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義務和責任的區別
㈠ 義務和責任有什麼區別
責任是分內應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擔應當承擔的任務,完成應當完成的使命,做好應當做好的工作。 義務是「權利」的對稱。法律對公民或法人必須作出或禁止作出一定行為的約束。在社會主義社會,義務與權利是一致的,不可分離。公民或法人按法律規定應盡的責任。 責任一部份是法律、法規確定的,一部分是道德范圍確定的。義務都是法律、法規確定的。 責任可以放棄,而義務只存在履行和不履行而不存在放棄。 不履行相應的義務需承擔的責任也不一樣,有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等很多種。例如:刑法中規定的遺棄罪,即是對於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義務而拒絕扶養,情節惡劣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㈡ 責任和義務分別是什麼意思有區別嗎
責任責任是一種職責和任務。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出現,有社會就有責任,身處社會的個體成員必須遵守的規則和條文,帶有強制性。責任有個人的責任和集體的責任。個人的責任指一個完全具備行為能力的人(成年人)所必需去履行的責職。集體的責任指一個集體必須去承擔的一種職責。責任的追究一般以法律有明文規定的為准。義務法律關系的內容,指法律規定的對法律關系主體必須作出一定行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為的約束。與權利相對應。法律義務同基於道德、宗教教義或其他社會規范產生的義務不同,它是根據國家制定的法律規范產生,並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其履行的。違反法律義務就要承擔法律責任(見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
責任與義務的關系?
法律上的義務與權利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沒有權利就無所謂義務,沒有義務也就沒有權利。在某些法律關系中 ,每一個法律關系的參加者都可能同時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 。例如在買賣合同中,買受人有取得一定物品為自己所有的權利,同時有付給貨款的義務;出賣人則有把一定物品轉移給買受人的義務,同時享有取得貨款的權利。也有一些法律關系,一定的主體享受權利,而由一切人承擔義務。例如在所有權關系中,一切人都承擔不妨礙某一權利主體佔有、使用或支配歸他所有的財產的義務。在特定的場合,一種行為可以同時既是權利又是義務。例如法律授予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的職權。就其與公民的關系來說,是行使權利;就其與國家的關系來說,又是履行義務。 根據不同標准可以對公民的義務進行不同分類,通常分為:①政治生活的義務和一般民事關系的義務。如交納捐稅、服兵役,是政治生活的法律義務;撫養子女、履行債務,是一般的民事法律義務。②積極義務和消極義務,積極義務即必須作出一定行為的義務,如納稅、撫養的義務;消極義務即不作出一定行為的義務,如不得侵入他人住宅的義務。③絕對義務與相對義務。絕對義務,又稱對世義務,指對一般人承擔的義務,例如不得侵害法律所保護的任何公民的基本權利。相對義務,又稱對人義務,指對特定人承擔的義務 ,如債務人只對債權人承擔清償債務的義務。④第一義務與第二義務。這一區別的標准與權利中的原權利與派生權利(又稱救濟權)的劃分相當。第一義務對應原權利而存在,即不侵害他人權利的義務;第二義務對應派生權利而發生,即由於侵害他人權利而發生的義務(見權利)。
㈢ 責任和義務的區別
剛好這幾天在看法律
用法律知識來回答你吧
雖然看起來很「法律」
不過仔版細看
很有道理
不愧權是法定的定義,精準到位
不過
在法律書里
我們叫「權利與義務」
權利:憲法規定的,以保障公民基本人權而必須享有的有關人身、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權利,它具有法定性、目的性、相對性和可放棄性四大特徵
義務:憲法規定的,為保障一個有序的社會而由公民履行的最主要的義務,它具有法定性、強制性、利他性和不可放棄性四大特徵
㈣ 法律責任和法律義務的關系是什麼
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二者為因果關系,當事人不履行或違反了法律義務,專即產生相應的法律責任。
法律要屬求當事人應為的行為,稱為法律義務。如果不履行法律義務即發生責任。可見,法律責任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要先有義務,然後才談得上責任。無義務,即無責任。雖有義務存在,如果義務人能正確履行義務,也不發生責任。只在義務人違反義務時,才發生責任。換言之,法律責任為違反法律義務的當事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㈤ 責任和義務的定義和區別
1、內容不同
義務
義務人為滿足權利人的利益而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必要性,義務具有法律強制性。
義務是情願、志願、應該。
責任
(1)一是指分內應該做好的事,如履行職責、盡到責任、完成任務等。
(2)二是指如果沒有做好自己工作,而應承擔的不利後果或強制性義務,如擔負責任、承擔後果等。
2、分類不同
義務
(1)又稱「社會責任」、「直接社會義務」。
