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效力表現形式
㈠ 憲法的法律效力體現哪些方面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表現在憲法是其他一切法律的立法基礎和憲法是最高的行為准則兩個方面。首先,《憲法》的制定為其他一切普通法律的制定提供了標准,《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其次,《憲法》是我國公民的行為指導的規范,要尊重《憲法》,維護《憲法》。
一、《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表現在哪些方面?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現在:
1、《憲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基礎和依據,任何普通法律、法規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
2、《憲法》是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全體公民的最高行為准則。
法律依據:我國《憲法》第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二、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大法(或稱國家政要綱領),規定擁有最高法律效力。
憲法是法源根本,是一切法律法規制定與產本的母體與立法基礎,作為憲法不可能把具體法、部門法、專業法、程序法等實體法應規定的內容包括其中。所以」認為憲法並沒有規定具體的處罰措施,因此憲法是閑法違法憲法「觀點,是法律體系的構成原則缺乏基本認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地位)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長治久安的法律基礎,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保證。
1.憲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礎,其他法律是憲法的具體化;
2.任何法律不得同憲法相抵觸,否則無效;
3.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4.憲法是最高行為准則;
5.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
憲法在我國的地位是指至高無上的,我國公民、國家機關都要遵守憲法的基本的規則,國家工作人員在就職前要對憲法進行庄嚴的宣誓。在生活中,要積極宣揚憲法精神,如果看到違反憲法、反對憲法、破壞憲法的行為,要積極的進行監督舉報。
㈡ 連帶債務法律效力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哪些
連帶債務的內部效力表現有:實際承擔債務超過自己份額的連帶債務人,有權就超出部分在其他連帶債務人未履行的份額范圍內向其追償,並相應地享有債權人的權利,但是不得損害債權人的利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一十九條
連帶債務人之間的份額難以確定的,視為份額相同。
實際承擔債務超過自己份額的連帶債務人,有權就超出部分在其他連帶債務人未履行的份額范圍內向其追償,並相應地享有債權人的權利,但是不得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其他連帶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抗辯,可以向該債務人主張。
被追償的連帶債務人不能履行其應分擔份額的,其他連帶債務人應當在相應范圍內按比例分擔。
㈢ 我國法律有哪些形式
法律形式又稱法律淵源。法律的淵源(法律形式):指那些來源不同(制定法與非制定法、立法機關制定與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義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現形式。
我國法律淵源是以憲法為核心的制定法形式,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淵源可分為以下幾類:
1、憲法
憲法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依特別程序制定的具有最高效力的根本法。憲法是集中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規定國家制度、社會制度的基本原則,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其主要功能是制約和平衡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我國最高的法律淵源。憲法主要由兩個方面的基本規范組成,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二是其它附屬的憲法性文件,主要包括:主要國家機關組織法、選舉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國籍法、國旗法、國徽法、保護公民權利法及其他憲法性法律文件。
2、法律
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即狹義的法律,其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法律分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非基本法律、專門法)兩類。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帶有普遍性的社會關系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統稱,如刑法、民法、訴訟法以及有關國家機構的組織法等法律。一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某種具體社會關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內容的規范性文件的統稱。其調整范圍較基本法律小,內容較具體,如商標法、文物保護法等。
3、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就有關執行法律和履行行政管理職權的問題,以及依據全國人大的特別授權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但高於地方性法規和法規性文件。
4、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是指依法由有地方立法權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就地方性事務以及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需要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較大的市,指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地方性法規只在本轄區內有效。
5、規章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稱規章。內容限於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的規定,以及相關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其適用范圍是該民族自治地方。
7、特別行政區的法律法規
