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統計法律責任種類的是

統計法律責任種類的是

發布時間: 2021-12-22 21:06:47

Ⅰ 統計違法違紀行為主體有哪些

第一類是對統計工作負有領導責任的領導人員,包括地方、部門以及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領導人員。

依據《統計法》及其實施細則,地方、部門、單位的領導人不得自行修改統計數據,不得強令或者授意統計機構、統計人篡改統計資料、編造虛假數據,不得對拒絕、抵制篡改統計資料、編造虛假數據的統計人員進行打擊報復。《處分規定》據此設定了領導人員的統計違法違紀行為及其處分種類和幅度;

第二類是負責組織實施統計調查活動的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包括各級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

這些機構和人員是政府統計調查的具體實施者,應當嚴格依法履行職責,如果執法犯法,參與篡改統計資料、編造虛假數據或者強令、授意統計調查對象弄虛作假,拒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法定職責,將承擔相應的紀律責任;

第三類是具有統計資料報送義務的統計調查對象。

《統計法》規定,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等必須依法如實、及時提供統計資料。虛報、瞞報、偽造、篡改、拒報、屢次遲報統計資料的統計調查對象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有關責任人員要承擔紀律責任。需要說明的是,《處分規定》的適用對象是有統計違法違紀行為的單位中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以及有統計違法違紀行為的個人,而且這些人員應當屬於監察對象。

Ⅱ 現行(統計法)中有關企業事業單位的統計違法行為種類有哪些

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在信用系統中予以記錄:拒絕提供統計資料或者經催報後仍未按時提供統計資料的;提供不真實或者不完整的統計資料的;拒絕答復或者不如實答復統計檢查查詢書的;拒絕、推諉或者阻撓統計檢查的;轉移、隱匿、毀棄或者拒絕提供原始記錄和憑證、統計台賬、統計調查表及其他相關證明和資料的。

Ⅲ 法律風險分為幾類

根據引發法律風險的原因不同,大致分為兩類:
1、操作性法律風險:即由於企業自身或者他人的行為給企業帶來的法律風險。
2、環境性法律風險:即法律風險的發生是由於外部法律環境變化而引發的。

Ⅳ 什麼是統計行政處罰有哪些種類

統計行政處罰是指各級統計執法檢查機關依法對違反統計法律規范的行為給予的行政處罰。

1、警告

《統計法實施細則》第三十三條規定:「企業事業組織有《統計法》第二十七條第一款所列違法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或者國家統計局派出的調查隊予以警告,並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

2、罰款

《統計法實施細則》第三十三條規定:「個體工商戶有《統計法》第二十七條第一款所列違法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或者國家統計局派出的調查隊予以警告,並可以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

3、沒收違法所得

《統計法實施細則》第三十四條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有《統計法》第二十九條第二款所列違法行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可以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可以處3萬元以下的罰款。」

(4)統計法律責任種類的是擴展閱讀:

統計行政處罰的特點:

1、實施統計行政處罰的主體只能是各級統計執法檢查機關;

2、被處罰的行為是違反統計法律規范的行為;

3、統計行政處罰屬於行政制裁范疇,只適用於統計行政違法,不適用於民事違法和統計犯罪,不同於民事處罰和刑事處罰;

4、被處罰的對象是實施了虛報、瞞報統計資料等統計違法行為的統計違法行為人。

Ⅳ 統計法有幾種,分別是什麼

統計大體分為兩塊內容:描述統計和推斷統計
1.統計描述是統計分析的最基本內容,是指應用統計指標、統計表、統計圖等方法,對資料的數量特徵及其分布規律進行測定和描述;
2.統計推斷是指通過抽樣等方式進行樣本估計總體特徵的過程,包括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兩項內容

Ⅵ 《統計法》中有關企業事業單位的統計違法行為種類有哪些

《統計法》中有關企業事業單位的統計違法行為種類有:
1、拒絕提供統計資料或者經催報後仍未按時提供統計資料的;
2、提供不真實或者不完整的統計資料的;
3、拒絕答復或者不如實答復統計檢查查詢書的;
4、拒絕、推諉或者阻撓統計檢查的;
5、轉移、隱匿、毀棄或者拒絕提供原始記錄和憑證、統計台賬、統計調查表及其他相關證明和資料的。

