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行政法律責任的形式
㈠ 調查對象的統計違法行為有哪些具體表現形式對這些統計違法行為如何處分和處罰
統計調查對象的統計違法行為主要包括虛報、瞞報、偽造、篡改、拒報以及屢次遲報等形式。對這些統計違法行為的處分和處罰,雖各地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依據《統計法》及其他統計法規、規章進行,具體如下:
虛報:
- 定義:高於實際統計數據報送統計資料。
- 處分和處罰:視情節輕重,可能給予警告、罰款等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瞞報:
- 定義:低於實際統計數據報送統計資料。
- 處分和處罰:同樣可能面臨警告、罰款等行政處罰;情節嚴重者,還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
偽造:
- 定義:編造虛假數據或資料。
- 處分和處罰:偽造行為因其主觀惡意較大,往往面臨較重的處罰,包括但不限於警告、罰款、吊銷相關證照,甚至刑事責任。
篡改:
- 定義:擅自修改真實的統計資料。
- 處分和處罰:與偽造行為類似,篡改行為也可能受到警告、罰款等行政處罰,以及可能的刑事責任追究。
拒報:
- 定義:拒不提供統計資料,對統計部門的合法要求置之不理。
- 處分和處罰:拒報行為可能被視為嚴重違反統計法律法規,因此可能面臨警告、罰款等行政處罰,甚至可能被追究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屢次遲報:
- 定義:上一年度有遲報記錄且本年度再有兩次遲報,或本年度有三次遲報行為。
- 處分和處罰:屢次遲報被視為對統計制度的持續忽視,可能受到警告、罰款等行政處罰,並可能影響相關單位或個人的信用記錄。
注意:具體的處分和處罰措施可能因地區、情節輕重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更新而有所變化。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應參照當地最新的統計法規和政策進行。
㈡ 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可以依法獨立行使哪些職權
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依照《統計法》規定獨立行使統計調查、統計報告、統計監督職權,不受侵犯。
法律依據:
《統計法》第二十九條統計機構、統計人員應當依法履行職責,如實搜集、報送統計資料,不得偽造、篡改統計資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不真實的統計資料,不得有其他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
統計人員應當堅持實事求是,恪守職業道德,對其負責搜集、審核、錄入的統計資料與統計調查對象報送的統計資料的一致性負責。
統計人員除應當依法履行上述職責外,還應當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在統計工作的各個環節堅持以統計調查對象的真實情況和資料為依據。
(2)統計行政法律責任的形式擴展閱讀:
統計機構和人員行使職權的要求:
第三十七條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統計機構或者有關部門、單位的負責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處分,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予以通報:
(一)自行修改統計資料、編造虛假統計數據的;
(二)要求統計機構、統計人員或者其他機構、人員偽造、篡改統計資料的;
(三)對依法履行職責或者拒絕、抵制統計違法行為的統計人員打擊報復的;
(四)對本地方、本部門、本單位發生的嚴重統計違法行為失察的。
第三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或者有關部門在組織實施統計調查活動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本級人民政府、上級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或者本級人民政府統計機構責令改正,予以通報;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處分:
(一)未經批准擅自組織實施統計調查的;
(二)未經批准擅自變更統計調查制度的內容的;
(三)偽造、篡改統計資料的;
(四)要求統計調查對象或者其他機構、人員提供不真實的統計資料的;
(五)未按照統計調查制度的規定報送有關資料的。
統計人員有前款第三項至第五項所列行為之一的,責令改正,依法給予處分。
第三十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或者有關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處分:
(一)違法公布統計資料的;
(二)泄露統計調查對象的商業秘密、個人信息或者提供、泄露在統計調查中獲得的能夠識別或者推斷單個統計調查對象身份的資料的;
(三)違反國家有關規定,造成統計資料毀損、滅失的。
統計人員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四十條統計機構、統計人員泄露國家秘密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第四十一條作為統計調查對象的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組織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予以通報;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處分:
(一)拒絕提供統計資料或者經催報後仍未按時提供統計資料的;
(二)提供不真實或者不完整的統計資料的;
(三)拒絕答復或者不如實答復統計檢查查詢書的;
(四)拒絕、阻礙統計調查、統計檢查的;
(五)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或者拒絕提供原始記錄和憑證、統計台賬、統計調查表及其他相關證明和資料的。
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組織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的,可以並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並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個體工商戶有本條第一款所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並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二條作為統計調查對象的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組織遲報統計資料,或者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設置原始記錄、統計台賬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責令改正,給予警告。
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組織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的,可以並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個體工商戶遲報統計資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查處統計違法行為時,認為對有關國家工作人員依法應當給予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處分的建議;該國家工作人員的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作出決定,並將結果書面通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
第四十四條作為統計調查對象的個人在重大國情國力普查活動中拒絕、阻礙統計調查,或者提供不真實或者不完整的普查資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責令改正,予以批評教育。
第四十五條違反本法規定,利用虛假統計資料騙取榮譽稱號、物質利益或者職務晉升的,除對其編造虛假統計資料或者要求他人編造虛假統計資料的行為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外,由作出有關決定的單位或者其上級單位、監察機關取消其榮譽稱號,追繳獲得的物質利益,撤銷晉升的職務。
第四十六條當事人對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其中,對國家統計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派出的調查機構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向國家統計局申請行政復議;對國家統計局派出的其他調查機構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向國家統計局在該派出機構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派出的調查機構申請行政復議。
㈢ 我國統計行政處罰的種類有
統計行政處罰的種類有:警告、通報批評;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暫扣許可證件、降低資質等級、吊銷許可證件;限制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責令停產停業、責令關閉、限制從業;行政拘留,其他。
一、減輕行政處罰的情況
(一)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後果的;
(二)受他人脅迫或者誘騙實施違法行為的;
(三)主動供述行政機關尚未掌握的違法行為的。
二、行政處罰的管轄規則
1、行政處罰案件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的行政主體管轄
但如果由違法行為人住所地行政主體管轄更為方便的,經與行為發生地行政主體協商也可由違法行為人住所地行政主體管轄。
2、兩個以上行政主體對同一違法行為都有處罰管轄權的,或者違法行為地點難以查明的,由最先查處的行政主體管轄。
3、行政主體如認為自己所查處的違法行為已構成犯罪的,應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司法機關依法認定確屬犯罪,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若該行為尚未構成犯罪,則應將案件退回行政主體,由行政主體依法處理。
4、兩個以上的行政主體對行政處罰權發生爭執的,應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報請其共同的上級行政機關指定管轄。
5、行政處罰的級別管轄由具體法律、法規規定。但上一級行政機關有權管轄下一級行政主體管轄的行政處罰案件;下級行政主體對所管轄的處罰案件,如認為確有必要,可以報請上一級行政機關管轄。
6、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處罰,如果違法行為人、證人、關系人不在其管轄的行政區域,可委託這些人員所在的行政區域的行政機關訊問或調查取證,受委託的行政機關有義務協助。
三、行政處罰與行政處分的區別
1、作出決定的主體范圍不同
2、所制裁的對象不同
3、採取的形式不同
4、行為的性質不同
5、所依據的法律、法規不同
6、兩者的救濟途徑不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九條 行政處罰的種類:
1警告、通報批評;
2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3暫扣許可證件、降低資質等級、吊銷許可證件;
4限制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責令停產停業、責令關閉、限制從業;
5行政拘留;
6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