社會普遍認為的為了滿足一定社會關系參加者享受直接社會權利,其他人應作出的一定作為或不作為,是客觀的社會規律、人們日常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以及其他各種條件直接作用的結果,一般為習慣、道德等社會規范所確認。這種意義上的義務是法律義務的直接基礎和社會內容。
(2)「法律權利」的對稱。又稱「法律義務」。
法律規定權利主體應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一定行為的責任,是保證法律權利得以實現的條件,是國家對一定的直接社會責任的確認,有鮮明的階級性,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根據憲法和各部門法以及其他標准,可以對法律義務作出不同種類的劃分。
責任
分為法律責任、道義責任、虛擬責任、家庭責任、理性責任、社會責任
3、要求不同
公民的基本義務也稱憲法義務,是指由憲法規定的公民必須遵守和應盡的法律責任。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我國公民的基本義務有:
(1)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憲法第52條)
(2)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會公德;(憲法第53條)
(3)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憲法第54條)
(4)保衛祖國、依法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憲法第55條)
(5)依法納稅。(憲法第56條)
除上述的基本義務以外,我國憲法還規定了勞動的義務、受教育的義務、夫妻雙方計劃生育的義務、父母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這些義務既具有社會倫理和道德的性質,同時也具有一定形式的法律性質。
責任
(1)價值觀要求
乙方主體必須按照甲方主體的價值觀來處理有關價值事物,而不能按照乙方主體自己的價值觀要求來處理有關價值事物,即乙方主體必須代表甲方主體的利益要求來進行決策和行為,而不能代表乙方主體自身的利益要求進行決策和行為。否則,將受到相應原價值處罰。
(2)最大價值率要求
乙方主體必須按照「最大價值率法則」來處理有關價值事物,即乙方必須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發揮自己的最大聰明才智,來履行責任。
㈥ 責任與義務有什麼區別
義務和責任只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與「法律語言」中的概念是有一定差別的,在法理學中:
1、義務是指法律義務,它與法律權利是相對應的概念。權利和義務是一切法律規范都必須具有的核心內容:法律規范運轉的整個過程,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監督、法律評價等都離不開權利和義務。
(1)法律上的義務指:人們必須實施的、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必要尺度。法律上的權利指:法律規定的、法律主體可以為或不為某種行為的許可和保障。
(2)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法律上的義務是要強制履行的,即:權利可以放棄,但義務必須履行。
(3)在封建專制時代,法律一般比較重視義務而輕視權利。在現在的法治社會,普遍認為法律權利才是第一位的、義務是第二的,法律為人們設定義務的目的只是為了使人們更好地實現法律權利。
2、關於法律責任:指人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其他組織)由於違反法律、違反約定、或雖然沒有違反法律和約定但法律有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後果。其特點是:承擔法律上的責任是依據是法律、法律責任具有國家強制性。法律責任包括: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違反憲責任、國家賠償責任。
㈦ 責任與義務的區別
區別如下:
義務:
公民或法人按法律規定應盡的版責任。
法律義務是指法律規定的法律關系主體應該這樣行為或不權這樣行為的限制和約束;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或者由於法律規定而應承擔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後果。
責任:
分內應做的事。
法律責任必是與不利後果相關的,需要由國家機關來追究。
拓展資料:
義務是「權利」的對稱。
①又稱「社會責任」、「直接社會義務」。
社會普遍認為的為了滿足一定社會關系參加者享受直接社會權利,其他人應作出的一定作為或不作為,是客觀的社會規律、人們曰常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以及其他各種條件直接作用的結果,一般為習慣、道德等社會規范所確認。
這種意義上的義務是法律義務的直接基礎和社會內容。
②「法律權利」的對稱。又稱「法律義務」。
法律規定權利主體應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一定行為的責任,是保證法律權利得以實現的條件,是國家對一定的直接社會責任的確認,有鮮明的階級性,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法律關系的主體一般都應履行法律義務,但並非所有法律主體都必然承擔法律責任。
法律義務並不必然同不利後果相關,只有違反法律義務者才承擔不利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