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兒童偷竊法律責任
㈠ 十二歲以下小孩犯罪怎麼處理方法
我國刑法規定負刑事責任年齡始於14周歲,12周歲以下兒童犯罪的免於刑事處罰,但是監護人要承擔相應的監護不利責任並且承擔對兒童犯罪行為危害後果的民事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5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73次會議通過) 法釋〔2006〕1號 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05年12月1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73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6年1月23日起施行。 二○○六年一月十一日 為正確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貫徹「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根據刑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現就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本解釋所稱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是指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案件。 第二條 刑法第十七條規定的「周歲」,按照公歷的年、月、日計算,從周歲生日的第二天起算。 第三條 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查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的年齡。裁判文書中應當寫明被告人出生的年、月、日。 第四條 對於沒有充分證據證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經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且確實無法查明的,應當推定其沒有達到相應法定刑事責任年齡。 相關證據足以證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經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但是無法准確查明被告人具體出生日期的,應當認定其達到相應法定刑事責任年齡。 第五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實施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以外的行為,如果同時觸犯了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應當依照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確定罪名,定罪處罰。 第六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偶爾與幼女發生性行為,情節輕微、未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認為是犯罪。 第七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使用輕微暴力或者威脅,強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隨身攜帶的生活、學慣用品或者錢財數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輕微傷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學習、生活等危害後果的,不認為是犯罪。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具有前款規定情形的,一般也不認為是犯罪。 第八條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出於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或者尋求精神刺激,隨意毆打其他未成年人、多次對其他未成年人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公私財物,擾亂學校及其他公共場所秩序,情節嚴重的,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第九條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實施盜竊行為未超過三次,盜竊數額雖已達到「數額較大」標准,但案發後能如實供述全部盜竊事實並積極退贓,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 (一)系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 (二)在共同盜竊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或者被脅迫; (三)具有其他輕微情節的。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盜竊未遂或者中止的,可不認為是犯罪。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盜竊自己家庭或者近親屬財物,或者盜竊其他親屬財物但其他親屬要求不予追究的,可不按犯罪處理。 第十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盜竊、詐騙、搶奪他人財物,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當場使用暴力,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殺人的,應當分別以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的規定定罪處罰;情節輕微的,可不以搶劫罪定罪處罰。 第十一條 對未成年罪犯適用刑罰,應當充分考慮是否有利於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矯正。 對未成年罪犯量刑應當依照刑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並充分考慮未成年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動機和目的、犯罪時的年齡、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後的悔罪表現、個人成長經歷和一貫表現等因素。對符合管制、緩刑、單處罰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適用條件的未成年罪犯,應當依法適用管制、緩刑、單處罰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 第十二條 行為人在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前後均實施了犯罪行為,只能依法追究其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後實施的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 行為人在年滿十八周歲前後實施了不同種犯罪行為,對其年滿十八周歲以前實施的犯罪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行為人在年滿十八周歲前後實施了同種犯罪行為,在量刑時應當考慮對年滿十八周歲以前實施的犯罪,適當給予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第十三條 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極其嚴重的,才可以適用無期徒刑。對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一般不判處無期徒刑。 