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車意向書有法律效力嗎
㈠ 簽了購車意向書,並支付了5000訂金,合同違約金是同等定金,不買車了能要回來嗎
你確定是「訂金」,而非「定金」嗎?如果是前者,應當全部返還;後者若無合理合法反悔,定金則無法返還。不想買車的原因是什麼?需要把意向書發給律師幫你看一下。如果屬於格式條款,加重你方責任的情況下。該條款無效。本意見僅根據提問者的描述作出,最終意見應以有關事實經具體核實後再行確定,本回答不作為最終的律師法律意見。
㈡ 意向書、協議書、合同,在法律效力上是一樣的嗎
意向書、協議書、合同,在法律效力上是不一樣的。
1、協議書與合同書沒有實質區別。理論上講,協議的外延比合同大。因為合同法中規定的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不包括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不平等主體之間的協議,自然不適用合同法規定。
比如勞動法方面的協議。實踐中,民事活動中「協議」與「合同」概念並沒有做實質的區別。就是說,我們可能稱協議,也可能稱合同。但都適用合同法規定,效力沒有什麼區別。
2、意向書是國家、單位、企業以及經濟實體與個人之間,對某項事務在正式簽訂條約、達成協議之前,由一方向另一方表明基本態度或提出初步設想的一種具有協商性的應用文書。
作用 意向書的主要作用是傳達「意向」,提請對方注意或供參考,可以約束雙方的行動,保證雙方的利益;意向書能反映業務工作上的關系,能保證業務朝著健康有利的方向發展;意向書可為正式簽訂協議或合同打下基礎。
意向書是協商過程中各方基本觀點的記錄,一旦達成正式協議,便完成了意向性的使命。意向書不具有協議、合同那樣具有法律效力。
(2)購車意向書有法律效力嗎擴展閱讀
意向書的和合同書不是一回事
首先要肯定的是意向書是簽訂合同或者協議之前的基礎和前奏,在概念中被譽為先導,可見意向書所表達的是對正式簽訂合同和協議之前的初步設想,與合同書並非一回事。
這是在經濟合作中商務談判上的一種常見的工具。之所以不能說意向書和合同書是一回事還有一個重要的區別,根據意向書的概念和內容,區別於合同書中權利和義務的約定,只是作為有所保留的一種有待協商和程序確定性質的書面文件。
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意向書也會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根據《合同法》第三十七條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在簽字或者蓋章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
也就是說如果意向書已經具備了一份合同的主要條款,如買賣雙方約定了買賣價格、買賣標的物、交付時間、交付方式、違約條款等,而且當事人沒有明確排除其約束力,且一方已經開始履行了該意向書所載明的部分義務,對方也接受了,雖然此時沒有訂立合同,通常應認為該意向書具備了法律約束力,也可以視為一份「合同」了。
㈢ 什麼是意向書它具有法律效力嗎
意向書是國家、單位、企業以及經濟實體與個人之間,對某項事務在正式簽版訂條權約、達成協議之前,由一方向另一方表明基本態度或提出初步設想的一種具有協商性的應用文書。
作用 意向書的主要作用是傳達「意向」,提請對方注意或供參考,可以約束雙方的行動,保證雙方的利益;意向書能反映業務工作上的關系,能保證業務朝著健康有利的方向發展;意向書可為正式簽訂協議或合同打下基礎。
意向書是協商過程中各方基本觀點的記錄,一旦達成正式協議,便完成了意向性的使命。意向書不具有協議、合同那樣具有法律效力。
㈣ 關於意向書的法律效力問題
一般情況下,意向書內容中都含有導致其喪失約束力的條款。如在意向書中列有「本意向書不具有法律約束力」、「雙方的權利義務具體由正式的合同確定」等條款,意向書中這些條款通常都表明雙方不希望受到有關內容的約束。
但在某些情況下,意向書也會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根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在簽字或者蓋章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如果意向書已經具備了一份合同的主要條款;
