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工作嚴重失職法律上如何追究責任

工作嚴重失職法律上如何追究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1-07 06:53:11

A. 工作失誤,應該承擔多少責任

一是根據合同約定或用人單位的管理制度確定承擔責任與賠償額度,用人單位讓工作失誤員工全額賠償損失是不公平的,也得不到法律支持。

二是根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六條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百分之二十。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B. 會計工作中嚴重失職會有什麼法律後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 為了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加強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制定的法律。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決定,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作出修改。自2017年11月5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重新公布。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二條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對單位並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不依法設置會計帳簿的;

(二)私設會計帳簿的;

(三)未按照規定填制、取得原始憑證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憑證不符合規定的;

(四)以未經審核的會計憑證為依據登記會計帳簿或者登記會計帳簿不符合規定的;

(五)隨意變更會計處理方法的;

(六)向不同的會計資料使用者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編制依據不一致的;

(七)未按照規定使用會計記錄文字或者記帳本位幣的;

(八)未按照規定保管會計資料,致使會計資料毀損、滅失的;

(九)未按照規定建立並實施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或者拒絕依法實施的監督或者不如實提供有關會計資料及有關情況的;

(十)任用會計人員不符合本法規定的。

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會計人員有第一款所列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五年內不得從事會計工作。

有關法律對第一款所列行為的處罰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辦理。

第四十三條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有前款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以對單位並處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其中的會計人員,五年內不得從事會計工作。

第四十四條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有前款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以對單位並處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其中的會計人員,五年內不得從事會計工作。

第四十五條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尚不構成犯罪的,可以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

(2)工作嚴重失職法律上如何追究責任擴展閱讀:

第四十六條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以降級、撤職、調離工作崗位、解聘或者開除等方式實行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對受打擊報復的會計人員,應當恢復其名譽和原有職務、級別。

第四十七條財政部門及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實施監督管理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八條違反本法第三十條規定,將檢舉人姓名和檢舉材料轉給被檢舉單位和被檢舉人個人的,由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九條違反本法規定,同時違反其他法律規定的,由有關部門在各自職權范圍內依法進行處罰。

C. 法律求助!因個人工作失誤,導致公司受損2萬多,公司會追究我什麼責任

老闆不和你簽訂勞動合同,已經侵犯了你的合法權益。

建議你用一小時看一下《勞動合同法》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你才能知道用人單位到底在那些方面侵犯了你的權益,也才能更全面地維護你的合法權益,會使你一生受益。然後再決定你是否將這事告訴老闆。

注意收集證據。如果將來仲裁或訴訟,這很重要。

D. 因工作失誤導致公司損失要被追究刑事責任,這樣合理嗎

勞動者工作失誤給公司造成損失的,一般不會構成犯罪,但勞動者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勞動者要承擔賠償的責任。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十六條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勞動者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一)勞動合同被確認無效,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有過錯的勞動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二)勞動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勞動者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三)勞動者違反勞動合同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四)勞動者違反培訓協議,未滿服務期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或者因勞動者嚴重違紀,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解除約定服務期的勞動合同的,勞動者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E. 因工作上的失誤,對公司造成了損失,我該負什麼責任

你屬於違規操作吧。。因為是職務行為,只要你不是因為收受利益的故意行為,你最多就是連帶責任;就算客戶索取賠償也是公司去賠償,至於公司是要開除你還是處罰你,這個是公司和你之間的問題了,至於你那名老客戶如果能有證據確認是他盜取信息,那麼報警唄。怎麼處理是警察的事情。

F. 工作失誤給公司造成重大損失有什麼法律責任

勞動者嚴重失職給用制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失,勞動者應該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其比例應當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如果總額較大則比例要小,如果總額較小則比例可適當大些,但是無論如何,勞動者補充賠償的總額均不能超過損失總額的20%,以此來確定,才比較公平合理。

G. 如何追究"嚴重失職,嚴重違紀違規"者的法律責任

你這是別來有用心的人惡意宣傳,一不是源法治,二不是關乎人民權利利益,而且一旦參予進去有干涉內部事務的嫌疑,被報復時不獲人同情。何必用熱臉挨冷屁股?有2000萬人因檢舉控告被迫害都沒有立案追刑,你相信要法治了?太天真!

H. 工作失誤會承擔法律責任嗎

1、沒有造復成公司經濟損失不需制要承擔法律責任,你如果要承擔,就是賠償公司的經濟損失,沒有損失承擔什麼?
2、既然公司沒有與你簽訂勞動合同,那麼公司是違法在先,你直接走人也是可以的!公司應當無法追究你的責任,如果公司對你提起勞動仲裁,你完全可以用公司沒有與你簽訂勞動合同是違法的,作為理由來應訴的。
總之,應當是沒有什麼關系的,但工作交接還是應當的。

I. 因工作失誤給公司造成損失員工應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要看具體情抄況。

如果襲是故意造成的,則全額賠償;若過大過失造成的,則部分賠償,賠償比例由法官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沒有統一標准;若一般過失造成的,則無需賠償。

相關法律依據: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

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

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9)工作嚴重失職法律上如何追究責任擴展閱讀:

要求賠償的條件:

(一)、用人單位應制定規章制度;

(二)、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中或勞動合同中必須規定因違章作業造成損失要求勞動者賠償;

(三)、用人單位制定的規章制度經民主程序制定並讓勞動者知悉且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定的強制性規定;

(四)、證明損失的存在。一般應為直接損失,比如貨物的損毀、客人的索賠,但間接損失不予賠償,如預計的利潤;

(五)、證明員工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