於立法者無法界定侵權。義務是法律規定的行為強制資格。債務是特定人的義務,是因特定行為發生的行為強制資格。過錯是對行為人意志的間接否定,即導致欠缺必要注意的心理狀態,可分為加害人過錯和非加害人過錯。必要注意是法律對變動稀缺資源歸屬關系的行為的要求,只能由法律直接規定,或法官依法認定;或為義務,或非義務。行為人過錯發生法律上的約束,包括發生義務,義務不消滅,喪失權利,不取得權利等。不履行意定發生之義務不存在過錯問題。責任是違法之法律後果,即因欠缺必要注意而發生之債務。侵權是違法和責任之唯一根據。違約發生債務,不發生責任。
一、《侵權責任法》第2條的模式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1款規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第2款規定:「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2條規定了《侵權責任法》的適用范圍。第1款實際上是全稱判斷:侵害任何民事權益,均須承擔侵權責任,沒有例外。眾所周知,違約行為侵害合同債權,當然侵害民事權益,但通常情況下,違約並不侵權。因此,立法必須限制第1款的適用范圍,即必須加上「但書」。第2條的通常模式應是:「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但侵害某類權利除外。」如分立兩款,就是:第1款是全稱條款,第2款是除外條款。
第2條第2款列舉了侵權適用的權利,多達18類。立法者顯然希望第2款發生「但書」的作用。然而,採用列舉模式限制第1款,必須窮盡侵權的適用范圍。第2 款採用列舉加「等」的模式,成為開放條款,無法限制第1款的適用范圍,實屬多餘。當然,一旦窮盡了侵權的適用范圍,第1款又多餘了。
那麼,為什麼不採用「但書」模式呢?只

J. 滅絕種族罪的刑事責任

《滅種公約》是否追究國家的刑事責任的問題是當前國際法學界爭論最激烈的問題。公約第5條規定了國家公務員,如國家領導人,不得免除刑事責任;第6條規定了國家對滅絕種族罪進行管轄的基礎;第7條規定了國家不得將滅絕種族罪視為政治罪行,應履行引渡的義務。可見,締約國是有責任履行《滅種公約》規定的各項義務的。公約第9條還規定:「締約國關於本公約的解釋、適用或實施的爭端,包括關於某一國家對於滅絕種族罪或任何其他行為的責任的爭端,經爭端一方的請求,應提交國際法院。」該條涉及到國家本身如果犯有滅絕種族罪,公約是否追究國家的刑事責任的問題。
國家根據《滅種公約》第9條向國際法院提出的訴訟已有4起,但是,國際法院還沒有對任何一起案件作出過最終的判決。第一起案件是1973年巴基斯坦訴印度案。印巴戰爭結束以後,孟加拉國宣布獨立,印度指控195名巴基斯坦戰俘犯下了滅絕種族罪和危害人類罪,並准備引渡這些戰俘到孟加拉受審。巴基斯坦主張國際法院對此案具有專屬的管轄權,印度的行為違反了《滅種公約》和日內瓦戰俘公約的有關規定。國際法院曾開庭審理過此案,但印度以國際法院對此案無管轄權為由沒有出庭。1973年12月14日,巴基斯坦致函國際法院,提出印巴兩國正在通過外交途徑解決,要求撤銷此案。該案只涉及到對公約的解釋和對滅絕種族罪的管轄權問題,尚未涉及到國家責任問題。第二起案件是1993年3月20日,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向國際法院提出訴訟,控告南斯拉夫在其境內犯下了滅絕種族罪並要求國際法院發布臨時措施,制止事態惡化。國際法院一致認為,南斯拉夫應根據其對公約所承擔的責任,採取一切措施,防止滅絕種族罪行的發生。
從國際司法實踐上看,尚無一起追究國家刑事責任的案例。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曾明確指出:「違反國際法的罪行是由個人犯下的,而不是由抽象的實體犯下的。」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而成立的前南國際刑庭和盧安達國際刑庭,以及根據《羅馬規約》即將成立的國際刑事法院也都是追究個人的刑事責任,而不涉及到國家的刑事責任問題。前南國際刑庭上訴庭在1997年曾提出:「根據目前的國際法,很清楚,國家,依其定義,如同在國內刑事司法制度內一樣,不能成為刑事處罰的客體。」至於國際法院對波黑訴南斯拉夫案所作出的臨時措施,許多國家認為:「無論是法院作出的聲明,還是訴訟各方提出的申請中,都沒有表明《滅種公約》涉及到國家可被懲罰的刑事責任。」國際法院中也有法官認為:「從本質上說,公約是一個只涉及到個人刑事責任的法律文件,」並提出「也許國際法院不是一個受理訴訟方提出指控的合適的機構。」

熱點內容
一體化衛生室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7 23:30:58 瀏覽:98
本科是工科的學生考法律碩士有什麼優勢 發布:2025-09-17 23:11:10 瀏覽:459
法考行政法主觀題誰講的好 發布:2025-09-17 23:04:31 瀏覽:553
天樞律師 發布:2025-09-17 22:51:48 瀏覽:863
侮辱嘲笑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7 22:28:45 瀏覽:886
西安司法鑒定中心地址 發布:2025-09-17 21:49:04 瀏覽:364
法院開庭函 發布:2025-09-17 21:40:51 瀏覽:994
合同法教學大綱 發布:2025-09-17 21:40:47 瀏覽:229
行政法第三十六條 發布:2025-09-17 21:35:36 瀏覽:403
中國古代法治思想 發布:2025-09-17 21:34:26 瀏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