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法律效力之間的沖突
❶ 人民法院如何解決法律適用沖突
(一) 解決法律適用沖突是通過選擇適用規則實現的,選擇適用規則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為解決法律適用沖突所採取的方法和所遵循的原則,由此決定選擇適用相應的法律規范,用來審理案件。《立法法》等規定了法律適用沖突的規則,具體包括:
(1)特別沖突適用規則
在同一效力層級上,當普通法與特別法的規定不一致而相沖突時優先適用特別法,即特別法優於普通法。但應注意的是,發生沖突的特別法與普通法必須處於同 一效力層級上。若特別法效力層級低於普通法,而特別法的特別規定又未經高層級法的授權,那麼這種特別規定應屬無效,人民法院應適用普通法。
(2)層級沖突適用規則
高層級法律規范優於低層次法律規范,但高層級法律授權低層級法律規范作出與高層級法律規范不同的規定除外。根據這一規則,當審理某個行政案件時,低層次的 行政法律規范與某一高層級行政法律規范沖突時,人民法院一般應依高層級規范來解決該案件的實體爭議。我國法律規范的效力層級排列是:憲法、法律、行政法 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論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較大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地方政府規章與部門規章之間以及部門規章之間的沖突, 由國務院解釋或裁決。
(3)平級沖突適用規則
平級沖突的適用規則一般是:高層級、特定地區、部門事項的行政法律規范優於調整一般地區、部門的行政法律規范。
(4)新舊法沖突適用規則
對新、舊法之間的沖突,適用規則應為新法優於舊法和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即特定事項發生在新法生效後則適用新法;如發生在舊法生效期間而審理在新法生效之後,原則上適用舊法,但新法明確規定有溯及力時除外。
(5)人際沖突適用規則
人際沖突適用規則一般明確規定,不同民族、種族或者身份的自然人,適用對該民族、種族或身份而作出特別規定的法律規范。
(6)區際沖突適用規則
區際沖突所涉及到的兩種法律規范沖突需要採取不同的適用規則:①大陸與港澳台的區際沖突適用規則。適用屬地管轄原則,即發生於港、澳、台地區的案件,適用該地區的法律規范;發生於大陸地區的案件,適用大陸的法律規范,即使具有涉及港、澳、台的因素,也不能例外。此外,此類法律適用沖突還可以通過雙方協議來解決,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95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可與全國其他地區的司法機關通過協商依法進行司法方面的聯系和相互提供協助。《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93條也有相同的規定。
(二)法律依據
《立法法》(2015)第八十七條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第八十八條 法律的效力高
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第八十九條 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第九十條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
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
第九十一條 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第九十二條 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第九十三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第九十四條 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第九十五條 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
(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❷ 論述法律效力的沖突的解決機制
1、先解釋法律效力的內涵與外延
關於什麼是法律效力,還存在諸多不同的看法。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說,是泛指法律約束力和法律強制性。不論是規范性法律文件,還是非規范性法律文件,對人們的行為都發生法律上的約束和強製作用。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規范性文件對人們的行為產生普遍的約束作用,非規范性法律文件,如判決書、調解書、逮捕書、公證書等都不具有這種普遍約束力,只具有具體的或特定的法律效力。狹義的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生效范圍,即法律對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和在什麼時間適用的效力。」盡管這種解說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說明法律效力問題,但明顯地是一種關於法律效力的發散式說明,缺乏邏輯上的嚴整性。並且該狹義的法律效力概念事實上所講的是法律效力的范圍,而不是法律效力這個概念本身。
2、法律效力是內含於法律規范中的對法律調整對象產生作用的能力。
其一,法律效力內含於法律規范之中。
其二、法律效力乃是法律規范對法律調整對象產生作用的能力。
法律規范由內部向外部(法律調整對象)的輻射力(包括規范力、調整力和強制力等等)。法律制定的目的,不在於法律本身,在於實現社會交往主體之間有序、自由與和諧的生活。這一目的的實現,只有法律發生效力時才可取得。因此,法律效力是法律從靜態的規則走向動態的實踐,從明晰的文本走向復雜的社會之力量源泉所在。
第一,法律的內部效力。它是指在國家體系內部不同板塊和不同層級之間法律的效力關系問題。一國的法律體系,既有橫向的板塊構造,其中公法、私法和社會法,以及內國法和國際法等之間事實上只能是板塊的構造。那麼,它們之間是否有效力關系?一國的法律,不論有多少板塊構成,其效力在總體上應是互補的。不同板塊之間的法律之間,發揮著構織法律秩序的整合效力。這就決定了在不同板塊的法律之間,具有明顯的制約、交涉和整合效力。顯然,它們之間的效力是通過橫向的、相互作用的機理而形成的。可見,在不同板塊之間的法律間所要解決的效力問題,乃是其間的效力合作問題。