第十四條 除刑法規定「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外,對未成年罪犯一般不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如果對未成年罪犯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應當依法從輕判處。 對實施被指控犯罪時未成年、審判時已成年的罪犯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適用前款的規定。 第十五條 對未成年罪犯實施刑法規定的「並處」沒收財產或者罰金的犯罪,應當依法判處相應的財產刑;對未成年罪犯實施刑法規定的「可以並處」沒收財產或者罰金的犯罪,一般不判處財產刑。 對未成年罪犯判處罰金刑時,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判處,並根據犯罪情節,綜合考慮其繳納罰金的能力,確定罰金數額。但罰金的最低數額不得少於五百元人民幣。 對被判處罰金刑的未成年罪犯,其監護人或者其他人自願代為墊付罰金的,人民法院應當允許。 第十六條 對未成年罪犯符合刑法第七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的,可以宣告緩刑。如果同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對其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應當宣告緩刑: (一)初次犯罪; (二)積極退贓或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 (三)具備監護、幫教條件。 第十七條 未成年罪犯根據其所犯罪行,可能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悔罪表現好,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三十七條的規定免予刑事處罰: (一)系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 (二)防衛過當或者避險過當; (三)犯罪預備、中止或者未遂; (四)共同犯罪中從犯、脅從犯; (五)犯罪後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現; (六)其他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 第十八條 對未成年罪犯的減刑、假釋,在掌握標准上可以比照成年罪犯依法適度放寬。 未成年罪犯能認罪服法,遵守監規,積極參加學習、勞動的,即可視為「確有悔改表現」予以減刑,其減刑的幅度可以適當放寬,間隔的時間可以相應縮短。符合刑法第八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的,可以假釋。 未成年罪犯在服刑期間已經成年的,對其減刑、假釋可以適用上述規定。 第十九條 刑事附帶民事案件的未成年被告人有個人財產的,應當由本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不足部分由監護人予以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 被告人對被害人物質損失的賠償情況,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 第二十條 本解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法發〔1995〕9號)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不再執行。 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歲的人實施的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青少年犯罪存在著:結伙作案多,嚴重犯罪多,突發性犯罪多,作案動機、目的比較單純,手段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齡化,及反復性強等特點。青少年犯
㈡ 十二歲小孩偷錢,法律上怎樣處罰
本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16周歲)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均能構成。回對主體的修改是對本罪修答改的重要內容。依原刑法,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少年犯慣竊罪、重大盜竊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本法取消了此規定。
對某些具有小偷小摸行為的、因受災生活困難偶爾偷竊財物的、或者被脅迫參加盜竊活動沒有分贓或分贓甚微的,可不作盜竊罪處理,必要時,可由主管機關予以適當處罰。把偷竊自己家屬或近親屬財物的行為與社會上的盜竊犯罪行為加以區別。《解釋》規定,對此類案件,一般可不按犯罪處理;對確有追究刑事責任必要的,在處理時也應同社會上作案的有所區別。
根據《解釋》的規定,盜竊公私財物雖已達到「數額較大」的起點,但情節輕微,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不作為犯罪處。
1、已滿16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作案的
2、全部退贓、退賠的;
3、主動投案的
4、被脅迫參加盜竊活動,沒有分贓或者獲贓較少的;
5、其他情節輕微、危害不大的。
㈢ 12歲兒童偷竊家中錢財夠不夠成犯罪
十六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對盜竊罪不承擔刑事責任,所以也不會構成犯版罪。
權法律規定:
《刑法》第十七條【刑事責任年齡】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㈣ 十二周歲兒童和夥伴入室盜竊怎麼處罰
未滿16周歲不負任何刑事責任,滿16周歲負半刑事責任,滿十八負全刑事責任,因為到16周歲,不負任何任何刑事責任。但父母負刑事責任。
㈤ 十二三歲孩子偷竊公安機關怎麼處理
小孩本人不會構成犯罪,也不會被治安拘留。但是會責令家長嚴加管教。 可以參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十二條 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不滿14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
㈥ 12歲小孩如果犯罪,會怎樣
我國刑法規定負刑事責任年齡始於14周歲,12周歲以下兒童犯罪的免於刑事處罰,但是監護人要承擔相應的監護不利責任並且承擔對兒童犯罪行為危害後果的民事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5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73次會議通過) 法釋〔2006〕1號 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05年12月1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73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6年1月23日起施行。 二○○六年一月十一日 為正確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貫徹「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根據刑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現就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本解釋所稱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是指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案件。 第二條 刑法第十七條規定的「周歲」,按照公歷的年、月、日計算,從周歲生日的第二天起算。 第三條 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查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的年齡。裁判文書中應當寫明被告人出生的年、月、日。 第四條 對於沒有充分證據證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經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且確實無法查明的,應當推定其沒有達到相應法定刑事責任年齡。 