Ⅶ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規定,統計調查對象主要有哪幾類統計違法行為

統計違法行為是指國家機關、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公民在統計活動中違反統計法律、法規和統計制度規定的行為。它是統計違法者承擔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根據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的規定,統計違法行為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虛報、瞞報統計資料的行為;
(二)偽造、篡改統計資料的行為;
(三)拒報或者屢次遲報統計資料的行為;
(四)地方、部門、單位的領導人自行修改統計資料、編造虛假數據或者強令、授意統計機構、統計人員篡改統計資料或者編造虛假數據的行為;
(五)地方、部門、單位的領導人對拒絕、抵制篡改統計資料或者對拒絕、抵制編造虛假數據行為的統計人員進行打擊報復的行為;
(六)統計人員參與篡改統計資料、編造虛假數據的行為;
(七)利用統計調查竊取國家秘密或者違反本法有關保密規定的行為;
(八)利用統計調查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或者進行欺詐活動的行為;
(九)統計機構、統計人員違反法律、法規規定,泄露私人、家庭的單項調查資料或者統計調查對象的商業秘密,造成損害的行為;
(十)國家機關違反統計法律、法規規定,未報經審查或者備案,擅自製發統計調查表的行為;
(十一)其他違反統計法律、法規的行為。

由此看來,統計調查對象主要有前五類統計違法行為。

Ⅷ 統計違法行為的種類有哪些

行政處罰的種類,主要是指行政處罰機關對違法行為的具體懲戒制裁手段。根據《行政處罰法》和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中國的行政處罰可以分為人身罰、行為罰、財產罰和申誡罰。

第一:人身罰。人身罰也稱自由罰,是指特定行政主體限制和剝奪違法行為人的人身自由的行政處行政拘留罰。這是最嚴厲的行政處罰。人身罰主要是指行政拘留和勞動教養。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廢止勞動教養制度。

第二:行為罰又稱能力罰。是指行政主體限制或剝奪違法行為人特定的行為能力的制裁形式。它是僅次於人身罰的一種較為嚴厲的行政處罰措施。

1、責令停產、停業。這是行政主體對從事生產經營者所實施的違法行為而給予的行政處罰措施。它直接剝奪生產經營者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權利。只適用於違法行為嚴重的行政相對方。

2、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營業執照。這是指行政主體依法收回或暫時扣留違法者已經獲得的從事某種活動的權利或資格的證書。目的在於取消或暫時中止被處罰人的一定資格、剝奪或限制某種特許的權利。

第三:財產罰。是指行政主體依法對違法行為人給予的剝奪財產權的處罰形式。它是運用最廣泛的一種行政處罰。

1、罰款。指行政主體強制違法者承擔一定金錢給付義務,要求違法者在一定期限內交納一定數量貨幣的處罰。

2、沒收財物(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等)。是指行政主體依法將違法行為人的部分或全部違法所得、非法財物包括違禁品或實施違法行為的工具收歸國有的處罰方式。

第四:申誡罰。又稱精神罰、聲譽罰,是指行政主體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譴責和警戒。它是對違法者的名譽、榮譽、信譽或精神上的利益造成一定損害的處罰方式。

1、警告。指行政主體對違法者提出告誡或譴責。

2、通報批評。是對違法者在榮譽上或信譽上的懲戒措施。通報批評必須以書面形式作出,並在一定范圍內公開。

Ⅸ 明確事故責任劃分、不同性質事故的統計類別,將安全事故責任歸為哪幾類( A B )

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安全事故的,要對事故進行調查才能確定事故的責任,再依據調查結果對責任人進行處罰。

根據《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第三條,事故劃分為特別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4個等級:

一、特別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傷,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或者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三、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其中,事故造成的急性工業中毒的人數,也屬於重傷的范圍。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