至於在不同層級的法律之間,照樣存在著效力關系問題。這就是所謂法律的效力層級問題。在上、下不同的層級之間,低層級的法律要服從高層級的法律。但在同一級別的法律中,為了維護一個國家的整體秩序、安定和完整,必須在同一級別的法律之間保持效力合作。否則法律就不再是國家統一秩序的建構者,反倒是破壞者。這更需要高層級法律對低層級法律的有效制約。
我國盡管是單一制國家,在大陸完全按照單一制國家的法律層級效力准則在立法。但隨著一國兩制原則的施行,對於特別行政區我們實行了類似聯邦制國家之不同層級間法律效力的模式。這使得我國不同層級之間的法律效力關系體現出明顯的立體型和多樣性的特徵。
第二,法律的外部效力。它是指法律對其調整對象的作用能力。外部效力強調的是其實踐意義的效力。法律被公認為是有別於純粹理性的實踐理性,因此,法律制定的意義不在於僅僅追求邏輯形式上的圓滿(當然,這很重要),而在於法律制定後能否以規則來對社會實踐或者主體交往行為發揮實際效力。
首先,法律的空間效力。它所指的是法律在什麼空間范圍內有效的問題。可以將空間效力分為域內效力和域外效力兩個方面。
其次,法律的時間效力。它是指法律能夠對其調整對象產生效力的期間范圍。所涉及的具體問題有:法律的生效問題、法律的失效問題和法律的溯及力問題。
關於前者,一般存在兩種情形,其一是法律頒布即生效;其二是在該法律或其他法律中專門規定某一法律的生效日期。究竟選擇何種模式?乃由立法者所決定。
關於中者,大致存在三種情況:其一是法律明定的時間效力期限屆滿;其二是因相關的新法律制定而使與新法律沖突的原先的舊法律自然失效;其三是法律調整的對象不復存在。
關於後者,即新生效的法律對既往所發生的社會事件和主體行為有無追溯力的問題。如有,則為有溯及力;如無,則為無溯及力。大體說來,各國法例中不外乎如下幾種規定。即從舊原則,按此,則新法律無追溯力;從新原則,按此,則新法律完全有追溯力;從輕原則、從新兼從輕原則以及從舊兼從輕原則,按此,則新法律在符合法定條件時有部分溯及力。
3、、法律的合法性效力--實質合理性追求
法律效力的邏輯前提是什麼?或者說法律為什麼對人們有效力?有人說,那是因為法律有國家強制力作後盾。無疑,某種強制力量的存在是法律能夠發揮效力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完全歸諸於某種權力強制力量,顯然,只能使法律被動地發生效力。雖然我們知道,不間斷的強制也會形成某種自覺和「文化」,然而,這種以犧牲主體自治和自由為前提的「文化」,不去生產它也不值得遺憾。
詳細論述自己來……
❸ 根據立法法規定,不同法律效力沖突怎麼解決
您好,一但發生不同時應該是上位法高於下位法,新法優於舊法,特別法優於普通法,這樣不會沖突了。希望您能採納。
❹ 當地方性法規與行政法規沖突時,怎麼解決,來法律專業人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七十九條 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第八十五條 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第八十六條 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
(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第八十七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關機關依照本法第八十八條規定的許可權予以改變或者撤銷:
(一)超越許可權的;
(二)下位法違反上位法規定的;
(三)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經裁決應當改變或者撤銷一方的規定的;
(四)規章的規定被認為不適當,應當予以改變或者撤銷的;
(五)違背法定程序的。
第八十八條 改變或者撤銷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的許可權是:
(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它的常務委員會制定的不適當的法律,有權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違背憲法和本法第六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有權撤銷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有權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違背憲法和本法第六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三)國務院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不適當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
(四)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它的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和批準的不適當的地方性法規;
(五)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本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
(六)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下一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
(七)授權機關有權撤銷被授權機關制定的超越授權范圍或者違背授權目的的法規,必要時可以撤銷授權。
❺ 法理學中,法的效力沖突與協調具體包括什麼
①上位法和下位法的沖突
不同層級的法之間經常發生矛盾和抵觸,即上位法和下位法的沖突。處理不同層級的法之間所發生的沖突,應遵循上位法優先於下位法的原則:
a.憲法具有最高的法的效力。
b.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的規章;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較大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c.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超越許可權,它們中的下位法違反上位法規定的,由有關機關依照《立法法》第97條所確定的許可權予以改變或撤銷。
②特別法和一般法的沖突
常見的不同種類的法之間的沖突,就是特別法和一般法的沖突。同一機關制定的法中適用「特別法優先於一般法」的原則。不同機關制定的法中則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③新法和舊法的沖突
