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騙取采礦權法律責任

騙取采礦權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1-02 12:02:52

A. 私挖國家礦產判幾年

我國礦產資源法規定:「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地表或者地下的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不同而改變。國家保障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礦產資源。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加強礦產資源的保護工作。助查礦產資源,必須依法登記。開采礦產資源,必須依法申請取得采礦權。國家保護合法的探礦權和采礦權不受侵犯,保障礦區和勘查作業區的生產秩序、工作秩序不受影響和破壞。采礦權不得買賣、出租,不得用作抵押。」此外,該法還規定國營礦山企業是開采礦產資源的主體。鄉鎮企業、和個人在國家支持及管理、指導、幫助監督下亦可依法采礦。
對於違反該法規定,分別情況,追究其法律責任
(1)未取得采礦許可證,擅自開採的。
(2)擅自進入國家規劃礦區、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和他人礦區范圍采礦的。
(3)擅自開采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的。
對其處罰形式主要是:
(1)責令停止開采、賠償損失。沒收采出的礦產品和非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
(2)拒不停止開采,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或嚴重破壞的,將按照新刑法的規定,構成非法采礦罪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3)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採取破壞性的開采方法開采礦產資源,造成礦產資源嚴重破壞的,構成破壞性采礦罪。應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

B. 和采礦有關的違法行為主要有哪些,法律責任是什麼

1、無證采礦
違法主體:一般主體,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主要違反條款:《礦產資源法》第3條,《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5條,《江西省礦產資源開采管理條例》第3條。

主要處罰條款:《礦產資源法》第39條,《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42條,《江西省礦產資源開采管理條例》第38條。

處罰內容:責令停止開采、賠償損失,沒收采出的礦產品和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50%
以下的罰款(省條例是20%至50%);
拒不停止開采,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依照刑法的規定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2、越界采礦
違法主體:采礦權人。

主要違反條款:《礦產資源法》第3條,《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5條,《江西省礦產資源開采管理條例》第22條。

主要處罰條款:《礦產資源法》第40條,《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42條,《江西省礦產資源開采管理條例》第39條。

處罰內容:責令退回本礦區范圍內開采、賠償損失,沒收越界開採的礦產品和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30%以下的罰款(省條例是10%至30%);
拒不退回本礦區范圍內開采,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吊銷采礦許可證,依照刑法的規定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3、破壞性采礦
違法主體:采礦權人。
主要違反條款:《礦產資源法》第29、30、37條,《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31條,《江西省礦產資源開采管理條例》第23條。
主要處罰條款:《礦產資源法》第44條,《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42條。
處罰內容:處以相當於礦產資源損失價值50%以下的罰款,可以吊銷采礦許可證;造成礦產資源嚴重破壞的,依照刑法的規定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4、無證勘查或者超越批準的勘查區塊范圍
違法主體:一般主體,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主要違反條款:《礦產資源法》第3條,《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方法》第9條。

主要處罰條款:《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第26條。

處罰內容: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予以警告,可以並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

5、未經批准,擅自進行滾動勘探開發、邊探邊采或者試采
違法主體:探礦權人。

主要違反條款:《礦產資源法》第3條,《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第7、19、20條。

主要處罰條款:《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第27條。

處罰內容: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予以警告,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

6、未完成最低勘查投入、滿6個月未開始施工或者施工後無故停止勘查工作滿6個月
違法主體:探礦權人。
主要違反條款:《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17條,《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第17、18條。

主要處罰條款:《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第29條。

處罰內容: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5萬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原發證機關可以吊銷勘查許可證。
7、買賣、出租、或以其他形式轉讓礦產資源

違法主體:一般主體,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處罰內容:沒收違法所得,處以罰款(礦法實施細則是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罰款)。

8、未經批准,擅自轉讓探礦權,采礦權

違法主體:采礦權人。
處罰內容: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違反礦法第6條的規定將探礦權、采礦權倒賣牟利的、吊銷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沒收違法所得,處以罰款)。

9、以承包等方式擅自將采礦權轉給他人進行采礦的、擅自將礦山企業承包、租賃給他人開采礦產資源

處罰內容: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省條例規定罰款1萬元以上10
萬元以下);情節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采礦許可證。
若幫到請採納,謝謝