第二十五條

事故調查組履行下列職責:(一)查明事故發生的經過、原因、人員傷亡情況及直接經濟損失;(二)認定事故的性質和事故責任;(三)提出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四)總結事故教訓,提出防範和整改措施;(五)提交事故調查報告。

第二十六條

事故調查組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了解與事故有關的情況,並要求其提供相關文件、資料,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事故發生單位的負責人和有關人員在事故調查期間不得擅離職守,並應當隨時接受事故調查組的詢問,如實提供有關情況。事故調查中發現涉嫌犯罪的,事故調查組應當及時將有關材料或者其復印件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Ⅹ 統計行政處罰的種類包括()()()()()。 A.罰款 B.警告 c.沒收違法所得 D.責令停產停業

選擇A、B、C三項,即統計行政處罰的種類分為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三種。

統計行政處罰是指各級統計行政機關依法對違反統計法律規范的行為給予的處罰。實施統計行政處罰的主體是特定的國家統計行政機關。不同的統計行政違法行為,由不同層次的統計行政機關處理,其它行政機關不能行使處罰權。

被處罰的行為是違反統計行政法律法規的行為,統計行政處罰行為的作出是以相對人的行政違法行為為前提的。統計行政處罰屬於行政制裁范疇,只適用於統計違法,不適用於民事違法和犯罪,不同於民事處罰和刑事處罰。被處罰的行為只是一般統計行政違法行為,也就是說,這些行為都是未構成犯罪的行為。

(10)統計法律責任種類的是擴展閱讀:

違法所得與相關概念的區別 :

「非法財物」與「違法所得」的區別。根據《行政處罰法》的解釋,「非法財物」是指違法行為人所佔有的違禁品和實施違法行為的工具、物品,不包括加工、生產的產品和經營的商品。這些財物可能原本屬於違法行為人的合法財產,因違法行為而轉化為非法財產。如未取得煙草專賣生產企業許可證的企業在無證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生產機械、工具、原料、摻雜摻假的物品等等。所以我們在實施「沒收違法所得」的行政處罰時要注意與「非法財物」的區分,否則會造成違法行政。

「違法所得」與供違法行為使用的「自有財物」之間的區別。供違法行為使用的自有財物是指用於違法行為的資金、運輸工具及其他財物,雖然也具有證據價值的特性,但是不具有取得手段的違法性質。例如用來無證運輸的交通工具,可以視為物證,但是不屬於違法所得。供違法行為使用的自有財物是行為人違法的工具或手段,而違法所得是行為人違法犯罪所要獲取的目的所在。

違法所得的調查取證:

計算違法所得時,不能憑主觀印象,必須查證屬實。違法所得的調查取證應當堅持「全面調查、客觀公正」的原則。要全面收集與違法所得相關的一切證據,認真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和陳述,忠於事實真相,排除個人情感和外界因素的干擾。對於收集到的各類證據,包括書證、物證、證人證言、視聽資料、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勘測記錄和現場記錄都必須經過查證核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要注意現場檢查筆錄、詢問筆錄的製作和原始材料收集保存。

熱點內容
道德基礎作用 發布:2025-07-17 00:55:32 瀏覽:575
東莞市勞動法計時工資計算方法 發布:2025-07-17 00:51:49 瀏覽:707
事業單位上48休48違反勞動法 發布:2025-07-17 00:40:41 瀏覽:864
勞動法一年有幾天年假 發布:2025-07-17 00:40:40 瀏覽:173
法院法官送書 發布:2025-07-17 00:38:21 瀏覽:755
香港國安立法重要性 發布:2025-07-17 00:29:17 瀏覽:440
美國衡平法院 發布:2025-07-17 00:13:55 瀏覽:286
央視社會與法頻道破案一線 發布:2025-07-17 00:13:54 瀏覽:98
勞動法對提成的規定 發布:2025-07-17 00:09:43 瀏覽:614
遼寧大學2016法律碩士 發布:2025-07-17 00:00:57 瀏覽: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