相關證據足以證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經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但是無法准確查明被告人具體出生日期的,應當認定其達到相應法定刑事責任年齡。 第五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實施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以外的行為,如果同時觸犯了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應當依照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確定罪名,定罪處罰。 第六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偶爾與幼女發生性行為,情節輕微、未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認為是犯罪。 第七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使用輕微暴力或者威脅,強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隨身攜帶的生活、學慣用品或者錢財數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輕微傷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學習、生活等危害後果的,不認為是犯罪。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具有前款規定情形的,一般也不認為是犯罪。 第八條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出於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或者尋求精神刺激,隨意毆打其他未成年人、多次對其他未成年人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公私財物,擾亂學校及其他公共場所秩序,情節嚴重的,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第九條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實施盜竊行為未超過三次,盜竊數額雖已達到「數額較大」標准,但案發後能如實供述全部盜竊事實並積極退贓,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 (一)系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 (二)在共同盜竊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或者被脅迫; (三)具有其他輕微情節的。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盜竊未遂或者中止的,可不認為是犯罪。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盜竊自己家庭或者近親屬財物,或者盜竊其他親屬財物但其他親屬要求不予追究的,可不按犯罪處理。 第十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盜竊、詐騙、搶奪他人財物,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當場使用暴力,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殺人的,應當分別以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的規定定罪處罰;情節輕微的,可不以搶劫罪定罪處罰。 第十一條 對未成年罪犯適用刑罰,應當充分考慮是否有利於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矯正。 對未成年罪犯量刑應當依照刑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並充分考慮未成年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動機和目的、犯罪時的年齡、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後的悔罪表現、個人成長經歷和一貫表現等因素。對符合管制、緩刑、單處罰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適用條件的未成年罪犯,應當依法適用管制、緩刑、單處罰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 第十二條 行為人在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前後均實施了犯罪行為,只能依法追究其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後實施的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 行為人在年滿十八周歲前後實施了不同種犯罪行為,對其年滿十八周歲以前實施的犯罪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行為人在年滿十八周歲前後實施了同種犯罪行為,在量刑時應當考慮對年滿十八周歲以前實施的犯罪,適當給予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第十三條 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極其嚴重的,才可以適用無期徒刑。對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一般不判處無期徒刑。 第十四條 除刑法規定「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外,對未成年罪犯一般不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如果對未成年罪犯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應當依法從輕判處。 對實施被指控犯罪時未成年、審判時已成年的罪犯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適用前款的規定。 第十五條 對未成年罪犯實施刑法規定的「並處」沒收財產或者罰金的犯罪,應當依法判處相應的財產刑;對未成年罪犯實施刑法規定的「可以並處」沒收財產或者罰金的犯罪,一般不判處財產刑。 對未成年罪犯判處罰金刑時,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判處,並根據犯罪情節,綜合考慮其繳納罰金的能力,確定罰金數額。但罰金的最低數額不得少於五百元人民幣。 對被判處罰金刑的未成年罪犯,其監護人或者其他人自願代為墊付罰金的,人民法院應當允許。 第十六條 對未成年罪犯符合刑法第七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的,可以宣告緩刑。如果同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對其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應當宣告緩刑: (一)初次犯罪; (二)積極退贓或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 (三)具備監護、幫教條件。 第十七條 未成年罪犯根據其所犯罪行,可能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悔罪表現好,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三十七條的規定免予刑事處罰: (一)系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 (二)防衛過當或者避險過當; (三)犯罪預備、中止或者未遂; (四)共同犯罪中從犯、脅從犯; (五)犯罪後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現; (六)其他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 第十八條 對未成年罪犯的減刑、假釋,在掌握標准上可以比照成年罪犯依法適度放寬。 未成年罪犯能認罪服法,遵守監規,積極參加學習、勞動的,即可視為「確有悔改表現」予以減刑,其減刑的幅度可以適當放寬,間隔的時間可以相應縮短。符合刑法第八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的,可以假釋。 未成年罪犯在服刑期間已經成年的,對其減刑、假釋可以適用上述規定。 第十九條 刑事附帶民事案件的未成年被告人有個人財產的,應當由本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不足部分由監護人予以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 被告人對被害人物質損失的賠償情況,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 第二十條 本解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法發〔1995〕9號)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不再執行。