C. 律師騙取采礦權延續能不能按無證處理

可以書面舉報到有關部門。

D. 采礦權的法律性質

鑒於礦產資源及礦區的特殊性質和重要地位,采礦權不可避免折射出鮮明的行政色彩。但濃厚的行政色彩掩蓋不了采礦權作為一種民事財產權的本質,采礦權作為一種特別法上的物權,具有諸多用益物權的屬性,應在特別法中詳細規定並予以具體調整。 對於采礦權究竟為何種性質的物權,理論界爭論頗多。有的學者認為包括采礦權在內的自然資源使用權應作為一種用益物權,本質上屬於大陸法系的地役權范疇。此種觀點值得商榷。地役權的傳統定義是以他人土地供自己土地便宜之用之權,英美法中也有地役權(easement)概念,是指一個人在他人土地上存在的一種利益,其主要特徵表現為一種土地負擔。顯而易見,英美法中關於地役權的概念較大陸法系寬泛的多。英美法將地役權分為以需役地的存在為前提的從屬地役權(隸屬的)和不以需役地存在為前提的形式地役權,前者如引水權,後者如采礦權。這種形式地役權主要指土地收益權(利潤),包括取水權、采礦權、伐木權、捕撈權等。但這只能說明采礦權可以劃入英美法地役權范疇,而非權利內容炯異的大陸法的地役權范疇,因此不能將其簡單納入大陸法系一般用益物權的范疇,而應將其作為特別法上的物權而存在。
所謂特別法上的物權,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經過行政特別許可而享有的可以從事某種國有自然資源開發或作某種特定的利用的權利。特別法上的物權是與政府的行政審批緊密相聯,其與大陸法系傳統的用益物權概念存在很大差別:
(1)特別法上的物權依特別法而設立,而用益物權依據普通法而設立。
(2)特別法上的物權雖然是項民事權利,但對其規制的法律卻是從社會公共利益出發,具有公法色彩;而規制用益物權的法律完全是私法。
(3)特別法上的物權的取得與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的行政許可相聯系;而用益物權的設立與行使雖也受行政管理,但主要是用途和規劃方面的管理,並不影響其自主設定。
(4)特別法上的物權的標的物在法律上視為消耗物,以初級產品的取得為目的;用益物權的標的物在法律上視為不可消耗物,以在保持法律上認定的標的物原有狀態下的使用為目的。
(5)特別法上的物權強調對標的物有節制的利用,用益物權強調對標的物的充分利用。 采礦權主體是指經國家礦管部門審查批準的,獨立享有礦產資源開采權利並承擔相應法律義務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組織。對此《法國礦業法》規定,國內外一切人均能平等取得礦業權,只是必須證明他有管理事業的資格,以及取得礦業許可須有必要的資歷。我國原先將采礦權主體局限於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和我國公民,而簡單的將具備資質、資金充裕的其他形式主體排除在外,無疑限制了采礦權經濟價值的充分發掘。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對外開放的擴大,采礦權的主體范圍不斷擴大,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合作制企業和股份制企業均可成為采礦權人,因此我國現階段,采礦權主體原則上為中國的法人、公民和其他組織,同時允許外國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按中國法律及行政法規的規定在中國及其管轄的其他海域開采礦產資源。但在此應然范圍內的主體只有具備了特定的行為能力及相關實質要件,方能成為實然的采礦權主體。《實施細則》第11~14條分別對國有礦山企業、集體礦山企業、私營礦山企業及個體采礦者的資質要求做出了不同規定,其共同必備的實質要件大致包括:
(1)開采范圍與其開采能力、礦山服務年限相適應;
(2)對擬開採的礦產資源實施合理的開采方案;
(3)保障安全生產的能力;
(4)環境保護、防治污染的能力;
(5)承擔與開采礦產資源直接相關的其他連帶責任能力。