如買賣雙方約定了買賣價格、買賣標的物、交付時間、交付方式、違約條款等,而且當事人沒有明確排除其約束力,且一方已經開始履行了該意向書所載明的部分義務,對方也接受了,雖然此時沒有訂立合同,通常應認為該意向書具備了法律約束力,也可以視為一份「合同」了。
(4)購車意向書有法律效力嗎擴展閱讀
意向書的簽署方式通常有二種:
第一種是單獨簽署式,只由出具意向書的一方簽署,但文件一式兩份,由合作的另一方在其副本上簽章認可,交還對方,就算簽署完成。
第二種形式是聯合簽署式。雖然這只是一種意向的表達,但形式上仍然保持協議的形式,也就是在書面上出具合作雙方的職銜及代表人姓名,由雙方分別簽署,各執一份為憑。
意向書的特點:其一是協商性,其二是靈活性。意向書不像協議、合同那樣,一經簽約不能隨意更改,意向書比較靈活,在協商過程中,當事人各方均可按各自的意圖和目的提出意見,在正式簽訂協議、合同前亦可隨時變更或補充,最終達成協議。其三是簡略性。
㈤ 意向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意向合同具有法律效力。意向書作為約定訂立合同的合同,在預約中已經約定了合同的主要或全部內容,並附約在未來特定時間訂立正式合同。意向書具備合同要件,包含了當事人的合同義務,自然具有法律約束力。意向書中包括誠信協商條款締約程序性規定,還包括關於簽訂未來合同條款的說明和時間等備忘條款。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九十五條 【預約合同】當事人約定在將來一定期限內訂立合同的認購書、訂購書、預訂書等,構成預約合同。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預約合同約定的訂立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預約合同的違約責任。
㈥ 4s店的購車意向書是合同嗎
不是合同,諸如意向書、備忘錄等,只是雙方達成了初步的意向,而最終並未完全確認。意向書不是合同,意向書是公司或個人對為某項業務出具的非正式函件。《民法典》(2021.01.01生效)第四百六十四條對合同所作的定義是「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很顯然,意向書與合同有著明顯的區別:首先是內容不同,其次法律後果也不同,但是有些情況下意向書與合同是等同的,既意向書的內容具備了合同的要素。意向書、協議書、合同,在法律效力上是不一樣的。
1、協議書與合同書沒有實質區別。理論上講,協議的外延比合同大。因為合同法中規定的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不包括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不平等主體之間的協議,自然不適用合同法規定。
比如勞動法方面的協議。實踐中,民事活動中「協議」與「合同」概念並沒有做實質的區別。就是說,我們可能稱協議,也可能稱合同。但都適用合同法規定,效力沒有什麼區別。
2、意向書是國家、單位、企業以及經濟實體與個人之間,對某項事務在正式簽訂條約、達成協議之前,由一方向另一方表明基本態度或提出初步設想的一種具有協商性的應用文書。
作用 意向書的主要作用是傳達「意向」,提請對方注意或供參考,可以約束雙方的行動,保證雙方的利益;意向書能反映業務工作上的關系,能保證業務朝著健康有利的方向發展;意向書可為正式簽訂協議或合同打下基礎。
意向書是協商過程中各方基本觀點的記錄,一旦達成正式協議,便完成了意向性的使命。意向書不具有協議、合同那樣具有法律效力。 《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五條規定「當事人約定在將來一定期限內訂立合同的認購書、訂購書、預訂書等,構成預約合同。
㈦ 認購意向書有法律效力嗎
意向書是指當事人雙方或多方之間,在對某項事物正式簽訂條約、專達成協議之前,表達初步設屬想的意向性文書。
意向書具有協商性和靈活性。意向書不像協議、合同那樣,一經簽約不能隨意更改,意向書比較靈活,在協商過程中,當事人各方均可按各自的意圖和目的提出意見,在正式簽訂協議、合同前亦可隨時變更或補充,最終達成協議。
所以,意向書不是法律 文書,不具有法律效力。