憲法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特別行政區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特別行政區同中央的關系是地方與中央的關系。但特別行政區享有一般地方所沒有的高度自治權,包括依據全國人大制定的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所享有的立法權。特別行政區的各類法的形式,是我國法律的一部分,是我國法律的一種特殊形式。特別行政區立法會制定的法律也是我國法的淵源。
8、國際條約和行政協定
國際條約指我國與外國締結、參加、簽訂、加入、承認的雙邊、多邊的條約、協定和其他具有條約性質的文件(國際條約的名稱,除條約外還有公約、協議、協定、議定書、憲章、盟約、換文和聯合宣言等)。這些文件的內容除我國在締結時宣布持保留意見不受其約束的以外,都與國內法具有一樣的約束力,所以也是我國法的淵源。 行政協定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政府相互之間簽訂的有關政治、經濟、貿易、法律、文件和軍事等方面內容的協議。國際條約和行政協定的區別在於:前者以國家名義簽訂,後者以政府名義簽訂。註:我們國家和政府一旦與外國或外國政府簽訂了條約或協定,所簽訂的條約和協定對國內的機關、組織和公民同樣具有法律約束力。
㈣ 什麼叫法律的形式
你所指的應該是「法律的外在表現形式」,即「法的淵源」/「法源」,也稱「法的形式」,是指那些具有法的效力作用和意義的法的外在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制定法。制定法是現代國家主要的法的淵源,即由不同的享有立法權或經授權的國家機關根據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
第二,判例法。判例法是指與制定法相對稱的一種法的淵源,是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處理類似案件時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的判例。
第三,習慣法。習慣法是由習慣發展而來的一種法的淵源,而習慣則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而形成的一種為人們自覺遵守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經過國家的認可,成為習慣法,便具有了法律的約束力,因而便具有了法的效力,成為法的淵源之一。
第四,法理。法理主要是指法學家對法的各種學理性說明、解釋和理論闡發,這種學理性解釋(法理)能否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的淵源,取決於各個時代和各個國家的法律規定和法律傳統。在法律發展早期,如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法學家的著作中所闡發的法理成為具有法的效力的法的淵源之一。在現代,各個國家一般不承認法理是具有直接法的效力的法的淵源,但卻是具有推理意義上的法的淵源。
第五,國際協定和條約。國際協定和條約是指兩國或多國締結的雙邊或多邊條約、協定和其他具有條約、協定性質的文件。國際條約是國際法的主要淵源,也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的法的淵源之一。
㈤ 什麼是法律形式
「法律的外在表現形式」,即「法的淵源」/「法源」,也稱「法的形內式」,是指那些具有法容的效力作用和意義的法的外在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制定法。由不同的享有立法權或經授權的國家機關根據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
第二,判例法。判例法是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處理類似案件時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的判例。
第三,習慣法。習慣法是由習慣發展而來的一種法的淵源,
第四,法理。法理主要是指法學家對法的各種學理性說明、解釋和理論闡發,這種學理性解釋(法理)能否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的淵源,取決於各個時代和各個國家的法律規定和法律傳統。
第五,國際協定和條約。國際條約是國際法的主要淵源,也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的法的淵源之一
㈥ 權利是什麼的法律表現形式
權利是利益的法律表現形式,而憲法則是人權的根本保障書。憲法與公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公民在憲法中處於主體地位,憲法是公民的生活規范,憲法是人民權利的保證書。
第一,通過確認國家政權的歸屬,授予國家機關以權力並且規范權力的行使,從而表明公民在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表明國家權力運行的出發點及其歸宿與公民意志和利益的關系。眾所周知,任何江山都是人民的江山,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即我國憲法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第二,通過規定國家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國策,從而給公民的生活提供明確的指引。公民的生活是指公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中的各種活動。由於作為國家根本法的憲法必須對國家和社會各個方面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做出明確規定,因而公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活動,都必須遵循憲法所確認的各項原則。
第三,通過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從而直接、全面地將憲法與公民生活緊密地融為一體。權利是利益的法律表現形式,而憲法則是人權的根本保障書。眾所周知,我國現行憲法所要保障的是每一個人的生命權、財產權、參政權和平等權等一系列的基本權利,任何政府機構與個人不得侵犯。這也正是憲法的權威和意義所在。
㈦ 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約形式
房產買賣契約等同於房屋買賣合同,有沒有法律效力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依據《合同法》法律規定只要是不符合合同可撤銷,合同無效的法定條件,就是屬於有效合同就具有法律效力。
以下是內容介紹:
合同可撤銷
根據合同法等相關法律規定,以下情況,合同可以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成立的合同;
(二)顯失公平的合同;
(三)因欺詐成立的合同;
(四)因脅迫成立的合同;
(五)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
合同無效
根據合同法等相關法律規定,以下情況,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者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行性規定。
房屋買賣合同作為一種特殊的買賣合同,它是指出賣人將房屋交付並轉移所有權與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房屋買賣合同的法律特徵既有買賣合同的一般特徵,也有其自身固有的特徵。這主要表現為:
(1)出賣人將所出賣的房屋所有權轉移給買受人,買受人支付相應的價款;
(2)房屋買賣合同是諾成、雙務、有償合同;
(3)房屋買賣合同的標的物為不動產,其所有權轉移必須辦理登記手續;
(4)房屋買賣合同屬於法律規定的要式法律行為。
㈧ 什麼是指具有法律效力作用和意義的法或法律的外在表現形式
法律淵源是指具有法律效力作用和意義的法或法律的外在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