中國法律所確認的上述對采礦權主體的資質要求,有兩點缺憾,應在今後立法中予以改善:第一,現行制度混淆了礦山企業的資格與特定采礦權的主體的資格。從《礦產資源法》的規定來看,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是根據批准開辦國營礦山企業的批准文件來頒發采礦許可證的,即對采礦權主體資格的審定的依據就是礦山企業的成立條件,只要是由有關機關批准成立的礦山企業就能取得采礦權,而不論其是否具備采礦條件。但,只有當礦山企業滿足特定的資質要求等實質要件方可成為采礦權主體,用企業的主管單位對其成立的行政批件代替礦管機關對采礦權主體資格的審查,勢必會導致采礦權的盲目授與。第二,中國以所有制形式對采礦權主體的資質條件做了不同規定,並以法律形式認可了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主體取得采礦許可證的不同條件和程序,從而確立了采礦權主體的不平等性,規定國有礦山企業居於主導核心地位,對於一些重要礦區有專屬開采權。用所有制形式劃分采礦權主體並不科學,雖能在一定程度上便於國家控制管理,但卻更大程度上阻礙了礦產資源的價值實現和采礦權的保護。企業現實具備的技術設備和資金實力應是采礦權人資質的唯一客觀標准,若將所有制形式作為頒發采礦許可證的依據,則混淆了礦山企業的資格與特定采礦權主體的資格,這種濃厚的行政色彩極大限制了采礦權取得程序中競爭機制的引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法達到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基於市場機制優化配置資源及可持續發展的考慮,現階段我國已確立了采礦權的有償取得制度,最主要的取得方式就是申請登記方式。申請登記制度就是采礦人向登記管理機關提出申請,提交有關資料,經登記管理機關准予登記後依法繳納采礦權使用費等價款,辦理登記手續,領取采礦許可證。而根據所開採的礦產資源及礦區的不同,所提交申請的登記管理機關級別也不相同。如對國家規劃礦區和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內、領海及中國管轄的其他海域的礦產資源的開采,登記管理機關為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而對上述礦區以外的礦產,其儲量規模在中型以上的礦產資源的開采,其登記管理機關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登記管理機關根據申請人所提交的相關材料予以審查,在收到申請40日內,對符合要求者予以采礦權登記,頒發采礦許可證。不予登記的,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向采礦權申請人說明理由。
當然,對一些特殊礦產採取特別勘探開采方式的,探礦權人可以通過特別的申請程序而取得采礦權。如探礦權人申請石油、天然氣滾動勘探開發的,依照《勘查管理辦法》第七條規定,向登記管理機關提出申請,提交有關資料,經批准辦理登記手續,可以領取滾動勘探開發的采礦許可證;另外《勘查管理辦法》第十九條規定,探礦權人在勘查許可證有效期內進行勘查時,發現符合國家邊探邊采規定要求的復雜類型礦床的,可以提出開采申請,經登記管理機關批准辦理采礦登記手續,領取采礦許可證。
當有多家礦山企業或個體戶欲申請采礦權時,若完全採取申請在先原則勢必會使得一些技術、資金、管理處於優勢地位的礦山企業無法取得采礦權,無法充分實現效益。為了消除這種尷尬,國家可採取招標、拍賣的方式,由開發方案優越的投標人或價高的受賣人取勝。該方式更大程度促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日益受到青睞。我國在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中已採用了類似方法。

熱點內容
董事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7-09 07:45:20 瀏覽:435
一村居一法律顧問工作日誌 發布:2025-07-09 07:40:51 瀏覽:29
在昌黎縣做法官待遇 發布:2025-07-09 07:31:34 瀏覽:574
政府什麼章才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09 07:25:38 瀏覽:302
法院黨員演講 發布:2025-07-09 07:24:50 瀏覽:238
合同法中的保密條款英 發布:2025-07-09 07:13:39 瀏覽:393
法院查明事實 發布:2025-07-09 07:12:13 瀏覽:710
人事管理相關政策法規 發布:2025-07-09 07:08:33 瀏覽:928
勞動合同法關於離職賠償 發布:2025-07-09 07:08:25 瀏覽:922
呼和浩特市法院書記員與法官助理 發布:2025-07-09 07:07:05 瀏覽: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