法是在不同時間產生的,它們對同一對象發生效力時,往往存在新法和舊法的沖突。
a.處理這種沖突應遵循有條件的「新法優先於舊法」的原則,即以同一位階特別是同一主體制定或認可為前提,來適用這一原則。
b.不同位階的法,不適用「新法優先於舊法」的原則;在許多情況下,屬於同一位階但卻不屬於同一立法主體所制定的法,也不適用「新法優先於舊法」的原則。
④根本法和普通法的沖突
這里專指成文法國家,其根本法是憲法,它是該國立法的基礎,其法律效力最高,普通法必須以它為基礎,不能與之相抵觸。
❻ 當法律和法規產生沖突時應該如何處理
法律和法規是兩個法律位階上的法律規范,法律的效力始終是高於法規的。兩者發生沖突以法律為准。
❼ 不同法律部門在適用上起沖突怎麼辦
為您轉載以下資料:
(一) 解決法律適用沖突是通過選擇適用規則實現的,選擇適用規則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為解決法律適用沖突所採取的方法和所遵循的原則,由此決定選擇適用相應的法律規范,用來審理案件。《立法法》等規定了法律適用沖突的規則,具體包括:
(1)特別沖突適用規則
在同一效力層級上,當普通法與特別法的規定不一致而相沖突時優先適用特別法,即特別法優於普通法。但應注意的是,發生沖突的特別法與普通法必須處於同 一效力層級上。若特別法效力層級低於普通法,而特別法的特別規定又未經高層級法的授權,那麼這種特別規定應屬無效,人民法院應適用普通法。
(2)層級沖突適用規則
高層級法律規范優於低層次法律規范,但高層級法律授權低層級法律規范作出與高層級法律規范不同的規定除外。根據這一規則,當審理某個行政案件時,低層次的 行政法律規范與某一高層級行政法律規范沖突時,人民法院一般應依高層級規范來解決該案件的實體爭議。我國法律規范的效力層級排列是:憲法、法律、行政法 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論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較大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地方政府規章與部門規章之間以及部門規章之間的沖突, 由國務院解釋或裁決。
(3)平級沖突適用規則
平級沖突的適用規則一般是:高層級、特定地區、部門事項的行政法律規范優於調整一般地區、部門的行政法律規范。
(4)新舊法沖突適用規則
對新、舊法之間的沖突,適用規則應為新法優於舊法和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即特定事項發生在新法生效後則適用新法;如發生在舊法生效期間而審理在新法生效之後,原則上適用舊法,但新法明確規定有溯及力時除外。
(5)人際沖突適用規則
人際沖突適用規則一般明確規定,不同民族、種族或者身份的自然人,適用對該民族、種族或身份而作出特別規定的法律規范。
(6)區際沖突適用規則
區際沖突所涉及到的兩種法律規范沖突需要採取不同的適用規則:①大陸與港澳台的區際沖突適用規則。適用屬地管轄原則,即發生於港、澳、台地區的案件,適用該地區的法律規范;發生於大陸地區的案件,適用大陸的法律規范,即使具有涉及港、澳、台的因素,也不能例外。此外,此類法律適用沖突還可以通過雙方協議來解決,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95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可與全國其他地區的司法機關通過協商依法進行司法方面的聯系和相互提供協助。《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93條也有相同的規定。
(二)法律依據
《立法法》(2015)第八十七條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第八十八條 法律的效力高
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第八十九條 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第九十條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
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
第九十一條 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第九十二條 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第九十三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第九十四條 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第九十五條 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
(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❽ 最高院解釋與行政法規發生沖突該如何解決
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這是一個前提。至於司法解釋效力,個人分析如內下:
從法律解釋容主體上看,根據憲法,法律解釋權應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其他國家機關並無解釋法律的權力。從法律解釋的效力上看,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然而司法解釋的主體與效力問題,法律卻並沒有明確規定。
目前兩高進行司法解釋的權力來源主要是依據一九八一年六月十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該決議明確了法律解釋工作的分工,應當視為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兩高進行法律解釋的權力,即司法解釋權。既然兩高的司法解釋權是來源於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授權委託,那麼依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委託而制定司法解釋應當具有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解釋同等的法律效力,因此,司法解釋也應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綜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與行政法規發生沖突時,應採用高位法優於低位法原則,優先適用司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