㈦ 十二歲小孩偷錢,法律上怎樣處罰
本罪來主體是一般主體,自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16周歲)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均能構成。對主體的修改是對本罪修改的重要內容。依原刑法,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少年犯慣竊罪、重大盜竊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本法取消了此規定。
對某些具有小偷小摸行為的、因受災生活困難偶爾偷竊財物的、或者被脅迫參加盜竊活動沒有分贓或分贓甚微的,可不作盜竊罪處理,必要時,可由主管機關予以適當處罰。把偷竊自己家屬或近親屬財物的行為與社會上的盜竊犯罪行為加以區別。《解釋》規定,對此類案件,一般可不按犯罪處理;對確有追究刑事責任必要的,在處理時也應同社會上作案的有所區別。
根據《解釋》的規定,盜竊公私財物雖已達到「數額較大」的起點,但情節輕微,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不作為犯罪處。
1、已滿16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作案的
2、全部退贓、退賠的;
3、主動投案的
4、被脅迫參加盜竊活動,沒有分贓或者獲贓較少的;
5、其他情節輕微、危害不大的。
㈧ 兒童,不滿12歲的,做出了犯法的事,要不要付法律責任啊
不負法律責任,造成他人損失,監護人承擔賠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四條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8)12歲兒童偷竊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及時審理,並適應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點和健康成長的需要,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在司法活動中對需要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機構或者人民法院應當給予幫助,依法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
第五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繼承案件,應當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繼承權和受遺贈權。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涉及未成年子女撫養問題的,應當聽取有表達意願能力的未成年子女的意見,根據保障子女權益的原則和雙方具體情況依法處理。
㈨ 如果12歲小孩盜竊家中5000元,如何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四項規定,偷拿自己家的財務或者近親屬的財務,一般可不按犯罪處理;對確有追究刑事責任必要的,處罰時也應與在社會上作案的有所區別。如小孩行為屬於「確有追究刑事責任必要」的情形,但考慮小孩偷盜的錢財是自家財物,社會危害性比社會上作案要小,且屬於未成年人,在有罪的同時可以大幅度減輕處罰,甚至可以免予刑事處罰。
本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16周歲)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均能構成。對主體的修改是對本罪修改的重要內容。依原刑法,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少年犯慣竊罪、重大盜竊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本法取消了此規定。
對某些具有小偷小摸行為的、因受災生活困難偶爾偷竊財物的、或者被脅迫參加盜竊活動沒有分贓或分贓甚微的,可不作盜竊罪處理,必要時,可由主管機關予以適當處罰。把偷竊自己家屬或近親屬財物的行為與社會上的盜竊犯罪行為加以區別。《解釋》規定,對此類案件,一般可不按犯罪處理;對確有追究刑事責任必要的,在處理時也應同社會上作案的有所區別。
根據《解釋》的規定,盜竊公私財物雖已達到「數額較大」的起點,但情節輕微,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不作為犯罪處。
1、已滿16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作案的
2、全部退贓、退賠的;
3、主動投案的
4、被脅迫參加盜竊活動,沒有分贓或者獲贓較少的;
5、其他情節輕微、危害不大的。
㈩ 孩子有偷竊行為怎麼辦
本該天真無邪的孩子,有一天突然「偷」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孩子「偷」東西,究竟是有心之過,還是無心之失呢?作為家長,這時應該如何處理呢?是該大聲呵斥還是視若無睹,抑或是理智應對?孩子愛偷東西怎麼辦?
依照發展心理學家的說法,孩子之所以順手牽羊,有一部分是緣於「自我中心」,即在這一時期,孩子會認為世界是以他為中心的,頭腦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概念,但對「你的」、「他的」概念又比較模糊。「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只要他喜歡的東西,就肯定要歸他所有,都認為是自己的。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個階段,它是成長軌跡中的過渡現象,這個時期一過,「偷竊」行為便會慢慢消失。所以家長萬不可隨意稱孩子是「小偷」,是「盜竊犯」,這樣有可能會對他幼小的心靈造成莫大的傷害,甚至會影響到其成年之後的人格完善。
培養孩子的自製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控制沖動的能力。例如,買回孩子想要的東西,父母可以不馬上給孩子,而是告訴孩子,當他有好的表現時才能得到。如果孩子沒有亂碰商場里的東西,家長一定要表揚孩子的自製力。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成為孩子的好榜樣,不要為佔到一些小便宜而沾沾自喜,自己有過失時要及時彌補或道歉,這對孩子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很重要。
如果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我們可以通過手偶游戲、編故事等方式,例如:給孩子講「拾金不昧」的故事等,讓寶寶辨別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要他體會丟了東西會是多麼著急,並鼓勵他及時歸還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看到孩子與他人分享玩具或是食品,我們要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強化他的分享行為,這樣很快就能建立起所有權的觀念,並學會尊重他人所有權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